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四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繼續研讀大學,在前面講到了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漢儒有漢儒的注解,宋儒有宋儒的注解。注解的不只一家,前面我只舉出來兩位作代表,一位是鄭康成,一位是朱子。這個講法,他們各有各的意義,所以到後來,明朝王陽明先生照朱子那種講法研究,沒辦法來格物。後來他回過頭來,格物是革除心中,心裏面的物欲。這是以前的各家的注解。

雪廬老人在講這一句話的時候,也是把過去這些注解都介紹完了以後,他老人家認為格物這個物,不是指具體的那些物,比如像草木、石頭,我們家裏一切的這些東西,不是指這些東西,甚至於大地上這個萬物,不是指這個。他這個物是,這是一個念頭,心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完全是抽象的。這個抽象的念頭,跟鄭康成講的那個事,也須要有所辨別。鄭康成解釋那個事,是已經有這個念頭形成了一樁事情,形成一樁事情,這個事情雖然也是抽象的。但是既然稱為是善的事情,是惡的事情,那麼這個事情也成為具體的一個很鮮明的,這個事情也有象了。這個像是什麼,叫作意象,由意識構成的那種象。雪廬老人講的這個物,比這個意象還要微細。

在前面講到物有本末的那個物的時候,我學人曾經舉出雪廬老人拿左傳裏面來作印證。左傳裏面講這個物,只是一種記號,沒有形狀的,只是一個標記而已,就證明這個物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非常抽象的一個念頭。因此在這裏講,格物這個物既是一個還沒有形成一個意象的時候,它這一個非常微細的一個念頭,只是一個動機而已。雪廬老人再舉出這個物,這是一個動機,機是什麼呢?孔子在易經的繋辭傳裏面講,幾者動之微。所謂這個幾,幾,我們現在認識這個幾字,就是機關、機器那個機字。但是講動機的時候,不要木字邊,左邊不要木字,去了一個木字邊,右邊那個我們一般念的叫幾字,幾個人,幾樁事情那個幾字。但是在經典裏面講,它讀平聲,讀幾。這個幾在心理的,人的心理要起的念頭,這個幾也就是動之微,動念就叫動機。動念為什麼動機呢?微微的在那裏一動,本來我們的心在那裏沒有動,心要起作用的話,先動念頭,念頭在開始的時候要動,開始動的時候,微微的在那裏一動,幾者動之微。這是孔夫子,在易經繋辭傳裏所解釋的。

孔子又說知幾其神乎,知道這個動機,那是一個神,這個神不是講外面那個神明,這個神是什麼呢?陰陽不測之謂神。我們形容人家寫文章,不知從哪來的靈感,寫了最好的那個句子,這叫作神來之筆。這個神來之筆這個神,還是從自己的心理出來,自己連自己也不知道。孔夫子解釋,這個神是什麼,陰陽不測。拿這個陰陽,陰陽是什麼呢?陰陽就是周易裏面講,從太極,太極是心的本體,從心的本體起作用的話,要先起一個陰陽兩儀。陰陽兩儀就是起兩個非常抽象的一個氣體、氣象。這個神是陰陽都不測。因此格物就是念頭還沒有形成一個意象的時候,只是那個動機,微微一動的那種幾。這個幾是陰陽都不測,都不能夠測知的,都不了解的。可見得這個物,這個念頭微細到什麼程度了!這樣講法,格物就是動機,就是在動,就是那個幾,那個幾就是非常微細的一個念頭,就是動那個很微細的念頭。

這個微細的念頭一動,致知,致知,致是什麼呢?這個念頭本來是陰陽不測的,這是神,自己的神,自己神來的話,自己也不知道。普通人你教他自己那個微細的念頭,他也不知道,必須學大學的人,學大學用工夫的時候,從欲明明德於天下,先治其國,然後一步一步的,治國要先齊家,齊家要先修身,修身要正心,正心要誠意。誠意怎麼誠法,要致知。致知就是說那種微細的念頭一動馬上就知道,這叫致知。本來不知道,不知道,你學大學,要學著明明德,那就必須要格物,格物你就要知道自己動的這個念頭。這個動幾別人不知道,那只有聖人知道,聖人知道別人的動機,別人的念頭一動,聖人馬上知道。我們普通人怎麼知道,普通人別說不懂別人的動幾,就是自己的動幾也不知道。所以在這裏講,致知叫知至,知至就是要學習的意思,就是要研究的意思,要研究自己的知,知的什麼呢?知就是知自己的動機。要學習怎麼樣知道自己的動機,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動機了,然後才能知道別人的動機。這要講究心理學的話,這是最高級的心理學。必須有自知之明,才能明了他人的心理,所以致知在格物

