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三0集
現在請各位看七百五十九頁,最後這一行經文。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孔子就說了,飽食終日,吃得很飽,終日是整天的。無所用心,飽食終日在那裏不作任何事情,不作事情也不用心思,難矣哉,這樣的人整天的在那裏吃飯不作事情,也不用心思,難矣。什麼叫難,難指的什麼呢,要想一個人到人間來,不是只是吃飯,閒著無事,這個人成為什麼人?人到世間來他有他的任務。再說任何一個人他的衣食住行都是靠社會人羣互相的,大眾的力量來提供給他,每個人都是如此,受之於社會人羣,也要回饋給社會人羣,這才是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就是成為什麼人呢?難矣,在人的品德上面是沒有了。
後面講,怎麼樣的來,絕對是不能夠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一定要找一點事情來作一作。事情多得很,你就是那一樁事情都不作,不喜歡作。博弈這種事情,博是什麼呢?古時候有一種局戲,古時候有一種遊戲叫作局戲,有六箸十二棋,這種局戲現在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了。再就是弈,弈就是現在的下棋,下圍棋。局戲、圍棋都是遊戲的一種,這一種說起來對於一個人的生活所需的那些資源,它這個沒有什麼作用,這種博弈沒有生產物資供給人家生活。雖然如此,你沒有作別的事情,你就作玩玩博弈也好,為之。為之就是你去玩這個博弈。猶賢乎已,賢當勝字講,比任何事情不作還好,已就是止字,止在那裏不作,比你那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還好一點。為什麼好一點呢,這個要解裏面後面就舉出來。禮記大學裏面講,大學是禮記的一篇,它說,小人閒居為不善,小人就是一般人,他閒居沒有作任何事情,沒作任何事情,他就作那些不善的事情。再有,孟子滕文公上篇所講的,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人,作人之道,如果他是飽食,吃得很飽,衣服穿得很暖。逸居而無教,安安逸逸的居在那裏沒有教化,他沒有受到教化,則近於禽獸,那就與禽獸很接近了。那就是說吃得好,穿得好,在那裏安逸的居在那裏,沒有受到聖賢之教育,他就跟禽獸差不多,很近了。為什麼呢?就是小人閒居為不善,這裏講,則近於禽獸,那只知道自己在那裏飽食、煖衣,閒居無事,不知道作人之道。作人之道,有取必有與,衣食住行生活所需,取之於社會人羣,自己應該有與,要給社會人羣,只有取而無與,這就跟禽獸一樣。
所以後面,拿後面這兩章注解,就知道孔夫子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難矣哉,這種人就是你希望他有好的品德,你希望他受到人家的恩惠,要報答,想他能夠知恩報恩,這就沒有了,只知道自己享受,這個人品德到哪裏去了?這就難矣。這是孔夫子一方面教我們認識一個人不能夠這樣的。但是要了解,我們凡夫眾生,多生多劫以來都是執著我們這個假的,生生滅滅的這個身體,把這個身體當作真我,然後一切都為這個假的身體來,滿足自己假的身體的需要,在社會上只有取而無與,只知道取之人羣,而沒有想到自己應該要給社會那些回報。這個孔夫子是這樣講,沒有指明哪個,實際上人人都有這種壞的習氣。
我們讀這章書,固然要認識一般人都有這個壞的習氣,最重要的我們自己反省,我們都是普通的人,我們正在學聖人,學賢人,學聖人學賢人就要把孔夫子講的這一章書迴光返照,自己反省。我們對於社會應該要了解社會對於我們有恩德,父母對於我們更有恩德。我們要從這上面來想,這樣一想,對於社會人群,我們受它的恩惠很多,受自己的父母恩惠更多,多得自己數不清,這就必得要學著知恩報恩。我們從孔夫子這一章經裏面學到知恩報恩,我們跟人家講論語也要把這一點說出來。人人這樣學,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仁厚的社會,這時民風就厚道了。人心厚道,自然界就會跟著改善,絕對不會像現在社會上又是天災人禍,有土石流,有大風災。這個大的風災、土石流是什麼?人心的反應出來。人心都是厚道,知恩報恩的時候,自然界,我們中國講的哲學,心物合一,心在轉,轉好了,外面自然界跟著轉好。這還是簡單講,講到深處,自然界就是我們心裏,按照佛法來講,自然界這些器世間就是我們眾生第八識的相分,相分是跟著見分來轉,見分就是我們自己的心裏,我們心裏在轉好,相分就跟著轉好,這道理非常清楚。
