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筆記

(根據徐醒民老先生大學二十講字幕整理,表解则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大學表解)

   

第二講·二00三年二月廿六日

各位同脩,我們現在開始研究大學,過去我們中國讀書人都是學儒學。學儒學先就開始學四書,四書第一部就是學大學,我們現在就是採取過去讀書人這個次序開始研究大學。大學先瞭解這一篇的名稱,再呢,要瞭解大學這一篇經文是出在哪裡?在上一節的時候,我跟各位介紹儒學一個概況的時候,講到有五經,儒家的經典裡有五經,五經後來在禮經裡面分開有三種,有周禮、儀禮、禮記。大學就是在禮記裡面的一篇經文。還有後面這個中庸也是禮記裡面的一篇經文。後來大學由宋儒朱子把它提出來,提出來跟中庸和論語、孟子,這個四部書成為四書。中庸實際上在朱子之前,在唐朝就有人把它提出來成為單行本了,所以到宋朝以後,那麼這個四書一直到民國時代,讀書人都是要研究四書的,四書研究完了以後,再詩、書,再研究五經了。大學既是從禮記裡面提出來的,那麼大學它的含義我們也先瞭解一下。根據漢儒鄭玄的註解,他說: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他的意思就是說,所謂大學是什麼呢?古時候求學,在兒童的時候,他開始念一般兒童的讀本,像我們現在的兒童讀物,到了十五歲以後,十五歲時入大學了。讀大學的時候所學的範圍廣,那麼他研究的學問有深度,所以在這裡講,這個大學裡的經文所記載的就是很博的。博是很廣博的,各種學問都在這裡面,都可以學得到,學到這個以後做什麼用呢?可以為政也,可以辦政治。辦政治,從孔夫子一直到後來學儒的人,目的求學就是要從政。從政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所理解的政治。古時候,中國講這個政治是聖人的事業,要學儒,學成聖人,學成聖人做什麼呢?當然自己問題解決了,生死問題解決了,成就聖人了,但是聖人成就之後,你要教化一般人,教化天下的蒼生。教化天下蒼生的時候,你就要辦政治,古時候政治就要附帶的,要既是做君主,也要做一般人的老師,所謂作之君,作之師啊!辦政治就是要教人的。教化人什麼呢?教化人不只是教人,把一般人讓他有衣食住行的問題都能解決,然後再教他增加財富,有很好的物質享受。真正的為政的目的不在這裡,當然你辦政治,民生問題當然很重要,一個辦政治的人,你當國君的人,或者是更高的當天子的人,人民的生活不能解決,那你政治怎麼辦呢?當然這是很重要的問題,除了這個問題以外,還有精神上面的,還有更重要的問題,精神方面就是要在物質這一方面再開出一個心靈的精神方面的一個空間,讓人家生存得很有樂趣。否則的話,你不開闢一個精神的心靈的天地,你就是把人民的財富增加得非常富足,人家心靈空虛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死的問題,這個他不能解決,這是痛苦的。所以辦政治的目的就是要教化一般人解決這些基本的、一般學問所不能解決的這些問題,一步一步的教人家都要學做聖人,這是為政的一個目的。

再根據朱子,宋朝的朱熹他的解釋,他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他說大學是什麼呢?大學是大人之學。朱子只講到大人之學,沒有再進一步分析什麼是大人之學,什麼是大人哪?在論語記載裡面,孔子講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裡大人是什麼呢?就是在位的大人——天子、諸侯,這就是大人。這個大人,名詞雖然跟鄭康成,鄭玄註解的不同,實際上意思還是一樣,大人就是國家的政治的領袖,所以為政也,是一樣的。

