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三一集

 

請各位找到論語講要七六四頁,七百六十四頁,最後一行經文,我們先念一遍。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一章經書,現代人提出很多的問題出來,覺得孔夫子講這一章書好像是看不起女子,真正說起來,我們把這個經文看看,往裏面研究一下就知道孔夫子講的話沒有什麼不對。先把這個經文的文字我們先看一看,唯女子是唯一的,只有女子與小人,還有那些小人,為難養也是畜養,下面解釋為什麼難養呢,近之則不孫,要使他,要跟他很接近,他就是不孫,這個字讀遜,走字邊,謙遜的遜字,也當遜字講,不遜從。遠之則怨,疏遠他們,他們又怨恨。

只從文字這樣解釋的話,就覺得孔夫子把女子小人一起講,好像是現在,尤其現在世界性都提倡女權,女子也有女子的人權,那是孔子的話講得不對的。但是我們看看古人的注解,在七百六十五頁,邢昺疏,邢昺的解釋,他說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畜養,這章的意思是講女子還有小人沒有正性。沒有正性性,學佛都知道,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儒家也講,孔夫子就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的孫子,子思子作中庸,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這個性字我們人人都有的人人都有,成佛就把本有的性完全開發出來。中國文化成就聖人,也是要把這個性完全開發出來,所以這個性是一個學佛、學聖人,就憑這個性才能夠學得成功你要看邢昺疏,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皆無正性,對於這個性,正就是正符合這個性聖人已經成就了,那個性完全開發出來,佛也成佛了,性完全開發出來。還沒有成佛,還沒有成就聖人,這個性,知道都不知道如果說問大家,問外面沒有學過論語的人,沒有學佛法的人,你問他,你有沒有性,他就不知道什麼性了他們也講到人性,那個人性是一種習氣,不是本性,這個對於普通人來講,雖是還不了解自己有本性,也沒有學佛法,也沒有學儒家的學術,但是性是本有的既然本有的時候,有時候作的事情,還符合這個性,不過那個性是污染的而已,用出來是不正。為什麼用出來不正呢?一般人講智慧財產權,以智慧生產出來各種科學的成品,或者寫的文章,這不能說不是智慧,但是智慧當作自己一種財產,那就把本有的智慧,本有這個性污染了什麼是污染呢,最基本的就是情,這個情,情感,情感就是免不了自私,所以他這講無正性無正性是性上面被情感包圍住了,性被情感遮蔽起來了,這叫無正性這樣的人難以畜養。難以畜養為什麼講女子與小人呢?女子這要承認,女子她都是情感很豐富,情感太豐富了那個小人呢,這是指的沒有學儒家的學術,也沒有學佛法,他這個情感也是重在情感性,本有的性很難起作用,就是有性起的作用,也是被情感把它障礙起來,所以在這裏講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講這個情感很重,不只是專門指的女子,男子也有男子那個情感很重的時候,他作的事情不講理性,自己情緒化很重,男子也有不過就一般的說,女子的情感比較更豐富,更重而已

孔子講這句話是拿女子與小人提出來,提醒大家,這個不是教我們專門認為這是女子,只有小人,男子也有,我們任何男子,任何女子都有只要是凡夫眾生,個沒有情感,在這裏主要的意思就是教我們認識情感與理性要能夠調和怎麼調和法子呢,情有好的一面,情好的一面是什麼呢?情是能夠柔順,一般講柔情,柔情它能夠跟陽,這個情是屬於陰性的,陽性的,陰陽能夠配合柔情是柔順的,順乎陽剛,剛柔相濟,這才能夠發揮本性的作用我們任何凡夫眾生都是本身都有陰性的,陰性就是拿這個情來講。所以下面講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是比喻的話,你跟情感特別豐富的女子與小人跟他近了,他就不孫了,他又了,這就是難養的地方聖人教我們就從自己開始這樣調養,自己情感一重的時候,近也不好,遠也不好,這是不能調和,必得使這個情感跟這個理性配合,這才是能夠陰陽和諧在過去講,無論是醫師也好,講協理陰陽講辦政治也好,作宰相的人也是協理陰陽,協理就是把陰陽調理得很和諧孔夫子講這一章書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本身都不能協理陰陽,成天被厚的情感在那裏跟人家相處,跟人家往來,那問題多得很,講到細微地方,自己本身的陰陽不調和,本身的很多病況,病態就出現我們研究這一章書是從這裏去研究,沒有看不起女性的這個意思。

