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四一集
請各位把論語講要八一五頁找出來,八百一十五頁,找出以後,這一章經文我們先念一遍。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這是子貢講的這一章經,紂是殷朝紂王,是殷紂王,大家一提到殷紂王都知道了,他不善。子貢說,他的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不那樣惡。如是之甚是指的子貢那個時候,大家一提到紂,就覺得這是罪大惡極,那是如是之甚。子貢認為不一定是那樣罪大惡極。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為什麼當時一般人一提到紂就覺得這個天下最惡的一個人?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下面講的天下之惡皆歸焉,像紂這樣的人,當然造了很多罪惡的事情,到後來天下人都把天下所有的罪惡都歸之於他,認為他造天下的罪惡是最重的一個人。是以君子惡居下流,這是講子貢的看法,因為天下人都把罪惡歸到紂這一個人的身上,所以君子惡居下流,惡是憎惡,居在下流。一般人不願意居在下流,所謂下流是作那一些事情,就像水一樣往下流,一居在下流,那就是像紂那樣的,一般人都把罪惡歸向於他,就像水一樣的,水是往下流的,人呢,某人如果造了罪惡的事情,到後來人家都把罪惡的事情都推歸於他。子貢講這個意思最重要的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君子是一個讀書的人,脩道的人,凡是君子的話,知道這一個厲害,他不敢居在下流,一舉一動都不敢造那些罪惡的事情。子貢拿這一樁事情,教人家知所警戒,拿這個殷紂王作一個警戒的事情。
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我們脩道的人不能說這是小事情,作一點小的罪惡沒什麼,那個不能這樣想法。人的脩行好像建設一樣的,一步一步的往上建筑不容易,但是要摧毀它,很快就摧毀了。再拿上山來講,上山是一步一步往上上,在下來,要往下的話也很快就下了。那就是一個人的脩道,在行為上不能有一個時候有個缺點,一旦有了缺點的話,以後想補,補救就是補救很難了。拿這個來作為鑑戒,我們讀歷史,讀古人那些歷史記載,那些傳記,像殷紂王他不是傳記,他是亡國之君寫在帝王那個歷史裏面,那是更顯著了,拿這個作鑑戒。
現在再看八一六頁,八百一十六頁。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之過也,過是什麼呢?人人都有過的,聖人才沒有過。沒到聖人地位,就是在賢人的那個地位都還是有過,這裏講君子之過也,君子是讀書脩道的人,他有過。他有過的時候,如日月之食焉,日食月食,現在講天文學大家都很明了,不必詳細講。君子有過就如同日食月食那樣的,日食月食我們在大地上的人都看得見,所以過也,人皆見之。君子之過,人都能夠見到,就如同日月食,人人都看得到。更也,指的這個過,君子有過,人皆見之,如果改過的時候呢,人皆仰之,人人都仰望他。這就拿日、月食來作比喻,日、月食,誰都能看得見,日月食過了,太陽也好,月亮也好,重新出現的時候,那就是更,人人都再見到它的光明,都仰望它這個光明。用在君子改過上面,人人對他勇於改過,人人都信仰他。
子貢講這一章經,重要處,過是人人都有的,所貴重的是君子不像一般人,一般人有過的時候怕人家知道,就算人家知道的時候,他還找出很多的理由出來掩飾,那叫文過,一般人都有文過,文就是文飾。君子不如此,君子有過的時候,自己有時候不知道,人家告訴他,他很感謝人家,馬上改。所以君子有過,人看到的話,或者人告訴他;或者他自己有過失,事後發現了,不會掩飾自己,就是改過,一改,好了,這個過沒有了。
我們任何一個人,誰都有過失,這個過失自己往往不知道。我們說話,作事情,往往對人家有傷害,我們往往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不知道呢?自己是凡夫眾生,迷惑顛倒,凡夫眾生,所以有過不能知道。君子他事後自己能夠知道,或者自己不知道,別人告訴他,他很歡喜,很容易接受人家勸告,馬上改。一改之後,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就了不起了。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時常發現過失,時常就改,改了之後,永久不會犯同樣的過失,他就一天一天的過失減少,過失減到沒有,他就成功了。所以子貢拿日月之食來作比喻,我們學君子,學儒先學君子,君子心裏坦蕩蕩的,不怕人家知道有過失。人家知道自己有過失,馬上改,這就是君子。君子學好了就是賢人了,賢人進一步就是聖人了,所以這章書在這裏面,你要學君子就要學著要改過。
