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筆記
(根據徐醒民老先生大學二十講字幕整理,表解则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大學表解)
第十一講·二O O三年四月二日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人人貪戾,人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人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是定國。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究《大學》。上一回講到了:「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這一段上回講到「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到這裡為止。現在我們接著下面的經文,下面這一段經文我先念一段:「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是定國。」這一段還是跟上面講的「治國必先齊其家」,那一段一個小的結論。上次那一段講到後面,說個比喻:就是一個女子她在結婚之前,她沒有學怎麼樣養育小孩子,可是結婚以後呢?養了小孩以後,她就自自然然的小孩子需要什麼,她都知道。雖然小孩子也不會說話,也不會用什麼表示,可是他誠,全部的心都是在她這個小孩子身上,那麼小孩子需要什麼,她馬上就知道。這是什麼呢?她不是學來的,母親照顧她的兒女,一生下來,兒女雖然不會用任何言語行動來表示,她完全知道他需要什麼,這個是不學而能知道、為什麼不學就能知道呢?這是完全出於她的一片真心。有這個真心,自自然然地她能夠瞭解那個嬰兒的心理。拿這一個比喻辦政治的人,做一個國君,他要前面講的「如保赤子」,就像保護一個剛剛生下來的嬰兒那樣地,你辦這個政治,一般老百姓他完全要看你,如同那個母親照顧她的婴兒是一樣的,那一片真心,你這樣辦政治,一是辦得好。
今天接著講:「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個國家,國家是由很多家庭來組成的,你一個家庭裡面,做家長的你要把這個家治得很好,用什麼方法來治家呢?那就是一個仁啊!這個仁,就是你處處要替你這個家庭裡面所有家裡的成員,你都要用這個仁心去照顧他。前面講的孝悌、慈,這個孝悌、慈愛這些都是與仁有密切的關係。在《論語》裡面講:「孝悌就是仁的根本」,所以在這裡:「一家仁」,根本就是推行孝悌之道。你一家仁來推展孝悌之道,一個國家,一國也就自然,所謂興字是什麼呢?興就是看見你每一個家庭都這麼做,一般的國民一個國家的國民也興起來,也都要照著這樣去實行仁了。
「一家讓,一國興讓」。前面講「一家仁」,這裡講「一家讓」,下面還講「一人」,這個指的是什麼呢?指的國君講的。換句話說,你國君要把你這國治得好,你就拿你在家裡治家的那種精神來治理國,你治家,以這個仁道來治家,仁道就是孝悌之道,以這個來治家的話,那麼你這個國,你是個君主的地位,全國的民眾看你這麼做的話,大家都振奮起來了,都仿效你這麼做,就是一國也跟著興了這個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呢?讓是禮讓。孔子的教育無論是政治、教育,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從禮來推行,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禮讓啊!那麼你國君之家你能夠做一個示範,你處處讓,凡是與自己有利益,大家所爭取的利益你都是讓,推讓給別人,那麼這樣的話,你家庭這一讓的話,人家國民看得很清楚,你這樣的風氣就影響到全國,一國也就興讓。這個讓就是有了這個讓的話,那效果就大了,要知道,不讓是什麼?不讓就是互相爭奪。一争奪的時候那就是天下大亂了。私人之間爭奪,到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爭奪,然後擴大到國家與國家的爭奪,造成這個人世間永久都是這樣亂,所以一個讓的時候,就把這個爭奪消除了。
這個讓有讓的道理在當中,你為什麼要讓呢?不但做國君你要讓,普通人你研究學術,你學聖人成為聖人的話,就要從讓上面開始做,我們處處不跟人家争奪,放棄我們自己的、私人的種種權利,這個都讓給別人的話,我們要學聖人的話,這就把自私自利的心破除掉,拿一切平等的道德待人的話,那麼我們這樣學成聖人就容易成就的。所以一讓的時候,沒有這個爭奪,人與人之間自自然然地和諧相處,推廣到國家就是天下太平。