這章經書我們要自己這樣的,這樣體驗,這樣悟,你講給人家聽,也把這個道理講出來,人家跟你學論語,才能真正受到益處。這還是就眼前的狀況來講,根據這個意義一層一層往裏面學的話,它就是學聖人的一個正確的道路,必須從這樣的學,才能學好,學成為聖人。
看後面七百六十一頁。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君子,根據論語邢昺的疏,邢昺的解釋,他說,為個君子指的是在位者,在位的君子,照他的講法,在位的那是國君、卿大夫,這都是在位的。更狹義的講,就是指的國君,這是照邢昺疏的解釋。要廣泛的解釋,君子,在位當時是稱為君子,不在位那是要求學脩道的人,那也是君子,這兩者兼而有之可以講。
子路說,子路問孔子,君子尚勇乎,尚勇乎,勇是作事情很勇敢,尚是崇尚。子路就問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嗎,勇敢是什麼?什麼事情敢作敢為。孔子說,子曰,孔子答復他,君子義以為上,這個勇要配合這個義,義是正義,只講勇而不講正義的話,那個有問題。下面就解釋了,一個君子只崇尚勇而不講正義,為亂,他就亂了。怎麼為亂呢?就拿在 位的人來講,當國君的人,當國君的人他講勇,說辦什麼事情馬上就辦,他就不考慮這個事情,合乎不合乎正義,一辦的時候就亂了。怎麼亂呢?辦出去對民眾沒有好處,受不到益處。不但沒有好處,形成擾民,擾亂民眾。這在古時候是這樣,到後來以至於到現在,各位看一看,決定怎麼作法子,不想想這個事情作出來以後對於民眾有沒有益處,不考慮這個,就亂了。所以有勇而無義為亂。
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小人就是一般民眾,一般人,他也講勇,講勇而無義,沒有正義的話,他就為盜了。偷人家東西,搶人家東西,或者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求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叫盜。在上位的人,有勇無義就是亂,自己定制一個政策不合乎道義的話,這個政策就是亂了,擾民,把民眾困擾,也是亂了,叫人家不知道如何是好。你這個政府這個政策制定出來,總要想得很周到,實行起來不會擾民,更不會叫民眾受到傷害。我們就拿教育政策來講吧,你這個教育政策制定下來,要配合這個義,正義。
我們拿現在講,這是舉例子,也並不是說那個好不好,教育政策,現在教育改革,你的改革就是你先要問問自己,合乎不合乎正義,合乎正義就是說你這個教育要知道教育的根本在哪裏?要教學生學,教育根本,教育的根本就是學希聖希賢,教學生學作聖人、賢人。沒有這個,把這個主體放棄掉了,下面這個教育的政策就隨著外國人,學生有學生的人權,老師要維護學生的人權,老師也不能管他。中國古時的教育,老師怎麼不能管學生,第一個就要學生守規矩,有規矩才能夠學希聖希賢。有規矩才有定工夫,定工夫他才能夠學到真正的學問。你現在教育政策是順從學生的人權。學生,任何一個人,不但是學生,多生多劫以來接受壞的習氣,壞的習氣就是自私自利,順著學生壞的習氣,名義上是講維護學生的人權,實際上就是順乎學生自私自利的心。你按照這個原則來制定教育政策的話,教育改革愈改愈糟糕,這就亂了。小人呢,那些吸毒,販毒的人,他就為盜了,他不知道什麼義,搶奪人家,詐欺人家,詐騙集團,那就是為盜。
論語每一章經書都是教我們從世間作人作事這個道理,順著這一條路一直走下去,他就貫通到學聖賢的那一條路。這一條路,不是說人世間作人之道是一條路,學聖賢是一條路,不是的。就是一條路,你開始走對了,一步一步的就是從普通作人作事,作人處事,待人接物這個路就一直貫通到學聖人這個路,我們學論語這個原則要懂得。所以君子有勇而無義,小人有勇而無義,開始走路就走錯了,只講勇不講義的話,這就走上為亂、為盜那個路上去了。要有義,勇與義配合起來的話,一開始就是走上希聖希賢這個路上,開始就要慎重。
講教育,真正的教育家一開始知道怎麼樣辦學,怎麼樣教育,他就知道開始就是教學生走上學作聖賢這個路,開始這個路一走錯了,那就一錯到底,就像我們現在講這個教育改革,愈到後來愈錯,錯得不得了。我們在這裏不是有意識批評現在的教育,拿這個來作比喻,好讓我們了解,孔夫子講這一章書,子路問這一個問題,那就是教我們開始作任何事情把開始走上這個路就要認清楚。
現在翻到七百六十二頁。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這章書先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好惡的惡。孔子就答復他,他有這幾種惡的這些事情,這些人。然後孔夫子再問賜也,賜也就是子貢的名字,你也有惡呢,下面是子貢他說,下面他所惡的有這幾種。惡是憎惡,對於人有憎惡。聖人、賢人對人不會有憎惡的,但是在這裏講憎惡就是教我們人辨別,這幾種人不能學。要認識這幾種人,他是破壞學道的,這幾種人你學道,他一定是來破壞。