既是大人了,你做國君了,為什麼國君稱為大人呢?天子、諸侯都稱為大人呢?孔子在周易裡面有講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這解釋乾卦,乾卦那裡面解釋的。所謂大人與天地合其德,天地有什麼德呢?天的德,它是要保護我們大地上的人以及萬物。大地有什麼德呢?地是承載我們,在大地上的人以及萬物。大地承載我們好懂,我們任何人、任何動物、植物、一切東西都是在大地上,以大地來托著我們,沒有大地我們就無所寄託,這個好懂。天是什麼呢?天是一片天空啊!虛空啊!它對於我們有什麼功用呢?它啊!古時候講,天就像一個覆蓋的覆,像保護傘一樣來保護我們。天空怎麼像保護傘保護我們呢?古人只是這麽講,現在的科學,天文的科學研究出來了,我們地球上面在太空裡面有太陽,太陽的陽光,我們需要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大地沒有光明,看不見,是黑暗的。但是這個陽光它有我們人所需要的,也有一些成分對於我們人有害的。這個有害的部分,比如說紫外線,紫外線要是直接照在我們人的身上,我們人的皮膚就受到了傷害,人的身體那就受不住。可是我們這個上面有臭氧層,有臭氧層把那個過濾一下,對於我們身體有傷害的這一部分,把它過濾掉了。除了這個以外,天還有很多啊!四時的春夏秋冬,這個四時的氣候,這都是天給我們人的德,那麼天地之德,古人講這個德,天保護地上的萬物不是為保護某一個特是的對象的,沒有的。就拿我們人來講,我們在地球上的人啊,人類自己分別,你是哪一種人?你是哪一個民族的人?彼此都是分別的那麼厲害,這個有分別就有不平等,這個還有善人,有惡人,人類以外有一些動物,有一些猛獸。但是這個天啊,它不管你是哪一種人,哪一種物,它是平等的來保護他,它這個保護傘,你好人也好,壞人也好,這個動物猛獸也好,毒蛇也好,他一律給他保護。大地也是這樣,一律的承載他,所以古人註解講的天地之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載,大公無私的。這在我們人看起來,這樣不問善惡,這樣承載,這樣保護,這有什麼意義呢?要知道啊,站在人的立場,認為毒蛇猛獸是不好,但是我們人類對於那些毒蛇猛獸,就毒蛇猛獸來看我們人啊,我們人也好不到哪裡啊,我們把海裡那些水族動物,用種種的方法把它捉來,我們把它吃掉,殺了,吃了。動物我們養在家裡,養了之後又把它殺了吃掉。山上那些毒蛇猛獸,我們也把他捕殺,或者是把那些珍禽異獸把他網羅起來,養在動物園裡供我們欣賞,就那些動物來講,你人好,好到哪裡去啊?所以站在天地來講,我們人所講的那些不好的,天地認為不見得是不好。我們人有了分別就是不平等,不平等的話,你這個德就是不夠圓滿。所以天地之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載,它是平等的。我們大人要辦政治的話,我們辦什麼政治呢?我們為那些大財團的利益,我為他辦政治嗎?為他們增加福利嗎?或者是專門為某一個特定的人,我為他辦政治啊?不是如此。大人,就中國辦政治的道理來講,你要為天下人來辦政治。既是為天下人辦政治了,你就要學天地平等無私的那種道德。那你這個道德學的跟天地那樣相合,你這個道德才是合乎大人之德。

那麽我們學大學呢,就要學大人之學,平等無私的這門學問,果然學到像天地那樣平等無私的那種德,聖人就能成了,這是大學的題目的道理。那麼這樣說起來,真正的平等就是成為聖人。那我們沒有到聖人之前,還沒有學到的話,我們就不要辦政治了嗎?沒有學到聖人之前,只要我們心思,叫志於道嘛!孔子講志於道,我們的志向在學聖人的話,你有這個志向你就是個君子了,進一步的,由君子成為賢人了,聖賢的賢,成為賢人了。君子、賢人就可以辦政治,為什麼呢?孔子曾經說過:子謂子夏曰,他對他的學生子夏講,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你要學個君子儒,不要學小人儒。什麼是君子儒呢?君子儒啊,就是你一邊學聖人,一邊你也叫他人來學聖人。小人儒是什麼呢?小人儒只管自己在學,別人他不管,他先自己在求學,這是擺在最先的。孔子的意思,叫人人都學大人,學君子儒。那麼基於這一個道理,我們知道,只要你志於道,要學聖人的話,你雖然沒有到聖人那個地位,你也可以辦政治,就是說你誠心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你誠心求學聖人,你為了求聖人,你要辦政治一定要平等無私的來為天下人辦事情,你不敢自私自利的,所以說是基於這個理論的基礎,我們雖然還沒有到達聖人的地位,我們可以,只要是一個真正的來想學聖人的話,我們現在就可以從事政治。但是一旦從事政治的話,你那個目標不能夠違背了,一定要公平無私的來替所有的人民來辦事情。這是大學的意義。

 

◎大學二綱八目

往下我們就看這個大學,先要看看這部經它的綱目,綱目就是這部經它重要的綱領,跟它的細目在哪裡。瞭解這個之後,我們研究經文裡面內容,就容易瞭解,它的要義我們就能夠把握住,現在就看大學的綱目,這個表——二綱八目。過去分的這個是分成三個,朱子以及還有其他的註解大學的,都是把大學分成三綱,三個綱領。在這裡,我學人的老師——雪廬老人,他在講這部經的時候,他的分法——二綱八目。二綱八目,在過去也有人這樣採取的,不過少,他老人家就採用這一個分法。二綱就是這個表,一個是明明德;一個是親民。明明德下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在明明德下面四個條目。親民後面呢?下面呢?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親民下面有四個條目。這叫二綱八目。這個二綱八目下面,一個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明明德、親民這兩綱的一個總結。止於至善,加一個總結。這一個二綱八目、一個總結,就是《大學》,我把《大學》開頭的這幾句經文,我念一遍。

