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四0

 

我們繼續研讀論語,請看論語講要八百一十一頁,我們先把這一章經讀一遍。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說,吾友,我的友,張也就指的子張,為難能也,我跟他作朋友。,跟老師一起學的人叫同門,同學,一般同學叫作朋。叫友,進一步,同志為友,一般同學,朋之中進一步志同道合的人,那才叫。我們普通人講的朋友,就跟老師學的同學來講,朋友這兩個字要有所分別。子游在這裏講,吾友張也,他跟子張不但是朋,而且是就是有志向一同學道的人。下面講,為難能也,我感覺到他的才能,雖然我和他是友,他的才能很高,我很難趕上他,也比不上他。

然而未仁,我原來只是注意到在才能方面我難以趕上他,就是比不上他的意思,我還沒有想到在這一方面也是我比不上他。然而未仁是語氣一轉,意思就是原來我只感覺到我的能力、才能,我比不上他。我還沒有想到我在仁這一方面,我也趕不上他。

這一種講法跟古時候有些注解講法不同的,古代有些人有些講法,為難能也就是子張這個才能是難能,是不錯,是很好。然而未仁,就是說在仁這一方面他未必很高。古人有這個注解法,這個注解與經意不合,後面講義裏面就舉出來了。

然而未仁並不是來貶斥子張仁這方面的。然而未仁是子游來貶斥子張的話,那就談不上作友人之道,所以我們採取前面這一種講法,前面這種講法,後面舉出來。論語集釋裏面引用王闓運他有一部論語訓,他的大意是這個講法。我們老師在講論語的時候,就採取王闓運論語訓的這種講法,這一講出來符合子游子張兩位友人的這種經意。因為什麼呢,論語前面也講,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交朋友要互相勉勵,在學這個仁,仁學好了,那就學道,學德,道德自然就容易了,所以在這裏採取這種講法是對的。

下面還是八百一十一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這個曾子講的,意思跟前面大意也是相同的。曾子說,子張他的容貌堂堂乎,容貌堂堂的,就是子張的容貌好,可以是大雅之堂,堂堂乎

難與並為仁矣,這一句話是誰難與並為仁矣呢?這是曾子講的,我很難跟他並為仁,並是互相比,相比,這個字現在是這個寫法,古字是兩個立字(竝),兩個立是兩個立字是兩個人站在一起,並立在一起,那就是平等相比的意思。意思是說,子張是容貌堂堂的,我很難跟他在學仁這方面很難跟他相比。

曾子講這個意思,一方面推崇子張容貌好,是稱讚他;在仁上面也好,也是難跟他相比。這一個講法,後面古人注解可以各位看看,看看什麼呢?皇侃疏又引江熙說的話,皇侃疏前面講了以後,又引用江熙說,堂堂是德宇廣也,堂堂,他這個道德的容貌廣啊,面貌是那樣的廣,叫人一看這是一個可入大雅之堂的容貌。呢,在這一方面,他也造就得很高,所以曾子講難以跟他比較這個仁。所以難與並仁,蔭人上也,蔭人就是他是,所謂蔭字,他就好像一棵大樹能夠庇蔭,給很多人作庇蔭,這就是仁。根據這個講法,子張這個仁,他的仁超過一般人,所以曾子感覺難以跟他相比。

這一章書,古人也有認為曾子來貶斥子張這個堂堂的意思,認為曾子說,堂堂乎張也,子張這個人容貌雖然是堂堂乎,但是他的容貌難以跟他的仁相比,容貌好,他的仁比不上他的容貌。有這種注解,這種注解完全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老師在講的時候,拋棄這種注解,而採取曾子既讚美他的容貌堂堂乎,又讚美他的仁的脩養也超乎一般人,這才是朋友互相推崇對方,是交友之道。推崇對方就是有意思向對方學,無論求學,無論交朋友,自己要謙虛。自己不謙虛的話,批評對方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個不是作人之道。所以這兩章書,我們論語講要只選符合經意這方面,我們採取這個講法。其餘的那些不符合經意,各位可以參考其他的注解看看,一比較之後,你就知道論語講要裏面雪廬老人過去看過其他很多的注解,然後加以選擇選擇,很扼要的在這本講要裏面,所以我們現在講,就用這個講要來跟各位研究。

後面曾子講。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先把經意的文字,經文的文字先看一下。曾子說,吾聞諸夫子,我,聞諸這兩個字是一個合音字,他不是講數目,之於,之於這兩個字音,之於這兩個音念得很快,就變成。講的意思就是我聞之於夫子,這是文言造句法。我聞之,之乎者也的之,之什麼,就是下面的意思。這個下面意思在那裏聞的呢,於夫子,從夫子那裏聞來的。這是文言造句法,用語體來講,就是我從老師那裏學到下面的這個意思。這是一句話,下面意思就是曾子說,他從孔夫子,這個夫子指的是孔夫子,他從孔夫子學的,聞到的什麼呢?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也,這兩句話就是之的之字作代表,我從夫子那裏來的,夫子來的,從夫子聞來的這兩句話,意思是什麼呢?

