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七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繼續研讀大學,上一回講到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到故君子必誠其意,講到這裏為止,今天我們就從下面開始。下面就開始說了,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我們就從這裏開始研讀。前面那一段經文,就是解釋要「明明德」,把這大學之道學好必須「誠意」,所以這個「誠意」在前面講到,一定要君子要「慎獨」。
下面舉出《詩經》裏面講,詩云,詩云這個詩,是《詩經》裏的國風,我們現在所看的詩經,前面就有各國的國風,這裏舉的這幾句詩是衛國的衛風,衛國就是衛靈公的那個國家。詩云,衛風裏面就講了,這一篇詩叫讚美衛武公的道德,衛武公的道德在當時,那是被一般人尊敬,所以作了這一篇詩來稱讚他。詩裏面這幾句話,「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淇澳」就是衛風裏面一篇詩的篇的名稱,「淇澳」這兩個字,就是在那個水邊,水邊種的有個竹子。竹子是指的有一種叫作扁竹,扁竹,就是那個偏字,去了一個人字邊那叫扁。這個「菉竹」就是扁竹,種在水邊。「猗猗」長得很茂盛,這種扁竹,那個竹子跟陸地上一般竹子有點不同,它這個竹子很細、很柔軟,這個詩裏面就是指的那種竹子。
「菉竹」這兩個再詳細分的話,「菉」是一種草,竹就是扁竹,當地在「淇澳」那個水邊又有扁竹又有草。「猗猗」長得很茂盛、很多。「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前面兩句話兩句詩是作詩的方法,作詩方法有興、有比、有賦,興是在開頭的時候引起後面這個詩主要的意思。前面是作一個引子,這在作詩方法裏面叫「興」,就是高興的「興」。「瞻彼淇澳,菉竹猗猗」,這個就是入了主題了。
「有斐君子」,「斐」是有文章,文質彬彬的這個意思。他既有修養,也有很文雅,這個叫「斐」。有這樣文質彬彬的君子,這就是指的那個衛武公,比他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時候製作像這個玉石這一類的,這個裝飾的器具,那個有牛角、有象牙、有玉、有石頭這四種。一般的講「切磋」,「切」的話就是把這個牛角來「切」;「磋」是指的象牙;「琢磨」這是講的那個玉和石頭,一般是這樣分法。到後來也有人家提出不贊成這種講法,因為拿這個「琢」來講的話,「琢」是玉,把玉拿來慢慢的「琢」,當然可以。那個磨呢?磨應該比這個「琢」工夫還要細密,但是你用這個「磨」,用在石頭上面,用磨石比照這個琢玉,好像比琢玉還難,實際上磨石應該容易一點,所以也有人不贊成這種講法。大致說起來,切磋琢磨是就牛角、象牙、玉、石頭這四種,開始的時候叫切磋,這個初步的工夫。到了後來就慢慢的跟它琢磨琢磨,愈琢磨愈精細,就這個程式來講,比較適合一點。這裏就把古人這種講法、看法介紹出來,兩種講法都可以的。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瑟兮」就是讚美衛武公很莊重,這個人很莊重。「僴兮」,除了莊重以外,他待人很寬厚,這是叫僴兮。「赫兮」他表現出來的容貌也是很美觀的,人家看起來覺得這個人相貌長得很好。「喧兮」,相貌長得很好也是,一般人都會有的,但是「喧兮」,「喧兮」就有威儀,除了相美好,他還有威儀,這幾種都具備了,很不容易的。然後再加一句,「有斐君子」,這就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有文采、有本質,本質就是指他的道德修養;文采指他的外表那樣有禮節、有文化。
「終不可諠兮」,「終不可諠兮」這個諠字是當忘記的忘字講。這樣的君子一直的不會被人家遺忘,也就是說衛國人總是要記得他。
