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五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大學。大學的經文,上兩次講到了物格而後知至,到了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到這裏為止。今天我們從這裏開始,就是接著上面的。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這一部大學開始,就講這個兩個綱領,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明明德是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親民這一綱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前面有兩段經文都講過去了。講過去這個一個是明明德,一個是親民,這是大學之道。這個大學之道誰來學呢?我們今天就是接著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從天子,天子以下還有朝廷裏面那些大臣,各國的諸侯,以至於庶人,就是普通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天子到庶人,人人都要學大學之道。學大學之道,這裏壹是壹是就是很專心的來學。專心的來學,從天子到庶人,怎麼學呢?皆以修身為本

既然前面有兩綱,這裏怎麼講從修身開始呢?因為前面講格物,這個非常深奧,不是一般人開始就從這裏能夠學,所以這裏就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為本,這個跟前面講物有本末這個本,在這裏可以分成兩種。一個就是前面講物有本末那個,那是完全講內在的這個根本。在這裏講這個外在的,內在在心裏面的,是講本體;外在這個是講作用,它是作用的根本。所以前面物有本末那個就是指的格物。這裏,這裏講根本就是前面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層一層的有本有末來研究,修身為,齊家為;再往下說,齊家是,治國就是末;再往下面說,治國是,平天下是末。在這裏本末講,比如說要平天下,你要想平天下,我們就拿現在,這個世界時事來說,要想全世界都能太平,要想世界和平,要想世界和平不是用武力征服各國,而是用這個古時候講王道,現在就是用好懂的話,就是用這個文化。這個文化首先要在自己的國家,自己國家這個文化,把自己國家治得一切都上了軌道了,把自己的國家用文化作根本,治得國泰民安。你這樣的話,世界其它的各國都來向你請教,都來向你學習。你就算是以你這個國用根本的,治國治得很好,你就能夠使得世界和平。這樣說起來,平天下是由於你治國而來的,你治國,把自己的國家治得國泰民安,這是根本。然後才能夠幫助世界其它各國,都來向你這個國家來學習、來觀摩。這個兩者比較起,你先由自己國家治得好,這是作根本,那個來平天下是末。

再說,你要把自己的國家治得一切都好,必須先齊家。這個齊家,在古時候卿大夫算是家。我們現代講,就是把自己的家能夠治得好。為什麼呢?比如說你是個國君,你要把自己的國家治得好,首先要看你能不能夠把自己的家庭,能夠治得好,把家治得好就是齊家。這個齊字就是人倫的倫字,一切都有秩序。家裏一切都有秩序的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再呢,家裏要辦的事情,都是有條理的,不亂。從家裏的事情到家裏的成員,每個人各有各人應盡的義務,應盡的本分,這樣的話就能齊家了。

齊家之後,去治國才能治得好。如果說一個國君,他自己家庭裏面都是亂七八槽,他要想治國,可以斷然的說,他治不好!連個家都治不好,國怎麼治得好呢?治家跟治國是一個道理,治家須要用禮,禮是互相尊敬對方,互相忍讓對方,這家庭裏面任何問題都沒有的。如果以這樣來尊敬一切人,禮讓一切人,拿這個禮來治理國家,一定能治得好。治國先以家為本,家治好了,有了根本了,才能治國。這樣比較起來齊家是本,治國是末。

再講這個齊家,修身為本,你要拿這個禮來治家、來齊家。禮在形式上講,各有各的禮的形式。家庭裏面的人,在形式上,這個在禮上面,都有很清楚的規定。在禮的本質上面,就是這個恭敬禮讓。恭敬禮讓,你是個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你要家裏的所有人都要恭敬禮讓,先從自己作起,自己能夠尊重他人的意見,能夠退讓,自己與家裏的人有什麼利益衝突的時候,自己退讓。自己的意見跟家裏的意見有衝突的時候,那麼自己要好好反省。自己不對,對方意見很好,自己就要尊重對方;對方的意見不好,自己的意見是對的,也要想辦法讓對方明了。就事論事來研究,拿現在人所講的話,就是要溝通,先要意見能夠溝通。不能說我確實這個意見是對的,對方的意見是不對的,既然對的話,我用不著跟對方說什麼,我照著辦就好。這個不行,這個就是失去了恭敬。所以這些作法,作個家長的人,必須自己以身作則,這就是修身。你這樣的話,家才能夠齊,所以修身是根本,齊家是末。

因此在這裏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謂修身為本,我們就是剛才研究的,一直往下面推,修身是本,齊家是末;齊家是本,治國是末;治國是本,平天下是末。這個意思是說,先要分清楚,本是重要的,先要從重要的來修。有然後才有,這個本末是用在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外講究功用的。前面那個格物,格物是本,格物那個物就是代表一個動機,機一動馬上就覺悟、就知,這個一動就是。然後繼續再動,那不是本了,那都是了,所以在前面講那個本,只有格物是,誠意、正心,那都是,那是本體。現在是講對外,講究齊家、治國,是外在的用,所以這個本末,那是一層一層的往外面推展。這個意思我們了解之後,就對於經文它的章法,就好明白了。

