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十三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大學。上一回把平天下在治其國者那一大段開始前面講了幾段,講到舉的詩經裏面,樂只君子,民之父母那一段。今天接著: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從這裏開始研讀。前面那個《詩》意思就是,平天下先要把自己的國家治好,怎麼樣能夠把國家治好呢?那就是講君子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說自己不願意人家對待我們種種不好的地方,我們也不能夠拿不好的事情交給人家,那叫絜矩之道,這就是恕道。後來舉的那個詩裏面講,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父母怎麼呢?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就如同父母關心他自己的兒女,那樣的心理,這就是絜矩之道。
今天開始講,也是舉這個詩,這舉的詩是小雅裏面的,開始就講:節彼南山,維石岩岩。小雅裏面有一篇詩叫節南山,節就是節彼南山那個節字,節南山那一篇詩裏有文字好幾章,這裏只舉出四句詩。這四句詩的大意,節當很崇高講,南山比的那一座高山。維石岩岩,就是說南山那麼高大,維石岩岩,維石岩岩就是那個石,山上的石頭堆積得很高、很多。高山上堆積的那個石頭很多,這兩句詩叫『興體』,由這個『興體』,引出來下面的意思。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赫赫就是很顯著的意思,就像南山上高山那個大石頭,他看得又多又很明顯,叫赫赫。拿這個比師尹,師就是太師,尹是那個太師姓尹。赫赫師尹是誰呢?是周朝的周幽王所用的一位大臣,這個大臣他的地位是在三公的這個地位。古時作天子,天子之下有三公,三位公卿的這個地位很高,師尹,他的地位就是在三公那樣高的位置。民具爾瞻,一般人民,具是大家,都爾瞻,都是瞻爾,大家都來看你這個師尹。
這四句詩舉出來以後,下面就說了。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有國家的人,就是治國,有國家的人不可以不謹愼,辟呢?辟是偏僻,跟那個左邊加一個人字邊一樣,就是行為不正,所辦的那個政治都是不按照正常的規矩來辦。古時候講是不以禮,就現在來講不依法,這個叫作辟。如果是辦的事情,不合乎禮的話,也就是說現在不合乎法,則為天下僇矣。這個僇就通殺戮的戮,就是古時候辦罪的人把那個罪人判他的罪,就是誅戮。這個僇是左邊人字邊,那個戮把人字邊去掉,在右邊加一個戈字,干戈的戈字,是那個戮字。僇字就是判了很重的罪。這裏意思,就把前面那個詩裏面說,赫赫師尹,天下人都看著他,一舉一動都是在天下人的這個眼裏,看得清清楚楚。因此有國家的人,治理國家的一個人,君主也好、大臣子也好要謹愼了。你不謹愼的時候,那行為所作的、所辦的政治都是不合法的、不合禮的,就為天下僇,不但是被某些人僇,就是被天下人來誅戮你。這意思就是要謹愼,自己辦這個政治以及自己行為都要愼重。
下面再舉詩裏面說。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
這個《詩》是大雅,《詩經》大雅篇,大雅這裏面有一篇詩叫文王,周文王那個文王。這一篇詩裏面有這幾句話,殷之未喪師,周家以前就是殷朝,殷朝未喪師,喪就是喪失的喪,師,軍隊也是師,在這裏講,師當民眾講,殷家還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克配上帝,能夠陪祭上帝,可見得那是有道的,有道之君。這個未喪師指的什麼呢?殷紂王以前的,殷紂王的父親還算是有道之君,還是未喪師,一般民心還是歸向殷家,所以殷家那些天子所作的事情,都能符合天子之命,符合天命的。在祭祀的時候,祭天的時候,他可以配合上帝,配合上帝或者是可以祭祀天帝。在這裏講他能夠配合天命,來實施他的政治。
儀監于殷,峻命不易。儀監于殷這是講後來,殷紂王失敗了,殷紂王是不得民眾的擁護,所以周武王把他伐紂,伐紂的時候,這個殷家天下就沒有了、亡了國了。因此在這裏說儀監于殷,這個儀字當『宜兄宜弟,宜爾室家』那個宜字,當那個字講。儀就是你應當監于殷,監,你好好來看看殷家的,殷紂王的父親以前。父親以上的那些帝王,殷紂王本人,這兩者對照,以前是那麼賢的,是仁君。殷紂王是個暴君,暴君然後才能夠把天下亡了,亡了天下了,所以說要儀監于殷,應該看看殷家的這個歷史,把殷家這個,監字就當那個鏡子一樣的,拿那個鏡子來照一照,照照殷家哪些是賢能的,哪些是暴虐的。
峻命不易,峻當大字講,大命,就是天命。天命在這裏講不易,不易鄭康成的注解,『不可以改易』,易當改字講,天命不會改的。也有注解易當容易講,天命得之不容易。這兩種講法都可以的,現在就是照鄭康成的解釋。看看殷家的,怎麼樣的失了天下,那個天命不會改的。天命怎麼不會改呢?誰合乎天命,他就能夠繼續保有天下,誰要違背天命,這個天下就不屬於他。天命它不會改的,不會由你這個暴虐之君,天命要改了,就隨著暴虐之君,不會的,這是峻命不易。
下面就解釋了,為什麼峻命不易呢?