下面就講,上面舉的是詩裏面這幾句,後面就解釋,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如切如磋」這是拿來比喻,衛武公他的為人之道以及求學那一切都那麼好,作人也好,求學也很好學。「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這兩句話拿「琢磨」來形容衛武公,自己修身。自己怎麼樣修身呢?就如同「琢磨」那個玉器一樣的,很細心的在那裏「琢磨」,這裏就是他時時能夠自己來反省自己,這是講他的修養。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這個「恂」鄭康成讀峻,峻慄也。這個字的本義,本來的讀音讀(xún),可是鄭康成,他的解釋就是讀峻,峻就是山字邊,高山峻嶺那個峻,峻當很高的意思,「栗」也,峻栗,峻栗就是表示,衛武公既有寬厚待人的那種心量,又有美好的、有威儀的那種外表,所以叫人家一看那是高人,一見了他,自自然然就肅然起敬,「栗」就是叫人家畏懼他那一種威德。「峻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這就是專門講他的威儀。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這就解釋前面那個詩,這兩句話的意思。道盛德至善,衛武公的這個道德、修養,道是盛,也就是說前面講明明德,那個「道」修養得很好。「德」也是他待人的那種德,那種品德,都是「至善」。「道盛德至善」,「至善」就是指的前面講「在止於至善」。衛武公就學,學「止於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讀經文這個忘,不讀忘(旺),讀忘(王),讀平聲,所以他有這樣的修養、美德,這些修養、美德用在政治上面,對於衛國人是誠誠懇懇的來替衛國人辦事情。政治,國君治國,國君治國怎麼治,就是替國民辦事情。替國民辦事情,像衛武公這樣,他有威儀,有待人寬厚的這樣的心,他自己有明德那種修養。這就表示他是自己待人、治國家,治理國家就是替民眾辦事情,都是一本至誠的心,他以至誠的心來辦事情,來待人接物。所以「民之不能忘也」,衛國人民始終都記得他,記得他這樣誠心的愛民,記得他這樣的寬厚待人。這是拿詩經讚美衛武公,讓衛國人不會忘記他,這個都是由於他那種「誠意」,誠心誠意的來治理衛國。
下面再舉出詩,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詩云:這個詩它有兩句話,「於戲」是讀嗚呼的,於戲是讚美的意思。「前王不忘」就是這一句話。這個詩云也是詩經裏面,詩經有風、雅、頌,最後是頌體,這個頌是周家的,周家叫周頌。周頌「前王不忘」,「前王」指的是周家那個時候有文王、武王,這個周頌裏面有一篇詩叫作烈文,烈就是轟轟烈烈的烈字,文章的文。烈文這一篇詩,這篇詩是因為那個時候周成王原來是年紀輕,由周公攝政,就是代理天子。到後來成王年紀長了,周公再把天子這個位置交還給他,因此成王來繼位的時候,成王繼位的時候他在祭祀宗廟的時候,各國諸侯來助祭。在祭祀有一篇詩叫作烈文,烈文這一章詩有好幾句,這是最後的那一句話。最後的那句話,「於戲」就是讚美。前王不忘,前王指的是武王,武王之前還有文王。他們的道德,作的有功於天下人民的這些道德,這個事業,這叫「前王」。「不忘」,後代的人不會忘記他。
為什麼後世的人不會忘記他呢?下面這就解釋。「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君子」指的前王,「賢其賢而親其親」,前王都是聖人,文王、周武王,文武都是聖人。有親近賢人,凡是有賢能的人,這些前王都會去尊敬他、親近他,請他來幫他來辦政治,這是「賢其賢而親其親」。
「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這個「小人」對於「前王」,「前王」既是聖人,除了尊敬賢人,親近賢人,讓賢人都不忘記「前王」之外,那些「小人」,「小人」這裏指的是一般平民,一般平民「樂其樂而利其利」,前王對於一般平民,是什麼呢?民之所樂而樂之,民之所利利之。前王這些聖人,他的治國、平天下,一切都是以民眾所需為最重要的一個辦事的重點。「樂其樂」這個樂,也有人讀樂(要)其樂,就是民之所好好之,凡是民眾所樂的,所利的,前王都順乎民心,民眾心理所需的,前王都是來順乎民心所求,這叫「樂其樂而利其利」。所以在這裏講,君子小人,「君子」是在位的人,「小人」是一般平民。對於「前王」無論後來的君子與小人,以及當時的也是如此,都是覺得,「君子」覺得前王能夠尊敬賢人,親其賢人;小人都感受,「前王樂其樂,而利其利」,因此無論是君子小人,「沒世不忘也」,「沒世」,終身都不會忘記這個「前王」。