所以雪廬老人在解釋完了之後,他用佛家這兩句話來講。佛家,研究佛法的人就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念頭起來,我們任何人你讓他不起念頭,辦不到,誰不起念頭?念頭起來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起了念頭,你自己就能覺,就能覺悟,覺悟這個念頭是什麼念頭。在講究佛經的時候,這個念頭,禪宗,禪宗不先研究教理,它就教人家觀心。最早的禪宗教人家參禪,那不是參禪,那叫觀心。觀自己的心,觀什麼心,就是觀自己的動機,就是致知。致知就是要觀察自己的格物。禪宗觀自己的動機,就是觀自己的,我們凡夫眾生動機就是虛妄的,禪宗把這動機,在那裏觀,這個念頭從哪裏起來,然後又滅在哪裏,起在哪裏,又落在哪裏,這叫作妄念,虛妄的念頭。就講這個大學,好懂的話,變換一個名詞,就是私心,自私心。我們普通人,不研究大學,不學學聖人的這個道,我們的念頭起來就是個自私自利的心,這個自私自利的心,自己也不知道。還把這個自私自利的心認為是一個天經地義的,是個好的一個心,這個他自己都不知道。

佛家禪宗,它觀心就是觀這個妄念,也就是大學裏面講,觀這個格物,就是動機。這是佛家的禪宗觀心。佛家研究教理的人,他就從釋迦牟尼佛講的各種法門一層一層的分析。後來馬鳴菩薩,根據佛家這些大乘的教理,他寫了一部書,叫作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裏面就分析我們人人本有的真如,真如就是真如本性,我們人人都有的本性,在大學之道講的明德,就是指的我們明德。中庸所講的天命之謂性,就是指的那個性。真如本性是不可以用言語來解釋,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分開來講,分真如門,生滅門。生滅門裏面就是講我們普通人起這個念頭自己不覺悟,一念不覺就起了無明,無明一起就是微微的一動,一動就出了業相,那個業相然後再進一再動的話,那就是能見相、境界相。在起信論裏面講三種細相,業、轉、現,轉就是能夠見的一個相,現就是現出來境界了。在這個轉、現這兩者之前是個業相,業相在這裏講就是格物。業相既是由一念不覺才有、才動,動才是成為業相。因此在佛家研究教理的,從教理方面來講,三細相的業相就是這裏的格物。這樣分析起來,雪廬老人分析完了以後,所以他老人家拿佛家的兩句講,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禪宗觀心,佛家研究教理的,從教理方面來講,能夠知道這個業相,這個都是叫作格物,叫作致知。念頭任何人都在動,不能不動,動的時候要點就在致知。致知就是這個知,就是覺,就是覺悟。我們學大學就致知在格物這一句話上面,這是自己要明明德的一個,一下手用功的時候就在這一句話上面。所以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拿佛家宗門、教下,宗是禪宗,教下是研究一些教理的,兩者都包含在這一句話裏面。可見得我們中國的學術境界到什麼程度。就格物致知,曾子寫出來的,曾子是跟孔夫子學的,孔夫子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再往上推,推到伏羲氏,那個時候,不但伏羲氏,佛家的佛法沒有來。就在文王周公這個時候,佛法也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佛法正式傳來還是在東漢的時候,漢明帝那個時候。在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古聖先王到孔夫子,發明的、傳授的這個思想,可以把佛家的宗門、教下都包含在內。

