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四六集

 


前面那一章五節,我們都研讀過了,現在請各位看八百三十七頁,這一章就是子張問於孔子曰,這一章我們開始研讀,先把經文我們讀一遍看看。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張問為政之道,這一段可以說二帝三王辦政治的話,前面講過,這裏子張問孔子怎麼樣從政,這個跟前面講的那些原則,在這裏,子張再進一步問,實際上從事政治,怎麼樣來把政治辦好?

先看這一段,怎麼樣可以從事政治呢?孔子說,要尊崇五種美好的事情,屏除四種惡的事情,這就可以從政了。你要從事政治,要有善惡選擇的能力,選擇善惡的話,也就是辨別,這還不算是選擇,要能辨別,辨別那種是美的事情,那種是惡的事情,這就可以。美的事情要遵從,要把那事情辦好;惡的事情要屏除,不要那些惡的事情,你這樣可以從政了。這是一個提綱,這一個綱提出來以後,問這個內容了,所以子張又問了,何謂五美,這五種美好的事情,是那五種?孔子說,惠民,君子要辦政治,對於老百姓有恩惠,但是又不需要耗費財力。這句話幾乎一直到後來,我們也常常成為一句格言,就是惠而不費,你辦政治,惠民而不需要耗費很多的財力。為什麼呢?你耗費財力,這財力哪來的,還是從民眾那裏來的。你國家用多少錢,那些錢都是從稅收,從老百姓收的稅來的,所以能夠惠而不費,老百姓就是能夠信任你。

勞而不怨,有時候免不了要勞動民眾。勞動民眾,民眾不會有怨言。再講到欲而不貪欲而不貪,你從事政治的時候,在政治上,你想辦哪些事情,但是,不是自私的,這是要做到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心裏是安然舒泰、不驕傲。一個驕傲的人,他心裏不會坦然,他深怕人家不尊重他,驕傲的人就是希望人家尊敬他。但是這個泰而不驕的人,心中很泰然而不驕傲。不驕傲的人,心裏時常是安然自在的。威而不猛,有威儀而不兇猛。這種威儀就是自然表現出來的。這是綱目,這幾個條目說出來,後面再詳細的再分析。

就看子張一條一條問了,何謂惠而不費,孔子再一條一條的跟他解釋。要作到惠而不費,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因民之所利,怎麼因民之所利呢?民眾所需要的利益,並不是說你拿很多錢來救濟他,只要你在政策上面幫助他創業,幫助他就業,就是因民之所利,你在政策上創造就業的機會,讓民眾能夠就業,不失業,這個比你固定的每個月、每一年拿多少錢來救濟失業的民眾,你這個創造就業的機會比這個好,這叫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是惠而不費。你制定一個美好的政策的話,你花不了多少,你把政策,法令、政策制好的話,民眾自己就業,他以他的智慧,以他的能力就業了,你政府不用花很多救濟金來救濟他,惠而不費

擇可勞而勞之,孔子又跟他說了,可勞而勞之,老百姓不會有怨言。怎麽是可勞而勞之呢?古人注解講,使民以時。使民以時,你要老百姓付出勞力來,配合政府來辦事情。中國古時候都是以農立國,你要不違背農時,農民在春夏秋,春天耕種,夏天耘草,秋天要收割,這三個時候,你不能叫老百姓來替國家辦事情,要到農閑的時候,那就在冬天。過去,農業在中國地方很大,一年收一次就夠了。到了冬天就是農閑的時候,農民沒事了,這個時候你叫他來配合政府辦的事情,他不會有什麼怨言。又誰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辦政治的時候,,這個字,要看用在哪一方面,私人講究財色名食睡這個欲望,這是不好的,這是造業。如果你是個政治家,辦政治的話,你想辦一樁對於民眾有利益的事情,這也是欲望。你要實行仁政,也是欲望。那就是欲仁而得仁,你的欲望要實行仁政,你作的事情要符合仁政,這個仁政對於老百姓都有好處。?誰來貪?大家看到你都是為了實行仁政,大家都來幫忙,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幫忙,哪有什麽貪?所以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再講到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講究泰而不驕,這幾句話很重要,君子,你就是從事政治的人,從事政治是君子從事政治,要注意,不是小人從事政治。君子從事政治,他無眾寡,他在辦政治的時候,對待人的時候,都是平等的待人,不論人是多是少,是眾人,是少數的人。你不能說,像現在,人很多,上街頭來要求,我就順著他,君子不一定。人多,你有理,你向政府要求的有理,當然要符合你的要求,要答應你;你要求得不合理,不必答應。這是對於眾人。少數人呢?少數人,人少勢單力孤,但是你君子你知道這些少數人,弱勢的人,你也要顧慮他的利益,你也不能忽略他,所以無眾寡,無小大是小人物,是大人物。君子對待眾人也好,少數人也好,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好,無敢慢,不敢怠慢。對大人物當然要尊重他,對小人物也要以平等心,也要尊重他,不敢怠慢,多數人,少數人都是如此,這就是泰而不驕。那就是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人,這個他自己就是問心無愧,君子對待一切人,就是問自己的良知良能,對一切人沒有愧疚的這個心理,這就是平等心,沒有驕傲心。有驕傲心的人,他就是不拿平等來對待人,時時刻刻的恐怕人家不尊重他。這種驕傲的人心裏不會,不會安泰,要作到心裏安泰的話,就得要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這是辦政治、待人接物。果然這麼作,就是脩道,脩道在哪裏脩,辦政治的人就在政治上來脩。我們不辦政治,我們就是待人接物上面來脩。我們無論作哪一行業,我們就在那一個行業上,跟同事、跟同業、跟客戶,跟他們相處,就在這些上面來脩道。脩道並不是說我把我的事情放在一邊,我自己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來脩道吧,不是那個講法。脩道就是在日用尋常之中與一切人物接觸的時候,拿這個泰而不驕,以平等心來對待一切人。什麼是平等心?出自真如本性的才是平等心,真如本性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真平等,所以這是泰而不驕。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正其衣冠,古時候的衣服除了穿衣服以外,還要戴帽子,帽子有它的標誌,在禮制上分出人的身分,這個衣冠正其,你是哪種身分,要穿哪一種衣服,戴哪一種的帽子。