天命在那裏看得出來,怎麼樣才能夠合乎天命?就從民眾身上看出來,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作國君的人,治國之道,你這個治國之道,能夠得到民眾的擁護你。換句話說,你能得到民心,你就得了國,就得了天命。失眾呢?失了民心,老百姓對於你這個國君離心離德,你就是失了眾了,失眾,國家就失掉了、喪失掉了,這是解釋峻命不易。
是故君子先愼乎德,怎麼是道得眾,怎麼是失眾呢?治國的人有德才能得眾,沒有德的話就失了眾。所以這裏講,君子先愼乎德,先要對於自己的道德,要謹愼,要好好的培養,要培養自己的道德。因為為什麼呢?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你治國,國在哪裏?治國一定有個國家的領土,國家有很多的國民,才有你這個國君。沒有國民,沒有國家的領土,你在哪裏去作國君?作國君當然國家要作很多事情,須要財產。但是在這裏講,你作國君的時候,最重要的要修養自己的道德,修養道德就不能夠注重財。所以這裏講,君子,治國的人先要考慮的,謹愼的,就在自己這個道德方面,你有了德自然就有人民;有人自然就有這個國土;有了國土,有土地有人民,那當然就有很多財產;有財產此有用,財產作什麼用?財產不是說國家把這個財產,聚集很多,很多有什麼用處?要好好的用,有財產要講究用。
按照這個次序來講,先有德,然後才有人,有土,然後才有財。為什麼要這個程式呢?再說,德者本也,國君以及幫助國君治國的大臣,要知道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因為你有根本,有這個德,然後一步一步的,才有這個財。如果不講根本,只講財的話,那就問題很多了。
下面就分析了,德是本,財是末,外本內末,假使你國君把這根本看外了,枝末注重,當作內在的,這就『本末倒置』了。外本,把根本這個德疏忽掉了,疏遠了。枝末這個財物要講求,注重這個財,叫內末,內末就是心理想的就是這個財。外本呢?心理沒有想到這些根本。這樣一來的話,既是心理所想都是財,這個道德的根本,他不在這上面想。那就怎麼呢?爭民施奪,心理想的既是財的話,那就跟民眾,與民爭利了。施奪,施奪就是既是與民爭利的話,民眾一看你這個國君都是這樣斂財,就看重財這上面,因此大家都奪了,你爭我奪,大家所奪的都是財產。這個施奪就是由於你這國君與民眾爭財產、爭利益,就等於你教化,施就是施教,你教老百姓來,人人這樣奪,互相爭奪,老百姓互相爭奪,是由於你與民爭利的話,由於你這樣的話,等於你教老百姓,人人互相爭奪。大家都不講道德了,爭奪財物,都注重這一方面了,那這國家還能存在嗎?
