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筆記
(根據徐醒民老先生大學二十講字幕整理,表解则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大學表解)
第七講·二 O O三年三月十九日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誼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予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開始繼續研究《大學》。今天接著上回講到曾子講的「十目所視」那一段。那一段講到後面一句「故君子必誠其意」,下面呢?今天開始我把這一段先念一遍,各位把《大學》的經文拿出來對照看一下。「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暫時就念到這裡為止。前面經文講到,解釋「誠意」的那件事情,誠意前面,「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然後又舉了例子,後面曾子就舉出「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一段。從剛才念的這一段以後,就是再詳細的舉出《詩經》來,《詩經》裡面所講的那些事情,做為誠意的一個事實的證明。開始講「詩云」,這個「詩」就是指的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毛詩》,《毛詩》也就是毛亨所傳下來的《詩經》,一般講的就是《詩經》。《詩經》它前面有國風,國風是各國的民風作的詩。國風後面有雅,雅有小雅、有大雅。再後面就是頌,一共有四種體裁。現在「詩云:瞻彼淇澳」,這是國風裡面的。國風有各個國家它那個地方所作的詩。這個是指的衛風,衛風就是衛靈公的那個國家叫衛風。早期的時候,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封到衛國去,這是衛國開始的。這裡就是指的衛風有一篇詩,這一篇詩就是淇澳,淇澳的澳字,按照唐朝陸德明他的詩文注的音,一個是讀玉,再呢就是讀奧,玉、奧兩種音。我們現在就是按照大多數的讀法,就讀玉。《詩經》裡面這幾句從「瞻彼淇澳,菉竹猗猗」,一直到「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這是一段。這是淇澳那一篇詩裡面前面一大章。這一大章裡面,舉的有一些事情,正好來做為誠意的一個事證——事證就是拿一個事實來做證明。
先看第一句「瞻彼淇澳」,淇是什麼呢?淇是一個河,有水的一個河流,指的那個地方。澳是一個河的水邊,靠河岸上、邊岸的地方,就是彎曲的一個地方叫做澳。「菉竹猗猗」,菉這是兩個草,一個草叫王芻。王芻,王就是帝王的王,芻是古時候鄒魯兩國的鄒,不要右邊那個掛耳邊,左邊那個芻字就是那個字,叫芻。王芻是在水邊上的一種草,也叫做藎草。藎是什麼呢?就是草字頭一個盡字,盡字是事情做完了、說盡了,話說盡了那個盡字。草頭的藎字它是讀信的。王芻是在《爾雅》裡的解釋,一般人叫做藎。它這一種草生在河邊岸的這些地方。另外是竹,是叫萹竹,萹竹這個萹字是草字頭下面加個扁字,竹就是這個竹。萹竹也是一個草,它這個草的葉子尖尖的、長長的,就像竹葉子一樣的,因此就把這種草取個名字叫做萹竹。實際上菉、竹這兩種都是地上長的草。「菉竹猗猗」,「猗猗」這兩個字是說這個草長得很茂盛的意思。詩裏面就是這麼說。這一篇詩是衛國的衛風,那時候詩人作了這一篇詩,來讚美衛國的衛武公。衛武公在那個時候,道德、一切都是很好的,所以詩人作這一篇詩來讚美衛武公的意思。因此,「瞻彼淇澳,菉竹猗猗」,開頭只有兩句,「瞻」就是看的意思,「彼」就是指的淇澳那個地方。你看水邊那一個彎曲的地方,在彎曲的地方靠水邊,在陸地上長出那種草,有王芻草,有萹竹草,長得非常茂盛。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作詩有賦、有比、有興。興就是說,開始由這兩句舉出一個事物來,然後就興起了以下的意思,所以這兩句話就是興的意思。由淇澳旁邊長得茂盛的草,就興起詩人一種聯想,聯想什麼呢?聯想到君子,想到人了。「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斐君子」,「斐」是斐然成章的意思,表示這個君子本質也好,他也有很多文化的修養,所以在《論語》裡面講文質彬彬的這個意思,斐就表示一個人——文質彬彬的一個君子。有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這個君子他的道德修養是如何呢?