尊其瞻視,自己要尊重自己,讓人家能夠觀瞻,儼然人望而畏之儼然就是比喻莊重,身分、身體以及心裏都是莊重,讓人家一看,不敢跟你開玩笑,不敢來戲弄你,人望而畏之。你衣冠儼然,在心裏一定是那種有威德,人家一看不敢侵犯,人一望你就有一種威德,這就是威而不猛。我們就拿近代的浄土宗十三代的祖師——印光祖師,當時候有在政府裏的大官,在學術上有考試的那些翰林,榜眼、探花,這些都是學術界了不起的人,一見祖師,肅然起敬,那就是一種威德在那裏。學術上,政治地位上,一見祖師就是人望而畏之。講到孔夫子那更不得了了,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那是叫威而不猛。下面子張再問,五美就解釋清楚了。

四惡呢,子張就問,何謂四惡,孔子就解釋了,不教而殺謂之虐,辦政治,一方面要辦行政,一方面要辦教育。中國古時候政治學,就是在政治上就為天下老百姓作有利益的事情,在教育上就要教天下人來學作聖人,這是兩個重要的要點。所以辦政治要教,不教而殺謂之虐是什麼呢?你辦政治的人不教老百姓,老百姓都是凡夫眾生,凡夫眾生不只這一生,這一生以前還有前生,前生又有前生,太多了,每一生都是染上不好的習氣,惡習氣染的很多,這個無論古今中外,一般人都是染上很多惡習氣。特別是在中國,中國聖人就是了解人人都有這個惡習氣,他要教,教老百姓。教老百姓就是把這惡習氣把它去消掉,要不得。去掉惡習氣然後才能學作聖人,這就是教育,中國的教育就是如此。你如果說是不先教老百姓道德,教老百姓道德就是什麼呢?就是破除那些損人利己的惡習氣,犯罪的都是惡習氣來促使他犯罪,你不把這些道德教育來教老百姓,老百姓他哪一個人都是會犯罪的,都是要損人利己的。如果說你這個政治不教老百姓的話,老百姓一犯罪,好,馬上把他抓起來,抓起來把他判罪,重的就判他死罪,輕的就讓他坐監獄,坐一個時候。這個現代人都不懂得了,古時候,孔子在這裏講,不教而殺,這叫,虐待民眾。

這個我們大家可以看看,現代國內、國外,只看見警察、司法機關破案子,審判那個罪人,但是不追究那個犯罪的人他是不是受過好的教育,這個不講。你要看看孔子在這裏講的話,你就知道,真正的要老百姓不犯罪,要實施教育。不實施教育,犯罪就抓來,給他判罪,在這裏照孔夫子講的話,那就是虐民。

不戒視成謂之暴不戒是什麼呢,是預先警告,預先告訴你,你要推行一種政策,預定在什麼時候能夠事情完成,有個期限的。期限,事先就要告訴人家,我這樁事情什麼時候開始計畫,什麼時候開始執行,執行到什麼時候才完成。先要講,要人家有所準備,你就是中央政府下一道命令給地方政府也有個期限,事先要告訴,要人家有所準備。

這裏不戒,事先不告戒,一頒,馬上就要辦好,這個是暴政,這個政是暴政,不講理,不給人家預備的時間,這是不講理的政治,叫暴政。

慢令致期謂之賊慢令,下一道政令下去,政治的命令,你這個天子你所管的天下,那個地方太廣大了,天子下一道政令下去,你要各國的諸侯都能照你這個政令來執行的話,你要考慮到你這個政令什麼時候到達那個地方,到達各國。就是一個國君,諸侯也是,古時一個諸侯國也是面積很大,你這個命令下達地方也不是一兩天就能到的。慢令致期,政令下達得很慢,致期,限定什麼日期一定能夠辦成,慢令致期。你這個地方這麼廣大,古時候交通都是靠人力來傳遞,沒有現在這個交通這麼發達。說不定你這個命令,用人力還沒有到達,你致期,要求人家完成辦的事情,期限已經到了,這叫作,害人的。就是賊害人民。

