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二次)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第十四集
各位儒學同修,我們繼續研讀大學,上一次講到楚書裏面,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現在接著下面說秦誓,秦誓就是秦穆公打了敗仗以後,對著他自己的軍隊來發出誓辭。主要的他要責備自己,他說若有一个臣,這個个字,在書經裏面當介字,耿介的介,這裏个就是當數目字一個兩個的那個個字。假若要有這麼一個臣,這一個臣子,斷斷兮無他技,斷斷很誠懇,沒有別的特殊的技能。但是他的心休休焉,休休是很善的,待人都是一種善意,他心理很休休。其如有容焉,這個人就像很有寬容的,有寬宏大量的,像這樣的心理。像這樣的人,秦穆公說:我就應該任用他,這種人好處在那裏呢?心理休休焉是善心,其如有容焉,他能夠待人都很寬容。因此,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別人有學問,有辦事的能力,這叫技能。別人有技能,若己有之,就如同他自己具有的,這個很難得。一般人都是看人家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他就有妒忌心。他這種人沒有妒忌心,看見別人有技的話,好像就如同自己有之。如同自己有之,就能夠任用別人。
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彥鄭康成的注解,叫作美士,很美的這個讀書人。聖是有道德的人,在書經裏面的注解,聖就是通明,通就是一切通達了,明是明白,這叫聖。在這裏講就是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人之彥聖,看別人有才能有道德,其心好之。這一个臣,這個臣子他心理,對於人的彥聖他就好,對他喜好。好之什麼呢?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好之比如說,某個人他才能也高,道德也好,口裏誇獎他、讚美他,所以其心好之。不啻,不只,不啻是不只,不僅僅從口裏讚美他,而心理所好的,還超過他口頭上讚美。那就是說他對於,這個彥聖,對於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口裏讚美的,還只是心理所好的一部分,心理真正好這個人,好得更深刻。寔能容之,寔能容之是說,就指的那一个臣,像這樣的一個臣,他能夠這樣讚美人家,心理實實在在的來喜好他,這就能夠容,他有容人的雅量。能夠容人的話,他就能夠任用賢能的人。所以寔能容之,他旣是對於彥聖的人,有好而且讚美,當然就任用這個人。自古以來當國君的人,或是國君朝廷的大臣,能夠用賢能的人那就好,所以古人講,『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能夠得到賢能的人來辦事,你這國家就昌盛起來。得不到賢能的人,叫失了人了,那國家不會長久,所以寔能容之。
用這樣的人,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用這種寬宏大量,人家有才能,他不但不嫉妒他,而且就把他用過來,就像自己有這種能力是一樣的。這樣的話以能保我子孫黎民,這是秦穆公講的,要有這樣的臣子,他能夠愛惜人才,能夠用這個人才,有這樣的臣子,他能夠保我的子孫,我的子子孫孫一直,這個國,我這個秦國不會亡的。不但保我子孫,而且我這個國內的,一般民眾,黎民,一般民眾也能得到保護。尚亦有利哉,尚當庶幾,庶幾差不多,也有利。不但是有利於我的子孫,就是對我全國的老百姓也有利。這是秦穆公講,若有這樣的一個臣子,他能夠這樣愛惜人才,任用人才,他就能夠保我的子孫以及黎民,大家都有利。
反過來講,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看見他人有好的技能,媢當妒忌講,他妒忌,媢嫉就是妒忌人家。以惡之看見人比他好,人的才能比他好的話,他就妒忌人家,來憎惡人家。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看見別人彥聖,聖是他的品德,彥是他的學問能力都好的話,他怎麼呢?而違之俾不通,處處把這個彥聖的人違背,這是指的在朝廷裏面,朝廷裏彥聖的人是一個賢能的人。而違之,這是小人,朝廷裏也有小人,這個小人對於賢能的人,處處違背他。賢人要作什麼事情,小人他就處處想辦法,讓這個賢人的事情作不通,辦不成功。寔不能容,假如這一个臣子,是這樣的一個小人的話,他不能夠容納任何人。這樣的一個人,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跟上面相反的,不能夠保護我的子孫,全國民眾也得不到他的保護。亦曰殆哉,這是很危險。如果我用的臣子是這樣的一個人,那就危險了。