下面再說:「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貪戾」,貪是貪求,戾這個字,照鄭康成的注解:戾是當利益的利字,權利的利字。「一人貪戾」,這也是就國君來講的,你是一個國家的君主,你自己來貪戾,貪求錢財種種的利益,這樣的話這一個國,你所治理的這個國那就亂了。為什麼呢?上行下效,你在上位的人,你所行的是一種貪求利益的一個人,那下面的一般的國民,還有朝廷裡那些大小的臣子也就跟著你這樣學,那麼這個國家就亂起來了。所以就拿這個錢財來講,你做國君的人應該知道,懂得這個道理,你要把錢財、民間的財富都把它集中起來,集中到你國君的家裡來,成為你自己私人的財產,你自己的享受,這樣的話,你的國民他的心裡怎麼感想啊?你這個國君對他、對一般老百姓沒有照顧,處處把老百姓的錢財搜括過來,你失去了做國君這種應有的責任。反過來講,你要想辦法使老百姓都能夠有很多的財富,這樣你等於把這個國家的財富儲藏在民間,國家一旦有事情的話,老百姓自動地把錢財來幫助國家。不但如此,老百姓的心啊!完全是歸向於你,所以,這個《大學》後面有講:「財聚則民散」,你要把老百姓的錢財聚集到你國君這裡來,老百姓的民心就散了。反過來說呢?「財散則民聚」,你把國家的財產散出來,讓老百姓都能富足,那民心都歸向於你。所以你做一個國君,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道理,你先知道在《大學》裡面所講的:「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對於這兩句話要瞭解。一個國家不能夠太平到處是亂,就是由於你一個人在那裡貪求財富,一切的一切都是貪圖自己在那裡享受,所以國家亂是你一個人造成的。
「其機如此」,機是什麼呢?拿物品來講,是一個機關,車輛也好,航空的飛機也好。其他各種,它都有發動的那個機,那個機關。沒有那個發動的機關開不了,不能夠開動的。我們人的機是什麼呢?我們的心啊!你心裡念頭一動,這就是機了,儒學講的叫做動機。什麼叫動機?你動了念頭就是機了。動機的機是怎麼樣?機是非常微細,你沒有研究聖人的學術,你幾乎你自己都不懂,你自己雖然時時刻刻在起念頭,你對於你自己的念頭你不懂得。你必得研究儒家的經典,喔!你才了解,我這個心裡一動這就是機了。
那麼這個機是什麼呢?意思是什麼呢?孔子在《周易》,就是《易經》的《繫辭傳》裡也說過「知幾其神乎!」你要是知道自己的動機,這個幾啊!這就是像神明一樣的,那樣深奧的、微細的不容易瞭解。什麼叫做神呢?孔子在《繫辭傳》裡也說:「陰陽不測之謂神。」陰是陰暗的陰,陽是陽光的陽,陰陽這兩者是相對的一個東西,我們研究宇宙萬有,包括我們人的本身,現在看的好像都是很具體的,我們人的這個生命、身體,往外面的環境來研究,研究有這個地球、有虛空,虛空裡面有日月星辰。你要把這些東西研究,由粗淺地往微細去研究,現在研究物理學的人都知道,研究研究,研究到微細的只是那些各種分子。各種分子還是粗淺的,中國的學問研究到比分子還要微細的,就是陰陽這兩種假象,陰陽是藉著光線顯示出來,一明一暗的這兩種假象。在這個陰陽兩者之前,就是太極,太極就是我們真正的我們的真心。拿佛家的學問來講,那是講的人人都有的真如本性。儒家呢?《中庸》裡面就講了:「天命之謂性」,就是指那個性。那麼由性起了作用的時候,就起了陰陽兩儀。起了陰陽兩儀這就是相對的了。我們瞭解陰陽兩儀是相對的話,我們再說這個神!「陰神不測之謂神」,拿陰陽這兩個現象來測測驗這個神,都測驗不到,這叫做神。
那麼我們的動機呢?知道自己的動機,你必得要研究儒家的經書,你才明暸自己起了這個念頭是什麼動機,自己才知道,知道自己的念頭,這個作用就很大了,你要想改變一切的環境,就從自己的念頭開始改變。一般人所以被環境在那裏困擾,受著環境支配,而他不能改變環境,就是對於自己的念頭知都不如道,那還談得上改變呢?我們知道自已的念頭是好是壞,從這個念頭開始改變,就是從動機上面改變,就能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進一步地,你要把我們現在這個生死問題、人人都有生有死,把這個題解決,你怎麼解決啊?就是從念頭,改變念頭開始改變的,所以這個機是這麼重要。