人未有自致者也,一個人沒有自致,這個字根據馬融的注解,當盡字講;皇侃疏當極字講。盡就是盡到了,到了盡處了,到了止處了。極也是這個意思,極也是到最究竟那個地步了。自致就是一個人沒有把他的情感能夠發揮到最究竟的那個境界,一個人沒有把他自己的情感盡到極處,那就是說一般人人的人情,他就有一些含蓄,都有所保留,到了不含蓄,不完全保留,完全把這情感都完全發揮盡處,必也,什麼時候呢?親喪也,父母過世的時候,遇到父母之喪的時候,他對於父母這個哀傷的這個情,那就是,這個情是到了極處了,這個情就是哀傷的這個情,到了極處了。這就是說,曾子他說,一個人能夠平常都是,你說把他自己的情緒,情感完全發揮出來,沒有的,只有在父母之喪的時候。父母之喪把對於父母的這種情,盡情的、全部的表露出來。盡情的表露出來的話,一般世人的禮貌都不必注意了,就是前面喪盡乎哀為止,盡到哀傷就可以。不必講到父母之喪,這個喪事怎麼辦,應該是按照禮俗,按照禮俗,世間禮俗很多,那個都是外在的事情。內在的真正對父母這個哀傷,孝子對父母哀傷,表露到了極處這就是孝道。這就拿一般人來比較,一般人沒有在父母之喪的時候,他都是這個情都有含蓄的,沒有那樣完全表露出來。只有在父母之喪的時候,才有完全把這個情,哀慟之情完全表露出來。這是講的人性,這就是真情流露,真情從那出來?真情就是在良知良能裏面表露出來。所以詩經,孔夫子講,三百篇詩用一句話可以表現出來,思無邪。思無邪,一般講邪字當不正講,但是在詩經裏好多處講,思無邪這個邪字當虛字講,虛是虛情假意來講。上面的思也不當思想講,上面的思是語助詞,實際上無邪就是無虛。詩經三百篇的話,表現那種情,都是真情流露出來,沒有虛假的情。在這裏講,在父母之喪的時候,那種真情流露完全流露出來,真情就是從本性裏面流露出來。

這一章書這樣講,我們才知道曾子從孔夫子聞到這一章這兩句話,就是我們不但對於父母之喪要真情流露,我們作任何事情都是要真情。作詩,一切的藝術,沒有真情的時候,不能感動人,自己學道,沒有真情,學道也學不了。這章書是這個意思。

不過在父母之喪的時候,最容易引起這個真情。我們從這一章經裏面,對於父母這個真情容易引發出來,我們作其他的事情,就要作個真人。印光祖師講,有真實的,誠心誠意的人,你學佛才能學得好。我們學儒也是這樣,作什麼事情,對待任何人,我們都要拿真情來待人,這才是學道。

現在看八百一十三頁。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正,是難能也。

曾子說,吾聞諸夫子,我從老師那裏聞到下面這個事情。孟莊子,馬融注解是魯國的大夫仲孫速。他說,我聽過夫子講過,孟莊子是個孝,他這個孝道,表現出來這個孝的行為,其他可能也,他這個孝的行為,別人,其他是其他的人,他表現的孝行很多,在他的孝的行為上面,其他很多的行為,可能,別人也可能作得到。有一種別人難以作得到,那就是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正,他來,他是個大夫,古時候大夫也有世襲的,父親過世之後,由他的長子來繼承大夫這個地位,孟莊子的父親去世之後,他來繼承父親這個大夫地位的時候,他把父親在世他父親用的臣子,而他父親所實行的政策,不改。他父親在世用的哪些家臣,他父親實行哪些政策,他完全照父親那樣沒有改,這個難能也,這是別人很難辦得到。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古時候那個大夫是父親過世由他的長子來繼承,一般人作不到,他一繼承父親的位子以後,父親在世所用的臣子,所實施政策,他非要改。他這沒有改,沒有改,不是說永久不改。前面講過,在上論裏面講,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三年不改就算是孝了。因為三年之後,也許有哪些的話實行到後來,時間有所變化的,當然有所脩改的;但是你在這三年之內,不要更改,這就是盡到孝道了。後面注解就講了,孟莊子在繼承他父親的大夫這個官位之後,超過了三年,有四年之久沒有改。這一點很難。這在後來,尤其在現在,好像這一章書講有什麼用處?論語裏面每一章書不但在古時候用得上,在現代還是用得上。在內地,有辦大學的,是哪一個大學,這是私立大學,他父親把這個大學辦得很好,一切都上軌道。後來把這個大學,父親把這個大學讓他兒子來作校長,來辦,兒子一接上之後,馬上就更改,一改就錯了,一改各種問題都出現了。所以在現在還是用得上。

