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四五集
請各位翻到論語講要八百三十三頁,八三三頁。堯曰這一篇,按照古人的注解分成三章,第一章裏面有五個段落,就是五節。五節,前面講了三節,那就是第一節堯帝把天子這個位子禪讓給舜帝,舜帝再讓給禹王,前面有兩節。到後來,堯舜禹之後,禹王後來就是夏朝的後來,夏桀王這個時候是個暴君,成湯王是伐夏桀王。這個前面都講過了。
前面一共三節,今天開始講第四節,成湯王伐夏桀之後,到他後來殷朝——殷紂王又是個暴君,所以周家周武王出來伐紂。我們今天就從這裏開始講,這是第四節。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有誓辭,誓辭就是對於當時,對那些軍眾的時候,對軍隊來發起誓辭。這一段經文在前面就是在八百二十七頁,八百二十七頁,各位找出來。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這是武王伐紂的時候,這是一篇他的誓辭。這個誓辭,經文我們念過了,現在各位看八百三十三頁,這一段一段的話我們來看一看。先講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這是講周家,講周家什麼呢?那時候,武王伐紂的時候,還是殷紂王的那個天下,周家那時候還是在西方一個小國的諸侯,這叫周家。開頭就講,周家有個大賚,大賚這個賚字是當賜字講,天給他一個大的賜予,賜予就是天命賜給它,賜給它什麼呢?善人是福,善人就是指的他治理天下的那臣子很多。這在尚書泰誓篇裏面,武王在那一篇裏就講,予有亂臣十人,亂臣這個亂字就是治理的意思,中國的字往往一個字它有兩面的意思,一般我們學的亂是叛亂的亂,在這裏講,不是叛亂,是治理。武王說,他有幫助他治理天下的臣子有十個人,可見得不容易,在歷代的帝王治理天下能夠得到十個人來幫助他,這個非常不容易,他有十個人。所以在這裏講善人是福。
第二句說,雖有周親,不如仁人,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周家雖然有周家的親屬。不如仁人是什么呢?仁人指的不是周家的人,在泰誓篇裏面講,孔安國也有注解,在這裏講就照這個講法,在這裏就是講,雖然有周家最親的人,不如仁人,仁人就是指周家以外的人。周親是周家最親的人,如果是不好,叛亂的話,也要懲罰他。仁人,不是周家的人,這個指的比如說武王伐紂之後,箕子,殷家的箕子,微子,周武王照樣用他,這是仁人。前面論語裏面也講殷有三仁焉,殷家有三位仁者,箕子、微子、比干,三個都是仁人。這兩句話是說,用人唯,唯什麼呢?唯有用他的賢能的人,賢,是道德好,能,是他有辦事的能力。如果周家最親的不是賢能,照樣的要懲罰他,比如說後來是管叔、蔡叔,這是周家的人,他叛亂,照樣誅他,仁人是箕子,微子,照樣用他。這表示周家有了天下之後,用的都是賢能的人。
再翻過來八百三十四頁,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百姓就是天下人,天下的老百姓,如果說天下的人有罪過的話,在予一人,那就把這個罪過歸咎到我一個人身上。周武王就憑這一句話,他是一個,可以說這一句話就是不容易,是個仁君。百姓有過的話,反過來講,前面講百姓有過,由他一人承當。一共六句話,就憑這六句話,他伐紂成功,那不是偶然的。有這樣的心胸,他所以能夠得到那些賢能的人,幫助他治理天下。一個是在他用人唯用賢能;對於老百姓的話,老百姓有過失,由他一人承當。這就是跟殷紂王整個相反,所以他能夠伐紂成功。第四節完了。
