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一四四集
我們繼續研讀剛才講的這一章,這一章孔子講,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後面講到顏回,回也其庶乎,屢空。庶乎就差不多的意思,幾乎到了什麼呢,屢空,屢空的空字,古注有的解釋把它解釋家裏很貧窮,空匱,顏子很貧窮,家裏空乏什麼都很缺少,但是顏回是樂在其中。這樣說不是不可以,如果拿孔子比的話,孔子還是空空,一比較的話,孔子更貧窮了,這說不通的。孔子在魯國作過大夫的地位,大夫官,這樣講不妥當。
一個說是屢空,屢是當屢次的,不止一次的,空指的是這個心中,心中是在空的,心中怎麼空呢?就是很虛心,心裏很謙虛,謙虛到雜念很少,甚至於沒有雜念。沒有雜念要知道那是什麼,沒有雜念就是淨念出現了,清淨的念頭是什麼?清淨的念頭是大賢人,還不是普通的賢人,進一步就是成為聖人。但是講沒有雜念,孔子講顏回屢空,還不能講他經常的空,一直不間斷的在那裏空,那不行,那到聖人的地位了。這是屢空,屢次的,他空了,但是還有不空的時候,這叫屢空。所以顏子他庶乎,庶幾乎就是很接近了,接近聖人講的沒有雜念了,心裏那些雜念都空了,庶乎跟屢空這兩個對照的看,因為他是屢空,沒有空空,沒有時常的一直在那裏空,所以才庶乎。如果是一直在那裏空的話,那就不是庶乎,那就是完全空了,那就是成就聖人的,庶乎,屢空。屢空就是他到了空的時候,他心中一點雜念,一些雜念都沒有。一些雜念都沒有就是淨念歸到本體,本體就是孔夫子在易經繫辭傳裏面所講的寂然不動,寂然這個寂字,所以聖人這個本體是空寂的,他的心時時刻刻的,沒有一時一刻而不空寂。空寂是本體,就是聖人他在言語行為的時候,他是由空寂的體起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稱性而說,稱性而為。言語從本性起來沒有變,就是稱性而說。他的行為,待人接物這些種種的作的事情,都是合乎本性,就是稱性而為。在沒有言語,沒有作事情的時候,就是一個寂字,如如不動就是一個寂字,就是聖人體寂,這是聖人的境界,孔夫子的境界。所以孔夫子是空空如也,顏子是屢空,屢空就不得了了。我們學佛,學普通法門,研究教理,就算是研究禪,研究密,如果用在工夫上面,這些教理、文字,經書上、經典上寫的文字,你把文字看明白還不算數,你講的真實的工夫,真實工夫是說,你能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那個談何容易?
我們就拿念佛法門來舉這個例子我們研究,念佛法門,老老實實的念,念到工夫好的話,一念相應,這個一念之中與佛號相應,念念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就是在脩行方面,到了這種工夫了,那就了不得了。可見得屢空不容易的,我們學佛,你能得到一個一念相應,一念相應,那個雜念,雜念就是沒有了,淨念跟佛一念相應,講到最真實的工夫,這個一念就跟自己的本性顯出來了,這才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佛只要有一念跟佛號相應,佛號是名,名以召德,也是出現這個空。空就是說雜念都空下來,都沒有了,見到自己本性了,這樣看起來,好不容易。顏子他屢空,屢空是不只一次的,可見他的工夫,那是到什麼程度的。要到空空,那個就是孔夫子的聖人,所以還沒到那個境界。孔夫子說他屢空,庶乎。這是孔子給顏回的一個評語,這個評語可以說在孔門之中這些大弟子,只有顏回才能做得到。
下面講子貢,孔子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賜是子貢的名,子貢姓端木,名字叫賜。孔子說,賜不受命,不受命就是不接受天命,不接受天命,他怎麼呢?天命要知道,天命講到最徹底的,就是子思子在中庸裏面講,天命之謂性,天命就是本性。再淺一點講,一般人聽起來好懂,天命就是因果,世間任何事情離不開因果,就是學佛,更重要的是要學因果,懂得因果,不講因果,佛法怎麼學,成佛怎麼成?就講本性的話,本性學有三因佛性。有三因佛性,可見得因果這不是那麼簡單的。孔子說,子貢不接受天命。不接受天命,因果,一般人不管你是學佛不學佛,是學儒或是不學儒,就世俗的人來講,不管他是念過書或是不念過書,都要順從因果的。順從因果就是順乎自然,一般把因果認為很自然的道理,自然就是本然的,本來就是這個道理,子貢他有一點不接受這種一般人認為這是本然的,原來就是這樣,他不大接受這種思想。
