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九集

 


各位研讀大學的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大學,前次把大學講到: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下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偶。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到這裏為止。今天我們從下面,這一段開始,下面這一段也是,舉這個詩經裏面的話。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這裏講詩云:指的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這兩句詩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裏面這個大雅,詩有風、有雅、有頌,雅裏面有小雅有大雅。這是大雅裏面,有一篇詩叫作文王,就是周文王。這篇詩是讚美周文王的道德,開頭講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這兩句就是那篇詩的這兩句詩文,穆穆就是很深遠的意思,文王的道德非常深,也非常遠。因為他在道德方面,我們普通人不知道他的道德究竟,深遠到什麼程度。在這個辦事方面,文王那個時候治國,在治國這一方面,他辦的事情也非常深。所謂深是有深度的,不是那麼很淺薄。推行一個政策,那是看得很遠,所以是穆穆。於緝熙敬止。這個讀音嗚,是一個讚歎的意思,一般兩個字叫嗚呼,嗚呼是一個讚歎,這講於,就是一個嗚字。緝熙,緝這個字當作繼續講,是光明講,他這個光明就是指大學前面講的那個明明德明明德還有這個,拿這個道德自己明德用出來,來親民這兩樁事情,文王自己是聖人,明德已經是發明出來了,他現在治國,他來親民,除了治國以後,還有教化,這個都是包含在親民這一條裏面。所以前面講緝熙,也就是說由他自己本有的明德發出來這個作用,來親民,這個他沒有,停止的時候,就是就是繼續,一直在那裏親民,不斷的在那裏替周家實行王道的政治。在這個同時就是教化他國家的民眾。

敬止這個字就是他推行這個也好,辦理國家這個政治也好,都是論語所講的:敬事而信。對於這個辦的事情,親民、實行仁政這些事情,他都字。是什麼呢?一點不馬虎的,不打折扣的,事情要辦十分就辦十分,一點都沒有欠缺的,這叫所以文王這個道德,辦事情的這種精神,都可以拿這個字來讚美他。這個就是前面講的止於至善,一定要辦到最圓滿的那種境界,這叫比如說,在孟子這本書裏面也講,文王視民如傷,文王看見他國家的國民,看得好像,一般人看起來怎麼好像有了這個,一般都如同有受了傷害一樣。所謂視民如傷,實際上他的國民過的很快樂、很好,但是他看他的國民好像,就像有了病一樣的,看見老百姓好像還是,他這個政治還沒有讓老百姓十分快樂,自己感覺到我治理這個國家,怎麼一般老百姓快樂得還不夠,所以如傷。所以他對於一般民眾的愛護,到這種程度。就如同父母看見自己的兒女,時時刻刻的,就恐怕兒女有了病,有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好像受了傷害了。文王對待他的國民如同父母對待兒女一樣,他的心完全在他的國民身上,所以視民如傷。這就是說他親民,愛護民眾無止境的,所以這是叫

這兩句詩引證出來之後,下面就解釋了。為人君止于仁,作為人君的,作國君也好,作天子那更不必說,更須要,須要什麼呢?這個——要實行仁政。你作為人君的話,就要止在這個字上面。這個字,從這個字的意思來看,仁,左邊是個人字,右邊是個二字、二人。二人是什麼呢?就是凡是有仁心的人,他處處想到對方,起心動念就想到他人,關心他人的各種的事情。你作一個國君或者作天子,目標就定住在這個字上面。這個字就是處處、事事,無論什麼事都要想到他人。想到他人,再進一步說,就把他人當作自己,開始就在一個『恕道』的『恕』字上面學習。像周文王他自然的了,不是學習了,他已經學成功了,他一起心動念就是為人家來著想。