這個經文開頭就說了: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四句話。這個四句話就是剛才那個表裡面講的,一大學之道」,上面是一個總題目。大學之道是什麼呢?「在明明德」,這是一綱;「在親民」,這是一綱。下面是「在止於至至善」,是兩綱一個總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綱領講過去了,現在我們就看經文。先講「明明德」。「明明德」這個明德,講這個德。德,方才我在講大學之前那個前言裡面,也大概說了一下。「明明德」,這個明德是從哪裡來的呢?明德就是從本性裡面出來的,就是孔夫子所講志於道的道,從道裡面出來的明德它是本有的,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的這個德是什麼呢?叫明德,它的德是明的不是暗的,這個明德從道裡面,道那個本性是静態的,德是由本性的本體,本性就是本體,從本體那個靜態裡起作用的話,那就會發動了,發動的時候不變,不要變昏暗了它叫做明德,這個明德就是性德,本性裡邊直接展開來的,出現的,這就是性德,它是明德,但是我們普通人一動,這個德就起了變化了,所謂起了變化就是說一動之後就不瞭解自己那個道,不瞭解自己有那個本性,迷惑了。這一迷惑了,就是不明了,不明就是昏德了,不是明德,是昏德,所以大學開宗明義的就是說大學之道在哪裏呢?在明明德,明明德上面這個明字當動詞講,發明,把我們本有的性德,那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它是從本性裡面發動出來的,那是個明德,我們後來不明瞭所以變成昏德,我們把這昏德破除掉,除去昏暗的那個假的東西,把它轉成為明德,這叫明明德,這個明明德,這個明德就是性德,性德把它發明出來之後那就是聖人了,聖人成為,成就聖人有什麼用處呢?聖人不是他自己在那裡享受生命,是自由自在的,也沒有生死了,那多好啊,固然成就聖人是得到這樣好的結果,但是最重要的目的啊,聖人成了以後,他要替天下人辦事情,辦的什麼事情呢?天下人所有的問題他都要替他解決,替天下人解決任何問題的話,要憑什麼能力呢?就憑這個性德,性德就是從本性裡面出來的,他這個德就是萬德萬能,它具備所有的一切的能力,我們現在哪一界的人士他的能力當然都有啦,科學家的發明、經濟學家他怎麼樣開發財源、藝術家怎麼樣來創作他的藝術,這個當然都是辦事情。但是這些辦事情,他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不是無限的,為什麼不是無限的,他是有無明在那裡,昏暗的那個在那裏把明德掩蓋了,雖然他做事情說話種種也是由明德在那起作用,但是你這個明德是昏的。受了限制了,現在把這個明德開發出來,整個是不昏了,全部是明德了,因此辦的事情就是任何事情,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從理性上來辦事,對於天下人都只有好處沒有任何附帶的害處,這個怎麼說呢?比如說你叫中國古代聖人來研究科學,他研究科學出來,這個科學研究出來只專門對於天下人有好處,他絕不會來製造核子武器、飛彈防禦系統,又攻擊人家又防禦,您要中國聖人來做這個,他絕不會造這些,他所有的科學發明出來都是對人家有利益的,有絕對好處,為什麼呢?他能夠從明德這上面來辦事情的,這是講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再講第二條的親民,親民在宋儒程子和朱子,他因為在大學經文後面有講到新民這兩個字,所以他主張把親民改為新民,改成新民當然意思有一點不同,新民是什麼呢?是把人民一般人都能夠一天天的革新,革新就是把過去的習氣革除掉,讓他逐漸往道上走,學道就是宋儒常常講的學聖人必需要變化氣質,變化氣質您今天變化明天變化,每一天變化都有新的境界出現,所以他講叫百姓、一般人變化氣質叫做新民,可是這個親民是古注,古注的本子都是親民,現在在這十三經注疏裡面的,十三經注疏這個經本子都是親民,親民是什麼呢?親民是親近人民,您當國家的領袖,做國君,您要跟一般人民要接近,要親近一般人民,親近一般人民雖然跟新民是字不同,您為什麼要親近他呢?一個聖人,在位的一個君主,你親民的話您就得教化人民,你教化人民就是要是到人群之中,你要接近群眾,所以字的意思字不同,它的意思內容還是一樣的,這是一樁,另外講到的話古時候在經文裡面,經典裡面親、新這兩個字常常是通用的,這兩個字時常這個,親就是新,新就是親,在經典裡面同時常常替代通用出現。這個明瞭之後我們就看了,所謂親民就是要教化一般人民,教化一般人民,這個教化教育工作不是我們普通人所瞭解,您辦一個學校或者是那個社會教育,學校的教育現在教一般的,那些安排的課程有自然科學、有社會科學這一類的,也有一些藝術教育,但是學做聖人的學問呢?一般學校裡沒有講,社會教育也沒有提到教人家學做聖人,但是中國古代的儒家的學術,儒家的教育這個教育就是常常講的教人家希聖希賢啊!您一開始學儒的話,求學的話,就是希望成就賢人、成就聖人,要希聖希賢,希是希望,您求學的希望就是要成就聖人,因此啊!親民啊!在大學裡面所講的親民啊!就是要教化一般民眾明明德,教他們明明德,就是教他們學著成就聖人。