現在翻到八百一十八頁。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我們先把經文文字先看一看,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公孫朝在那個時候同名的很多,後面注解有講到,就在春秋的時代,魯國有公孫朝,鄭國、楚國都有人名字叫公孫朝。這是衛國的公孫朝,所以經文開頭就講衛公孫朝,所以經文的文字,一個字有一個字的作用。提出衛公孫朝,就把這個人說清楚了,他是衛國的公孫朝。他問於子貢曰,就問子貢。仲尼焉學,仲尼是孔夫子,焉學,焉當何字講,他從哪裏求學。孔夫子學問這麼好,這學問從哪裏學來的?焉學,焉當何字講,從何處學。子貢就答復他,子貢曰,子貢在孔門之中,他是最會言語的,十哲之中言語宰我、子貢,你看他怎麼答復他。
你先看看,衛公孫朝問孔子焉學,學是學問,子貢怎麼答復呢?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子貢答復是講道,不是講學。文武之道,文是周文王,武是周武王,為什麼講文王、武王之道呢?講中國文化,推到最早的時候就是伏羲氏,伏羲氏以前沒有任何文字,各種符號都沒有,那就沒辦法講了。只有從伏羲氏開始講,伏羲氏畫的八卦,八卦就是最早的文字。伏羲氏他最重要是道,畫的八卦,八卦重疊起來就是六十四卦,在這些卦爻裏面把宇宙的起源、人生是怎麼來的?不但人生,其他的動物,他的來源在哪裏,就在伏羲氏那個卦爻裏面講得非常完備。你知道宇宙的起源、人生以及其他動物生命的由來,然後對於宇宙的這些問題,人生與其他動物的這些生老病死的問題,這才有辦法來解決。這是中華文化的特色,要找到它的根源,根源都找不到,哪有什麼辦法來解決。所以講,一講就講這個道。道,推到最初就是伏羲氏。伏羲氏以後,這在易經繫辭傳裏面,孔子寫得很清楚,伏羲氏那算是五帝,黃帝、堯舜、神農氏,伏羲、神農、黃帝、堯、舜,這是講五帝,這是一種講法。五帝還有別的講法,這裏就講這個五帝。五帝的時候對於伏羲氏講這個道,聖聖相傳。傳到,比如說堯舜,堯把天下傳給舜,舜把天下傳給禹。禹是夏朝,夏朝以後是殷商,殷商之後是周家,這叫三代,三代都稱王,三代開國的帝王,這個王都是聖人,這些聖人對於伏羲氏講的這個道都明了。到了孔夫子,再加以詳細的解釋,一般賢人都可以看得懂了。所以到了文武,文王武王,文王是被殷紂王把他囚禁在羑里的時候,他就研究易經。易經每一卦下面的文字是文王寫的,每一爻下面的文字是文王的兒子周公寫的。中華文化這一脈相傳,講的都是道,所以這個道到了文王、武王這個時候,他用文字把卦爻都說明了。這還不算,後來周家有天下的時候,伐紂成功之後,由周公制禮作樂。這個禮樂前代也有,但是到了周朝,由周公來制禮作樂,就完備了。所以在這裏講,子貢說文武之道,文武之道就是文王跟周公作的卦爻的文字說明,再加上周公的制禮作樂,這個文武之道,到了周家完備得很。未墜於地,這個文武之道,從伏羲氏開始這個道,到文武這時候,那麼文王武王,早就不在世了,這是春秋時代了。春秋時代,雖然還是周家的,天下是東周,但是文武早就不在世了。文武雖然不在世,但是他傳授的道未墜於地,未墜於地意思是說文、武,人雖然不在世間,他的道還在人世間,沒有墜落,未墜於地,接著講在人,還在人世間。
還在人世間哪裏?道由人傳,賢者識其大者,這個識讀誌,識是記得,記憶的意思,賢人把文武之道,識其大者,他知道,知道是記在心裏面。道有大的,有小的,大道是賢者他明了,明了之後,他就記得,然後就可以傳播給別人。不賢者,還沒有到賢人這個地位,識其小者,識其這個道,大道是遠大的,無所不在。小者是侷限於某一種,識其小者,無論是賢者,不賢者,識其大的,識其小的,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哪裏都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把這講完之後,這個道,大道小道都還在人間。你問夫子,你問仲尼焉學,夫子就是仲尼,焉不學,他哪裏,哪一種不學?這就根據公孫朝問的,公孫朝問的仲尼是從哪裏求學。
