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一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開始研讀大學,大學這一部書,原來是在禮記裏面的一篇,到了宋儒的時候,也是朱子他從禮記裏面,把大學,還有中庸提出來,再加上論語,孟子,合起來一共四部書,叫四書。我們過去那個時候,還沒有學校的時候,一般讀書的人,從小開始讀書,先讀了三字經這一類的兒童書籍。讀了之後就讀四書,四書先讀論語,然後接著讀大學、中庸、孟子。

我們現在開始共同研究大學。大學,古人在兒童時期開始上小學,到了一定的年齡,理解的能力比兒童時代要好的時候,就開始入大學,在入大學的時候,就開始讀這一類的書了,大學、中庸。大學這一部書,先我們看看書的名稱,叫大學。根據漢儒鄭玄,鄭玄他的字叫鄭康成,我們普通講書的時候,要尊重先儒,就是不講他的名,就稱呼他的字,是鄭康成,他解釋大學是什麼呢?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他說大學這一部書,記載的很廣博的學問,學了這個學問之後,可以從事政治。到宋朝朱熹,就是朱子,他解釋:大學者,大人之學也,他說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人之學,比如說在位的,古時候作天子、作國君,都要學這部大學。除了天子,各國的諸侯,一般的讀書人,也要學這個大學,這是漢儒跟宋儒,兩位把大學這個名目解釋。我們現在研讀這個大學,特別要注重,開頭這幾句話。開頭這幾句話,也可這麼說是大學所講的最重要的一個內容,而且是個綱領。

這一部大學這麼重要,是誰做的呢?一般的說,是孔夫子的大弟子——曾子作的,其餘的還有一些注解,認為『經』是孔子,曾子是把它記載轉述而已,但是多數的講,這部經就是曾子作的。當然曾子作這一部經,當然他是從孔子那裏學來的,而孔聖人自己講過:述而不作,所謂述而不作就是把古代的聖人所傳下來的學術,到孔子的時候把它敘述出來,自己沒有創作。根據這個意思來講,曾子作了大學,這個經文的原意,當然是從孔夫子那裏學來的,孔夫子是述而不作,這部經所講這個道理,從古代聖王,聖人,在位的那些古聖先王傳下來的,這個學問。

這門學問嚴格說起來就是一個字,就是『道』字。大學之道這個道,這個道字,可以說把這一部大學,用這一個字把它包含起來。古代一般讀書人進了大學,當然要學這一部大學,學道,凡是求學的人,都要學道。在今日之下,我們現在有學校了,學校裏當然開設的各種學科,但是每一種學問,講到根本的地方,那就必需要學道。明了這個道的時候,對於現在一般在學校裏的學生,無論是那一級的學校,小學、中學、大學,以至於研究院,懂得這個道的時候,對於他所研讀的那一門學問,都有非常重要的幫助。再就一般人來講,或者是已經從學校畢業了,他要研究學問的話,也要研究大學之道。因為大學之道裏面,就前面講這幾句話:一個是明明德,一個是親民,後面有八個條目。分開來講要學的八個條目,把這些綱領條目研究之後,後面那些經文都是解釋的。全部的可以說,我們研究儒家的學問,也就是學道,一方面自己學這個道,一方面要教化別人。再呢,就是從事政治,從事政治就儒家的學術思想來講,從事政治就是為了成就自己的道。因為我們學道,不是憑空坐在家裏,在家裏學,必得要辦很多事情,對天下人都有好處。這個對於自己才有了很多功德,有了這些功德,就是幫助自己修道,成就這個道。這是在學的時候,他所以要從事政治。學成功以後,成就了聖人了,怎麼辦呢?成就聖人,並不是說我成就聖人了,我就自己安安逸逸,在那裏享受了,不是如此。成就聖人之後,還要在世間來教化一切天下人。這是我們學大學之道,首先了解的問題。

再說學大學之道,成就聖人,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在過去從唐宋以後,唐朝的韓文公,就是韓愈。宋朝就是程子、朱子這些人,他們對於佛家的學問不了解。佛家也是講修道,修道是為什麼呢?最重要的,是要教眾生了脫生死。因為我們任何人在世間,當然各人有各人的苦惱,這種苦惱最嚴重的,就是生死問題。這個生死問題,不論是有錢的人,或者是有政治地位的人,或者是貧窮的,沒有地位的,沒有錢財的,都是一律的對於生死問題不能解決,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從唐朝的韓文公,到宋朝的這些儒家,他們不了解佛法,連帶的,連儒家講這些生死問題,也避諱不講。實際上在論語裏面記載,孔夫子的弟子,像子路就問孔子,問孔子怎麼樣事奉鬼神,怎麼樣這個生死問題。季路問孔子問死的問題,孔子答覆他:你要研究死的問題,必須要了解生的問題,要知道人死了以後什麼狀況,必須了解人從那裏來的,人在生前是什麼狀況。這就是跟佛家講三世因果,是同一個意義。後來因為唐宋這些儒家,他們為了反對佛法,連帶儒家孔門,孔聖人跟他弟子所談的這個生死問題,他們都避諱不講。一直到後來,以致到現在,凡是研究讀朱子的四書集注,都不講這個生死問題。但是我們現在研究學問,研究這個道,必得要明了這個問題。