一般年輕人學學現代的學術思想,總是認為上一輩的人辦的事情,不合乎現在時代的要求,要改。他不知道,你上一代辦的,他有他的經驗閱歷。他比你現在所讀的書,你現在讀的書,雖然讀得很多,學位也很高,但是上一輩的人,他的閱歷多,世故人情多,你不能完全把他廢棄掉,你要改是可以,不是不能改,改,你要看看,逐漸逐漸的,上論裏面講,有所損,有所益。殷因於夏禮,殷朝,成湯王把夏桀王放逐了,拿現在講,夏桀王不好,所有的夏朝文物制度通通不要,沒有這樣。殷因於夏禮,還有因循夏之禮,但是有所損,有所益。到了周朝,周也是因於殷禮,周因於殷禮,武王把殷紂王伐掉以後,殷朝,殷家還有很多,他的祖先很多優美的制度,他還要繼續來使用,有不合乎當時須要的,可以刪一部分,或是要補充的,再增加一些,不能完全廢棄掉。所以整個中國歷史,政治文教都是根據先王之道,不能完全廢棄的,只有針對後來的時間,人心很多有變化的時候,然後再加以適當的脩正。這個才是一個穩當的作法,千萬不可以學現代人,你競選上來了,把全部完全廢掉。一廢掉,你憑甚麼?你的政策,你能夠超過前人的啊?你哪一門超過前代所定下來那種禮樂,那種制度?這是狂妄的行為。不可以那樣學的。

所以曾子特別舉出孟莊子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那個時候都難能,到現在是,你要求其這樣的話,也就更難。更難,我們都是學道的人,世間所有的人都作不到,我們就是這樣學。必須堅持這樣學的時候,才談得上學道,這一層我們要了解。

還有,曾子這兩章講的開頭,就要注意,吾聞諸夫子,後面這一章也是吾聞諸夫子,他都是從夫子,孔夫子那裏學來的。不是現在人講我主張,我認為是這樣,我認為這樣,你憑甚麼認為這樣?你認為這樣,你的想法是正確的嗎?你的想法合乎聖人之道嗎?所以開頭這兩句話要注意,曾子是大賢人,他所以能夠成為賢人,你看在這裏,開頭就講,他不自以為是,他是從孔夫子那裏學來的,現在人都是哪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我主張是如此,這個要不得的。

翻到八百一十四頁。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孟氏是魯國的三家大夫孟氏,三家孟、仲、季。孟氏家裏,在魯國是一個三家卿大夫,他的地位低一點,所以皇侃疏說是魯家的下卿。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使就是派,派陽膚為士師。為士師在那時叫典獄官,就是現在的司法官,包括現在的警察、檢察、法官,管監獄,這都是士師,在那時候叫典獄官。陽膚是曾子的學生,孟氏派陽膚,也就派曾子的學生,作典獄官,管理司法,就是司法官。陽膚就來問曾子,問老師。曾子就告訴他的學生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你來作法官的時候,你要了解上失其道,在上位的人失了上位之道。上位之道是什麼呢?作國君的人,大夫之家是作卿大夫都是在上位,失其道,失什麼道?失了仁政,仁道,失了仁道。失其仁道,不論是國君,是卿大夫,失了仁道,民心就渙散了,民散久矣。你在上位不講仁道,對待民眾都是虐待民眾,那個民心或者是犯罪了,民心就渙散,貪污的貪污,搶劫的搶劫,罪惡的事情就很多了,這就是民散

如得其情,如得其情是什麼呢?破案了,把這個犯罪的人能夠抓到了,抓到之後,他也承認犯罪了,就是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哀矜就是要憐憫他,不要,我這個案子在我手裏辦到,我又破了案,我有功勞,發歡喜,這個要不得。你要是破了案,對於犯罪的人,你要心裏存著哀憫他。為什麼呢?上失其道,他就去犯罪,犯罪是由於上面,在上位的人不講仁道,所以你對於破了案子,對於犯罪的人,只有哀矜他,不要發這個(歡喜心)破案自己有功,發生歡喜了,不要有這種心理。曾子教他學生這一條,一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夠希望所有的法官都要存著哀矜而勿喜上失其道,在那時候固然有,到現在各位看看,在上位的,哪一位在上位的講仁義之道?這一層要了解,所以必須要哀矜而勿喜

我們今天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四0集发布于2024-05-13 16:42:4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