#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二八集
現在請各位看七四六頁,論語講要七百四十六頁,這一章經我們先念一遍。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這個古、今,在孔子那個時候,古是在周朝以前的叫古,今就是孔子那個時候,時間指的是這兩個時期。在這裏講,古時候一般人,民就是一般人,民眾,有三疾。三疾,疾是他的缺點,或者是毛病,就當缺點來講。古時候一般人有三種缺點。今也,孔子說現在或者是這個缺點,連這個缺點也沒有了,不是說古人那個三種缺點到現在沒有,比古人好,不是這個講法。就是古人的缺點,到孔子那個時候更壞了,連古人那個缺點也沒有了。這後面一講就明白了,怎麼說呢,古時候有狂者,狂者是狂人,在古時候講狂也肆。肆是放縱的意思,這個狂者是不合中道的,他在世間待人接物,作的事情,放縱,就是肆。今之狂也蕩,孔子那個時候他講今,今也有狂人,狂是蕩,蕩是什麼呢?按照孔安國的注解,蕩是無所據,沒有什麼,據是跟肆是不同的,肆是放縱,蕩這個字,孔安國只講無所據而已,無所據什麼意思,飄蕩的意思,例如在水裏面漂浮動蕩,自己不能控制,這叫作蕩。肆是稍微放縱自己一點,自己還可以控制住。蕩就是自己控制不了,那個狂是古今的不同。意思是說,今之狂也蕩,連古時候那個狂之肆,比較之下,肆好,現在古時候那個肆也找不到了,只有這個蕩,那更壞了。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時候的矜,矜一般講矜持。矜持的人,按照馬融的注解,是廉潔的人,有廉隅,所謂廉隅是什麼呢?他作人,待人接物有一定的堅持,堅持的不能夠,有一些地方不能跟人家通融。就像這個桌子四邊這個角,四個角落,它不能動,這叫廉隅,隅是角落,廉就是廉隅的意思。用在人,這是比喻的話,用在人的行為上面,方方正正的,就跟桌子四個角落方正不能改變,這是古時候矜,古時候矜持的人,就是行為方正而不能改變。
今之矜也忿戾,現在的人講矜持,講矜,忿戾是什麼呢,往往對人家,與他的意思不合的話,他就發出憤怒出來,對人往往起了憤怒,最終,憤怒是往往認為自己完全是對,別人是不對的。這個想想看,古時候那個矜,他是在行為上面,自己作人方面,不能改變他方正的脩養。孔子那時候矜人,作人之道,方正的行為也找不到了,沒有了。找到那些人他自以為是,凡是與他不合的,他就發了脾氣,這個比不上古時候那種廉,這一種忿戾在人的行為上沒有方正,方正的脩養沒有了。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古人有愚人,愚人就是直,愚人自己就是守著愚就好,我是愚癡,愚癡就是愚癡,他很直,言語行為都是很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孔夫子那個時候,在孔夫子時候,這個愚人怎麼呢?直也沒有了。愚人自己承認是個愚,那沒有什麼不好。承認自己愚,還可以謙虛跟人家學習。那個詐就不同,詐是心裏不直,自己沒有學問,沒有什麼能力,冒充他有學問,有能力,有道德,就是詐欺人家。這種詐欺人家,在孔夫子那個時候就有這種人。
再拿我們現代人來看,直固然是找不到了,冒充詐欺的人,到現在也找不到了。他這個愚,詐而已矣,他還知道學問道德的可貴,他自己沒有,還冒充假裝有。現在各位看看,根本就是反對道德,道德現在是冒充都沒有人冒充,連這個道德根本就是毀謗道德,一切都不需要,他也不知道什麼是道德,各位在傳播媒體上,報導出來,可以看出來。動不動就是殺人放火,連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他向父母、祖父母要錢,要不到,然後連自己父母、祖父母,他也殺害,這個道德到那裏去?一天不如一天。
