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二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繼續研讀大學。大學開始兩綱,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現在接著下面,前面講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後面接著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前面講一方面明明德,一方面要親民,兩者,我們開始學大學之道的時候,就要用工夫來學習了。用工夫來學習,方法就是剛才念的這幾句。知止而後有定,知止就是接著在止於至善,這個「」字重要。大學前面兩綱,一是在明明德,在親民。這個「」字,明明德在那裏呢?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最後第三句,在止於至善。知止,接著止於至善那一句話。那就是說,學大學之道,就把我們這個心止在哪裏呢?止在明明德、止在親民這兩綱之上面,那就是說,我們一開始學大學之道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是一直放在明明德、親民這上面,這叫知止。知道我們這個心,在這上面。止在這個上面有什麼好處呢?他就能夠定,能夠定得下來。要能夠定得下來,必須知止,能夠定在、止在,自己要發明自己明德,要作很多有利於人的事情,親民,心就定住了。那雖然人家說你有一個好發財的機會,可以發大財,或者人家請你去作大官,你的心不為所動。人家請你作大官,就儒家來講,從事政治可以的,但是你要自己考慮一下,是什麼人請你作大官?他請你作大官,他的動機如何?他為了什麼目的來請你去作大官?這要考察清楚。你要去作官的時候,你想能夠實行這個大學之道,那就可以。如果說是請你作大官,不能夠由你去實行大學之道,而是要你配合他,為他的自私自利的那種政治,那你就不能夠去,不但不能去,心理念頭動都不動一下,這叫。再說人家邀你去參加他那一分事業,可以發大財的,那你要衡量衡量,發這個財合乎不合乎這個道義?不合乎道義,再多的錢財你心理也動念都不動念,都不動。其它事情很多,就拿這兩樁事情來作個例子,有再好的發財的機會,有再好的、再高的官位,你都不動心,這叫。這個定是由於你知道止,止在明明德親民這兩者道業上面。這是有了定功了。

定而後能靜定的時候剛才舉的例子,世間任何名利,任何發財的機會,任何作官的機會,你的心都不會為它動,不動心,這叫,為什麼要這個定呢?你的「志」立下了,立下來志願,這個志你的心就放在這個明明德、親民這一方面。這個後能夠靜是什麼呢?是安靜,心理非常安然,能夠清淨,安然清淨的,這就是心理一點都不浮躁,有定而後能夠靜

靜而後能安,安是什麼?是心理,一切是心理坦然,坦然是心理很平坦的,沒有得失這些個念頭,這樣的話心理、身體都輕鬆自在。這個叫作輕安,不像那些不學道的人在世間忙忙碌碌的,無非為的自己的私人的利益來忙,忙得身體很疲倦,心理也不輕鬆。心理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念頭,把自己壓得很沉重,所以這一些人,身心都很沉重,談不上是輕安。這裏靜而後能安,心理平靜,身心都是輕安自在。

有了這種輕安,再就是安而後能慮就是研究,就是思慮,用心思研究這個大學之道。研究大學之道,前面講有兩綱,一是明明德,一是親民明明德就是研究怎麼樣把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思放下去,怎麼樣在世間辦一些完全有利於天下人的事情,這就是,就是研究。能夠必須前面有,心理輕安,他才能夠研究、思慮,研究才有成果。不然的話,一個人一天到晚為自己升官發財;怎麼樣的創造有利於自己的事業;就是作學問也是希望把這個學問研究好了,將來得了學術獎,得那個諾貝爾獎,這個還是為自己。這種「」談不上是學道,都不是有利於人。在這裏講,安而後能慮,心理一片輕安,不為自己,然後思慮的事情他自然有智慧,研究的事情一定有成就。所以慮而後能得,他就能得,得的是什麼?得的道,大學之道,得的就是明明德、親民,這兩者就是大學之道,最後慮而後能得,就能夠得到明德、親民的這個大學之道