第五節,各位看看經文,經文講,就是八百二十八頁,這一節經文你看: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這一節古人注解說是二帝三王所行的政治,就在這一節裏面。二帝指的就是堯帝、舜帝,三王指的就是夏朝、殷朝、周朝。中國歷史講三皇五帝,三皇那是時代太久遠了,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那個歷史太久遠,文字也沒有,沒辦法考了。從五帝開始講,五帝講法也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只選擇一種講法,那就是伏羲氏、神農氏,軒轅黃帝、堯、舜,五帝。五帝後來,從夏朝開始叫王,稱王了。所以古人注解,這一節是二帝三王所行之政,就指的堯舜二帝,夏商周三朝三代的王者怎麼樣辦政治呢?就是下面所講的這一段,可見得這一段是非常重要。堯舜的政治,孔子非常敬佩,孔子是祖述堯舜。孔子講教育,講政治,都是以堯舜二帝為根本,就是祖述他,以他為祖,敘述堯舜這種政治、這種教育。到後來周家文武——文王、武王,武王伐紂成功有了天下了,由周公來制禮作樂,周公也是孔夫子最敬佩的一位聖人。從堯舜到文武周公,他們的政治都是包含在這一段裏面,可見得非常重要。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權量,謹是謹慎。權就是古時候用的秤,用秤來稱物品的多少重量。量是用升、斗、斛來量物品的體積,比如說量稻米,用升、用斗、用斛計算它有多少份量。權量當名詞要讀量[liàng],權量是用秤、用升斗來稱物品的輕重,稱量物品的多少。這就是一直到現在講的度量衡,這個度量衡國家要有統一的標準,這在民意來用的時候,它才公平。度量衡不統一的時候,民間作生意就有很多糾紛,所以度量衡要統一,就是謹權量。
審法度,法度指的什麼?古時候為了教育天下人作任何事情都有效果,都有規矩,可以順這個規矩,它在法度上有很多規定,比如說車,什麼樣車輛,衣服、用的旗幟,各有規矩,這就是法度。衣服上面有那些文采,有哪些文飾?旗幟上面有什麼樣的裝飾?車輛也是如此,這就是定出來一個法度。天子、諸侯、卿大夫,一般讀書的人,一般人他都有一定的標誌出來,這就是法度。看見什麼樣的標誌,就知道什麼樣的身分,然後行禮,怎麼樣的行禮都不亂,這是審法度。
脩廢官,什麼叫作廢官,朝廷裏面辦哪些事,就設立哪些官的職位。凡是這個職位沒有了,沒有人了。沒有人或者這個職位沒有了,沒有這個職位了,而須要辦事情,就把已經廢掉這個職位再把它脩復起來,脩復起來再用適當的人來辦這一方面的事情。換句話說,他朝廷裏面有哪樁事情,必定要設立哪一種官位,有了官位必定要有人,有了人的話,必定要盡到他的職責。這是二帝三王朝廷裏都是這個用法,脩廢官。
興滅國,前面講你只要把權量、法度、廢官,都這樣把它設定好了,四方之政行焉,四方就是天子四方的,無論那裏,那個國,那個諸侯國,包括你天子的範圍之內,你的政治,涵蓋天下的這個政治行了,行是施行,怎麼施行?沒有一切障礙,順利的施行。
這三者,一是度量衡,這是工具,維持貿易公平的一種工具。審法度就是制定種種維護禮儀、規矩,定的這個法度,就是種種的制度。廢官、脩廢官是人事方面,把這三方面治好。四方之政,天下的,你治理天下這個行政就順利的在那施展了。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滅國是什麼呢?滅國是指諸侯的這個國,天子之下各國的諸侯,各國諸侯如果有犯罪,或者有其他的原因,這個國已經是滅掉了,消滅了,要把它興起來,興起來。既然它這是一個諸侯,是一個國,它有宗廟,有老百姓,不能滅了之後,這個宗廟沒有他的後代來祭祀,它國內的民眾沒有原來這個諸侯國的後人來治理,這是很悲,很悲慘。一個有仁心的天子,要把這個已經滅的國再把它興起來,找到原來已滅的國,它的後人找出來,給它興起來。
繼絕世,那是大夫之家。大夫之家或者有種種的原因是絕了,也要把它,再把它繼續的讓它再扶植起來。舉逸民,凡是隱居在民間的,沒在朝廷裏面來作事情的,這一些人他既然是隱逸,是個隱士。隱士那多半是個賢能的人。這樣的話,他這個賢能的人,你把他舉出來,或者請別人找出這樣的逸民,找出來以後,你把他請到朝廷裏面來,用他幫助你辦事情,這叫舉逸民。能夠這樣舉逸民,加上興滅國,繼絕世,天下之民,天下的民心都歸向於你,他認為你這個天子,真正是一個仁者,所實行的政治是仁政,你這個仁政,天子也是個仁人。這個仁人從那出來的?仁人就是從道德出來的,這樣,天下人,他從自心裏面自動的來歸向於你,所以天下之民歸心焉。
