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筆記

(根據徐醒民老先生大學二十講字幕整理,表解则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大學表解)

    第十四講·二00三年四月九日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我們現在繼續研究大學,前面講到「此之謂絜矩之道」,下邊引用詩經裡面的文字作為印證,印證前面講的絜矩之道,下面經文我念一小段:「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那麼這兩句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那個《詩經》,《詩經》有一篇,一篇詩裡面,所講的這兩句話,這是在小雅,《詩經》有風雅頌,風是國風,雅裡面有小雅、有大雅,後面有頌。這是小雅裡面的一篇詩,其中有兩句「樂只君子」,所樂的就是只,「只」是什麼呢?「只」是當是字講,或是當此字講,樂此君子。「民之父母」在小雅裡面有一篇詩叫做南山詩,它講:你國家一個國君,對於老百姓的關係,怎麼講呢?過去別說是國君了,就是做一個縣長,一直到民國時代,一般人稱為縣長叫做父母官,一縣之長的縣長就是你這一縣之內的縣民的父母。至於是地方政府以上的國君了,以至於天子那更不必說,那都是要愛民如子。既是國君要愛民如子,所有的民眾都要把你這個國君看做父母一樣,所以《詩經》裡面講的有這兩句話。「樂只君子」,樂是這個,就是只,「只」就是指的在位的這個國君,大家一看這個國君都非常好,非常歡喜,為什麼呢?他是「民之父母」,他是所有民眾的父母。要知道提到父母,我們人人都體驗到,人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幼年,承受父母那種養育的時候,父母對待兒女可以說是無微不至。所以人受之於父母的那種關心、那種愛護,沒有任何人能夠相比的,所以如果把這個人君比做父母的話,可以想見人君是受到民眾的愛戴,愛之於父母的話,就可見這個人君確確實實是仁慈的。

他怎麼樣才受到民眾這樣愛護?把他當做父母這樣看待啊?他就是下面這幾句話,這幾句話是作《大學》的人根據《詩》,這兩句詩的話來發揮的意思。「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你做這個國家的一個君主,你就要看看你國內的所有的民眾,他的所好是什麼。所好的時候,就一般人的心裡來講,基本的生活的衣食住行要不缺乏。再呢,心裡上一切都是很安全的,。有安全感,那麼人與人之間,都能夠和諧相處,社會上沒有犯罪,這是一般人所求的。進一步的要提升一般人,他的精神上的出路,所謂精神上的出路是什麼呢?在衣食住行這個基本的生活能夠滿足他的需求之外,他精神上應該要找出路。這個比如說,我們拿現在世界上這些富有的國家來做個例子,就拿美國來講,美國現在是最富足的一個國家,它人民的財富都是很多,但是你說他每個人心裡都很快樂嗎?沒有。他們大概有一點點快樂,也都是在財富上面這樣講求。

要知道財富再多的時候,不能解決人的精神上的要求,所以中國的文化,講天子、諸侯,應該都是有聖人的道德才居在聖人的這個位子上。那麼既是有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的人,他就一方面做人君,一方面也是做教師,孟子講的:「作之君,作之師。」他當教師就是要提高人的人格,人的這個道德讓他昇華,讓他由普通人一步一步地學到聖人的地位。學到聖人的地位,他的境界就改變了。怎麼改變呢?他所看到的世間一切一切都是真實的道理在那裏,眼前的這些飄浮不定的事物,他通通都能夠放得下。眼前飄浮的什麼東西呢?就是孔子講:「富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一般人所講的財富,貴是甚至於貴為國君、貴為天子,在孔子看起來,如同浮雲一樣的靠不住啊!孟子也講那個做國君、做天子那是位,那是爵位,是人爵,不是天爵,天爵是本來有的,天然有的爵位,天爵就是我們人的道德,學聖人把自己本有的道德,就是這個《大學》開頭講「在明明德」,把這個明德完全開發出來的話,這個世間一切的富貴名利的話,都像浮雲那樣的啊,實實在在的話,那都是假東西,我們要求取那些假東西,不但那些假東卧我們把握不住,甚至於我們自己為了爭取那些假東西,造了很多罪惡的事情,把我们人格都能破壞掉了。人格破壞掉的話,一般人所講的這是非人,這是不是人,不是人就墮落到畜牲,那個是嚴重的。