他的道德修養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他也是學習來的。因此就是說,他在求學的時候,修養的時候,就如同切磋琢磨。切磋琢磨,根據《爾雅》解釋各種器具的時候,《爾雅》裡面有一篇就叫釋器篇,釋就是解釋,器是各種器具。在這一篇裡面解釋,所謂切是什麼呢?古人製作各種器物的時候,比如說用骨,用獸類的骨頭,他要切,把這個骨頭用刀用切的這種功夫。磋呢?是一個角,比如說牛角啦!象的,其他種種的角。再「琢」呢,對於玉石、玉器,加以琢。磨是對於石頭,用磨的功夫。所以切磋琢磨是對於四種器物的一種給它加上人工,使它變成有用之器的一種方法。「如切」就是切各種獸的骨頭。「如磋」,磋各種的角,以及包括象牙這一類的。「如琢」呢?就是琢玉。《三字經》上也講「玉不琢,不成器」嘛!就是說對於治玉的方法。磨就是對於石,一個好的石器用磨的功夫,把它磨成有用之器。拿這一個形容有斐君子,他是經過自己求學,修養自己的品德,就如同治玉治石,治獸類的骨頭、角這一類的,經過這麼多的功夫磨鍊出來的。
下面就是「瑟兮僩兮」。「瑟兮」是講這個磨鍊成就的君子。瑟是一種莊重的意思。瑟是一種樂器,在各種樂器之中,瑟這一種樂器它彈出來的音調很莊重,有一種保守這一類的,它跟琴有點不一樣。拿這個來比喻這個君子他很莊嚴,各種方面是一種莊重的意思。「僩兮」呢?僩是說明這個君子他的待人、他自己的品性很寬大,能夠有容人的這種心胸,就是「瑟兮僩兮」。「赫兮喧兮」,「赫兮」是什麼呢?是表示他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你看起來是怎麼呢?是又溫和而且又很莊嚴,就是赫赫然,很明顯的,赫是看得很明顯。「喧兮」啊!他在威儀上面很有禮貌,就是儀表一看就是很明顯的,很有禮貌。
再下面這兩句「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有斐君子」,就是把前面開頭那一句再重覆一次,《詩經》裡往往是這樣,《詩經》的詩往往是在一章裡面,或是一篇裡面,它重覆的句子很多,這是它特別的地方。那麼把上面這幾句,這樣的君子經過他的修養,養成以後,他是既莊重又有儀表,所以再重覆一句「有斐君子」這樣的君子「終不可諠兮」,諠這個字就是讓人看了他以後就不會忘記的。一般人對於這樣的君子,總是一直想到他,想到這樣一個好的君子。這是淇澳篇的這個詩這幾句話。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下面就是《大學》經文裡面的解釋,上面引出了這幾句詩以後,接著就解釋了。「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如切如磋這一句話,這是什麼呢?道,古人根據鄭康成的註解,道是當言字講,就是等於「說」的講,道就是論道,就是談論。「如切如磋」這就是說明這個君子他的學術是這麼來的。他的學術,你說一個君子他有學問、有品德,講到他的學問怎麼來的呢?就是如切如磋的那樣用功夫,就是道學也。論他的學問怎麼來啊?就是如切如磋這樣學來的。「如琢如磨者,自脩也」,「如琢如磨」呢?這就是講他的修養了。他的修養包括他的品德、他的儀表,就是脩身的意思。他的自脩所以能夠這樣叫人家不能忘記他的話,就是用這樣的功夫,如琢如磨啊!如琢如磨這個功夫,很微細的功夫啊!不是一琢就成功,也不是一磨就成功了,那要經過長時期的在那裏琢、在那裏磨,這是他自脩的功夫。所謂自脩是修他的行為。
再講到「瑟兮僩兮」是什麼意思呢?是「恂慄也」。恂這個字,根據鄭康成的註解,恂或者是當嚴峻的峻字講,峻是山字邊,左邊是山字,右邊是英俊的俊字,換上人字,把人字換掉,換成山字邊,就是那個峻字。這個峻字表很高的意思,用在人品上,就是人的品德很高。這個峻讀起來,這個字還是讀恂,念這個音還是念恂。慄這個字是當嚴,一種讓人家一看就覺得對於他,有一種,心裡見他就是肅然起敬的一個意思。恂慄這兩個字合起來講,無論任何人見到這樣的君子,就是恂慄,就是自自然然地有肅然起敬的意思,心裏對他有一種敬肅的意思。敬到什麼程度呢?這個慄是心裡一種很害怕的意思,就是顫慄的意思。那麼就是別人見到這樣的君子,他自自然然對他小心,很謹慎的恭敬他。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赫兮喧兮」這一句話的意思,就表示這個君子他有很好的威儀,威是有威德,儀是儀表。一個人有儀表,就看他有沒有內在的一種很好的品德。有很好的品德,然後表現在外面,他的儀表就自自然然的,人看起來這個人很有威儀的。在詩裡面講「赫兮喧兮」,就是表示威儀的意思。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有這樣文質彬彬的君子,而叫人家「終不可諠兮」,讓人家始終不能忘記他。這個意思就表示這個君子,這個君子就指的衛武公,他的盛德至善。道也是論述的意思,就是言論,一般人言論,就是論到衛武公,他有那樣盛德,有那樣至善。盛德這個德可以說是盛到極處了,善也是至善,善到極處了,因為這個關係「民之不能忘也」,所以叫衛國的一般人民不能忘記他。以上都是拿來讚美衛武公。
