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十一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大學。上回我們研讀了治國必先齊其家,這一段講到後面,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後面說比喻,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到這裏為止。今天我們從,下面就看了,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這一段還是講治國一定要先齊家齊家最重要的就是,在家裏要知道孝弟之道。在家庭裏面能夠盡到孝道,到外面來治國那就能夠事君。在家裏能夠尊敬兄長,到外面來就能夠事奉長者。在家裏能夠,父母對於兒女能夠,這都是天性,以這個仁慈到外面來就能夠領導眾人。

後面就舉了:未有學養子而後嫁,一般女子在娘家的時候,沒有學過養小孩子,怎麼樣保養小孩子,沒有學過。但是一出嫁,養了小孩子的時候,那個嬰兒也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但是這個在娘家沒有學過的,可是他那個小孩子一啼、一哭、一笑,這個作母親的人就懂得嬰兒的心理,為什麼呢?她就是前面講如保赤子,只有至誠心。母親照顧這個嬰兒出乎天性,天性就是出乎自己真心出來的,這是講至誠之道,她必然就,自然會了解,沒有學過,不學而能,這是前面這一段。

這裏接著講一家仁,這一個家庭能夠實行這個道,仁義道德的,則一國自然就興仁了,就是興起來了。一家讓,一國興讓。你這個家庭裏面,這都是講作國君的人,你國君把你自己家裏,前面講齊家治國必先齊家,你作國君要治國,首先要把你自己家裏要整齊,整齊就拿這個來講吧,你在家裏講這個就是仁慈,你來治國的話,你本身就作一個模範,全國的人自然就跟著你學,這叫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你作國君的人在自己家裏面,從你本人開始,處處來學著禮讓,處處讓人,你到外面來治理國家,也是拿你自己作一個示範,那麼這一國都跟你學了,學這個禮讓。這個字跟這個字,這兩個字,從家庭裏自己作模範,以身作則,用在治國方面,一定的你這個國治得國泰民安。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從反面來說,國君要貪戾是貪圖那個不正當的那些,包括財物種種的這些事情。這個字本來當彎彎曲曲的字來講,彎彎曲曲。在這裏講,貪戾就是凡是一貪的時候,他就不會正直的。我們一般人,講貪贓枉法,貪贓枉法,要貪污的話,貪圖任何不正當的,不應該得的東西,法律也被他枉了。枉了就是不直的意思,就是的意思。除了這個不直,作曲字講以外,這個就是一切都是違背這些正常的道理,所以叫貪戾一個人貪戾的話,一國就學著作亂了,跟著作亂。

其機如此,機,這個字就是動機,這個字很重要,這就是你一家就影響到一國,一家作好事情,一國跟著學好;一家作貪戾,做壞的話,一國就是學著作亂。這個機就是這麼重要。

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一言僨事,僨事當敗壞講,一句話說得不對了,那就是把事情,就敗壞了。這個言語很重要,無論是古時候是現代,你治國辦政治的話,無論是內政、外交,內政是對於國民講的。外交是在國際上,說錯了話,這個事情是壞事情。一人定國,這是講國君,你作國君的人,能不能夠把這個國家治得很安定,那就看這個國君了。這裏雖然是講的,古時候講作人君,治國來講。我們現在是普通人,我們普通人對於我們周圍的親戚朋友,所接觸的人,都有一些影響能力,有影響力。所以不是治國,我們雖然沒有從事政治,無論我們是從事那行業,我們都有一些影響的能力。那麼既是有影響,就像這裏面所講的重要了,要學仁、學禮讓,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下面,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前面講那個其機如此是一個動機,動機在心理,微微的一動,它對於外面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在家裏是不是講這個仁,是不是講這個讓。自己作家長的人,那就時時刻刻要起的念頭,自己就要反省,我的念頭是不是合乎仁,我的念頭我對家裏的人是不是都能作到讓,這個機如此。這一個動機,在家庭裏面,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到了治國也是如此,作國君的人,把這國家治得好或是治不好,就在這個動機,在一念之間。一念是,一念是,那麼這個國家,全國人都受他的影響,跟著學仁、學讓。一人貪戾的話,也是在轉念之間,一個念頭起來要貪圖那些不正當的東西,一般國民也就跟著學了。拿我們現在好懂的話來講,作國君的人重視的是功利主義。講仁、講義不重視,那麼他自然的影響到國民,也就是講功利主義了,這個就在此。

