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十集

 


各位研讀大學的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大學。從上一次講到修身在正其心那一段講完之後,接著下面我們,現在開始講的,就是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這一段。這一段經我先念一遍,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這一段是講齊家齊家那個基楚就在修身,所以開頭就講,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這在前面的經文,裏面就講過,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所以在這裏就用,所謂這兩個字,這就把前面,那一句話引過來加一個所謂,就是前面所講的:齊家要先修其身齊家先修其身這個意思是什麼呢?下面就解釋了。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這後面每一句,都有一個字,一個字,這兩個字,漢儒與宋儒注解的不同。宋儒像朱子注解,先講這個字,朱子把這個字讀作偏僻的僻字,在左邊加一個人字邊,這個字就當那個字用,就是偏僻。漢儒注解呢,當作譬喻講,譬喻的譬字,就是在這一個字,下面加個言語的言字,當譬喻講,也就是能近取譬,當取譬的譬字講。

再說這個字,字,漢儒當作適字講,適是什麼呢?適就是往,當往字講,往就是前往那裏,到那裏去那個往字。我們現在字就採取漢儒的注解,當適字講。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前面經文講你要齊家,把家裏的事情,包括人或事都要使家裏整整齊齊,有次序而不亂這叫要把家治得很整齊而不亂,就必須修其身修其身這就是作家長來講,家長本人必須要修身。再說呢,家庭裏最基本的結構一夫一妻,丈夫要修身,太太也要修身,因為夫妻這個妻字,妻是當平等講。丈夫和太太是平等的,叫夫妻,既然這樣,如果丈夫是作家長的,丈夫要修身,那太太也要修身,這樣家裏的人,他的兒女自然也學著要修身了。人人都修身,那麼這個家自然就了。

修身怎麼修法子呢?下面就講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親愛,這個漢儒當適字講,適就是,之其所親愛之其這個是,指的這個字家長吧。他往他所親愛所親愛就是他的對方。他到他的對方,或者看見,適也可以說是,拿這個字比喻,含義比較多,適本意思是當作往字講。往,實際上,家裏的人他看到別人,也就是往,聽別人的音聲,這都是往。所以之其所親愛他就是看到他所親愛的,比如說,家長他看家裏的人,看見某一個人,這是他所親愛的,而辟焉辟焉就是可以從他所親愛的這個人的身上來得到譬喻。譬喻用好懂的話,就是拿對方得到人的親愛,這個人,作家長的人,他拿來反省自己。比如說,你是這個家長,你看你家裏的任何人,你的兒女或者孫子,看他就是很親愛,很值得親愛的,然後你一想,他為什麼受到我這樣親愛,他一定有他受到親愛的這種美德,有他這個條件,他才受到我這樣親愛。因此我反省,我要被家裏的人,也能這樣親愛的話,我也要具備這些受人親愛的這種修養,那自己要好好學,這叫辟焉辟焉自己反省,反省就要向對方來學。

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賤惡,其所賤惡,其就是這個家長本人,他就看到,家長他看到他所賤惡的人。是輕視、不尊重,是厭惡他、是憎惡他,而辟焉。看到這個家裏的人、某個人,覺得這個人不好,我很看不起他,很惡他,那自己就反省了,我是不是也這樣,也許我這樣的話,那家裏的人不敢講,那我就從我所賤惡的人,這方面我來反省自己,我要避免,一方面要避免自己,一方面對家裏所賤惡的人,要好好的教導他,這叫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看到家裏別人,值得我所畏敬的,那我也譬喻、我反省,我也要像這樣有好的品德,有一種威德在這裏,能夠叫人家畏敬,那我也要照這樣學。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所哀矜,哀矜的時候,看見別人覺得很,值得很可憐的。很可憐的時候,他在哪些方面能夠有這樣受人哀矜呢?必然他有自己不學好,自己不注意,或者在身體方面有了病了,在心理方面常常有一些憂慮這些事情,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情形都可以用哀矜。看見這些哀矜,自己就是要了,我本身是不是,有時候自己沒有注意,日常生活行為,很多那些對於自己的身心各方面,自己沒調理好,結果發現很多問題,在別人看起來是哀矜那麼我們自己看到他人如此,自己有所取譬,自己一反省,好好要注意了。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前面哀矜而辟焉,這個意思解釋比較麻煩一點。現在講這個之其所敖惰而辟焉,也一樣也是比較麻煩一點。哀矜前面講過了,表示他在身心各方面都表現不夠那麼好、很柔弱。在古人注解,那個人很柔弱、很弱,所以值得他人哀矜所以我有所反省,我要避免,避免受人哀矜,處處自己要注意。現在講到這個敖惰,敖惰,敖是傲慢,是什麼呢?一個傲慢的人待人,就是慢,我們普通人,講的慢待了,慢待了你了,慢待了你就是,傲慢的意思,就是慢的意思。一個待人謙虛、恭敬,不能夠緩慢的待人。比如說,我們在家裏遇到有客人來了,客人門外或者一按門鈴,或者一叫門的時候,自己趕快就出來,不能還慢慢的,叫人家在門口待一個時候,那就是傲慢,那就是。舉這一個例子,其餘的傲慢,表現起來還有很多,在任何場合裏面,很多。在家裏,父母叫,有招呼的時候,不能說答應了之後,答應身體還沒有動,父母一招呼的時候馬上就去,如果沒有馬上就去,那就是慢了,這就是之其所敖惰,一看到別人或是家裏某人他敖惰,自己要想我是不是也這樣。我雖然在家裏,我對待家裏的人是不是也有一種敖惰有,趕快就改,同時既是家裏的人,也就要想辦法教家裏的人來改善。