前面舉的「如切如磋者,道學也」,這個學是指的衛武公的學術,他是經過那樣來的。「如琢如磨,自脩」呢?也是講的衛武公他的修養,是那樣經過如琢如磨。「瑟兮僩兮,恂慄也;赫兮喧兮,威儀也」,一直到「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這都是指的讚美衛武公。讚美衛武公引了這一篇詩,就是說明前面不是解釋誠意嗎?「誠其意」前面那些理論都講過去了,這裏就拿《詩經》裡面讚美衛武公的那些事實,詩人做的這一篇詩,舉了這些事實,來證明像衛武公那樣內在的修養,表現在外面的那個威儀。所謂「誠於中,形於外」經過這樣的修養,他所以自自然然的讓人家一直不能忘懷他,這個怎麼來的呢?就是他誠誠實實的,求學也是誠實的求學,修道修行也是誠實在修,然後才治理國家。對待一般人民,也是秉持他這種誠意來對待一切人的。這些事實,這是非常實在,就拿這個實在的這些詩來證明,你要講誠其意,怎麼誠其意啊?除了前面講的理論之外,我們要想自己脩持,把自己的意能夠誠實的話,就要這樣做,就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要自己必須這樣修養。你無論求學,求學之後就按照學理,就這樣來修養自己。修成功了,很自然的就表現在外面,讓人家一看就是「瑟兮僩兮,赫兮喧兮」,這就是事實的證明,就是這樣要養自己的誠意。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下面再舉這個詩,下面這個詩是「詩云:於戲!」於戲這兩個字是讀嗚呼,於讀嗚,戲讀呼。「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這一段,這也是《詩經》裡面的。《詩經》這幾句詩,詩有風雅頌,這是頌那裡的詩,這是周家的周頌。在周頌那一篇裡面,有一篇的名稱叫做烈文篇,烈就是很激烈的,轟轟烈烈的烈字,文就是文章的文。烈文這一篇詩,既然是頌,是稱頌的,稱頌誰呢?稱頌周武王的這一篇詩。「於戲!前王不忘」就是在頌體的詩裏面都是很短、幾句話,在周頌烈文這一篇裡面就是「於戲!前王不忘」就舉出這一句詩來。「前王不忘」意思就是說,在周家開闢天下的時候,有文王、武王,這是讚美武王的。周武王前面講的一首詩是讚美衛武公,現在是稱讚周武王。武王現在講前王呢?武王在這個時候,周武王已經去世很久了,凡是去世的人加一個前字,這是前王。「前王不忘」武王雖然去世很久了,然而一直到後來,一般人還不會忘記他。為什麼一般人不能忘記他呢?
下面就接著說了:「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就是君子,那個主要的是讚美武王。賢其賢呢?就是武王對於賢人,他非常尊重,尊重賢人。哪裏有賢人,他都去求那個賢人,就是尊重他。「親其親」,所謂親近賢人,親其親,賢人,既是有賢人的話,那就是親近應該所親的,就指的要親近賢人之德。小人不是如此,「樂其樂而利其利。」對於小人,小人是好樂的,好樂的是什麼呢?小人樂的是與君子不同。君子所好的是德,小人他的志在利。所以小人樂其所樂,這個樂字也有讀樂的,朱子他就讀樂。「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小人所樂的,他跟君子所樂的不一樣,他是以小人的標準,以他所樂的樂。「而利其利」呢?他跟君子的利也是不一樣,所以君子跟小人不同。君子跟小人所以不同的時候,就是個人的,這個怎麼講法呢?我們人類社會,一個國家以至於一個天下,所有的人,你說人都是相同的嗎?不是的,人人都不相同,為什麼人人不相同呢?人的天賦、他的習性、他的習氣,各個不相同,千差萬別,因此有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既是君子與小人不同,君子他所親近的是賢人,既是尊重賢人,而所親的話,所親近是有德之人。小人呢?他所感覺所好的,所好有他所好的,他跟君子雖然有不同。他所樂的、所利的,也跟君子有一些不一樣,那麼說起來,不一樣雖是不一樣,無論是君子是小人,各有所樂、各有所親的。這裏講的既是讚美武王的話,武王的德到什麼程度呢?賢人君子認為武王這個德好得不得了,武王在世的話,他就是尊重賢人,賢人也敬重武王,也親近武王。那麼小人怎麼樣呢?小人,武王在世的時候,他對小人,也並不是說要拾棄小人,他也關心小人,,所以在武王在世的也好,去世以後也好,無論是君子、是小人,都對於武王念念不忘。為什麼念念不忘呢?君子對於武王念念不忘,是念念都想到武王那種賢、那種德。小人呢?這裏的小人不完全、不是就品德這一方面來講的,就是一般平民。一般平民的話,對於武王為什麼這樣懷念不忘呢?武王伐紂成功以後,建立天下,建立周家天下,他對於天下人也都是那樣關懷,所以這是他給天下的平民很多很多的福利,很多很多的利益,所以這裏說是「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小人在武王那裏也得其他所樂,也利其他所利。這些樂與這些利也是武王給他們的。這是小人對於武王也是念念不忘。因此,無論君子、賢人、小人都對於武王那樣一直在懷念。