下面就舉出歷史上的事情來印證。堯舜,那是聖人,他呢,率天下以仁堯帝是拿,他把天下人,民生的疾苦都放在自己心上。他到後來把天下讓給舜,舜也是如此,都是以來治天下,率天下就是他自己以仁來實行仁政。率領天下的話,就拿這個仁字來教化天下人。所以他實行政,他用的人也都是跟他一樣來學,他的朝廷用的大臣子,都效法堯舜從堯舜本人到朝廷的臣子,都是一體的、都是,因此天下人都效法堯舜,形成一個風氣,上行下效。

反過來說桀紂,夏王、殷王,率天下以暴,暴虐之道。暴虐之道,你看在歷史記載裏面,他怎麼樣殘害賢人,殘害忠臣,對於一般人也是殘暴不仁,這是王、殷王,率天下以暴,他自己用殘暴來治天下,他用的人也都是殘暴不仁的那些臣子。所以而民從之,一般人民也效法他這種殘暴。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這就是說,堯舜率天下以仁,民從學仁;桀紂以暴呢,民來效法這個暴。反過來講,堯舜自己是以仁,如果他叫天下人學不仁、學殘暴,那民眾是不會從的。桀紂自己是用殘暴來治天下,他如果要叫天下人學仁、學禮讓,老百姓也不會聽他的命令,所以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是故就是把上面的意思說明了之後就講了,君子,包括國君以及幫助國君治國的臣子,以及一般的讀書人,都可以稱為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有諸己指的前面:堯舜率天下以仁,也就是前面講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講仁、講讓,自己有仁、有讓,有諸己,諸這個字是,一個合音字,拿兩個字的音合起來變成這一個字,這一個字就等於是兩個字,是之於這兩個字,之乎也者的之,於就是在,當在字講,在那裏。之於是什麼呢?有之於己有之字,就代表古人講的那個,鄭康成注解的,有之於己,自己有了仁,有了禮讓。自己有仁、有讓的這種修養,有了。有之這個字就是代表自己有仁、有讓。之于於己就是在自己,有這個仁、讓在自己。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君子自己有仁、有讓,而後求諸人,而後來教人家,要求人家。要求人家什麼呢?求諸人,也是要求人家,在修養這個仁,修養這個讓,求之於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無諸己就是自己沒有貪戾,沒有暴虐,自己沒有。自己辦政治,絕不貪贓枉法,也絕對不會實行殘暴不仁的這個政治,這個通通沒有。沒有的話,然後才能夠非諸人,看見人家不講仁讓,可以就是指責人家。那就是說一切要先有,自己有好的品德,然後可以教化人家。自己沒有那些罪惡的事情,然後才可以指責人家。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藏乎身不恕是恕道,學仁,仁,這個很不容易的,先學一個學得很自然,學到圓滿的時候,那就是了。是什麼呢?是自己本性裏面起的作用,比如說我們待一切人要厚道,在家庭裏面對家裏人都要關心家裏的人,很厚道的對待家裏的人。這是什麼?這是從天性裏面出來的。父母怎麼樣關心兒女,兒女怎麼樣孝順父母,這都是厚。厚道就是恕,從開始學,學到圓滿就是這個字就是,仁厚,人與人之間非常親密,這就是厚道。所以這裏講是從自己的本性起來的。這個呢,也就是學仁,開始學就是學這個,所以也是本性起的作用,比仁稍微淺一點。因此在這一句話裏面講,所藏乎身不恕是本身就有的,本身就有,是藏在身上,跟一樣,也是本來就有的。所以是講藏乎身藏乎身本來就有,而不能用出來,自己雖然本有、本有,如果自己也好,也好,用不出來的話,待人不厚道、刻薄。是什麼呢?孔夫子就很簡單扼要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把恕道這個字解釋得非常明白。凡是自己所不欲的,不要施加給人家,這就是恕道。如果我們本人,自己不能夠行乎恕道恕道雖然人人本有的,但是用不出來。為什麼用不出來呢?自私自利的心在那裏作怪,自私自利的這個心在那裏障礙了,障礙這個恕道。

所以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喻諸人是自己不恕,而能夠叫人家,人家聽我們的話嗎?不聽的。未之有也,自己不恕而能夠叫人家,人家就來學恕道,哪有這回事情,未之有也,沒有這回事情。所以要教人家講這個恕道,教人家拿善意來待人,拿厚道來待人,自己先有啊!先有自己這個修養,然後才能夠教化他人。這個意思就是說,作國君自己不行恕道,能夠教全國人都能學恕道嗎?沒有這回事情。這就照應前面的話,你自己行仁,而民從之自己行這個,暴虐的話,人家跟著。自己行暴虐,而教全國人來不學暴虐,而學仁、學恕,哪有這回事情,人家肯學嗎?