下面講,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把上面講完了以後,後面加上。這是因為人都有一種成見,成見是什麼呢?凡是所好的,其中有不好的,他也說好,也是他所好。所以在這裏講,對於所好的人,應該要知道他的惡。惡就是他的缺點,你所好的人,當然你認為他很好,處處都是值得你所好的,但是其中他也有不好的一部分應該知道,叫好而知其惡就是在缺點這一方面。

惡而知其美者是你所憎惡的人。對於憎惡的人,他不能說完全都不好,其中也有美的一部分,也應該知道。但是這樣的人,能夠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這種人,就是指這種人,天下鮮矣普天之下,這樣的人少啊。

故諺有之曰,諺是老言語,是諺語,從古流傳下來的這句話。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本來這個是在這個古書,裏面讀碩(是),它是入聲字,石頭的石,現在各位要讀的話,讀得不習慣,你讀碩也可以,在經典裏面它是讀碩(是)的。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以上所講的不能夠修身,不能夠修身就是說,看見對方而自己不能夠反省,不能從對方那個好處,自己學好,對方不好的地方,自己能夠知道避免,同時也教化對方。這就是能夠這樣,自己就是修身,不能這樣就不能修身。所以後面這一句話,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一個不修身的人他要齊家,自己不能以身作則,怎麼能夠齊家呢?

老言語就是諺語,說得有道理人莫知其子之惡,這也可以說,任何人都有這種毛病,都認為自己的兒子好,自己的兒子有哪裏不好呢?在他看起來沒有,都是好的。這個古人曾經舉古時候一個故事,故事這是什麼呢?在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有一篇文章叫作去尤,去就是去掉,尤是怨天尤人的那個尤,這個尤是一個不好的事情。去尤就是把這些不好的缺點能夠去掉。所以在那一篇文章裏面就講,魯國,那時在魯國有一個人,相貌長得很醜陋、很醜的,叫惡。他的父親到外面去看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商咄,商就是作生意,商人的商,咄是口字邊一個出入的出字,進進出出的那個出字,左邊加一個口字,那個字讀作咄,商咄。他去看過商咄的時候,回來就告訴他的鄰居,他說唉呀,那個商咄比不上我的小孩子這麼美呀。其實他的鄰居知道,那個商咄在魯國來講,是全國人都認為這是一個長得最美的一個人,而相反的他這個兒子,在全國人看起來是最醜陋的一個人。你看他的父親在看的時候,那個最美的一個人還比不上他的兒子最醜陋的。所以呂氏春秋舉這個事實,教人家能夠知道,對於自己的兒女不要溺愛了,把這個心偏了,心一偏這就是不正。這也就是說,不能從對方得到反省,兩個人擺在一起,一個是最醜的,一個是最美的,人人看都是如此。那你作一個為人父的,怎麼看不出來呢?看不出來,你的心就是溺愛自己的兒女,溺愛自己那個兒子,兒子醜,他就是看不出來,這就不能反省。所以諺語講的人莫知其子之惡

莫知其苗之碩呢,反過來農夫種稻子,希望這個稻子長得愈好、愈美、愈豐富愈好,這跟那個不知其子之惡相反的,儘管他的苗長得很碩了,長得又好又多,他還不滿足,還感覺得,我這怎麼沒有不比別人好。這是兩種心理,這兩種心理都是不對的。有這兩種心理就不能夠修身。所以拿出古代,流傳下來這個諺語,作為不能修身的一個警惕,讓我們學大學的人,我們講修身就要自己知道警惕。