在這裡講:「其機如此」,這就是解釋上面,為什麼是「一家仁一國興仁」呢?你這一個國,全國的民眾都興起來了,都要學仁了,他這個機從哪裡來呢?他這個機就從你一個國君,你國君家裡面,你把你的家治得很好,國君家是皇宮裡面,他的家族整理得很好,合乎這個仁道。你這個國家它的機,就在你的家。你一個國,你全國的人都在禮讓,他這個動機,就是在你國君的家族裡面都能夠行這個禮讓。反過來講,你的國你沒有治得好,你做一個國君的人你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國始終這麼亂啦?又是強盜、又是小偷、又是犯罪的那麼多,甚至於還有叛亂的事情,怎麼搞的啊?你不知道。這個動機在哪裏啊?動機是由於你一個人貪戾,由你一個人造成的。比如說在中國歷史上,夏朝到後來亡國之君——夏桀王;殷朝到後來的亡國之君是殷紂王,桀紂他就是一人貪戾。一人貪戾的話,他那個時代老百姓困苦,外面天下亂得很,犯罪的人太多了。這個就是知道這個機,懂得這個機,你治國的話,要明瞭這個機,然後你才知道怎麼個治法子,從根本上要想辦法。
「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最後這兩句話是個結論,那就是說治國必先齊家,這兩句話呢?「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呢?這是古時候就有這兩句成語,這兩句話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做《大學》的人就拿這兩句話,引用這兩句話做這一段經文的一個結論。「一人僨事」僨這個字,「一人、一家」照鄭玄的注解,你「一家、一人」指的都是人君,就是一個國家的國君、天子,都是指的這個。在現代來講,你是民主國家也好,君主立憲國家也好,你實際上來做這個國家領袖的人,就是一個國君。那麼你一家,一人就是指的你本人,一家就是指的你自己的家族,家庭裡的人。「僨事」這個僨字,當這個覆敗也,覆是顛覆,敗是失敗了。你說了一句話,就把一椿事情把它敗壞掉了,事情辦不成功。「一人定國」,你治理國家,是不是把你所治的這個國家,都能安定、治得很好,全靠你一個人。當然你做國君的人,你要用臣子、大小臣子,但是大小臣子的話,他要看你啊!你是貪戾的,他跟著你學;你是實行仁政的,你講仁、講讓的,他也跟著你學。在上位的怎麼行,在下位的就怎麼樣仿效,上行下效。那麼這樣說起來就是「一人定國」。
瞭解這個道理之後,你就要審察你自己,自己做任何事情,首先你自己要看看你的動機,動機是怎麼呢?你辦這個事情動機是為全國的民眾來辦的呢?還是為你自己、國君的皇家來辦的?要是你為你自己的家族,甚至為你自己個人來辦的話,這個動機決定是失敗的,你所辦的事情決定是失敗的,你這個動機是為了全國的,那個時候,曾子寫《大學》的時候,還是春秋,還有周天子在上位的時候,你要是為整個天下的蒼生來辦事情的話,那你是把握到這個要點了,你這個動機就是純正,所以必得要認識這個機。認識這個機,為什麼要認識這個機?為什麼一定要為天下蒼生來辦事,不要為自己的利益?
儒家的學術是教人學成為聖人,成為聖人,你要想成為聖人,你在政治上要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在那裏,你的聖人就成不了,你不能成就聖人。所以徹底地抛棄自己私人利益的時候,純粹是存著大公無私的心,你這樣去當國君、當天子,你才真正是藉著辦政治來學做聖人。這是中國的學術是這樣的,你學成了聖人以後,古代聖人,比如說堯舜,三代的禹王、成湯、周家的文武,都是聖人,他成了聖人,成了聖人不是在那裡享受,成聖人的話,自己生死也了了,問題都沒有了,很安安閒閒地,天下人怎麼生、怎麼死,那是天下人的事情,自己不管了,這個不算是聖人。成了聖人之後還要來教育,藉著辦政治來教育天下人,教天下人都來學聖人,這是中國孔夫子的學術思想就是這樣。後來沒有成為聖人的,他也辦政,但是他有真心,誠心誠意的來學聖人的話,有這樣的心理也可以辦政治。他瞭解他如果要是為了自己私人利益來辦政治的話,他就不能夠學為聖人了。他為了要學成聖人,他必得要放棄自己所有私人的利益,有這一個動機也行,天下國家都能治得好。所以我們現在研究《大學》,研究儒家的學術,這個觀念一定要有所認識,孔夫子講這個政治,他一所講的就是從中國五帝、三王一直傳下來的王道的政治思想,那與現在的,現在一般的民主國家,他們所講的民主跟他們大異其趣。
他們那些民主國家雖然講民主、講選舉,選舉上來你說他純粹地為他這個國家,自己的一點利益都沒有,他辦得到嗎?中國聖人,孔夫子這麼講不是隨便說的,堯舜辦了那樣的事情,做了天子,他自己的生活怎麼樣呢?他的那個朝廷簡陋得很,上朝廷是土堆起來的臺階子。夏禹王,禹王自己生活的時候,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哪一個普通人生活比他,衣食住行比他都好,人家聖人,自己一切都是非常簡單,絕不圖自己的享受。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下面又是一段,舉了個例子:「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這一段就是接著前面來講,你在上位的,做為一個國君的人,是「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那是講理論,現在就舉出歷史上那個聖人事實的證明。