這是用這一句詩裏面,結束前面的那一段,前面那一段是講要「誠意」,誠意正心。既是要「誠意」,前面也舉出衛武公是一般人不會忘記他。現在這個在周頌裏面這一句詩,舉出周家的文王、武王。前面有衛武公,這裏講周武王,都是來證明前面講「誠意」。
你辦政治,是國君也好,天子也好,都要一本誠心「誠意」的來替國家,替天下來辦事情。這是講大學解釋「誠意」,就拿治國、平天下這個事情古人來作一個證明。古人就國君——衛武公來講,就天子——文王、武王來講。文王那個時候當然還是個國君,還沒有作天子,武王伐紂成功以後,再追自己的父親文王,封為王,原來文王是叫西伯昌。這樣看起來文王既是後來追贈為王,所以文王、武王,他這個治國、平天下都是誠心,誠心誠意的來替天下人辦事情。只有這樣,一本誠心來辦政治,政治這樣辦成的時候,一般老百姓,無論是有道德的君子,或者是講在位的君子,或者是不在位的一般平民,沒有人會忘記他,這就是感動天下人。你辦政治,不能欺騙人家,不能用騙人的那種講究「術」,「術」就是謀略,這些不能夠取信於人的。要用「誠意」,誠誠懇懇的,就把天下人的事情當作自己事情來一樣的辦理,這就能夠感動天下人永久不會忘記你這個聖人。這就是大學講這個「正心誠意」,就是證明這樣的辦政治,所收到的天下人這樣感動,永久不會忘記,這就是由於「誠意」,拿這個事實來證明,我們學大學要誠意正心的話,就要這樣學法子。
所以「誠意」就是用出來的時候,我們今日之下從事政治的話,固然要拿這個「誠意」來辦理政治。就是不從事政治,我們作哪一個行業,我們都要拿這個「誠意」來作事情,拿這個「誠意」對待一切人,這就是修養,這就是修我們自己的「明明德」。
「明明德」怎麼個「明」法子?就要把自己的意識能夠「誠」,起心動念的時候,就要看看這個念頭是為人還是為自己,為自己就不誠,說的話、作的事情都是欺騙人。為人大公無私,這個是說話也好,作事都是非常誠實,一句話也不會欺騙人家。作事是如此,作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這個就是「明明德」。只有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明明德」,這是講這個「誠意」。所以後面這兩段,舉詩經裏面,古人,有的是國君,有的是天子,拿古代這些人作一個事實上的證明,我們學這個「誠意」,就在這些我們日常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待人接物的時候,就要用這個「誠意」來表現。用「誠意」來待人,用「誠意」來辦事情,這就是我們自己來講,就是明明德的工夫。
再下面,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康誥」是《尚書》,《尚書》裏面有寫周家的歷史,叫作《周書》。《周書》有一篇「康誥」,在這一篇書經裏面講:「克明德」。
再有「大甲曰」,「大甲曰」是《商書》,商是殷商的商,就是成湯王建立那個天下。寫商家的歷史叫《商書》,《商書》有一篇的經,叫作「大甲」,「大甲」裏面有這一句話,「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帝典」就是《書經》一開頭就是「堯典」,堯舜的堯,「堯典」,「堯典」裏面講「克明峻德」。舉這個三句書經,三句書經開頭是周家的《周書》;第二是商朝的《商書》;第三是「帝典」就是「堯典」,「堯典」跟「舜典」合併起來叫作「虞書」,虞就是虞舜,「虞書」,這個分開來講就是「堯典」。這三篇書經裏的話,「克明德」,「克明德」就是能夠「明德」。「明德」就是指的前面「明明德」,「克明德」就是能夠把自己的「明德」發明出來,能夠自己「明德」。
「大甲」裏面有這句話,「顧諟天之明命」,「顧」當念字講,「諟」這個字,是不是的是字,「顧諟」是當此字講,你念在「天之明命」,你要時時刻刻的想到,天給你很明顯的命令,叫「天命」。
「帝典」講「克明峻德」,能夠明自己,這個大德、高德。「皆自明也」這都是自己能夠「明明德」。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6: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