但是講到這裏,孔夫子為什麼這樣講呢?聖人的話,我們不是把經文看過之後就明白了,你要研究它的含意,孔子說出來,拿古今相比,時代愈到後來愈變壞。雖然變壞,時期不很顯著,變壞的時期都是從人心開始變壞,人心由好變壞不是短暫時期就變壞。再呢,人心由壞的,壞到極處,惡極必反,又可以變好,世間法人心就是這樣,善惡在那裏轉變。這一轉變,比如說我們現在看見人心變到這種程度,變到這種程度,各人與各人之間沒有道德,父母、祖父母他都可以殺。在社會人羣,國與國之間,造成的結果,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殺害一切人。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他可以沒有理由的把別的國家滅掉。分析分析,自己還是滅人國家的,殺害人羣的那個個人,為了他求個人私人的利益,這個人心壞到極處。壞到極處,就是說毀滅性的武器就出現了,毀滅性的武器出現,壞到極處了,然後人心又想想,把人類毀滅得差不多了,人心又想,還是向善,還是要尋求道德。向善的時候,也不是一下就能夠馬上所有人的心都善了。還是要少數的聖賢到世間來,先教人心改善,要講很多聖人的道理出來。這個都是有變化的。
所以在這裏講,孔夫子拿古今講就是由善到惡,由善到惡的時候,聖人的意思既是有變化的時候,教人家學,學善,可以改變。如果不可以改變的話,還要這些經書幹甚麼?還要聖人到世間來作什麼?聖人到世間來,就是要改善人心。這章書就是教我們了解世間的善惡,善到極處,人人都是講究五倫道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會人羣和諧相處,講到世界是天下太平。惡的結果那就是毀滅了,大家共同的毀滅了。
聖人來教化世間,就是教我們要發心,發心學聖賢,把聖賢教化人心這個道能夠把它弘揚出去。弘揚聖賢之道不容易,尤其在這個惡法演變到現在,你講道德,人家處處反對。那就是我們要學,愈是學聖賢愈是在這個惡化的時代,我們要發這個大心,來把聖人的這個道理能夠弘揚出去,這一篇是這個道理。弘揚出去,包括我們自己脩道,包括這個世間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改善,個人在這個社會之中,他可以生活得很平安、很和諧,脩道也能夠順利脩行。講到世界,必須這樣發心,這樣改善人心,才能夠真正求得世界和平。不是這樣作的話,世界永久不會有和平。我們研究這章經,要這樣深入的來研究。研究還不夠,自己要發大心,要把我們固有的文化,能夠弘揚出去,為什麼這樣講呢?懂得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就是孔子講的性相近也的性。孔子的孫子,子思子作的中庸,天命之謂性,只有中國學問跟佛家才講到這種境界。佛講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儒家也是從孔夫子到那些大弟子,才知道人人都有本性。既然人人都有本性,我們要發心,勸人家學聖人之道,聖人之道就是要開發我們自己本性。不從這裏發心來弘揚聖人講的道,自己脩道怎麼脩法子,你想世界和平,哪裏能夠和平,我們發心這樣弘揚聖人之道,根據什麼呢?根據是人人都有這個真如本性。我們現在學論語了,我們知道了,知道這個道理了,那些不懂道理的人,不管他錢財多麼,錢財多得自己數都數不清的人。政治地位,古時候作了大皇帝。現在就拿美國來講,作了美國的大總統了,在我們中國聖人,這個道來講,他都是生死一個凡夫。他這個生死凡夫跟我們一樣都有真如本性,我們知道這個道了,他們不知道,我們就應該根據佛法所講的同體大悲,同一個法身,同一體,我們要發慈悲心,悲憫他們。所以在這裏,我們要發大心,來弘揚聖人這個道,原理就是這樣。
這個道理現在一般人不那麼以為,你跟他講這個道,他不懂,他還是反對,找出一些理由來反對。那就是要靠我們發大心的人好好的在儒家這個經典裏面,儒家經典每一部經典,每一句話,每一章經文,包含的意思多得很,方法又多。那些講道德他們不懂的人,你把這個好好的研究,好好的學,將來就有方法來說服他,讓他能夠接受。
這章書我們這樣去研究,就是遇見那些詐騙的人,無知妄作的人,這些無知妄作的人,包括那些在位的大總統,財富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的人,你有辦法,你在這裏好好的研究,你都有辦法來讓他能夠開悟,能夠明了這個道。你不能直接的來跟他講,你用其他間接的辦法,像美國的總統,我們大家,我們每個人,你能夠直接跑到美國那個總統府裏面去,你跟他講,你進都進不去。那你有辦法,用迂回的種種的辦法來讓他明了,但是誠心求之,自然有辦法,所以好好發心。
