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筆記

(根據徐醒民老先生大學二十講字幕整理,表解则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大學表解)

    

第十二講·二O O三年四月二日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各位同修:現在繼續研究下面的經文。下面這一段,我念一遍:「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這個還是前面一大段,講如何治國、如何平天下,它的根本就是在齊家脩身。

那麼現在就講了「是故」,把上面那個舉了例子,像堯舜桀紂一正一反的古代那些人君的那些事實,舉這個例子以後,因此說「是故」,「是故」就是從上面那些歷史證明,證明什麼呢?「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一個君子,君子在這裡,君子包含得很廣,普通一個正人君子不做壞事情,正正當當的做人,這也算是君子。君子以上的那些賢人,有品德的人,也可以稱為君子;在位的做君主的也稱君子。那麼瞭解君子之後,在這裡我們就看了,一個君子「有諸己」,有諸己,你自己要有,有什麼呢?在這裡講,你自己要有前面講的堯舜率天下以仁,你自己有仁德,有這樣好的仁德,然後「求諸人」,求是要求人家也要有仁德。「有諸己」這個諸字,諸字是一個合音字,兩個字合起來的:一個之乎也者的之字,一個於字,於就是在什麼地方的那個於字。之於,有之於己,之於這兩個字,音合起來就是個諸。諸分開來,這一個諸字就是它有兩個字,兩個字的意思。瞭解這個之後,就是說君子有之於己,對於自己有之,這個之字就代表這個仁。君子有仁於己,他對於自己有這個仁了,「而后求諸人」。「而后」,然後他可以要求於人也要有這個仁德。

下面說:「無諸己,而后非諸人」,「無諸己」就拿前面來講,「桀紂率天下以暴」,這些暴虐的事情!「無之」,「無之」那個之字就是代表這個暴!暴虐。無之於己,他自己沒有這個。沒有這個,他可以「非諸人」,非是什麼呢?來說人家,要求人家來除掉這些不好的。也可以說,自己沒有任何罪惡的事情,然後可以來指責人家,要求人家改掉,或是除掉那些罪惡的事情,這叫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這個做一個小的結論。你一個君子,你自己「所藏乎身不恕」的話,藏是收藏,收藏在自己的本身,換句話說,你君子本身所收藏的、所累積的,收藏累積是什麼呢?「不恕」,不恕就是沒有恕道。比如說你是一個君主,你治理這個國家,你要想這個國家人人都能夠守法,都要行善事情,你自己不是這樣,你自己對於別人的痛苦一點沒有同情心,你只管自己享受,絕不關心天下人,你就沒有恕道。你自己這樣不講恕道,那麼你想「喻諸人者」,「喻諸人」就是你要是,喻是勸告的意思,你要想勸告別人,叫人家要行恕道,自己不恕,你叫別人行恕道,那辦得到嗎?辦不到,「未之有也」。這個我們可以從歷史,從現在這個現實的社會可以看得到,我們就拿家庭做為家長來講,家長非常的本位主義,一點同情心都沒有,他的鄰居也好,他的親戚朋友也好,他對於別人的話,絲毫不關心,他自己是這樣的,他如果教他的小孩子:你要養成愛護他人,別人有什麼問題你要幫助人家想辦法解決。他的小孩子聽他的話嗎?不會聽他的。他在家裡的一舉一動,小孩子看得清清楚楚的跟著他學,他的那種氣氛天天在那裡影響他的小孩子,讓他的小孩在那裏薰陶。做一個國君也是這樣,國君本身不恕,他要叫國民講究恕道,那個國民怎麼樣也不會聽從他的話。