事實證明,它這個講了:「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堯舜,我們讀歷史都知道堯帝把天下讓給舜帝,舜帝到了晚年的時候,也同樣地把天下讓給禹王,所以堯舜是個禪讓政治。孔子講政治,最推崇的就是堯舜那種禪讓政治。堯舜所謂禪讓政治,他就是把天下天下為公,是公天下。既是天下為公了,誰有道德、誰有能力,就請誰來治理天下,做這個天子。所以堯舜在這裡講他是率,率是率領、是領導,領導天下人「以仁」,他用這個仁來治理天下,以仁來教化天下人,這樣的話,「而民從之」,天下的人都順從他。「從之」,這個之指的就是堯舜。從是順從,順從堯舜,順從堯舜什麼呢?堯舜是來行這個仁德,行仁的,什麼叫做仁哪?仁就是處處是關心他人。他人有了痛苦,就好像自己有了痛苦;他人有了困難問題不能解決了,就好像自己有了這些困難問題,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解決。這個仁,一般講叫仁慈。慈是什麼呢?講到家庭裡面父慈子孝。父慈子孝,父母怎麼個慈法子啊?比如說,有好吃的東西,父母自己不吃,把這個好吃的東西給兒女吃。這還平常,不算哪!遇到飢荒之年沒有糧食了,這個小時候我在家鄉都遇見過的,我小時候遇到有飢荒的年歲,到後來又日本人侵略中國,中國普遍地來抗戰,那個時候民不聊生。那些非常貧窮到沒有飯吃的話,那個父母寧願自己飢餓,有了一碗飯,這一碗飯分給他兒女吃,這就是仁慈。兒女吃飽,雖然沒有吃飽,只要吃半飽,自己還是飢餓,這比叫自己吃還要舒服,這就是仁。堯舜率天下以仁就是這樣,他待天下人就是以這個父母待兒女的這種理,以這樣待天下人,天下人都學了,都學著堯舜,順從堯舜,大家都學這樣關心他人,把他人的痛苦困難當做自己的痛苦困難。
反過來講:「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桀紂剛才講過,桀是夏桀王,天下事情他不過問,這還不算,他就是白天飲酒還不算,晚間通宵的在那裡飲酒作樂,他還有一個賢能的臣子叫做關龍逢,關龍逢勸告他,勸告不聽。他一直在那裡勸告他,叫他改變,不要荒淫無道了。勸了,發了一個脾氣,發出來就把關龍逢關起來,然後把他殺掉。你看這種昏暴之君。講到殷紂王更厲害了,殷紂王那樣自己在那裡享受,荒淫無道的在那裏不管天下的事情。《論語》裡面記載孔子的話:殷家有三個仁人,一個微子、一個箕子、還有比干。那個時候周家的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向於周家了。周武王那個時候要伐紂了,周武王天下有八百諸侯都要贊成、擁護周武士來伐紂,武王還沒有。後來殷紂王的臣子!比干諫勸他,你趕快要改了。諫得不聽,諫得不聽,比干在那裡苦苦的諫勸了三天,殷紂王你看他怎麼樣?他說:「我聽說你這樣是個聖人了,我聽說聖人這個心裡多好幾個心竅,我就看看你是不是聖人?」就把他的心臟剖開來。你看這種多麼殘忍,把他家裡這個賢能的臣子把他殺害了。還有一個微子,微子逃出去了。箕子怎麼樣呢?箕子然後是裝做瘋瘋癲癲的,就是這樣裝得瘋瘋癲癲的,他還要把他關閉起來,關在監獄裡面。在這個時候周武王伐紂,伐紂成功。所以桀紂兩個都是亡國之君,他那個時候都是率天下以暴,這兩個亡國之君都是暴虐無道。「而民從之」、上行下效嘛!那時候好多的惡人都跟他學。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所令反其所好」是什麼呢?比如說:堯舜是實行仁政的,他自己也是個仁人,他要叫天下人犯罪不講仁,天下老百姓不幹的。為什麼呢?「反其所好」就是違背,堯舜他一切都是講仁,他叫下人不講仁的話就是反他的所好,違背他的所好,所以一般民眾不會順從他所講的。令呢?令是下出命令來。相反地像桀紂,桀紂率天下以暴,那樣暴虐無道,他如果下一道命令。叫天下人都學好、不要犯罪,他自己那樣暴虐、那樣荒淫無道的,要叫天下人都學規規矩矩的、都行善,老百姓順從他的話嗎?所以說「而民不從」啊!所以這就是叫治理天下的人、治理國家的人,要瞭解自己,你處處要自己做一個示範出來,你既是一個國君,也是做全國的一個老師,作之君,作之師,你叫老百姓好,你自己要做一個示範出來,不但用言語來教,而要身教。身教才是真正能夠感動人民來學你的。好,休息一下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筆記第十一講发布于2024-05-13 16: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