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猶之與人也,猶之古人有幾種解釋,古人說,財物,猶之就是都應當給人家的,這是個講法。再一種講法,這個字是比喻的話,這個猶之就如同那個管出納的人,你是一個人君,是天子或者是國君,你要認定財物也好,什麼東西也好,要給人家的。比如說,發救濟金,或者是發其他賞賜的東西,你要給他。給他就是很爽快的給他。猶之什麼呢?你就好像那個管出納的人一樣,出納的人他要拿這些東西,他先是考慮又考慮,是不是多了還是少了,管出納的人是這樣,這是應該的,他的職務應該這樣很謹慎。你作人君的人,不應該像管出納的人那樣,你不必那樣作法,你要給人就是很爽快的給人家。猶之與人也,你給人家的東西,財物也好,獎勵的東西也好,你如果是猶之,就好像出納人員那樣捨不得給人家,這就是出納之吝,你就等於出納人員那樣吝嗇,這叫作有司有司那是在政府裏面管會計的人,他是要算得很精確的,不是隨便的,你這個作人君的人不能這樣的,謂之有司,你不要作有司。這是四惡。

屏四惡這一方面也解釋清楚了。子張問這一章到這裏全部說清楚,說清楚,各位要注意,一方面是講政治,一方面我們是脩道,君子辦政治,君子就在這裏教人學道。前面我跟各位說過了,我們學道在那裏學?辦政治的人就在政治上學道;辦教育的就在教育上學道;你作生意你就在作生意這方面學道,這才是真正的你能夠把道學得好。

下面最後這一章,這在八百四十一頁,這一章孔子講的。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個三條,知命、知禮、知言,在論語二十篇,第二十篇最後這一章,就顯得重要了。

先看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安國的注解,是什麼呢?是窮達之分,皇侃的解釋,窮是窮通夭壽。這個命,一個人,個人的命,有窮的時候,不是貧窮的窮,他在事業上面,在他的各方面,事業也不好,辦政治也沒有機會給他從事政治,什麼事情都不能作,這叫是通達,通是跟窮是相對的。窮是什麼事情都不能作,都沒有辦法作。通是通達,作什麼事情都能夠順利,這是就事情方面來講。

再講人的壽命,有短命的,短命是很短,夭。壽是得到活得很久。所以皇侃疏講,一個人是窮、是通、是夭、是壽,都是有他的命,這個命是得之於天。應該知道,個人應該知道自己有他的命。一般人不管是窮、是通、是夭、是壽,自己要能夠認命,自己要認得自己的命。不知命,不能認命就是無以為君子也,就不能成為君子。無以為君子,你拿什麼來作君子呢?無以為就是你拿不到什麼條件成為君子,換句話,有以為君子,那就要認命,認識自己的命運。我們照古人注解是這樣的。但是我們都是學道的人,我們在臺中跟我們老師雪廬老人學的,雪廬老人是教我們學道,學道就是要學作聖人。學聖人,你這個講法不夠,是什麼命,知命,我們這個命,要知道因果。一個人生下來,普通人他有一定的命運,是不錯的,活了多久,他在人世間這個事業發達不發達,這是有命的。可是脩道的人,僅僅知道這個不夠。脩道的人,這個命要知道,我這個命,現在就說一個人一生要吃多少米,你的俸祿有多少,就像袁了凡四訓裏面講的,有一定的。但是學道的人,雖然知道這個命,由前世所作的事業,所作的業,現在得了這個報,得到這個果報。這個果報可以轉的。怎麼轉法子呢,脩道的人可以轉,脩道的人用什麼轉,用這個道業來轉。這一轉,像袁了凡四訓他後來全部轉了,不但俸祿,而且政治上一切一切,還有他的俸祿全部都轉了。我們學道的人,知命就要知道這個。不能轉,那學什麼道?

再就是不知禮,無以立也非常重要,是禮儀規矩,不懂規矩,你到哪裏都行不通。禮的本質要尊敬別人,謙虛的,謙讓一切,這就是脩道。必須禮讓才能把我執、法執讓出去,才能夠成就聖人。不知禮,你怎麼立法子?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言語,言為心聲,一個人的言語是表達他的心裏的意思。君子你要知人、知言,從他的言語裏面直接看他的心裏,然後你教人家學道。你辦政治,你再了解一般人的心裏,你作教育也要了解學生的心裏,你這才能有效果。不知言,你就不能知人,不能知人,你什麼事情也辦不通,所以最後這三條,知命,知禮,知言,在這個論語最後這一章,我們要好好的從這裏面研究,愈感覺愈深,對大家學道愈有用處。

今天,我們這一個論語已經講完了,講完是講完了,裏面每一章的意思意蘊無窮,要好好往裏面研究,研究之後悟,悟了道以後還是要脩道最重要。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裏為止,下一次就是跟各位再講,另外的講幾篇文章。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四六集(完結)发布于2024-05-13 16: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