那麼學《大學》,你是一個國君、天子,你要把所有的人都看待自己的兒女一樣,你是個仁慈,你的仁慈發揮出來的時候,你怎麼樣發揮呢?「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好,他就是衣食生活能夠滿足這個安全感,你要把你國內所有的人民,你讓他沒有恐懼,無論到哪裏也不要怕強盜來搶你的東西,也不怕,也不會有那個土匪來綁票,進一步的教你學聖人。學成聖人的話,不但那些世間的這些事情都能解決,生死問題也是假相啊!生生死死的這些這也是假相,你成就聖人了,這個問題全部都解決了,這都是民之所好。

在我們中國來講,過去那些道家,他學長生不老,他為什麼學長生不老呢?他所好的就是希望一直活下去,不要有死啊!好生惡死,好生這是人之所好,惡死是人所惡的,但是一般人只管講好生惡死的時候,他沒有辦法麼樣把這個好生惡死,把這個目標,能夠到這個目標,他沒有辦法。你既是仁君了,你是聖人了,或者你雖然沒有到聖人地位,你是要想學聖人,你知道這個道理了,等於說你認識這個路了,那你就知道民之所好在哪裏、所惡在哪裏,你完全按照一般人民的所好,你跟他一起好。你自己在修養自己的道德,開發自己的明德,你要用教育種種的方法來教育你國內的所有的人民,也教他開發這個明德,這是最徹底的,這是最根本的教育。這個教育絕不是說,教你怎麼樣賺錢、怎麼樣發財、怎麼樣升官、怎麼樣選舉、贏得選舉,這個不是根本啊!不是教人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奪利,你這個教育根本是要教,一步一步地引導你所治理的國民,讓他能夠開發自己的明德,成為聖人。大家都這樣學的話,你國內的治安自自然然地好,所以這是民之所好。你按照民之所好,你好之,你幫助老百姓教化他們;所辦的事情,也符合他的願望。

「民之所惡」,一般人民所憎惡的事情,所憎惡的事情就是說,剛才講了——沒有安全感,一出門的時候就怕強盜來搶,你身上帶著不管多少錢的話,怕強盜把你搶去。動不動社會上那些犯罪的人的時候,處處有危害,你這有什麼安全呢?這些事情你要把它解除。那些罪惡的場所,那個傳播媒體上面,成天的那些節目,就是教人家學著犯罪的事情——怎麼樣殺人放火,把那些怎麼樣的破壞人倫關係的那些罪惡的事情,你是個人君你要管這些事,這是社會教育啊!你不能怕說:喔!你講這個是不民主了。要把這些有害於一般人的這個,為一般人所厭惡的事情你要把它解除掉,除掉「民之所惡惡之」。學校的這些教育這個教育改革,改革來改革去,改到現在的時候改一無是處,一般家長都是怨聲載道的,這是民之所惡,你這個國君,你就要管這個事情。所以無論學校教育、無論社會教育,你國君不管,誰管啊?你能夠把握這個法則,所好、所惡的都是為著民眾,你這個才算得上是民之父母,這兩句詩是引證來做這個絜矩之道。

 

 ◎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下面,又引詩了:「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這四句詩。這四句詩也是《小雅》裡面的,小雅裡面是節南山,那一篇詩叫做節南山,節是有節操的節,南山就是東南西北的南,山水的山。這一篇詩有這幾句話,有這幾句詩文「節彼南山,維石巖巖」,這個詩啊!跟上面是不同的,上面的詩恭維在上位的話,這個呢?這是諷刺的話,那麼這個諷刺誰呢?就是那個時候周家——這個周幽王。周家有西周、有東周,西周到了幽王的時候,他本身政治辦不好,然後引起來外族來把他殺了。殺了之後,他的兒子周平王。在當時有位大國諸侯把他的太子周平王擁護到東邊來,建立東周。這一篇詩就是諷刺周幽王的,諷刺周幽王用人用得不當,本身的這個政治也辦不好,所用的大臣也用得不好。所以舉這個詩是一正一反,前面那一段是正面的,這是講反面的。

這個「節彼南山」,所謂這個節是指的這個南山,在西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有個南山。那麼節彼南山呢?就是你看啊!彼就是指的那個南山,前面那個南山,彼就指你看,你看看那個南山。節是什麼呢?節是節然,節然,節節高,節節提高的,一節一節堆得很高,那個南山「維石巖巖」,那個南山那麼高,一層一層,「節彼南山」那個節當一層一層來講,一層一層的那麼高的南山。「維石巖巖」,維石,維是一個語助詞,山上那個石頭,山上那個巖石,「巖巖」的那個,山愈高,在高山那個石頭巖巖的看起來很高,又高又大。巖巖就是形容高山上那個石頭。