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學術思想是這樣的一種高明,我們身為中國人,身為中國的一個讀書人,我們沒有理由看不起中國文化。何況我們要學,在這個世間要學作人之道,目標要定住學成聖人,那我們就要好好的根據這一句話,我們學在明明德,自己要學好,有了工夫了,然後才能夠教化別人。你自己拿這個來修身,自己修身可以齊家,齊家然後可以治國。治國好了,你不必像現代人,我要把別的國家征服了。不必,只要把自己國家治得非常好,國泰民安,天下其它的所有國家都來向你學,天下人都是歸心於你,那你就是平天下了。在今日之下,你只要把自己的國家治好,天下各國都來向你學習,那你就是平天下,那就是使得天下真正的得到世界和平。不以這一個作基礎,還是各人講自私自利。講公,丟不掉一個自私心的話,就是為這一家也好,為這一國也好,還是不夠,那你智慧沒有開。必得是從家庭到國家,以天下人來作一個整體的來看待,把天下人都放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希望天下人都能夠明明德,都能夠學為聖人。這個才是正心誠意,正心誠意就在這個致知、在格物。我們怎麼個運用法子呢?平常起任何念頭,先要看看是不是為了自己,是不是僅僅為了我們自己的家庭,是不是僅為我們自己的國家。只是到了自己國家為止,那還不算,那個致知在格物還是沒有學好。必得一層一層的推,遇到我們自己國家跟世界其它國家,把它畫成兩個團體,這個兩個團體有利害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想辦法能夠把它求其一致的,大家都有利益。拿現代人好講的話,都要雙贏,不要兩敗俱傷。要求雙贏的話,那就是要在致知格物的時候,把這個私心徹底的把它破除掉,這就誠意了。誠意就正心,然後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最有效果的一個學術思想,照這個修法,我們在世間處理一切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圓滿,自己再學習聖人的話,一定能夠學得成功。

下面把它再從格物來開始講,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裏這是一大段完了。前面要想明明德於天下,要想教天下人都明德的話。先從天下,從外往內一層一層的推,推到最後,致知在格物。現在從內往外,真正物格而後知至,那個念頭一動,前面講格物,格物是動了念頭,動機。現在物格,物是機,格是動,機要一動,而後知至,然後就覺。機一動,然後就覺悟。啊,是覺悟,是馬上就覺。念頭一起立刻就覺悟,格物致知,反過來講,物格而後立刻就覺悟。知至,你能夠覺悟自己的動念,也就是覺悟自己的動機,而後意誠,意識自然就誠了。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家一治,自己國家,治得國泰民安。民安是什麼呢?要想民安,就要拿大學之道教化人人都要明明德。明明德一般人當然不知道什麼叫作明明德。這要看治國的人,用種種的方法來教化一般人。教化一般人就是先教一般人都能夠學著能夠作,從這裏開始。

比如說講這個五倫,五倫講父慈子孝,就從這上面開始講,教大家學習,從家庭裏面父慈子孝,到外面尊敬長輩,跟朋友相處講究信用,這些都要去自私心。如果自私心不去的話,父慈子孝也談不上。父慈子孝講到最高的境界,都是忘了自我。比如說,常常看到那些天災的時候,火災水災,兒子掉到水裏面去了,那個母親不管自己會不會游泳,奮不顧身的她就跑到水裏救她兒子。發生火災了,或者是父親他跑到火場裏面要把自己兒女救出來,救不出來了,連自己燒死在裏面。燒死在裏面,父母還把自己兒女緊抱在懷裏面,這就是忘我的境界。兒女呢,孝順的兒女,對待父母也是如此。要教人家,國君要教一般國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講這個道理,一般國民那裏懂。你國君或者幫助國君辦教育的人,用這些方法來教他教國民,國民都會學。而且父慈子孝都是天性,天性就是本性裏面都有這種道德。你用教育啟發父母兒女的這個天性,你這個教育就是啟發教育,就是根本教育。這個啟發教育,人人都會學,人人都會學得好。所以在這裏,把國民都教了,教得大家都知道,在這裏講物格而後知至,用這個五倫的教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外面君臣、朋友講這個道義,就是從那裏開始學,就是學致知在格物。到了那個境界,就是一切到了忘我的境界了,忘我的境界就是無私無我而為他人,這就是能夠致知格物。私心、妄念,開始的時候,妄念一來就知道,到最後就把它去掉,成功了。這樣的話,意也誠了,心也正了,拿這一個誠意正心來修身,身也修好了。修身然後齊家,家也齊了,然後國也治了,那麼天下自然就平,天下太平。

前面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物有本末是講動機,動機就跟馬鳴菩薩起信論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有三細六麤無明業相,業相是開始一動,那就是,後來就是了。物有本末是指那個,只有一個本,其餘就是末。第二句事有終始,事有終始就是講齊家、治國、平天下。事有終始這一段,講到國治而後天下平,到此就是,事有終始講完了。講終始啊,終了之後再開始,事情辦不完的,這是講事情。齊家也好,治國也好,治理天下這些事情,循環不斷在那不斷的作,有終有始,終了之後再開始,這一大段講到這裏。下面就講,你這個齊家、治國要修身,誰來作呢?人人都要學。

今天時間到了,留到下一回再繼續講。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四集发布于2024-05-13 1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