而貨殖焉,貨殖就是作生意,貨殖要營利,但是子貢這個營利,作生意,會作,他作生意的時候,他一判斷,比如說是生產也好,是販賣也好,他轉到哪一種物品,產品,什麼時候?在哪裏?你從這裏販賣到那裏,他就一本萬利,他判斷得非常正確,不會錯誤的,他很會做生意。可是他會作生意,他是完全憑他的智慧,他作生意的眼光,他不傷害人,不像後來商場的競爭,要把人家的牌子打掉,自己再出名,不是這樣的。他創造自己的品牌,判斷自己要販賣哪種物品,一定賺錢,這個與人沒有利害關系,沒有衝突。所以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貨殖焉,殖就是繁殖,他作貨財這些事情,他很發財,貿易愈作愈大,愈到後來愈富足。
可是呢,在孔子看起來,純粹就作生意,將本求利,根據自己的判斷來發財致富,這個無可厚非。但是要知道,孔子教這些學生,目的是希望這些學生都能夠學為聖人,學作聖人。作生意賺錢賺得再多,孔子恐怕他把這個心思完全放在財富上面,對於學道有影響,有妨礙。所以孔子說他,賜不受命,學道就是要受命,一切講求社會上共同的規範要遵守。在某一個時代,它的社會人羣共同認為這是道德標準,這個程序要遵守,這都是天命。不遵守這個天命的話,不接受天命,把心思放在貨殖上面,就是像前面講顏回是屢空,子貢恐怕作不到屢空。心思放在如何賺錢,如何至財富的話,當然心思在這上面,不在道上面,孔子就怕他往這上面發展,妨礙學道,所以說他不受天命而貨殖。
後面又講,究竟子貢這是很聰明的人,雖然不受天命而貨殖,孔子最後講他億則屢中,這個中字讀中[zhòng],他雖然在貨殖上面,可是沒有被貨殖把這心完全迷惑掉,沒有完全迷惑。他有時候在億,這個億字跟豎心邊憶佛念佛那個憶字是一個字。學淨土法門的,知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念佛圓通章裏講憶佛念佛,念佛正在那裏念的話,當然要念茲在茲的念,不念佛的話要憶佛,心裏還在想著佛,心還放在佛上面。它這個人字邊一個億字跟那個心字邊憶字通用的。億則屢中,億就是什麼呢?一想到這個道的時候,孔子教學生都要學道,學道怎麼學法呢?就要學著心裏要空,空空如也。我們學道果然把我們日常滿的心裏面都是雜念,不是人家對不起我,就是我對不起人家。我們遇到事情沒有辦得好,或者我在辦事,人家故意來把這個事情破壞掉了,我們心裏都想這些事情,這都是雜念。這些雜念不排除掉,心裏空不了。他這個億則屢中,億就是想到,就跟大勢至菩薩講的,要憶佛念佛,念佛的人講憶佛。憶佛,你心裏這個雜念不空,怎麼會憶佛。他這個億就是憶到自己的本性,天命之謂性,億到自己本性。
子貢知道本性,子貢曾經說,回也聞一以知十,聞一以知十,對於孔子講的一句話他全部了解了,十是代表數目字,是滿數。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賜就是他自己稱呼,聞到孔夫子講道,知二,知二就了不得了。我們一般人別說知二,一也不知道,能夠知道一,那就是一聽到這個道,我們就了解這個道,那不得了了。所以子貢他能夠聞一以知二,可見得他對於這個性是明白的。不過沒有到顏回那種境界,所以孔子在這裏說,億則屢中,子貢雖然好貨殖,可是他有時候他不億,不想到道則已,一想到這個道,就中了,中了就等於我們念佛的人一念相應,他就能夠一憶就憶到自己本性上面去,就想到這個道上面去。這是孔夫子給子貢的一個評語。