我們學大學讀到這裏的話,要學文王。學文王,學這個仁,怎麼學法子呢?先學『恕道』,『恕道』就是凡事首先替對方來想一想,站在對方那個立場來想一想,這樣就能夠把別人的事情當作自己。這樣之後,別人的困苦、艱難,那麼就好像我受了困苦艱難一樣,普通人是這樣。像周文王,周文王他是聖人,他那時治理周國,他就把全國的人,都是他關心的對象,也把全國的人,困苦艱難當作自己本身所受一樣的,這就是。既然把全國人的困苦、艱難,當作自己本身所受,那就要想盡任何辦法,來解除這些問題,這就是所以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子止于孝,作為人子他必須要盡到這個道。盡到道,詳細的說那太多了。十三經裏面有一部《孝經》,講的非常詳細。這裏簡單的說,為人子要盡孝道,趁著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一切都要順父母的心,不要讓父母為我來操心。因此我們自己為了不讓父母為我操心,我在作人這方面要學好,不要讓人家來罵,罵我們什麼呢?你這個人這麼壞,你的父母都不教你,沒有家教,古人都是如此。遇到一個小孩子不好,就說他父母沒有教。因此一個孝子他要行孝道,他要不能讓父母為他操心、為他憂慮,他待人接物,要自己處處學好,不要讓人家因為他而罵他的父母。

這個以外,父母的生活所需當然要供養,那麼最種要的,在家裏要順父母心。比如說:自己有兄弟有姊妹,這個當中,真正一個孝順父母的兒女,他在家裏絕對不會兄弟之間發生爭執,互相吵架,互相這個,都不敢。因為這樣兄弟之間不和氣,父母一定會很傷心的。所以一個孝順父母的兒女,他不但要順父母的心,在兄弟姐妹之間都要和和氣氣的,這才能夠讓父母安心。父母在世要這樣孝順,父母去世了以後,要定時的祭祀。為什麼要定時祭祀?要不忘記父母之恩,這些都是講孝,所以為人子止於孝

為人父止于慈,作為人的父母的,他對於兒女,在哪?在一個這個字上。這個字一般講仁慈,大意仁慈是可以相同的,但是單獨的講,它比仁涵蓋得更廣。因為這裏父母,他含有對於兒女的一分愛心,父母對於兒女的愛心,那可以是說不盡的。這個字,上面是個茲字,下面是個心字,起心動念的念頭,都是在兒女身上,『念茲在茲』。所以關心兒女,這個呢?止于,作父母的話,他對待兒女就是在這個字這上面,特別顯出來,父母的恩德就在這個字上面。

與國人交止於信與國人交就是家庭以外的,跟一般國內的其它的人交往,止於信就是要有『信用』,不能夠欺騙人家。講五倫的話,朋友是一倫,交朋友的話,就在這個字上面。這裏不但指的朋友,就是對全國的人都要有『信用』,不能欺騙任何人。以上這五者,作人君的,作人臣的。

為人臣止於敬,這個漏了講,作人臣在君主的朝廷裏面,就在一個字。是什麼呢?是辦事情,你既然在朝廷裏辦事,就把這個事情辦得十分徹底,這叫字。在朝廷裏辦事要字的話,是協助國君來辦事,國君是替全國人來辦事情。你協助國君辦事就是替全國人來辦事情,這個辦事就要字,要徹底的辦,不能夠辦得不夠徹底,或者隨便,那個不可以的。

所以是君、臣、子、父,還有與國人相對的這個五種,五種關係就是:字,字,字,字,字,這個五者分開來講、推廣來說,那個道德那可是無窮無盡的,歸併起來講有這五種。這些就是詩所讚美文王,文王都具備這些,這裏所解的這些道德。我們學大學,要學周文王,從那兒開始學呢?就在這些上面去學。

這個當中為人君這一條,我們在今日之下,既不是君主時代,不能作人君。在民主時代呢?從事政治,或者你作機關首長,就是人君。在民間作一個財團的,大企業的一個董事長,你也是人君推廣的來說:凡是作領導的人都要止于仁,其餘的也是這樣,都那麼推廣出去來學習。這一條簡單的教我們學大學大學這裏面就是拿周文王那種道德親民,繼續不斷的那種敬止,一定要作到止於至善的那個境界,我們學的話,也是必須這麼學。

下面各位看這個經文,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論語裏面也有這幾句話,子曰是孔夫子說的,聽訟,聽訟古時候有訴訟,就是一般人打官司,一般人打官司有法官來審理的時候,法官就要聽兩方面,各人所講的訴訟的言辭,法官兩方面都要聽,叫聽訟是訴訟,要聽兩方面的人,訴訟他的理由。孔子說,要審判訴訟的時候,我也像一般聽訟的人一樣,要聽兩方面訴訟的理由,然後再加以宣判,這個我跟一般人一樣。但是有不同的,跟一般的法官不同的話,那在哪呢?必也必也就是說必定要說,我與一般聽訟不同的話,那就是使無訟乎,使得無訟無訟就是教人家不想來訴訟,人家不想來訴訟這個自然的,官司就沒了。