所以這兩綱,第一個明明德是自己自修的,第二個親民是教化他人的,這也就是孔子所講的要叫學儒的人學君子儒,不要學小人儒,小人儒只求自己明明德,不去親民了,君子儒的什麼呢?成己成物啊,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就要把自己的明德發明出來,成物就是幫助所有的人來成就明明德,也就是幫助所有的人,也就是叫所有的人,求學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明明德,那麼這個兩綱一邊是成就自己,一邊是幫助所有的人成就他人。做到最圓滿的程度的時候,就是止於至善,所以至善是什麼呢?自己明明德,把明德完全開發出來了,圓滿了,這還是一般哪,要教化他人也能明明德,在親民這一方面也做得最圆滿了,這是止於至善。到了至善的這種境界了,如果說只自己明明德而不親民的話,這還不是止於至善,至善就是自己與所有的人同時都能夠成為聖人,這是儒家的學問。

我們講儒學過去一般講儒學的時候是在儒言儒,我們現在為了求學的好明瞭,不妨用觸類旁通,用旁通的辦法來做一個參考,儒家講這個明明德、親民這是君子儒,那麼現在很多人學佛,佛法釋迦牟尼佛教化他的弟子,以及教化所有的眾生,他就是叫人學菩薩,不要叫人家學羅漢,羅漢是小乘,就等於孔子講的是小人儒,菩薩是大乘,是孔子講的君子儒。只有學菩薩,按照菩薩所學的法門來學,菩薩怎麼學呢?一方面自己度化自己,同時在這個時候也度化所有的眾生,這個自度而又度他,必需同時自度同時度他,才能夠成佛,成佛什麼呢?佛,你憑什麼成佛呢?佛也是講眾生都有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儒家所講的,儒經裡頭所講的明德,《中庸》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的那個性,是一回事情,你菩薩道會自己自度又度他,這個真如本性才能完全開發出來,您只學這個羅漢成羅漢啊,那個本性不能完全開發出來,只學了一半,不能成佛的,所以佛教的佛法要學菩薩,儒學孔子呢?就要學君子儒,大學是曾子著作的,曾子著的大學就是他從孔子學來的學問寫成這一部大學,他所寫的大學都是根據孔子所教的學問,所以就是孔夫子的學術思想,也就是孔夫子所傳授的儒學,那麼這是綱領。

在下面兩綱之後下邊有四個條目是屬於明明德的,四個條目是屬於親民的,八個條目,這八個條目怎麼樣學這八個條目,後面有學的一個次第,次就是次序,第就是有步驟,第幾個第幾個,第一個才到第二,第二個才到第三,這叫次第,這個次第經文在哪裡呢?我把這個次第念一遍,這個綱領是前面念到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到此。接著下面就是講它的次第了,下邊就是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是學大學,既是學大學就是教我們明明德與親民來學到最後止於至善的時候成就聖人,你成就聖人求學不是亂的,次序不能亂的,次序不亂的時候,那就是一步步地往上面去學,這個就是說定、静、安、慮、得,這五個字,這五個字的前面就是止啊!前面把兩綱說清楚以後,最後那一句是在止於至善,這個在字重要,前面那兩個綱在明明德的那個在字,在親民也是個在字,在後面的一個總結是什麼?在止於至善也是個在字,這三個在字就等於一個做詩的,詩人作詩,一首詩裡面有詩眼,三個在字就是二綱八目的一個眼,就是它的詩眼在這裡,它最重要的精神就在這邊,這個在字,有個在字,你學這門學問,你要實實在在的在那兒學,怎麼個學法?下面在下節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筆記第二講发布于2024-05-13 16:4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