再講,所重民、食、喪、祭,這是二帝三王所重視的,重視什麼呢?根據孔安國的注解講,重民,所重民,重民,以天下的人民為重。我們現在學現代政治的話,大家都知道西方政治講究民主,但是我們在這裏研究這一章經的時候就知道,這才知道重民不是民主是什麼呢?以天下人為主,你作天子,作誰的天子?作天下人的天子。重民一定要重視天下人這個民眾,所以孔安國講重民是國之本。天子、諸侯都要重視這個民眾。民眾才是治天下的根本,作天子的根本就在這上面。作國君的這個,這個民就是國家之本,國之本,重視民。
食,不管是那一種政治,只有桀紂那種暴君,他不重視民食,其餘歷代的帝王,老百姓的生活要重視,重視民生問題。民生問題最重要的是吃的糧食,民以食為天,重視民食。
喪,祭,民眾沒有糧食,他就不能生活,所以必須要重。重喪呢,喪是父母之喪,這是要報本,要盡孝,所以這個必須要重視。報本盡孝才能夠使天下人養成厚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前面講過。慎終,父母之喪這是大事情。我們這個身體哪來的,父母給的,父母不但給這個身體,自從入胎,出胎,然後從嬰兒到長大之後,父母的心都在我們身上,這個恩德報答不盡的。所以在父母之喪的時候,要盡其哀、哀傷,這是大事情。在這時候盡其哀,是表示報答不盡的恩德,只有表示一點點,實在是報答不盡的。
祭,在父母之喪完了以後,定時的要祭祀,祭祀不只是父母了,父母有祖父母,祖父母又有父母,一代一代,追根到上面,到最初。比如說周家,周家追溯到后稷,如果是再往前追,后稷還是黃帝的後代。我們現在要研究起來,你看看百家姓裏面,百家姓裏面從趙錢孫李一直到後面,都是神農、黃帝,都是炎黃的子孫,都是他們的後代子孫。所以祭祀的時候,從已過世的父母,祖父母,一直追溯到開始的炎帝、黃帝。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特有的這種精神,也只有這個特有的精神,我們現在講,大致講漢滿蒙回藏,細分有好幾百種,太多太多了,但是歸結起來都是這一個系統下來的。所以民族團結,團結起來就是向心,向心,民德歸厚矣,都學著厚道,學著要報答根本。這是我們講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精神,這種精神發揚到後來的時候,國家弱了,外面來欺負我們的話,我們能夠團結抵禦,抵抗外來的侵略;國家強盛的時候,我們行的是王道,絕對不會侵略人家。這種精神基本的就是民德歸厚,養成一般人都是厚道。所以所重的是民、食、喪、祭。
後面講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寬是寬厚。無論天子,無論國君,你待人寬厚的時候,民眾就來歸向於你,能夠得眾。信則民任焉,信用非常重要,信就是實,天子、諸侯老老實實的替老百姓辦事情,就是前面講的所重的就是民、食、喪、祭,實實在在的這樣辦事情,這就是信。不講那種虛假的話,辦事也不是,事情也不是辦給老百姓看的,也不是作假的,作的真事情。這些真事情作出來都是對於老百姓有深遠的利益,還不是只限於眼前的,深遠的利益。這樣老百姓就信任你。敏是認定這個事情要辦了,就要趕快去辦,則有功。公,天下為公,不為自私,公平,這個則說,天下人就是喜悅了。以上是講二帝三王所辦的治天下、治國的這種辦法、道理,所以一直傳到後世,到現在我們講民主,講自由,哪一條,你拿這幾個來衡量衡量,必須符合這裏所講的,才是真民主。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四五集发布于2024-05-13 16: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