前面講兩綱一結論,從那個結論止於至善引出來這個方法,從知止然後有定、有靜、安,然後定、靜、安、慮、得這就是學道的一個方法的程式。

後面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個,一個我們研究大學之道的話,必得把這兩個字要辨別楚,古人注解把這混為一談。雪廬老人特別在這裏,告訴我們跟他學的人,不同於,所謂物有本末,有是事情,有物有本末,一般講這個物是外面的,世間一切這些物品。但是雪廬老人在這裏找出來了,找出這個根據,就是易經裏面所講,這個是陰陽二氣交感的。陰陽二氣發生交流感應,才有這個。再說,這個只是一種記號,比如說在左傳裏面,左傳裏魯定公十年那裏記載,記載什麼呢?他說叔孫氏之甲有物,叔孫就是孟孫仲孫叔孫那個叔孫氏,他這個甲,甲是戴的盔甲的甲,有物,物就是物有本末那個物,所謂叔孫氏之甲有,那物指的一種記號,作一個記號而已。因為這樣看起來,不是具體的、有形狀的東西,而是一種記號,而是一種陰陽二氣交感的作用。再往裏面深入的研究,就是一種動機,這是雪廬老人講的,動機就是我們人的心理這個念頭一動,這就是

他老人家舉出,馬鳴菩薩作的大乘起信論起信論裏面講我們眾生一念不覺,就由於起了這個一念,沒有覺悟,而有了無明,就在一念不覺這個時候,無明一起來就是動,動了一下,然後就有三細相六麤相三細相,最初一動念,動叫作「業」,事業,各種事情、作的事情叫「業」,我們學道的道業,作世間的任何事情叫作事業,讀書叫學業,這個業字,業字有什麼呢?業都沒有形相的,只是念頭在動一動而已。起信論裏面就是講這個最初業相,動念。因此物有本末這個,念頭剛剛起來,這就一般講心理學的人,叫動機。動機這個「機」字,好不容易,不但人家不知道,我們自己起了一個念頭,我們自己也不知道。

禪宗早期的他用的工夫是什麼呢?「觀心」、觀察自己的心,觀什麼心呢?就觀自己的「動機」,自己起了什麼念頭,他就觀自己的念頭,這個念頭怎麼「起」,然後怎麼「滅下去」,就觀這個「機」。普通人怎麼知道?成天的在那裏私心滔滔,他認為起那個私心,認為是真理,是對的,他不知道。因此在這裏講「動機」,「動機」就是開始一動的時候,那就是,動了之後,不叫作了,叫作了。就是馬鳴菩薩寫的大乘起信論,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起了業相業相然後有轉相境界相業相就是動一動,這一動念,這個是根,這是。然後自己那個見相境界相,那就是物有本末,這個在最初這個「動念」的時候,那個「動機」,這叫作。然後第二念頭,第三念頭都不是本,那就是末,所以物有本末

是事情,作些事情,有終始有終始,為什麼不叫始終呢?始終有始有終,終就是完了,沒有了。世間的事情作完了,沒有完,又開始,叫終始

雪廬老人舉出易經裏面乾卦,乾卦有四德,乾卦下面就是開始,乾,元亨利貞是最初一個元氣,一個元。亨,是亨通。利,是有利益的利,是利益天下人的利。貞,貞是當正字講,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到貞是什麼呢?貞下又起元,元亨利貞這個四德,乾卦這個四德,元亨利貞,貞又元亨利貞,這是四德循環,所以叫終始,沒有斷。

我們就拿這個來看天下事情,我們學聖人辦事情,沒有終了的時候。孔夫子到世間來教化眾生,沒有完了的時候。孔夫子那個時候身體老了,老了當然要死,這是肉體有死亡,他那個精神,不是像一般人講靈魂,他那是純粹的一種智慧。證到聖人的智慧,他要什麼時候到人間來,就到人間來,完全能夠自主。要離開人間,不要這個身體了,也很輕鬆自在。你看孔夫子,在要去世離開人間的時候,一個星期以前,就作了夢,然後在門口對著泰山作了一首歌,很逍遙自在,一個星期以後,就離開人間了。孔夫子自己聖人是如此,他的那些大弟子,像曾子,都是了不起的人。所以說是事有終始,那些聖人賢人在世間辦事情,沒有終的時候。