後面說:「故治國在齊其家」治國,你要想把這國家治得好,一切都上軌道,這個它的根本就在你把你的家要整齊,齊得好。為什麼呢?一個國都由那些家庭組織成的。家裡的重要處就是在哪裏啊?就是講倫常。齊家,當然一個齊家它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人倫,家庭的倫理要不能夠亂,父親要盡到父親的本分,他就盡到慈愛兒女的他的本分;兒女要盡到孝順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間互相尊敬,這樣的話,你的家庭裡面哪一個人他在哪一個位子,都有一定的,他所守的一個本分,那麼你這個家庭就是整整齊齊的,不會亂,一個家庭不亂,然後在社會上,社會上就不會亂了。在社會上的人他如果要亂的話,他就感覺到羞恥,怎麼感覺羞恥呢?社會上如果發現那個偷人家東西——小偷了,一旦被人家發現了,人家指出說某個人是小偷,他這個小偷感覺恥辱得無地自容了,他的父母一發現自己的兒女在外面偷人家東西,這個父母在他這個鄉里、在鄰居之間,自己見著人頭都抬不起來,羞恥心在那裡。小偷都不敢做,你還想搶人家東西,還要殺人,還要夫婦那些所謂現在一般講,妻子也好,丈夫也好,除了夫婦以外,還要跟其他人的婚外的情感,婚外情。真正講家庭的倫常的話,絕對不許可的。如果依那樣做的話,自自然然自己羞恥心就讓他自己沒辦法在那個地方繼續生活下去了。現在不是如此,現在的話,一個家庭裡面對於這個事也不感覺羞恥了。在社會上你想想看,無論在哪一界的人,家庭這個倫常都沒有,你叫他跟一般人相處:朋友,朋友之道也沒有;君臣上下的關係也沒有了,這樣等於五倫,這種叫人家修養五倫這種道德,道德修養整個崩潰了以後,你說國家不亂,社會上沒有犯罪的人,那怎麼辦到啊?所以在這裡講治國就在齊其家,齊家就是要講究家裡的倫常,家庭的倫常就是父慈子孝、夫婦和順,守住一定的道德規範。由這個推廣列社會,它一切都是有秩序的,所以這個國家自自然然地不要警察,自然就是人人都守法,為什麼呢?他有一種恥辱,知恥,一種羞恥心在那裏,他不敢犯法,也不願意犯法。這還是講在齊家治國、在講政治這一方面。儒家講這個基本的,以至於到最後的目標是教人學做聖人,是教人解決生死問題,如果在這一個意義上來講那更徹底,一個人要在行為上犯有任何一個罪惡的話,他的修道就不能修了。

修道是怎麼修法呢?就是一開始就把所有罪惡的事情通通把它放棄掉,不能做一切罪惡的事情,不但不能做罪惡的事情,就是無心的過失,也要一天一天自己把它消除掉,這就是要學著做純粹的善行,修這個善行,善行是什麼呢?善行就是講的恕道,從恕道開始講開始修,這才是修道。你基於修道的這個心理,所以不敢做一切罪惡的事情。這是我們中國的固有文化,它的基本的理論基礎就是在這裡。

所以孔子講的禮樂教育,禮教它最大的不同,跟法治的不同是什麼呢?法治是一種強制性的,人家怕犯法以後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他不敢犯法。禮這個教育是他學禮的話,他是學做聖人,他要了結自己生死的問題,他不願意犯法。他一犯法,這就等於自己欺騙自己,所以這個最徹底。法治呢?法家還有很多人鑽法律漏洞,愈是懂得法律的人,他愈懂得這些法律哪些可以,是在法律的邊緣的話,他可以找那些機會來不守法。禮教,照這個禮來行的話,他從自己心裡不願意犯法,這個最徹底。從這個立場來講,以禮來修道,以禮來辦政治,齊家治國都從禮上面來做的話,這個多麼徹底啊。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下面就舉經典上來做證明了。下面經文說:「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這個「詩云」,詩指的就是現在十三經裡面的《詩經》,那個時候就是五經之中的詩。詩裡面有風雅頌,詩的體裁有風、有雅——有小雅、大雅,有頌體。這是國風。國風,《詩經》國風一開頭就是周南,周南裡面有一篇詩,那個詩篇,那一篇詩的名稱叫做桃夭,就這個桃之夭夭的桃夭,那一篇詩。那一篇詩裡面說:「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四句話。那一篇詩不只這四句,在這裡就舉出這四句話來。本來那個詩裡面是講到婚姻的事情,討論婚姻的事情,婚姻是怎麼呢?詩有作詩的方法,有賦、有比、有興。賦是用文字直接的敘說出來。比體是什麼呢?拿另外一樁事情比喻這一樁事情。還有這個興,興就是「一國興仁」,「一家仁,一國興仁」那個興字。這個「桃之夭夭,其葉蓁蓁」這兩句話,這是興體。由興體,由前面這兩句話就興起來了、就引起下面這兩句話的意思。