下面就是治國了,治國的基礎就在齊家,自己家不能夠,再講治國,那怎麼辦得到呢?不過,在這裏我們要了解,也許我們有這個疑問,治國一個家,講這個政治,要辦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治理國家那個事情複雜得很,總比齊家要麻煩多了。你能夠把家齊了,就能治國嗎?我們這樣看,怎麼呢?聖人講的話,不會錯誤的。治國必先齊家,這個沒有疑問的。為什麼呢?治國、齊家原理是一個,原理為什麼一個呢?你把齊家這個道理,按照這個理把家治得好,就能夠治理國家。一個人,我們就拿現在的這個治國來講吧!前面講齊家必先修身修身最重要的自己要有品德,品德是什麼呢?品德一切都要關心他人,同情他人,這就是恕道。恕道學得很自然的時候,那就是仁,這就能夠齊家。拿恕道在家裏跟家裏的人,對待家裏任何人,你這個家長,或者你家裏任何一個分子、一個成員,都講恕道的話,你的家裏一定是和和氣氣的,一團和氣,家就自然齊了。家這樣齊的話,家裏一團和氣的話,它的基礎就是在每一個人都拿恕道來待人,拿心來關懷人家。那你這個家,治家這個道理就是恕道、就是心。拿恕道、心來治國,雖然治國的事情很多,千頭萬緒,但是最基本的,治國前面講為人君止於仁,你把握這個字,把握這個字,你治國自然能夠治得好。

凡事出乎心的話,前面講這個誠意,講誠意的時候,由誠意修身齊家,這個至心,它就是心顯出來。心顯出來的話,他對於任何事情,自自然然的,他從他自己真心裏面發出來作用。真心發出來作用,他就有非常的智慧,不同於一般人。一般人的智慧都是自私自利的,那個智慧不管用,用那個智慧來治國,那治不好。從自己真心裏面,也就是自己本性裏面,在大學裏面講的明德,從明德裏面用出來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為自己,在家庭就是為家裏所有的人,治國就是為全國的所有人,那你這個智慧就會管用,你所考慮的事情,所計畫要作的事情,就是非常周到,你這個政策推行出去,對於全國人都能受用。所以在這裏講治國必先齊其家理,了解了,把握這個,用怒道、仁心,然後來用你的智慧,再處理治國那些複雜的事情,你就會能夠處理得好。

你作國君,你知道怎麼樣用人,辦理國家大事,治理一個國家,當然不是一個國君一個人辦事情,但是你是一個仁君,你知道用人,一定用賢能的人,不會用小人的。你人用對了,那些賢能的人就會幫助你把這個國家這個事情辦好。再用你的智慧,來決定你那些臣子所計畫的事情,你就能決定得很正確,這個治國一定治得好。這都是由修身、由齊家而來,一個道理。

因此我們下面再看,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面經文所講的治國要先齊家,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在家裏,齊家最重要的,前面講遇到哀矜的,遇到敖惰的,遇到那些都要教化。遇到親愛,遇到種種,當然自己一反省,要學。遇到那些哀矜敖惰的人,就要教化。所以對於家裏的人,重要的要家教,字很重要。其家不可教在家裏你來齊家,對於家裏的人,不能教化。而能教人者能夠教化別人,有這個道理嗎?沒有啊,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君子,一個學大學的人,讀書學道的人。不出家,就在家裏,把家裏的人都教化好了。而成教于國,就能成功教化國人,這個君子指的就是國君,你國君你想治國的話,必定要先自己教化自己家裏的人。

孝者所以事君也,講這個孝道,在家庭裏面都要是講孝,所以事君。在家是孝子,出外就是忠臣,就是事君弟者,在家裏能夠尊敬兄長,到外面就是能夠侍候長上。,在家父母慈,表現這個,到外面就能使眾,就是能慈眾。

康誥就是《經書》裏面講,如保赤子如同保護自己的赤子。你治國的人,把國家的人、全國人,當作自己的嬰兒,那個赤子,保護他,那樣看待。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只要心誠求之,一定能夠中,雖不中不遠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這說比喻的話,一個女子在家作大小姐的時候,她也沒有學什麼,她一出嫁有了,自己小孩子的時候,小孩子一哭一笑,她就知道小孩子,要吃的、要喝的,要什麼,她就知道,這是誠心求之

    說到這裏,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裏為止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十集发布于2024-05-13 16:41:1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