所以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如果說是根本亂的話,假使說我們不從修身開始的話,自己在家裏不能以身作則,要求家庭裏的人都學好,辦不到啊!所以修身、齊家一定是一層一層的,注重這根本。所以後面經文講,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這是假設的話,假設說根本亂了,自己修身修得不好,要想家裏的人都能夠都好,都能齊家,這個末,想末來治,否矣,這是辦不到的事情。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厚、薄這個跟前面本末不相同的。前面那個本末是就向外面辦事情,一層一層的來研究。這個厚薄,這個字就是指那個明明德,那個明德就是性德,指性德來講的。那個性德怎麼樣把它發明出來呢?那就是格物,所以後面這兩句,就是指的前面內在的那個本、那個體,也就是本體。那個內在的根本那就是性德,必須自己在學大學之道的時候,自己必須要明明德。如果自己在明明德這上面不去修的話,要想親民,這就是捨本逐末。因此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所厚的就應當自己要明明德,自己要格物致知,自己有任何動機立刻就能覺悟。這個動機是私心,馬上就把它打消掉。必須是大公無私,這個念頭出現了,這才是好的念頭。這好的念頭出現,就讓它繼續增長,所以這是所厚的,所厚的就是指自己用工夫來格物致知。

如果說其所厚者薄,應該在這上面,自己要明明德,而不去用工夫開發自己的明德的話,只注意到外面齊家、治國,或者就是不在格物、致知上面下工夫,要想自己的心能夠正過來,意識能夠誠,這也辦不到。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四條,格物、致知是本,格物是本,後面誠意、正心是末。如果不能格物、致知的話,誠意、正心也談不上。正心就是明了自己的動機,把一切雜念、私心都把它破除掉,這個才談得上是正心、誠意,那是末。所以這裏說,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格物致知是的,如果說在這一方面不注重它,反而疏忽了它,這叫而其所薄者厚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比較起來,格物、致知是的,正心、誠意是薄,這是比較。如果說格物,致知不注重,而只注重正心、誠意,這就是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就是本末顛倒了。未之有也,那就是說一個捨本逐末,能夠把大學之道學好嗎?學不好的。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後面這兩句是一個結論,是結束的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都要知道根本。這兩綱:明明德是一綱,親民是一綱。這兩綱都有本有末,所以在這裏講此謂知本,這叫知本。內在的本體的根本,外在的功用的根本,都要知道。此謂知之至也知之至這叫所知的,前面的物格而後知至,就是照應前面。物格而後知至,一個物一個事,要知道有終始、有先後,事情有終始,有結束的時候,然後又開始。明明德的那個物有本有末,到後面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事情,這是外在的用處。無論是本末、是終始,都要知道先後,物的本末前面也講過了,內在的根本,外用的有根本。就辦事來講,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辦事情,這就是終始,這個沒有了的時候,並不是說,我一樁事情辦成了,我就休息了,不要再辦了,沒有那回事情。聖人、賢人到世間來就是辦事情,他的事情永久辦不完了,一樁事完了後,他再開頭,再辦。在辦的時候知道有先後,這個先後就指的前面說,修身是齊家的根本,齊家是治國的根本,治國是平天下的根本,這就是有先後。

知道這個本末、終始這叫知之至也就把先後的這個次序要明了,這在求真知方面,才能,才能求得到。如果忽略這個本末、先後,這個真知,這個覺,就求不到。

前面這一大段,兩綱、八目在止於至善此謂知之至也,結束止於至善。這樣作,懂得這些本末先後,才能夠到最後止於至善,才能兩者:一個是明明德,一個是親民,這才能夠到了至善的那個境界,才能圓滿。所以後面這兩句很重要,講究經文的章法,這就把前面兩綱一結論,止於至善一結論,在這裏作個總結。這叫知本,知之至也

這兩句話: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在宋儒朱子他把這兩句,移到後面去,這是我們研究經典不可以學他們的,不可以學他這一套。經典那個章法、文字不能隨便更動。這裏前後的有綱、有目、有結論,這個多麼清楚,一改那就改亂了,這是我們研究經典應該要注意這一點。

下面就一條一條的解釋,解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裏前面還要補充幾句話,就是在古時候,國君、天子都是在位的人,所以自己就是要明明德那四目。治國、平天下,用在外面功用,講究用的時候,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普通人既不作國君,也不是天子,那怎麼呢?那就是修身、齊家,修身、齊家就行了。果然能夠知道修身、齊家,雖然不作國君,不作天子,有機會可以幫助國君、天子,幫助他們的政治。孔夫子有人問他,孔夫子是沒有國君的地位,更不是天子,所以問他:子奚不為政,老夫子你為什麼不去,從事政治呢?孔子說,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就是普通人齊家,在家裏講究孝道,對於兄弟之間講的友愛,是亦為政,這就是政治。要問辦政治,辦政治,孝弟之道就是辦政治的根本。因為就中國儒家的政治學來講,政治並不是簡單的把行政辦好就好了。除了把行政辦好,教育非常重要。作國君的人,作天子的人,他有義務教人學聖賢,這就是教育。所以孔子的講法,能夠實行孝友之道,再把孝弟之道來教化他人,這就是幫助國君,幫助天子來治理天下、治理國家。

這個是上面經文這一大段。現在一段一段的解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而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後面還有,前面我們就先看這一段,前面第一章的經文裏面講,有誠意、正心,現在就解釋誠意,所謂誠其意者誠其意這個字重要,誠其意在這裏最簡單一個解釋,在這裏說毋自欺也,不要欺騙自己。欺騙人家也許還可以,欺騙自己是沒辦法欺的。為什麼不能夠自欺呢?下面有說比喻的話,下面這些比喻的話,再繼續研究。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五集发布于2024-05-13 16: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