那麼「桃之夭夭」,桃是結桃子的那個樹——桃樹。桃樹那個樹幹、樹枝,長得這個樹長得壯大起來了,樹長成了。到春天來,「其葉蓁蓁」,蓁蓁這個葉子,這個桃樹的葉子長得很茂盛。「桃之夭夭」,夭夭就是指這個桃樹長得很成功,長得很壯,很碩壯的意思,長得很大,葉子也很茂盛。一看這兩句的話,樹也長成了,葉子也長得茂盛,長得要結桃子了,要開花結果了,就引起了下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之子」,之這個字是指是辭,子就指那個女子。子這個字,在古時候是通性的,無論是男子、女子都可以稱這個子。因此在這裡「之子」,就是此子,就是是子,就是這個女子。這個女子于歸,于歸就是可以出嫁了,可以出嫁,可以結婚了。女子結婚為什麼叫于歸呢?歸就是女子一歸到夫家,結了婚以後,丈夫家就是自己的家,結婚就是歸到自己的家了。女子在娘家,那是她父母所生的這是娘家,不是她自己的家。結婚之後到丈夫家裡來,它才是真正自己的家,叫做于歸,歸到自己的家。「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就是說,這一切一嫁到丈夫的家裡面去以後,她一切都是非常適宜,一切都能適應。我們常常講招待容人,主人招待容人——賓至如歸,賓客到主人家來就如同到自己家一樣,叫歸自己的家。她這個是什麼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就是嫁到丈夫家裡去就歸到自己的家是一樣了。既是歸到自己家的時候,對於家裡一切的人——公公、婆婆、丈夫,丈夫的兄弟姐妹,一切都能適應,這個女子太好了。這就是由於前面「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引起來的。「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它長得那麼好,才引起來這個女子在她的娘家,娘家給她的教育非常完整、非常好,所以「到了婆家,到丈夫家裡就一切都能夠適應,宜其家人。

那麼下面引起了這個以後,就說了:「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這個就是說,你要治國,要先齊其家,先齊其家為什麼舉詩裡面講的「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呢?要知道五倫,、五倫你數數看,開始就是夫婦這一倫,有了夫婦然後才有兒女,兒女對父母來講,然後啊!有夫婦養兒女,兒女就有父母,兒女之間有兄弟,家庭的這個三倫開始就是夫婦這一倫。所以說:「君子之道,肇端夫夫婦」,君子講這個人倫之道,「肇端」,肇端就是開瑞,夫婦這一倫是開端的。既是夫婦是五倫的開端的話,那麼夫婦這一倫就重要。所以在《詩經》裡面開頭就是周南,周南後面就是召南,周南、召南開頭就講男女結婚要謹慎,要求得最完美。男子求女子這一方面,女子求男子這一方面都不能隨便的,開始都非常慎重。因為你這樣慎重的時候,夫婦這一倫才能正起來,才能正。正夫婦然後其他都能正了。因此在這裡就是說:「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教國人就像一個女子,這講給國君聽的,你治理國家你就要講究齊家,齊家就要想先從夫婦這一倫要求整齊,然後你可以以這個來教國,你這一個國所有的國人,就是一般的民眾。

◎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下面再舉:「詩云:宜兄宜弟。宜兄且弟而后可以,教國人」這個呢?這一句詩是《詩經》小雅裡面的。小雅有一篇詩叫做蓼蕭篇,在這一篇詩裡面有這一句話,這是那篇詩的一句話:「宜兄宜弟」,前面是結婚那個女子嫁到夫家是宜其家人,這裡就兄弟來講的,「宜兄宜弟」。所謂「宜兄宜弟」,做兄長的要對他的弟弟們非常友善。友這個字等於兩隻手互相幫助的,你要隨時幫助你的弟弟們,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怎麼樣對待他的哥哥呢?要尊敬他的哥哥。互相都要表示、表現這種善意,都要拿這個善意來對待對方,所以叫宜兄宜弟。宜就是拿善心待人,弟弟拿善心對待哥哥,哥哥拿那個善心對待弟弟,這叫宜兄宜弟。這個宜字就是義字,義是什麼呢?就是正義,道義的義字。你這樣宜兄宜弟,就是道義的義。那個義就是一切做得非常恰當。

下面就解釋了:「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你在家庭裡面,在家庭裡跟兄弟相處得那麼好,然後可以教國人,教全國的民眾都能像你在家庭裡面,兄弟之間互相友善。這是你做國君的,必須瞭解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之後,你才是能真正的做一個在家是一個仁者,是宜兄宜弟的一個家裡的人;你在外面是一個仁君。這一點,書裡面是這麼講,我們學儒、學道就必須這麼做,要做的時候就感覺這就不容易了。為什麼呢?前面講「宜其家人」,這裡講「宜兄宜弟」,都不那麼容易的。