下面就解釋的,解釋孔夫子的話,你怎麼樣的使無訟乎呢?下面就說,無情者不得盡其辭是有事實,真有道理的,有理的。無情者就是沒有理的,不得盡其辭,他沒有理的話,他就不敢說那些欺騙法官的話,不敢說虛假的言辭,所以不得盡其辭不得盡其辭就不敢說他那個虛假的言辭,虛假的言辭就是無情,就是無事實。大畏民志當法官的人,自己有威儀、有道德,讓那個訴訟的人在沒有理由的,沒有理的那一方,沒有事實作跟據的那一方,他不敢繼續說這個虛假的言辭了,因此講大畏民志民志就是心志,就是訴訟人的心理,這樣的話,既然無情不敢盡其辭,那麼他就不敢訴訟了。這是自古以來都有一些誣告,誣告是誣枉人家來告人家。大畏民志,就是想誣告人他就不敢了。

此謂知本以上所講的叫作知本是什麼呢?這個漢儒注解的,就是鄭康成注解,指的就是『誠意』。以上所舉的詩,所解釋的都是解釋『誠意』那一條,但是朱子講的,所謂知本,這個是指的本末物有本末那個。指物有本末很難講,在這裏當作指的『誠意』好講,因為上面所舉的這些,以及文王那種道德,他都是以他的『誠意』感動了他的國內的所有人、所有的國民,以那種『誠意』感動了人子一定要盡孝,為人父要盡到國人——人與人之間要止於信,這是都講的『誠意』,所以此謂知本指的是『誠意』。

再下面,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這一段,這是講修身一定先要正其心。這一條,先把這一段,我念一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德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謂就是指的前面,前面經文已經講完了,欲修其身,先正其心,這時候加所謂,這兩個字,所謂就把前面那引起來,引用起來。前面所講的修身在正其心者,那麼這裏就詳細的說了。身有所忿懥忿懥合起來講忿怒,但是分開來講,忿是忿恨,呢,一般在這裏解釋也是當怒字講。真正研究起來這個,在說文解字裏面沒有這個字,只有右邊這一個疐,不要左邊那個豎心邊,右邊這個字也讀。它的意思就是有種窒礙的礙字來講,有妨礙的礙字。有妨礙的礙字那就是一個人遇到有什麼阻礙的話,他就會發怒了,所以把它解釋為怒字,是一個引申的意思。因此這兩個字合起來講,身有所忿怒,則不得其正,心就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不得其正指的就是心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心理有什麼愛好,這個讀樂(要),也可以讀樂(勒),也可以有所好,有所樂的,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這裏這個字,朱子的注解他主張,他引用程子,程子是朱子的老師,程子的看法身有所忿懥,這個字應該,當心字講,心有忿懥或者恐懼,都是講心理的。但是在這裏講,經文明明是,改心不妥當,程子認為忿懥,恐懼,好樂,憂患都是屬於心理的事情,所以他主張把改為心。但是雪盧老人就解釋,你這個忿怒、恐懼固然是屬於心理的,但是心理它有這些的時候,它一定要表現出來。比如說一個人在忿怒的時候,臉上的顏色就變了。恐懼的時候身體也有所變化的。有所喜好的時候,有所憂患的時候,都由身體來表現。誠于中,形於外,所以心理有這些忿怒,恐懼等等,它都是由身體表現出來。從這裏這樣的分析,可見得程子他研讀這經文,他主張把字改為心字,這是不妥當。這字不能改,那就是說,一個人心理有所忿懥的時候,身體自自然然的它就有變化了。所以在這裏講,身有忿懥,心不得其正,就看見心理不正。

再下面講,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這個好懂的話,我們一個人不注意的時候,一個人不注意的時候,看見東西如同沒有看。聽見聲音如同沒有聽到,就是吃東西也不知其味。這就表示心不在這樁事情上,他的心所看的、所聽的、所吃的,都不得其正,這叫修身在正其心,因此講『修身』必須正心

講到這裏,時間到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6:41:16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