這一段是秦穆公對他打敗仗回來,跟他的軍隊、跟他的國家的人,講這一段話。講這一段話,用意是在哪裏呢?用意是只怪他自己沒有用一個好的臣子,所以打了敗仗,不怪別人、只怪自己,所以秦穆公還算是一個好的君主。旣然怪自己沒有用好人,那好了,從他這一番話裏面講,那就以後就注意了,不要用小人,用的都是君子,用賢能的人,那這就有辦法了。這一段話,也是說你「治國」,當國君的人,用的什麼呢?用臣子用寬宏大量,能夠容納他人,自己要講究「道德」修養,這是一段。
下面就發揮這個議論了,唯仁人,唯有有仁德的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接著前面秦誓裏面講的,秦穆公講,要用賢能的臣子,所以後面就講,只有仁人,仁人是什麼呢?大公無私,一切講公。為公的時候放流之,放流之,比如說前面講的,媢嫉以惡之。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像這樣的小人,誰來把這個小人,把他流放出去,放流把他趕出去。只有仁人,有仁德的國君,他才把這種人把他放逐出去。放到那裏迸諸四夷,迸就是把他斥退了,把他趕到那裏,趕到四夷,四夷就是中國以外的,不懂中國文化的那些外族,把他們放到那裏去,不與同中國,不讓他在有受過聖賢教化的這個中國,不讓他在這裏住。此謂唯仁這就是說,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愛人、惡人都是為了大公。愛人是前面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自己心能好之。這就是好,真能好的話,這是一個仁者。惡的人呢?看見那些小人,那就惡他。這個愛人惡人,不是為自己的一個私心在那裏起作用,而是大公,為著這個國家,為了全國人,他才把這個小人,把他放逐出去。
再進一步說,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如果說是「治國」的話,「治國」的話當然是要用人,用什麼呢?用的是賢人。用賢人的話,就這個作大臣子來講,古時候在朝廷的大臣子,他有一分責任,看見賢能的人就要舉出來,舉出來,舉給「國君」,能夠任用這個賢人。如果見賢人而不能舉,就算舉,而不能先,這個先字,清儒,清朝俞樾,就是俞曲園,他認為這個字,應該當近字講,遠近的近字講,但是不必改,先就是先。先什麼呢?你就是舉這個賢人,而不先是什麼呢?就是不願意把所舉這個賢人放在自己的前面,就是不願意超過自己,也就是說不願意把這個賢人舉出來,超越了自己的位置,叫作不能先。命也,命當慢字講,這個是傲慢,總覺得人家比不上他。
見不善而不能退,看見不善的人,而不能夠把他貶退下去。就是退呢,而不能遠,不能退得很遠,這就是過,過失。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人所惡的,他來好,人所好的呢,他是憎惡,跟一般人相反。比如說,這個人他是個好人,他人都愛好他,都是尊重他。他這個小人不是如此,反而憎惡他,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相反的,一般人對於那個人很尊敬,他卻是憎惡他,這叫拂人之性。拂人就是違背人家的一般的人情,一般的理性。理性對於一個人,善人,賢能的人,當然要尊重他,尊敬他、用他。對這個小人是惡人的話,當然要憎惡他,不能夠用他。他這樣的話,拂人之性,跟一般人相反,這樣的話,菑必逮夫身,菑就是災難,你這樣的處處拂人之性,與一般人的理性,相違背的話,好了,你這樣的治理國家,這樣的用人,那個災難就來了,逮夫身,馬上就來了。
以上舉的那些,有的是《詩經》,有的是《書經》。這一段是講道理,前面這幾段都是照應前面講的「絜矩之道」。你絜矩之道能夠為民父母,辦政治、治國就是愛民如子,你能夠愛民如子,民眾就拿你當父母看待。說到這裏,整個前面的那一大段,都是講你的「治國」必須要講究絜矩之道,必須講恕道。恕道就是說,你自己受不了的事情,你不能加給別人。你不能夠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跟前面所講,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必須如此,你才是恕道,你才能夠把國家治好。