子貢先把這個文武之道還在人間,接著就答復他的學,我們的老師夫子焉不學,哪裏不學,那就是說他這個學是無處而不學,既是無處而不學,無人而不學的話,而亦何常師之有?他的老師不是固定的一位老師,常師,何常師之有,何常師是一個倒裝句法,何有常師,何常師之有就是何有常師,他那裏經常固定的一個老師,不是啊。
後面講要裏面講,清朝劉氏正義,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就講,書傳裏面所講的,這在八百二十頁。劉氏正義所講的,書傳裏面講,夫子問禮老聃,老聃是周家一位有德有學問的一個人,一般講老子。孔夫子曾經到周家向老子問禮,就是跟老子學禮。訪樂萇弘,萇弘是音樂家,學琴於萇弘,跟萇弘學琴。問官郯子,官是作官,作官也不那麼容易的,作官有作官的學問,所以他曾經向郯子學問官,問作官之道。學琴師襄,跟師襄學過琴。前面萇弘學得更多,學的音樂方面更多。劉氏正義把這些人舉出來以後,這些人,孔子都跟他學過,所以說,其人茍有善言善行足取,皆為我師,這些人他只要有某一專長,言是在言論方面,行是在行為方面,足以可取的話,孔夫子講都是孔夫子的老師,孔夫子都跟他學。
這裏還舉出幾個最有名的,其他還有很多,不必細講了。那就是說,聖人所以有這些跟普通人(不一樣的學問),這些人都不是能跟孔夫子相比,他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別專長。孔夫子為什麼跟他學呢?大家知道,行菩薩道要破塵沙惑,塵沙惑破乾淨了,天下的事理無所不知;塵沙惑破乾淨了,根本無明也破乾淨了,那就成了佛了。佛叫世間解,成了佛,世間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無所不知。孔子是聖人,當然他這些世間事情都知道,他以這種學習的精神來,等於是現身說法,就是告訴一般人,你要學道,必得不能自己感覺滿足了,沒有滿足的時候,不能夠滿足。學問學得愈多,愈能幫助脩道。
就拿我們學佛的人來講,學佛,我們現在在臺中有個道場,雪廬老人傳給我們的這個普通法門,還有特別法門,特別法門最重要的是,雪廬老人就傳給我們念佛,念佛很多種,他老人家教我們學的就是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專門講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不錯,三根普被,但是我們要了解一個道理,這是雪廬老人過去講的,我們大家都是中等根器,中等根器不能不研究教理。不但要研究佛家的經典,儒家經典也要研究,研究得愈多,愈能了解這一句佛號,他這個含意無窮。知道這一句佛號含意無窮,我們提起一句佛號,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有一些人念佛念得感覺用不上力量,這都是中等根器的人。用不上力量是什麼呢?是對於這一句佛號涵蓋的意思沒有很多的了解。要對於這一句佛號含意那麼多,那就必得要廣泛的研究教理。研究教理愈深入,對於這一句佛號知道得愈多,知道得愈多,這一句佛號提起來,它這個力量那就不可思議了。這是舉這個例子。
我們研究儒家的這個學問,特別是要脩儒家這個道,儒家這個道跟佛法是一致的,跟佛家普通法門是一致的。既是一致的,那研究佛法就好,為什麼還研究儒家這個學問呢?就我們儒家的文化來講,佛法傳到中國來,特別是大乘法門就在我們中國發揚光大,就是由儒家的學問,比照的來研究,那個南傳佛教不是如此。因此,儒家的學問,它從五倫開始學,這是特別的。就從五倫上面開始學,學到形而上的時候就是出世法。在五倫方面學非常切實,行菩薩道,儒家講學君子儒,君子儒首先你要教化別人,首先在家裏的夫妻、父子、兄弟,家裏的這些人要相處得很好。家裏的人相處得好,然後推廣到家庭以外的社會,就是五倫,五倫要敦倫盡分,人倫敦厚了,然後盡到本分,這就是印光祖師講的,盡到本分盡到極處就是出世法,就能了生死,這是儒家這個文化的特點。雖是出世法可以成就聖人,但是它跟佛家的佛法相比,它是普通法門,因此我們在講儒家的學問,跟佛法一比的時候,還是最後歸結到念佛法門,把這個道理都貫通了,這一句佛號提起來,就有力量,這個力量就大了。
我們休息一個時候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四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