再下面,七百四十七頁,七百四十七頁這兩句話。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兩句話在前面上論裏面也講過了,這裏有人說這是重複的,雖然是重複的,但是記載在這裏,有它的作用,所以注重在巧言令色的人,鮮矣仁,讓我們了解,凡是巧言令色這種人他的仁,鮮矣仁,仁慈之心,他很少。記載這裏不必細講,就是教我們研究論語的人,對於孔夫子講這兩句話,要注重,要好好的學學,不要學巧言令色。
翻過來就是七百四十八頁。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在這裏講,先說,惡是厭惡,厭惡什麼呢?紫色把朱色奪去了,讓人家都好紫色,不好朱色。這一段是陪襯的話,重要的是,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國的聲音,那時候那種音樂方面,把這個雅樂亂了。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這個口才很凌利,就像那個刀,刀口一樣的,很鋒利的。邦家,這個口,這種利口之人可以把邦家,邦是國,家是卿大夫之家,他能夠把它顛覆下去。
先講這個顏色,第二句講音聲,第三句講口。就顏色來講,正色,中國的學問,正色: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都是正色,紫色是什麼呢?紫色就是把紅加黑,這裏後面有講的,紅色、黑的兩種摻合起來就變成紫色,這叫閒色。各位看看,後面講五方的閒色,就在七百五十頁上面,各位看,綠色是青的閒色,紅色是赤的閒色,碧是白的閒色,紫是黑的閒色,緇色是黃的閒色。
這個為什麼是閒色呢?後面有講到,古人注解他有他的按照五方來講,東方是木,木是青色的,木剋土,土色是黃的,用青色加上黃的就變成綠色,綠是東方的閒色。又南方是火,火色是赤的,火是剋金,金是白色,以赤色加上白色,叫作紅色,所以紅是南方的閒色。下面就不必再講下去了,現在講紫,紫是以黑色加上赤色,就變成紫,紫是北方的閒色。
古人注解他是以五行生剋的這個意思,青黃赤白黑是五方的正色,拿相剋的道理互相加起來就變成閒色,閒色就不正了。所以孔子在這裏講,惡紫之奪朱也,紫色在當時,尤其是齊國人,齊國的君主很愛好紫色。愛好顏色來講,紫色顯得很好看,所以當時有不少人喜歡紫色。一喜歡紫色,正色就被紫色奪去了。
再講到鄭聲之亂雅樂,鄭聲是在鄭國的那種音樂,鄭聲這個音樂,那種音樂是什麼呢?由音調引人,有哀傷的音樂在裏面,所以古人講鄭國那個音樂,亡國之音哀以思,哀怨之中引起人家很多哀傷的一種思想。這在當時來講,是不好的音樂。好的音樂是什麼呢?雅樂,典雅的音樂,比如說古時祭宗廟,用的那個音樂,那都是雅。這種音樂,雅樂就是讓人家聽起來,他的心思就能向道上面去學習。古時祭宗廟,現在比如說祭孔,祭孔裏面那種音樂聽起來,那是雅樂。所以聽了雅樂心裏就正,就導正過來。聽了鄭聲,那種哀思的音樂聽起來,讓人家很傷感,傷感是一種煩惱,這是惡鄭聲之亂雅樂。
惡利口之覆邦家,利口是什麼呢,沒有道理的,他可以,在他說出來,很有道理,這種人他心裏沒有一個是非,更談不上什麼道在那裏,沒有了,因此他對社會上一切的規範,一個禮節的規矩,他不守,不講那些規矩。既是不講規矩了,他就憑他這個利口,顛倒是非。顛倒是非無非是為滿足他自己私人的私心的欲望。在古時候最利口的就是蘇秦、張儀,蘇秦、張儀就憑那個利口,把天下搞得大亂,但是老師講到這裏,指出今日之下,連蘇秦、張儀也找不到了。今日之下,這種利口的人比不上蘇秦、張儀,蘇秦、張儀他那個時候合縱、連橫,他還講的,還講一些道理出來。現在人這個利口,根本就不知道什麼道理,更惡劣了。所以孔子在這裏講,從顏色到聲音到利口,就用一個惡字,用這個惡字教我們了解那些人都要不得,這樣才能夠樹立脩道的人知道怎麼脩法子,要守住正,不要學那些邪道。辦世間的任何事情,也要守一個正。顏色方面,學五方的正色。音聲方面要學雅樂。利口方面,不要學利口,要學什麼呢?要學像子貢、宰我一樣的,言語學智慧的,發出智慧的那種言語。要學這個,不能學那些東西,所以孔夫子在這講,三句都是一個惡字,教我們要厭棄,惡那些紫、鄭聲、利口,這是聖人講這一章書的用意。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二八集发布于2024-05-13 16: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