後面再講,是故君子有大道,這講結論了,治國有治國的大道,大道是什麼呢?必忠信以得之,忠信,論語裏面主忠信,無論是修道,無論是治國,這個大道就是要以忠信才能得。驕泰以失之,驕泰是驕傲,泰是自己講究享受,又驕傲、自己又貪圖享受,那好了你這國家失了國了,這國家不會長久。再講到國家治國,當然要有財貨,自古以來國家要講究財政,這個財政有財政的道理。生財有大道,生財有什麼大道呢?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生產的要多,治國的話,你總得要國內所有的民眾,人人都有正當的職業,不要失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食之者寡並不是說消費的人少,不是如此。寡是對於消費的時候,不要浪費,不要講究奢侈。
為之者疾,用之者舒。為之作一切生產事業,開發的事業,就是生財這一方面,作得很積極、很快。用之者舒,在使用、在享用的時候,舒是什麼呢?緩緩的,不必要國家有多少財,有多少財貨,我很快就把它用完了,不必,你總要儲存一些。不但你國庫要儲存,你也要教化老百姓都要有儲蓄,教老百姓都要有所儲蓄,這叫作用之者舒,舒是當緩慢講。則財恒足矣,這個財物永久是不會缺乏的。這個治財之道跟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學的是什麼呢?自己沒有那麼多的收入,儘量的使用。使用不夠的話,就是到銀行借債,借債借得那麼多,你怎麼還人家呢?這不是辦法。所以必須這樣: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就恒足了。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是講你這個國君是個仁君,你以財發身,怎麼以財發身呢?不要把這個財物都搜到國庫裏面來,財要散在民間。散在民間,發身是什麼呢?就是你把財產散在民間的話,人家就看你這個國君是仁君,有道德。你這個國君之身,就是道德一天一天就多了,就是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不是一個仁君的話,只知道把民間的財物聚斂聚斂起來,自己在享受。結果怎麼樣呢?你這個國君是一個貪污的,一個自己講享受的,不顧民間的疾苦,你這個國君之身,沒有道德,這就是以身發財。你這個道德之身換來這個財物,叫以身發財。不講道德只講財產,這叫以身發財,這是不仁者。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這就是對國君講,你作國君的人,上面有好仁的人,而在你下面的臣子他就好義了。你好仁下面不好義的話,沒有的。好義是什麼呢?義就是該怎麼辦事就怎麼辦事,一切都合乎正義的程式,而不會亂的。
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你這個臣子,辦一切事情都合乎正義的程式,事情一定能夠辦得成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這就拿這個作比喻的話,你以財發身的話,把這個財產、財物散在民間,你這個國君本人所得的就是那些道德修養。就如同你府庫裏面有很多財物,這很多財物非其財,這些財物在你府庫裏面,在你國庫裏面,你隨時用,就隨時可以拿出來用,它不是屬於別人,而是屬於你自己。拿這個比喻你國君,這個有道德的人,道德是在自己本身,不是外來的,隨時都能用。隨時都能用的話,就像那個府庫裏面的財,隨時可以拿出來用。你道德隨時在用道德的時候,前面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才有財物,照應前面。
孟獻子曰,這是魯國一個很賢能的一個臣子,他說,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代冰之家,不畜牛羊。畜馬乘,就是一個讀書人出來作官了,他可以養馬乘,他出來作官不察於雞豚,他家裏不必養雞、養豬,為什麼呢?你自己作官,你有薪俸,你有馬乘,你有一定的薪俸,你自己的生活,你家庭的生活,不必養雞養鴨,察就是觀察,你對於雞鴨這些事業,你看都不要看。為什麼呢?你不必跟民間爭利。如果說你作了官了,你家裏還養雞養豬,那就是與民爭利了。
再說伐冰之家,伐冰之家是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家裏有喪事的時候,他有用冰,這個冰在沒有喪事之前,他放在冰庫裏面儲藏,有了喪事的時候,就是從冰庫裏那個冰把它伐出來,叫伐冰。這種伐冰之家就是卿大夫之家,不畜牛羊,他家裏不必養牛羊,養牛羊也是跟民間爭利。