後面就說了,是故財聚則民散,因此你當國君治理國家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把民間的財物,把它搜刮過來,聚到你這個國君這裏來,民眾的民心就散了。反過來講,財散則民聚,你不必注重那個財物,你把這個財物,不要那麼樣注重,很多很多聚到自己的國庫裏面來。也就是說,不要那麼向民眾『橫徵暴斂』,讓這個財散在民間,這樣使民眾的心理就團結起來。民心就是來擁護你這個國君,所以財散則民聚。
還有再拿言語來講,這是說比喻的話,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治國的人,言語很重要,一句話說錯了,『一言喪邦』;說話說得正當、說對了『一言興邦』。假使說這個言悖而出,這個言語說得不合道理,亦悖而入,你收回來的,也是不合道理的那些言語。拿教育來講,你不拿聖人的,聖賢所講的這些道理來教化民眾的話,民眾就不知道什麼是聖賢的言語,他就學壞了。你辦政治的人,不講聖賢的言語,專門教人家怎麼樣的講『功利主義』。在選舉的時候,怎麼樣把人家罵倒了,對方也怎麼樣來罵你。這是言語怎麼出,然後又如何,人家回報過來,這就是因果。
再講貨悖,貨物,也就是財,財貨悖而入者,上面是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說比喻的話。你這國君說不合道理的話,民眾也學著,也拿不合道理的話來對付你這國君。用在這個財貨上面也是如此,不合理的,向民眾把民間財產,搜刮到你這個國家的國庫裏面來,叫貨悖而入,亦悖而出,將來也不合理的出去了。怎麼樣不合理的出去?或者自己沒有節制的浪費掉了,或者是你這個政權很快就被人家推翻掉了。你聚集起來這麼多的貨,自己享受不到,就像殷紂王那樣,到後來享不到,享受不了。我們讀歷史也知道,這個時候是在周家,在春秋時代,春秋後來到戰國,結束戰國的是秦朝的秦始皇。秦始皇就是把天下的民財都搜集起來了,造了阿房宮,他享受不了,沒有怎麼享受。後來被楚霸王,一火就把它燒掉了,這就是亦悖而出。你治國的人,你要懂得這些道理,不要把財貨看得那麼重要。
下面再說,康誥曰:惟命不于常。康誥是《尚書》,這是《書經》裏面有一篇叫康誥。這裏面有一句話,惟命不于常,惟命就是你要想到,想到這個天命,不于常,天命不是永久的在某一家。比如說,夏商周三代,天命始終在夏朝嗎?不是。到了夏桀王的時候,就亡國了。夏桀王為什麼亡國呢?天命不在他那裏,天命又到殷朝,到成湯王那裏。成湯王也不是,成湯王到後來,這個殷紂王,天命一看殷紂王不對了,不合乎天命,那麼又不在殷紂王那裏,又到周家,所以說惟命不于常。為什麼不于常呢?天命就看你這個治國的人有道沒有道,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你治國之道,怎麼是善呢?合乎天命你就是善,你就得了天命,不善就是不合乎天命,就是失了,失了天命,天命不在你這邊。這是康誥裏的一句話。
再舉出,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這是《國語》裏面一篇楚語,記載楚國的歷史,叫《楚書》,楚國無以為寶,當初楚國的國王叫楚昭王,派一個臣子到晉國,楚是南方到晉國,晉國現在的山西。到了晉國,晉國國君要招待他,晉國的大臣叫趙簡子,陪在國君身邊,一方面把晉國好的玉,在那裏敲著玉,另外就問楚國來的人,他說你們楚國,貴國有一種好的寶玉,這個寶玉,這個名稱叫作珩,叫作白珩,白就黑白的白,珩就是玉字邊,玉字邊,一個行為的行字。你楚國有一個很好的寶,叫作白珩,現在怎麼樣?還好嗎?楚國這位大使,這個使者就告訴他,我們楚國不拿那個當作寶,我們楚國是以善,只有拿這個善為寶,得的善人,教民,教老百姓大家都成為好人、善人,以善為寶。這是楚書上記載這樣,引證過來就是前面的意思,治國要先愼乎德。
再就說,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舅犯是晉文公的舅舅,是晉文公的舅父,晉文公,他的父親就是晉獻公,晉獻公那個時候廢除了太子,弄得國家很亂。晉文公是晉獻公的公子,叫重耳,也流亡到國外去了。後來晉獻公死,晉獻公剛死的時候,重耳在國外,那時候秦穆公,秦穆公就派人跟重耳講,他說你的父親,現在死了以後,你趕快回去,你趕快回去接替你父親國君的位置。要知道重耳他有好幾個兄弟,這個時候,舅犯,就是重耳的舅父,就對秦穆公派的人說:亡人,流亡的人——重耳,無以為寶,指的意思是說,流亡的人沒有意思回去,來繼承國君的位置。仁親以為寶,仁是愛民,親是思念自己的父母,這叫親,以這個為寶。這是舅犯代替重耳告訴秦穆公的使者。這也就證明,那個時候秦穆公勸重耳回去,重耳的舅父很有學問,他拿這個話來告訴秦穆公的使者。
再下面舉出例子,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後面這一段都是秦誓裏的話,秦誓是什麼呢?也是《書經》裏面,《書經》裏面秦誓這一篇,為什麼叫秦誓呢?也是講秦穆公,秦穆公當初要討伐鄭國,鄭國當時跟晉國是聯盟的,結了盟的。秦穆公開始要伐鄭國的時候,有臣子告訴他,你不可以去伐;也有人贊成。後來秦穆公就帶著,軍隊去伐鄭國。一伐鄭國的話,鄭國跟晉國是聯盟的,這個時候晉國——晉襄公帶著軍隊跟鄭國合起來,就跟秦穆公作戰,這一仗打出來,秦穆公吃了一次大敗,打了一次敗仗,喪失很多。後來回到秦國,他就對他的軍隊來發誓言,叫秦誓。發秦誓最主要的是責備自己。所以下面這一段,很長的一段。我們先休息幾分鐘,再把這一段我們再研究。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十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6: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