根據邢昺疏,下面我們講不孫與怨皆是由於發乎情而不能止乎禮發乎情,不能用禮來把它能夠調和的話,這就是而難養也,女子與小人重於情,情重則禮疏,所以難養,果然情禮並重,自然不在此章所論之列。

或者有另一種講法,這一章所講的女子小人,專指男女仆人而言,例如古時候宮中的侍妾仆從之類,這是特別有所指的。所以這講法也可以。還是以前這種講法比較更能夠解釋現代人很多的誤解,照前面這個講法,那些誤解自然就沒有了不但女子小人,我們人人都是這樣,任何人都是本身就要調和,我們跟人家來往、自己脩道,尤其是脩道更要這樣,脩道,那個情必得一層一層的先開始由這個情配合這個理性,由情引導理性,到最後必須把那個凡情去得乾乾淨淨的,才能夠把本性完全開發出來所以佛經裏面講,但去凡情,別無勝解。學聖人,學佛就是要去凡情,凡情去乾淨了,聖人就成就了有凡情才有生死,凡情去掉的話,生老病死自然就沒有了你往這裏研究,這樣研究的話所有的誤解,所有的問題,最重要的我們是學道,學佛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論語每一章經所講的,都是教我們指歸到本性上去。

現在看七百六十五頁。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孔子說,一個人年齡到了四十歲,而見惡焉就是被人家,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被人家憎惡,人家很厭惡他,其終也已,這個沒辦法再改善了。孔子自己講,他十五歲立志來求學,立志求學學什麼呢?就是學聖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四十歲沒有疑惑了這個呢到了四十歲還見惡焉,還被人家憎惡,可見得本身不明了大道,自己還是迷惑迷惑的時候,他作了很多事情,被人家厭惡,這字當被字講,被人家厭惡。其終也已,這個大概難以改善了,這個人這一生,大概沒辦法救了

只講到這裏,你要問孔夫子講這一段話幹什麼呢,他是警惕人家,警惕什麼呢,我們到人間來,到人間來為什麼?為什麼到人間來到人間來就是自己在衣食住行上面自己享受?這就是我們作人之道嗎?我們一個人到人世間來,一方面接受父母以及社會人羣供給我們一切所需,我們不要報答人家嗎?尤其是父母,我們的身體就是父母給我們的,這個恩德不要報答嗎?社會人羣供給我們衣食住行所需的這些資源,我們不要回饋嗎古人都知道,古人都受儒家教育,都知道,從父母到社會人羣,我們都要報本報本是我本人的,本從兒來,是從父母來的,知恩報恩,我們受父母,受社會人羣給我們的恩惠,我們不報答嗎,必須要報答既是要報答的話,別說到四十歲,到自己能夠有謀生的能力,有工作能力的時候,就要知道這個道理,父母把自己養大了,父母年齡也老了,這個時候不養活父母,說得過去嗎所以在這裏講,從自己有工作能力的時候,就要報答父母之恩,報答社會人羣之恩你這樣報答的時候,不必到四十歲,有能力報答就要報答而像這裏所講的,到了四十歲還是被人家憎惡,被人家怎麼憎惡呢,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只知道要錢,向父母要只知道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奪利,這種人到處不受歡迎,被人家憎惡所以孔子講這樣應該從小,從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就要知道報恩,知恩報恩。知恩報恩的時候,除了培養自己的能力,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進脩道德,就是進德脩業進德是培養自己道德業就是學那些在現代來講學很多學術,他能夠創業這要進德脩業唯有自己進德脩業,才能夠報答一切的恩德孔子是講這個意思。脩道不知道報本,不知道知恩報恩的話,那個道入門都不行,都不能入門觀經講三福,脩三福,三福就是教人家要孝養父母。