所謂大學之道,這個道,就是要我們研究大學的人,必須明了自己有道德、有本性。這個本性人人都有,本來就有。本性上沒有生死問題,所謂生老病死,就是不懂道的人,自己有這個道,有本性,可是自己不明了,用不出來,所以才有生老病死種種的這些痛苦。現在學大學之道,就是要明了自己有本性,本性首先明了,然後一步一步的學習,知道怎麼樣的把自己本性用的出來,開發出來。本性是潛藏在我們心裏面,我們普通人都是被自己自私自利的,以及多生以來的那種不好的習氣,把我們本有的這個道,也就是本性掩蓋住了,我們用不出來。我們學大學之道,就是把本有的這個道,把過去多生以來,多生多世以來的這些惡的習氣,自私自利的心理,一步一步的把它破除掉了,破除掉之後,我們本有的這個性就能完全顯現出來。本性顯現出來,就是成就聖人了。成就聖人,這個生死問題就沒有了。

這個在我們中國,三皇五帝,到了夏商周三王時代,那些開國的帝王,以至於到孔夫子,這些聖人,他們的生死問題早就解決了。堯舜他能夠把天下都能讓出去,憑的什麼?這就是一絲一毫的自私心沒有,完全是為天下人。孔夫子原來在魯國做官,官位做的很高,後來因為感覺這個道行不通了,他官也不做了,到各國去看看有沒有機會把道行得出去,所以孔夫子一生不是為自己,純粹為天下人學道。為天下人學道,也就是想教化天下人學聖人,解決這個生死大苦惱的問題,這是我們講中國文化根本的問題在此。

現在我們就看大學這個經文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幾句話,講這部大學的文章,也就是經文,它的章法,經文的組織。這幾句話就是全部經裏面的一個綱領。這個綱領在這裏看,大學之道這一句話,是個全部經,提出來一句總的包含意思的一句話。後面在明明德在親民這兩句話,兩個綱領。在止於至善這一句話,是兩個綱領的一個結論。大學之道這一句話是開頭,有開頭之後接著兩綱,兩綱學到成就,學到最究竟的地方,就是止於至善,一個結論。

在宋儒像朱子他們講,他就列為三綱,就是大學之道是總提出來一句話。後面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句作為三綱,三個綱領。這一種分法,在我學人的老師雪廬老人,他的看法不能夠照宋儒的那種把他分為三綱,應該是兩綱。雪廬老人研究這個經文的主旨,確定是兩綱是什麼呢?因為後面有條目,條目有八個,八個條目正好一綱領四個條目,正好是兩綱。這八個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明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親民。正好兩綱八目。往下的經文就解釋前面這個綱目的,因此在這裏,我學人陪同大家研究,確定這經文前面是兩綱,後面是八目。

現在開始講大學之道,研究大學,大學,在古時候進大學,求學也好,我們現在研究這部經也好,都是研究大學。或者在今天,我們看看在各級學校裏面,在校的學生們,他要研究大學的話,都是研究大學這部經,這部經它教我們是什麼呢?最重要就是字。道,根據古人注解,如同道路。道路,我們一個人要從家裏,到哪個地方去,要到達那個目的地,必然要按照道路來去走,不從道路上去走,什麼時候能夠到那個目的地,所以這個。就是如同一個道路。在這裏講,這個就是指的,我們人人本有的一個本性,這個本性在中庸裏面講:天命之謂性,天命之謂性就是本來,天是天然,不是學來的,是人人自己心中本有的,這就是性。大學之道就是教我們開發自己本有的這個性。

大學之道,要開發自己本性的話,有兩個,一是明明德,一是親民明明德,上面這個字就是發明的意思,開發的意思,上面這個字當動辭講。下面明德這個字,指的就是德。這個就是我們本性所起的作用。本性它是不動的,要起作用的話,那就是。這個起來的時候,還沒有用出來,它起了一個現象。這個德,雖然跟這個本性是兩個名詞,一個是性,一個是。但是這個明德,就跟那個性是一體的,性是在那裏沒有動,是靜態的。在這裏是要起來,有所動態了,動了,但是它是明的。我們普通人,這個一起來的時候就變成昏了,不是明德,是昏德。這個昏德怎麼起來呢?就是自己自私心,把那個明德的那個,把它掩蓋起來了。所以我們的德不是明德。聖人把自己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以後,他這個德就是明德。他什麼時候,作任何事情,都是明德在那裏起作用,所以聖人一絲一毫不為自己,他是平等無私的為天下人。因此這個明德就是性德,本性的德。