子貢問孔子,君子,這個君子指的就是孔夫子。他說老師,你有所惡的人嗎?惡就是憎惡,你有憎惡的人嗎?孔子就說,有,有惡。有什麼呢,惡稱人之惡者,稱惡就是講人家罪惡的那種人。稱人之惡不好,為什麼不好,你現在看電視,你就知道了,看報紙也知道。把那些惡人惡事情報導出來,我們看的人,聽的人,自己心裏就落下這個印象。這個印象落下來,過一個時候,這個印象自己就把它效法,自己就作出來了。這在唯識學裏面講,那叫名言種子,看見外面言語行為那種惡事情,那個就是落在我們第八識的心田裏面,變成我們第八識裏面的種子,另外遇到一個適當這個緣的話,我們的種子就在自己起現行。起什麼現行,現在看到外面是人家作那些惡事情,搶人家的、偷人家的,殺人的、放火的,自己種子到起現行的時候,自己就幹那些事情。所以古時候教育要隱惡揚善,隱惡就是避免自己受他影響,揚善,把善事情宣揚出來,自己跟著學,也教社會大人來學習。稱人之惡,孔夫子憎惡的人。
惡居下流而訕上者,下流這個流字,根據很多注解校勘的話,這個流字沒有的,只有惡居下而訕上,居在下位的人,而訕上,你在朝廷裏作官,你是臣子,居在下的,而訕上,而毀謗,訕字當毀謗講,毀謗君主,居下訕上,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呢,你既是作君主的臣子,君主有什麼不對,你應該諫勸他,勸告他。勸告,三諫不從,你就離開不作就好了,辭職,你不能在那裏你又不諫勸他,而背後來毀謗他,這個是不忠,不忠實。這樣的人孔子是憎惡的。
惡勇而無禮者,只有勇而不合乎禮。勇而無禮,根據皇侃的解釋,勇而無禮則亂。禮是要講秩序,講規矩,只講勇敢,而不講辦事的規矩,而待人的時候,也沒有一定的規矩,這就亂了。這樣的人自己也是亂,也叫人家也亂,辦事情一步一步有一定的程序,不守這程序,自己跟對方都擾亂了,擾亂就叫人家感覺很困擾。這種人孔子說這是很憎惡的。
惡果敢而窒者,果敢是很勇敢的,窒是窒塞,什麼叫窒塞?果敢,你勇敢的去作,窒是不通,事理不通。只管去作,你作這個事情合乎不合乎事的程序,合不合乎道理,不講。事理都不通,這叫窒。只果敢去作而不通事理,這個人,這種辦事的人,孔夫子是憎惡他的。
孔子憎惡這幾種人就是告訴我們學論語的人,固然要知道這些人,你不要跟他學。而最重要反省自己,我們待人接物,我們作事情不能這樣作。我們學論語,處處要反省自己,然後才能夠學為聖賢。
下面孔子就問子貢,你也有憎惡的人嗎?子貢說,惡徼以為知者,這個知讀智字,徼這個字有讀好幾個音,有讀徼(jiāo),有讀徼(jiǎo),有讀徼(jiào),讀音不同,他的意思就不同。在這裏讀徼(jiāo),徼是什麼呢,沒有道理的想把人家的東西拿過來據為己有,這叫徼。
注解裏面講到,在七百六十四頁孔安國的注,徼作抄字講,抄襲他人之意以為己有,這種人是可惡的,照孔安國的注解,徼作抄,抄是抄襲人家。比如說作文章,你的文章把人家的把人家的文章抄襲過來,當作自己的,這個徼它讀平聲字。這種人抄襲他人的東西,來當作自己的,這是偷盜的行為,這是子貢所惡的。
惡不孫以為勇者,孫讀遜,旁邊加一個走字邊,孫是謙遜,不謙遜的人只是勇敢,自己一絲一毫都不謙虛。一個人他的求學也好,待人接物也好,總是要謙虛,不謙遜,這個人就是驕傲,人一到驕傲就完了。他認為自己很對,很好,都比人家高明,有這一種驕傲,他任何學問也求不到,在社會人羣之中,到處不受人家歡迎,所以這種人子貢所惡。
惡訐以為直者,訐,你看包咸的注,訐為攻發人之陰私,以揭發他人的陰私當作自己率直,把人家個人的陰私他把它揭發出來,這叫訐。以揭發陰私為直,自己好像自己很直率,人家受害。哪個人都有陰私的,誰沒有陰私?凡夫眾生人人都有的,你要把人家陰私揭出來就是傷害人家,你傷害人家,自己取得自己的直率,這個人就是子貢所厭惡的。
這兩段的問答,孔夫子所憎惡的人,子貢所憎惡的人,實在講,人人都有。我們學論語,就必須要自己反省,人人都有,我們就是學聖人,學賢人,有這個,是學聖學賢沒有希望,必須自己反省,不要為孔子所惡的,為子貢所惡的,這個我們自己千萬不要這樣學習。必須自己,凡是子貢所惡,孔子所惡的,我們自己時時刻刻反省。反省之後自己才能夠學作聖人。不如此反省,學聖人,門都沒有!那裏還能學聖人呢!
這一章書講到這裏,我們就時間到了,下回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三0集发布于2024-05-13 1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