就拿宜兄宜弟來講,古時候、現在凡是在政治上做事情,要從事政治的人,為了自己政治的利益,對於這個政黨,你是你這一個政黨,對於別的政黨不能夠容,不能相容,這個都是一定的,現在民主國家講政黨,都是維護自己這一黨。不但如此,真正遇到利害關係,就是遇到兄弟也是相處不好。各位你想想看,我們很多報紙上,電視裡面常常那些傳播媒體報導出來的,兄弟為了分家裡的財產往往打官司,告到法院去,多得很啊!你要一想到宜兄宜弟,再想到現在兄弟之間為了財產,上法院,你就知道宜兄宜弟不容易的。不容易就要難行而能行,这就了不得了。普通人感覺到現在是没什麼大不了嘛!那是他們的事情。我們要學儒學,要想修道,要想學聖人的話,就不能跟現在的人、所謂現在的我們跟人家學,不能跟人家那樣學。學聖人我們就是跟著聖人學,知道這樣做的話,就必需開始就這樣學,你既然一開始這樣學,馬上效果就顯出來了,你的家庭是一團和氣,你在外面辦事情的話,也是一團和氣。所以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出來,你就可以教國人了。國人一看你在家庭兄弟之間處得這麼好,他就跟你學,你不用教他,他就跟著你學。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下面再說:「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這也是《詩經》裡面國風的曹風,曹是曹操那個曹,古時候的一個曹國。曹國的國風裡面有一篇詩,有這兩句話:「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忒」是當差字講,差忒。差,凡是這個事情辦不好,有差錯了,這個忒是差錯講。正呢?是成長的意思,輔正的意思。這個詩的意思,「其儀不忒」,儀是威儀。你一個在位的君子,你做一個國君,你的威儀一切都是正正當當,一點差錯都沒有。你這樣可以「正是四國」四國是四方之國。這個正就是以你這種威儀,一點差錯都沒有,四方之國就拿你這種威儀,做他仿效的一個法則。拿你做法則的話,就你一方面來講,你就能夠,你就是正四方之國了,把四方之國的政治、社會,一切都是導入正途上去;人心、社會的風氣一切都歸於正道上去,這就是「正是四國」。「正是四國」,四國都來仿效你,拿你做法則,你就有這個道德、有這個資格來做四方之國的一個仁君,有這個德你就可以有這個位。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這是把上面舉的詩,以及前面舉的那些經文,在這裡做這一段的一個結論。你在家裡面做父子兄弟——「足法」,你做父親的盡到父親的本分,外面社會上一般人做父親的話,就拿你這個父親做一個仿效的法則,足法就是足以讓人家效法。在家庭裡做兒子的、做兒女的盡到孝順的責任的話,盡到孝順的本分的話,那麼你也可以做外面社會一般人兒女做他們的模範,讓他們來效法你。兄弟也是如此,你在家庭裡自己,兄弟「宜兄宜弟」,兄弟相處得這麼這樣地友善,那麼也讓社會上一般的兄弟來向你學習。足法就是足以、足夠地做他們的模範,讓他們都來學你,那麼這樣整個來講,「父子兄弟足法」,你做一個國君了,「而后民法之也」,你全國的民眾自自然然地都是這麼學,跟著這樣學。所以辦政治怎麼辦法呢?《論語》裡面記載,有人問孔子:老夫子你為什麼不去辦政治呢?孔子答覆他,孔子就舉出《書》裡面講,《書經》裡面講:「書云:孝乎惟孝。」孝,自古以來就講孝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友于兄弟是什麼呢?兄弟之間互相友愛、互相幫助,做兒女的要盡到孝道。你問我為什麼不辦政治?我啊!我就把這個孝悌之道,把這個道是教育,從事這個教育,教一般人都學這個孝悌之道。一般人都學這個孝悌之道,人人都講孝悌的話,治國,什麼叫治國?治國就要想把這國治得很太平、安定,人人都是、每一家都是這個孝悌。《論語》裡面講:「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一個孝悌,他不會犯上的。「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末之有也」,一個不好犯上的人,犯是冒犯在他上位的人:不好犯上,你說他好作亂,破壞一切秩序,沒有這回事情。他既是孝悌,又不好犯上,你叫他做一些叛亂的事情,哪有啊?所以講究孝悌之道是治國的根本。孔子講:我教人家學孝悌之道,這就是等於辦政治這是實質上辦政治。所以在這裡講,「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齊家就是父子兄弟足法,家齊了之後,這就是治國的根本。治國就是你要先把家齊起來,把齊家這個原理、這種精神用在治國,這個國是一定治得好。

現在就講到這裡為止,下面下次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筆記第十二講发布于2024-05-13 16: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