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百乘之家有采地的,古時封建時候,國君封大夫,他有他一個封的地方,這叫『采地』,他有一個『采地』就可以收田賦,可以維持他家裏所需用的。這個百乘之家,他不畜聚斂之臣,他家裏家臣,家臣不要養那些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假使說,他有這個聚斂之臣只知道替他向民間搜割財產的話。這種臣子不如有個盜臣,把他家裏的財產盜出去。這個盜臣還比那個聚斂之臣好,為什麼呢?有聚斂之臣把他的道德破壞掉了,變成一個只講財富不講道德的這一個百乘之家,這種有采地的大夫,他用這樣的臣子,不如用盜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這就是「治國」,不以利為利,要以義氣,以義為利,不要重視那個財利,要重視正義,以義為利,這是治國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最後這一段是講結論了,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你作國家的一個長,國君,而務財用者,你要是只注重這個財物,講究這樣的用財,只注重財物的話,必自用小人始,你一個國君只注重講財物,那你一定是用小人,小人就是前面講的話聚斂之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你這個治國的人,就是君主,你如果說是注重講究財貨,你用這個是小人。用小人,另外一方面彼為善之,你雖然政治上面有一些好的施政,想把國家治好,善之。可是呢,你雖然有這個意思把國家治好,你想用善政,實行好的政策。但是,你另外一方面用小人來為國家辦事情的話,那好了,你再多善的政策,小人給你一辦,那就辦壞了。你用小人使他來為你,國家辦事的話,那就菑害並至,害國害民的事情通通都來了。這就是說你作國君,想把國家治好,你不能用好人,只用小人為你來聚斂財富,再好的政策,你沒辦法用得出去。結果怎麼樣呢?菑害並至,接著就來了,這個災害、那個災害都來了。
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你到了這一個時候,用的是小人。這小人只知道替你向民間搜割財富,別的,你想把這個政治辦好,你行不通,弄得菑害並至。到你覺悟的時候,你要用善者,要用好人來治國的話,亦無如之何矣。就是有一個賢能的人,你再用賢能的人來治國,你這個菑害並至的時候,那也沒辦法,沒辦法馬上就把它辦好。論語裏面講,『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這個國家等到亂的時候,各種災難都有的時候,你用這個善人來治國,很長久,百年,一百年才有見效,才可以有效果。可想而知,把國家造成災難是很容易的,不到幾年,國家災難就造成了。要把這國家從災難之中拯救過來,特別是這個「道德」,一個國家,從朝廷到民間不講道德,那這個國家名存實亡,名義雖然還有一個國家,實際上這個國家等於亡國。一個國家從朝廷到民間沒有道德不講道德修養,天下大亂。等於一個人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人,無所不為,什麼壞事都可以幹得出來。所以這個時候,雖有善者,有才能的人出來,有品德的人出來,要想挽救,沒辦法,也不能馬上就把它挽救過來。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這就是說「治國」不要講利,以義為利,義是什麼呢?義就是講究正義,一切都是合乎道理的,一切都是合乎理性的。義是什麼呢?義是該怎麼作就怎麼作。
大學講到最後,治國、平天下,你想平天下,就是不要講究功利主義,就要講究道德仁義,結論就在這裏。可以知道,我們今日之下,大家看講功利主義。一般人認為功利有什麼不好。我們把大學一開頭,到這裏想想,『功利』不但治國治不好,天下大亂,你想求得世界和平,功利主義絕不是根本的辦法。只講功利主義,不講道德仁義,全世界沒有和平的時候。再講到個人修道,那更不可以這樣,以利為利,應該以義為利。
大學算是研究完了。在研究的時候,我們要根據經文,你自己在那裏一方面研究經文,一方面自己在修行的時候,時時刻刻自己拿經文對照,我是不是照這樣去作。今日之下我們雖然沒有參加政治,也沒有作國君,但是我們作各行各業,用大學這個道理,我們都是等於作國君的一樣,都能夠以我們所學所行的來利益天下人,利益天下人,我們自己修道也就是一天一天在進步。
說到這裏,祝願我們所有學大學的人,都能夠成就聖賢!說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研讀第十四集(完結)发布于2024-05-13 16: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