後面這一句「此以沒世不忘也。」「沒世」,沒世就是武王過世以後,天下人民从及一般賢人都是念念不忘他,從君子、小人這一方面,君子小人也是終身不會忘懷武王。那麼舉出來這一首詩,《詩經》上原來是讚美周武王,引來這個詩在這裡,就是表示武王,當然在武王之前是文王,有文王之德才有武王,所以講歷史的時候。講經的時候,往往都是文武連著講。文王、武王這種德,他那種誠心誠意對待天下人,武王伐紂也是為著天下人。武王為什麼伐紂呢?殷紂王可以說是一個暴君,殷紂王把政治做得那樣,專門自己在那裏享受,天下人民不聊生,他一點都不關心。所以武王起來,起來什麼呢?弔民伐罪,弔是當安慰的意思。你要安慰天下老百姓,怎麼樣呢?只有把那個罪人,殷紂王在那個時候是天下的罪人,伐罪。把這個天下的罪人——殷紂王,把他討伐掉了以後,把他的政權推翻了,來安慰老百姓,這就是弔民伐罪。這種弔民伐罪,這是他的誠心。伐紂成功以後,他對於朝廷裡這些大臣子、天下的人民,他一切的政策都是為著天下人。為著天下人,天下人不相等的,有君子、有小人,各不相同,但是無論是什麼人,武王一律都給他們有好處,就好像天一樣的,天下的雨普遍的,普遍的給天下人、給天下萬物,給他潤澤。武王就是這樣,你不管是哪一種人,都能從他那裡得到恩澤。武王能夠給天下人這種恩澤,就是他一種誠意,這個事實上就是他的誠意。拿這個來叫我們學《大學》、學誠意的話,就要照這樣學法子。就跟前面讚美衛武公是一樣的,衛武公那個詩開頭講的「菉竹猗猗」,「菉竹猗猗」就是拿武公的恩澤像流水一樣,潤澤河邊的草,都能長得很茂盛。衛武公以他的恩惠,來造福衛國的這些人,也是一樣的。在這裡指的是周武王。這是舉出這個詩,也是把事實舉出來,讓我們學誠意的話,就是這個學法。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下面是舉《書經》了。《書經》:「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這幾句話都是從《尚書》引用來的。《康誥》是《尚書》這一篇,當初武王把康叔封到這個地方去,封到衛國去,武王封康叔,康叔是武王的弟弟,武王的弟弟被封到衛國作衛君的時候,有一篇康誥,這一篇就是告誡他的意思。「克明德」這是康誥裡面的一句話。「太甲曰」,太甲也是《尚書》裡面的一篇,太甲一共有三篇,上篇、中篇、下篇,這是其中的一篇。它是「顧諟天之明命」。「帝典」呢?就是《尚書》開頭就有一篇叫做堯典,堯舜的堯,堯典。堯典裡面講:「克明峻德」。這幾句話,「皆自明也」。
「克明德」,克明德說是克,明德就是《大學》開始講的「在明明德」那個明德,這個明德就是性德,本有的這個性德,前面講過了。「克明德」就是能夠明明德。太甲那一篇裡面講:「顧諟天之明命」,顧就是看的意思,諟當此字講,看,眼看,眼就代表心。「顧諟天之明命」,你就看,你心裡就想到,想到天之明命,天之明命是什麼呢?天是天然,天然的明命,天然的明命就指的這個,明就是明德,命就是《中庸》裡面講「天命之謂性」。「天之明命」就是指的「天命之謂性」那個性德。
「帝典曰」,帝典就是堯典裡面講。「克明峻德」,「克明峻德」也是講的《大學》那個明明德。為什麼講的相同呢?曾子作《大學》,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孔子祖述堯舜,孔子他的學術、他的道,就是承受堯舜之道來的。所以堯典開頭那一篇,那一個經文的結構,就跟《大學》前面一大段非常相似的。因此,堯典裡面講的「克明峻德」,就跟《大學》開頭講「在明明德」是一個意思。這幾句話,把《尚書》這幾篇各引一句話,引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皆自明也」。你要誠意,誠意是什麼呢?誠意就是為的要明明德。明明德在《尚書》裡面舉的很多,處處都講到明明德。這個叫做你必須自己先要明明德,你然後才能夠親民,上面講的這幾句話作根據,都是叫人家自明,自己明明德。講到這裡,休息幾分鐘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筆記第七講发布于2024-05-13 1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