所以在孔門之中,顏回是最有領悟的人。子貢,次一等的,也是很有領悟能力的人,所以前面評論了前面四位之後,後來孔子就拿一個是顏回,一個是子貢,這兩位大弟子,一個是屢空,一個是億則屢中。我們學的時候,對於這四位,前面四位,再加上後面這兩位,都要學。當然學顏子是最好,最快,但是顏子那種境界,那種用工夫,我們一時難學。學子貢可以,學子貢怎麼呢?我們現在都是學儒,人人都有自己的一種職業。我們一般人,你作哪個行業就是全心全力的就在那一個行業上求其發展,這是無可厚非。就不學道的人來講,他只要老老實實的作生意,從事工業,從事商業,或者從事其他農業,種種、各方面都可以,你只要不要害人家,自己老老實實,憑著自己的資本、能力、智慧,來求其發展,誰說他不對呢?但是我們學道的人來講,你如果把全部的心力都用在這上面,那麼大家不能學道了。所以還是照孔夫子這個講法,能夠億則屢中,我們從事各行各業的人,我們既然又學了道了,我們就要有時候要把心拿回來,放在道上面去,這就行。
甚至於你這個學道的心非常懇切,你就是正是在作哪個行業的時候,你的心心念念還是在道上面。你作這個行業,你拿這個行業來作為脩道的一種憑藉,我憑著這個行業,我來從事學道,那更好。我們學子貢,就是這個學法,這個對於我們大家都有用處的。我們如果說是,不是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只把前面那四位,各人有各人的好處,有各人不好的地方,講到每來,只有顏回是最好,子貢還有些缺點。把這個經文解釋完了,那是他們的事情,與我們有什麼關係?這個學了對於我們有什麼用處?這就不能夠把古人,把聖賢的教育用在我們本身上面,這就學得不如法。如法的學,把這六位大弟子,我們都拿來學。這就感覺到我們不但學論語,就是學儒家那一部經典,聖賢都是為我們來說法。我們就在日用尋常之中,就是在實踐聖人教化我們的言語,這樣看起來,我們怎麼沒有用處呢?
我所以這樣說,我在另外的時間跟很多人接觸,常常講的,你講的是不錯,可惜我們現在太難了,難以辦得到。是不錯,難,很難。但是你要像這樣學的話,把賢人的這些孔子對他的評語,在日常拿來我們這樣學的話,哪裏什麼難呢?一點都不困難!隨時都能用得上。你能用得上,在日用尋常之中,家裏的問題,一定能夠作得到齊家,把家裏治理得整整齊齊,這個整整齊齊不是說在家裏家事,那個當然也是齊,最重要的是人倫這方面,人倫這方面,這是要一點不亂。
你在今日之下,看見社會上亂倫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學道,把聖人這些言語,大賢人這些孔子對他的評語,我們拿來自己學習,學個不亂。你就是日用尋常之中,家庭整整齊齊的,沒有任何問題,夫妻之間,兒女之間,兄弟之間,都能整齊的,人倫是絲毫不亂。到社會上,上下的關係古時講君臣的關係,平等的關係是朋友,我們對待一切人,都是不亂的。就由這個不亂之中,講這個五倫,講這個倫常,這自古以來是常道,不能破壞的。
你日用尋常這麼作,我們有生之年對於世間任何事情,都能作得非常有條理,不亂,一切的問題就不會發生,作到平安自在。到了生命終了的時候,自己知道,知道這個天命,天命就是知道自己本性,見到自己本性,你平常這麼有條理,作從事心理絲毫不亂。就是念佛的人講的話,一心不亂,你平常作到一心不亂,那就是有道之人。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你平常聞了道,明了這個道了,到了壽命終了,這死不怕了,沒有什麼可怕了。為什麼不怕呢?有道哪裏還有死,有道在那裏的話,死是這個身體死。普通人身體一死,他非常恐懼,何去何從,他不知道。學聖賢的教育,平常學五倫這個道統,學得絲毫都不亂。這就知道我們過去從那裏來的,現在有了生命,將來這個身體要死的時候,死是死的身體,我們本身,一般人講的靈魂,靈魂沒有死,佛法講的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它不會死的。普通人,不學道的人,不學佛的人,這個靈魂,人身體死了以後,靈魂到哪裏去,他不知道,學道的人,學儒家這個道的人,學佛的人,學到一個程度,他就知道,我們在人世間,心在哪裏,作了哪些事情,死的時候到哪一道去。大概我們學道的人,平常都不敢作那些鬼頭鬼腦的事情,就不會墮落鬼道的事情。不會亂倫的話,不會殺人放火的話,大概不會墮落到地獄裏面去。