這就像那個天地,易經裏面乾卦,乾卦就是代表天,天氣,一年的天氣——春夏秋冬,這是天辦的事情。天辦的事情,一年開始是春天,春天三個月之後是夏天,然後秋天、冬天,冬天三個月過後,怎麼樣呢?又開始了,又是春天來,這叫事有終始。天辦的事情春夏秋冬循環不斷,叫事有終始。我們人在世間辦事學聖人,也是事有終始

前面物有本末物有本末教我們知道,研究自己最初的動念,這個「動機」,最初一動,聖人這個念頭,動念都是本性沒有污染,那個明德就是明的,念念都是明德,念念都離不開本性,這是聖人。我們學大學之道,要知道物有本末,就首先要知道自己「動機」,這「動機」是妄念還是正念正念就是清淨的念頭。那就是聖人起的這個,來教化人世間,要作有利於天下人的這些事業,這是聖人的念頭。這個念頭完全是從本性起來這個明德,大公無私。我們知道物有本末,知道這個

就我們普通人的這個念頭,這個念頭,照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講,一念不覺才起了無明,才有動相,動就是「業」,是「動機」。這個動機與覺悟的聖人清淨念頭非常接近。我們學大學之道,一轉念之間,轉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為大公無私的念頭,這就把妄念轉成聖人清淨的念頭,這叫知本。其餘的那些,那就是了。物有本末,我們要這樣的研究。事有終始,它不像物有本末物有本末只有一個,沒有然後接著,沒有第二第三,沒有其餘,後來就是末了。事有終始是有終有始。所以這兩句話,雪廬老人過去講大學的時候,特別讓我們辨別清楚。

後面這兩句,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所先後,這就是開下面的文字,知所先後這一句話,承上接下,承著上面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再開下面的治天下,治國,修身,齊家。後面這經文就是由知所先後來,在這裏是一個伏筆。伏筆就是埋伏的伏,後面的經文就是從這裏埋伏下來的,這個脈絡就是從這裏開下來,開出來。則近道矣,能夠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怎麼樣的觀察自己的念頭,怎麼樣的在世間作那些有利於天下人的事業,要知道有先有後,先作的不能擺在後面,後作的不能提前來作,這下面就會提到了。能夠如此,則近道矣近道矣什麼?開頭那句話重要,大學之道,與大學之道接近了。

下面這個經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上面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一段,那一段講完了以後,由知所先後這一句開出下面一段的經文。這一段經文一開始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古之這兩個字,過去雪廬老人就說了,這兩個字不簡單。這兩個字是下面這一段經文的總樞紐,為什麼呢?古之就是指的大學之道。這個大學之道不是曾子來創作的,也不是孔夫子創作的。在前面一開始,我學人就講了,孔子述而不作,他是把古聖先王傳下來這個道,加以敘述敘述。因此在這裏我們講到古之,雪廬老人就教我們了解,大學之道,古時候就有。古時候就有,我們從歷史淺近一點來講,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是述而不作,是敘述堯舜的那個道;憲章文武,周文王、周武王、以至於周公。這是講孔夫子的述而不作他的道,他有這個根據的。根據堯舜,這個當中有三王,有禹王、成湯王到周文王,再往上推,推到伏羲氏。

孔子研究周易,作了那個繋辭傳裏面,就把伏羲氏那個道,講得非常清楚。那個道裏面講性——本性,孔夫子在繋辭傳裏講,這個性就是太極,孔夫子把伏羲氏易經的本體就是性。伏羲氏沒有把它安上一個名字,文王、周公雖然是把伏羲氏畫的卦,用文字說明,但是也沒有把這個本性定出一個名稱來。孔子定出一個名稱叫作太極太極就是大學裏面講的明德,就是中庸裏面講天命之謂性這個性。孔夫子替這個太極,替這個性解釋什麼呢?寂然不動,太極是非常寂,寂就是寂寞的寂,安安靜靜的,在那寂然不動。雖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下萬事萬物一有感,它就能應,天下之故就能有感應了。這就是解釋太極,也就是解釋本性,所以孔夫子講這個道,源至伏羲氏,以至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個道是有來歷的。所以大學裏面講,古之欲明就是講從那個時候一直到孔夫子,所敘述的這個道,到了曾子講這個大學之道,這就是講古之這兩個字。

現在講到這裏,下面經文,時間到了,下次再繼續再研究。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41: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