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有不好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自私心在那造成的。應該要明德,我們要學道,要發明我們自己的本性,那就要明明德,就要用聖人所教的方法,把我們的明德發明出來。這是第一綱,完全自修的。但是我們學道的人,怎麼樣開發自己的本性呢?怎麼樣使自己的明德能夠發明出來呢?前面講的,我們明德所以不明了,那是因為有自私心在那裏作祟,現在要明德,必須從事利益天下人的這個工作來做起,這叫親民親民就是一方面,用大學之道、明明德,這些道理來勸告天下人,一方面在過去都要從事政治,因為從事政治,借著政治的力量來教化天下人,這是非常有效果的。

在今日之下我們各行各業,所以普通人講行行出狀元,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可以親民。也就是說,你無論從事那個行業,以大家的專業,把這個聖人之道,也就是大學之道,這個道理,勸告你所接觸的人,這就是親民。但是,現在雖然是各個業都可以親民,但是就政治這一方面來講,以政治這種政權的權力來實行這種教化,更有效果。現在看起來,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或者是從事政治,當然從事政治無論是古時候、現代,不是說人人都希望從事政治就可以,那不一定。要看個人的機會,有沒有這個機會。有機會從事政治,當然就借著從事政治,可以為天下人來謀求福利,可以借著政治這種力量來教化天下人。這就自己明明德來講,這就幫助自己明明德。就是在事情上面,作了很多有利於天下人的事情,這個有利於天下人,不是為自己,那這就是幫助自己明明德,就把自己那一種惡的習氣、私心,借著為天下人服務,為天下人謀求福利,不為自己,這就是成就自己學道的這種事業。所以像大學之道,一方面自修是明明德,教化他人就是親民,這兩者缺一不可。自己不明明德,只是來教化,那我們拿什麼東西教化人家?如果說只求自己明明德,而不肯為天下人服務,那明明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私心去掉,把自己,一切為自己的那種不好的習氣,一層一層去掉。我們這樣不肯為天下人工作的話,怎麼能夠去得掉自己私心呢?怎麼能夠去掉自己那種惡習氣呢?所以這兩者缺一不可。學成功了,這兩者學成功了,生死問題就解決了。就跟佛家所講的,了生脫死,生死了脫了。自己了脫生死,成就聖人了,還是回過頭來,永久在人世間替天下人來教化,來服務。

我們要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聖人,孔子聖人,他們也有死的時候,現在也不在世間了。這個問題?他們這些聖人,死是怎麼死啊!我們對於一個人的生死問題,要一個正確的了解,死是我們人的肉體有死亡的時候,一般人肉體有死亡,但是靈魂沒有死,這就是沒有成聖人的話,他靈魂並不是說隨著身體,身體死了靈魂也就沒有了,不是這個道理。不過我們一般人肉體死的時候,靈魂再轉世,轉世轉到哪裏去啊?是不是再轉到人間來?是不是變成畜生了?或者是升到天上去,這不一定啊!那就要看這個人,在世間的時候,他作的事情,是不是絕對的自私自利啊!是不是也作一些善事情?作一些善事情,那麼他可以再到人間來;作了更多的善事情,可以生到天上去。相反的,這個腦筋所想的,鬼頭鬼腦的,那就墮落到鬼道裏去。貪心太重,自己作出的事情,只求利益自己,不求利益他人,大概都是墮落到畜生道裏去。這在孔夫子作的易經·繋辭傳講的很清楚。孔子在繋辭傳裏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遊魂就是人死了以後,他的靈魂到處遊蕩,遇到父母之緣的話,他就轉世投胎了。這個人他一生不作好事情,他那個靈魂,遇不到人的父母,所遇的話,都是遇到畜生道的父母,那就危險了,這是我們普通人這樣的。聖人呢?他的身體當然也有死的時候,聖人身體死的時候,他知道,這個身體不要了,他再到人世間來,他可以知道,再到哪一家去投胎轉世,清清楚楚的。所以這樣看起來,聖人啊!我們現在不能說孔夫子、堯、舜、禹、湯這些聖人,死了就沒有了,不是那回事情。他們這些聖人,隨時都可以到人世間來,成了聖人的話,永久要到世間來教化眾生。

我們了解這個之後,就知到我們中國文化,講的儒家學術思想,它是純粹利他。從開始學聖人的時候,就要拋棄了自我。自我就是我們的身體這種有生有死的這個小我。到了成就聖人之後,還是要親民,永久的在世間親民。這一層,我們研究大學的時候,在開始必得明了這個道理,然後才能夠實實在在的來為天下人服務。所以在這裏講大學之道,一方面在明明德,要開發自己的明德。再呢,在親民,自己明德,也教他人來明德,就是親民。教他人來明德,就是借著我們在世間作各行各業一種功德機會,對天下人服務。這兩者作到最徹底,到了最高的境界,叫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兩者都作到完備,最完美,到了家了,成就聖人了,叫止於至善。這是一個開頭、一個總句,兩綱一結論。講到這裏。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