自己知道,學道的人,平常都有這個脩養,死後這個第八識真正成佛的時候,第八識就轉識成智,就變成第九識,那是大圓鏡智了,沒有成佛,到那個程度,還是第八識在。第八識,但是學佛的人知道,學道的人也知道,不會墮落到三途去,也不會生到天上去。天上還是在六道之內。學普通法門,佛法學普通法門,學儒家這個道的話,他知道,這一生這個身體死了,下一輩子還是到人間來。普通法門,他是在人間成佛。他生生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他就在人間成佛。學普通法門之後,必得要學特別法門,就是淨土宗——念佛法門。普通法門時間太長了,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在人間成佛。學淨土宗念佛法門,到極樂世界去,他一生就能成佛。
那麼我們學儒家的經典,跟佛家學普通法門是一樣的。你要成為孔夫子聖人,孔夫子以前的伏羲氏,軒轅黃帝、文王、周公、堯、舜這些都是聖人,他們都是在人間成就聖人。但是成就聖人也不是一生一世成就的。所以他們學到相當程度,自己知道,這一生身體死了,下一生還到人間來,絕對是到人間來,不會墮落的。這是儒家的學問,有這樣的好處。
但是我們今日之下,我們大家多半是學佛的,我們知道普通法門要有特別法門。普通法門你嫌成佛時間太遙遠,那你念佛,一生成就。那麼我們現在學儒家的經典也是這樣,孔夫子成聖人,他過去世脩了多少生,你知道不知道?我們都不知道。那我們現在要很快就能成就,這一生身體死了,下一生就能成就為孔子,就能成就為伏羲氏、軒轅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聖人。那些聖人都不是一生一世成就的,我們現在要一生成就,你結合在念佛上面,發愿往生到極樂世界,從極樂世界回來,行了。
你在極樂世界成就聖人回來,那就是孔夫子了,在世間聖人,孔夫子。你要是回來,以佛的身分到世間來,那就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八相成道。所以我們讀了這一章經,我們這樣把它融會起來,你想想這一章對於我們多麼重要!好好的往這上面學,有生之年,你就是有道之人。世間任何問題,你都能迎刃而解,在生命終了的時候,你知道到哪裏去。到哪裏,你平時發愿,佛經裏面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力,普通人業力,造的業隨著身體去。我們學佛的人講,唯有願隨身。我們憑著願力,到臨命終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乘著這個願力到極樂世界去。在極樂世界成佛回來,你願意以在家的身分,在家聖人就成為孔夫子;願以出家的身分,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如果在極樂世界還沒有成佛的時候,你悲心很重,還沒有成佛,你就再回到娑婆世界來。你心裏想著,娑婆世界我的親戚朋友多得很,父母,這一生的父母,還有前生前世的,多生多劫的父母,都在娑婆世界,都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趕快回來,回來度化眾生,你趕快回來,還沒有成佛,回來,那也不同啊!印光祖師講,從極樂世界回來雖然還沒有成佛,你都有宿命通,都有六通了。那你到世間來,你度化眾生,哪一個人是我過去的父母,哪一個人是我過去的親戚朋友,哪一個人過去是我的兒女,是我的丈夫,或者是我的太太,清楚的很。所以到極樂世界雖然還沒有成佛,你想著要回來,你就有這些神通。那度化眾生也不像我們現在,說的話恐怕人家不相信,那你一回來度化眾生,那就是大不相同了。
這章書說到這裏,我們大家好好往這裏面學,非常切實,非常有用。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一四四集(補音頻)发布于2024-05-13 16: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