這兩句講過去了,陽貨這一篇也講過去了。

後面翻到七百六十七頁,另外一篇,微子篇,微子篇第一章,我們先念一遍。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這是在殷紂王那個時候,開始的時候,殷朝成湯王那是聖人,可是一直傳到後來,傳到後來到了殷紂王的時候,就是暴君,他是暴虐無道,任何人勸告他,他不接受,到後來他的家族,微子去之微子是離開了。箕子為之奴箕子假裝發狂,後來箕子遭遇殷紂王把他就是作為奴隸看待。比干盡量的諫勸他,結果被殷紂王剖開心而死。這三個人在殷朝,在殷紂王那一朝來講,個人有個人那種行為,但孔子講都是合乎仁的,所以講殷有三仁焉。為什麼呢,他們都是殷家的家族,也是殷紂王的家族微子,微子是殷紂王的庶兄,箕子比干是殷紂王的叔叔伯伯。這在馬融注解,微子是紂王的庶兄,箕子、比干是紂王的諸父,諸父就是叔伯的稱呼。庶兄怎麼說呢,微子跟殷紂王是同父同母,同父同母為什麼稱為庶兄呢紂王的母親先生了微子,紂王的母親那個時候,紂王的父親叫作帝乙,甲乙丙丁的乙。帝乙那個時候,紂王的母親是帝乙的妾,不是正室的夫人,是妾的身分,生了微子後來成為夫人了,成為帝乙的夫人,由妾的身分成為夫人的身分,生了紂,所以到後來把這個位子,帝乙要把國家的位子,傳位的時候傳給紂,沒有傳給微子當時候也有人,當時據說帝乙也想把位子傳給微子,但是有一個人勸告他,要傳給微子,生微子的時候,微子的母親還是妾的身分,不是夫人的身分。結果後來把位子傳給紂王,這是他們家族傳位的過程。

這章書講,微子去之,看殷紂王那樣的暴虐無道,他就離開了,離開殷紂王那個朝廷。箕子裝狂人,被殷紂王把他囚起來比干是被殷紂王剖開心,比干一直在諫勸他,殷紂王說,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我就把你的心剖開來看看有沒有七竅,結果剖心,剖心,心剖開來還能活得了嗎所謂七竅,古人也講的,兩個眼,兩個耳朵,鼻孔有兩人鼻孔。再加上一個嘴,這叫七竅這七竅怎麼來的?莊子裏面講,莊子寓言他說,也是有渾沌,渾沌沒有眼耳鼻,眼耳鼻口都沒有,結果有人說,沒有,把它開開眼睛,開開耳朵吧,一開,這個渾沌就死掉了這是莊子的寓言,所以七竅的來源是如此。

由殷紂王對付殷家這都是他的家族,一個是他的庶兄,還是他同父同母的哥哥,另外兩個是他的叔伯,叔叔伯伯三人的下場,這種遭遇這麼慘,可見得殷紂王暴虐到什麼程度了相對的來講,這三位都是仁者,都是對於殷家憂國憂民,憂著殷家,到了殷紂王的時候,快亡國了憂著當時的老百姓被殷紂王這麼暴虐的話,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這三位仁者,憂國憂民的話,這種表現孔子認為都是仁者都是仁者,仁是什麼呢,仁是從道德用出來的孔子讚歎這三位都是仁者,肯定這三位雖然遭遇著悲慘的這種境遇,下場那麼悲慘,但是他成就仁德了成就仁德就了不起,成就仁德,仁就是從德來的,德就是從道出來的成就仁德,他們三個人箕子沒有死,比干是死了,微子去之不管是當時死也好,沒有死也好,成就仁德,他這個道德就是在人天之上人道是講合乎五戒所講的,天道講究十善業這個仁講到開始,當然離不開仁,就人道來講,仁義禮智信,開始學的話也是學仁。天道十善業也是離不開仁仁學到圓滿了,超出了人天,這種脩養就是到了道德的那種境界。

所以大家研究的話,殷有三仁焉在仁字上好好研究一個人的色身那是虛假的,任何人活動什麼年齡,都有一死的時候,因為身體就是假的身體雖然是不存在,仁成就了,道業能夠得到了,這個仁字,這章書要知道這個仁字,脩道必須從仁上面來開始學所以孔夫子教學生那一個學生,孔夫子都教他先學仁,重要處就在此。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三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43:39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