所以後面說治國在齊其家治國要先齊家,為什麼要講齊家呢?家裏的人少,對上有父母,下有兒女,跟自己平輩的就是夫妻,再有兄弟,這是家裏這個關係。在家裏面怎麼樣對待父母要盡孝,對待兒女用這個慈,這個都是很明顯的,看得出來。而且這個孝道,父母這個慈,都是出乎天性。既是出乎天性,不是學來的,而是自己本性裏面就有的。本性就有的話,那就是講治國齊家齊家要先修身修身最重要就是這個,必先要誠意誠意、正心字太重要了。孝弟之道就是字,一誠心的話,對待家裏的人,就是康誥裏面講如保赤子,不必學,自然就懂得赤子的心理。

你拿這個道理來治國,用不著來一個民意調查。自己作國君,拿這個誠意來治國的話,全國人須要辦什麼事情,自己知道。辦哪種事情,對於全國的人是好是不好,自己怎麼知道呢?誠意啊!這就跟那個一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你國君看待國內所有的國民,就如同一個母親看待那個嬰兒那樣的。嬰兒不會講話,可是作母親的人知道嬰兒所需要的什麼東西,她知道。你作國君的人,你誠心誠意的,正心、誠意來治國的話,你就知道全國的老百姓,他所須要的是哪些。這是治國在齊其家,要齊家齊家再往上要修身、正心、誠意。

後面再舉例子,我們研究大學就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從三皇五帝到孔子那個時候。孔子所講的政治學,辦政治的人,作天子、作諸侯,就像父母對待自己兒女那樣關心。作天子的人就要把天下的人當作自己的嬰兒,那樣來關心他;作一個國的國君,就要把這個國的所有的國民,當作自己的嬰兒那樣關心。所以孔夫子所講的古聖先王所實施這個政治,就是這種情形,這樣的政治。

下面舉《詩》來作印證。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這個詩是《詩經》裏面周南,在國風,國風開始就是周南召南周南這個詩,後面召南這個詩非常醇正。孔夫子教他的學生學詩,一開始就要學周南召南,因為周南召南裏面講的都是五倫的道德,這裏所舉的桃之夭夭,是周南有一篇詩,桃夭篇桃夭篇裏面有這兩句話,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夭夭是那個桃樹在春天長出來了,那個花,桃花在春三月裏面開得很茂盛,桃樹樹枝的枝條,新長出來的叫夭夭,發展得也很快。其葉蓁蓁其葉蓁蓁就是葉子長得很多、很茂盛。這兩句話就拿這個桃樹開的花,長這個葉子,形色很美,再結這個桃也非常好。拿這個來比喻,比喻人外貌也很美,內在的德,道德也很好,就像那個桃夭夭、蓁蓁。拿這個比了後,前面是一個體,從桃之夭夭,其葉蓁蓁然後歸到一個女子,女子之子不歸宜其家人之子是指的那個出嫁的女子。之子這個字,鄭康成的注解,當是字講,之子就是是子,就是這個女子。於歸是什麼呢?于歸就是嫁到丈夫那裏去。丈夫,就女子來講,嫁到丈夫,到了婆家,那是自己的家。她生在自己家庭,是她的娘家,女子出嫁之後,那個才是她自己的家,叫于歸,就是歸到自己家了。宜其家人女子出嫁到了婆家,對於這一家的人都是什麼呢?對待家裏的公婆、丈夫、丈夫的兄弟姊妹,全家的人,這個之子嫁過去以後,宜其家人,全家人她處得都是非常能夠適當。所謂適宜是什麼呢?都能和諧融洽的相處,這叫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上面這四句話是桃夭篇裏面舉出來四句話,拿這個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形容這個出嫁的女子。形容出嫁女子,在外貌上就像桃樹開的花、生的這個葉子那樣美好,品德也好,所以嫁出以後宜其家人,跟家人相處,都能夠和諧,一切都那樣美好。

這四句話,這四句詩舉出來以後,下面就說了,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這就是照應到前面,治國要先齊其家。所以在這裏面舉出詩來作印證,跟家裏的人相處好,然後可以敎化國人。再下面舉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這是在小雅裏面的。詩經有風有雅,雅有小雅有大雅。這是小雅裏面有一篇詩,叫作蓼蕭篇。在這個蓼蕭篇裏面,那個詩不只這一句,就提出這一句來,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就是說作為兄的就能夠盡到愛護弟弟這個責任、本分,作弟弟就能尊敬兄長,這叫宜兄宜弟能夠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後面還有詩,我們暫且休息。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十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