這個呢?是作詩有賦體、有比體、有興體,興體就是興起來了。前面這兩句詩:節彼南山,維石巖巖」,這是興。由這兩句詩引出來下面:「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赫赫是什麼呢?赫赫是表示這個,所指的那個師尹,師尹是周幽王任用的那個太師。太師尹他這個姓,他的這個尹氏,古時候叫做姓氏的氏,他是尹氏。這個赫赫的意思,他有很威嚴,看起來有那樣的讓人家覺得這個是威嚴而不敢跟他接近,有那種形象。這一個師尹。就是大師,姓尹的這個人。「民具爾瞻」,民就是周家的周天子所治的那個天下的人民,具呢?當皆字講,當都字講。天下的民眾「具」是大家都來看你,瞻就是看,瞻仰。那個師尹就像那個南山,巖巖的那個高大的石頭,那個巖石那麼高。就拿那個比,前面那兩句詩,既是興體,也是比體,拿那個巖巖的石頭來比做師尹那種赫赫威嚴。這個是「爾」,爾就指的那個師尹。爾瞻就是看你,瞻就是瞻仰你。一般人不能夠接近你,都是瞻仰你,遠遠的看著你。遠遠的看著你,詩是非常含蓄的,怎麼含蓄呢?說到這裡就行了,怎麼說到這裡就行呢?天下人都在看你,看你是不是愛護天下人,你是不是自己一個人高高在上,不顧天下人民生的疾苦,有這些用意在裡面。

這個詩裡面所諷刺幽王的時候,周幽王用一個師尹,用這個姓尹的人來做太師,太師的職位這麼高,、就等於後代的宰相一樣,職位這麼高,你就是替天子來辦事情的,治理天下。那麼你一舉一動都看在天下人的眼裡面,做得好天下老百姓看著你,把你當做父母;做得不好,老百姓把你看做什麼人呢?不但不是看做父母,把你看做普通的路人,甚至看做一個仇人、寇雠是一樣的,看做寇雠那就不得了啊!那你就危險了。殷紂王他是不顧天下人的民生疾苦,他自己在那裡享受,暴虐無道,結果他的政權被周武王把他推翻了。所以「民具爾瞻」,從這個詩裡面就可以想到,讓他心裡知道。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所以下面就說了:「有國者不可以不慎」,有國家的不可以不慎。那麼做為一個國君,做一個天子,你都是有國者了。「不可以不慎」,慎是什麼呢?慎是謹慎,謹慎就是前面講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民之好惡,你拿來就當做自己的好惡。你對於天下人民的痛苦、快樂,你要感同身受啊!天下老百姓的痛苦,你就是感覺得自己痛苦;天下老百姓有快樂的時候,你也跟著自己感覺得很快樂。這就是要在這上面謹慎,不要違背這個法則。

「辟,則為天下僇矣。」辟是什麼呢?邪辟。邪辟啊!就是無道了,就是昏君,跟這個明君是相反,就是邪辟。這個就是什麼呢?「為天下僇」,僇這個字,就是跟我們現在所學的那個殺戮、刑戮的戮字是一個字。現在那個戮字,你看這個僇字左邊是個人字旁,右邊是這一個字,現在我們學的這個戮字,左邊人字旁不要,就用右邊這一個字,上面一個羽字,下面那一個,下面加個三撇,在右邊加一個干戈的戈字,這就是戮了。受了刑罰了,犯了罪,國家把他用法律來定他的罪,然後受了這個刑罰,叫戮了,刑罰最重的就是把他誅戮了。這個僇字在這裡講就是那個戮,受了刑罰的那個戮是一樣的。

你做一個國君的人,你不能謹慎,你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沒有道理的,無道。辟就是不正。人君要是坐在這個正位子上面,一切所做的事情都要替天下人來謀求福利,這才是正啊!辟就是不正,完全為自己,那麼這個怎麼樣呢?「為天下僇矣」,你這樣做的時候,天下人都要起來反對你。反對你就是你就要受到天下人來誅戮你,你受到誅戮了,你這個罪是自己失了道!無道,要受天下人來給你定這個的罪,來懲罰你。這是舉反面的意思,就是讓做人君的人一正一反,在這上面,這都是從《詩經》裡面引用出來的,做為一個前面講的君子絜矩之道。絜矩之道,你就按詩所講的,你自己時時刻刻來自己警覺。那麼這種警覺絕對不至於,能夠這麼做的話,絕對不至於變成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了。

暴虐無道的昏君,大家知道,遠的有夏朝最後亡國之君是夏桀王。殷朝呢?是殷紂王,這是在周朝,被周武王伐紂討伐掉了。那時候有人問孟子:周武王伐紂,那時候武王還是殷紂王的一個臣子、一個諸侯,諸侯是天子的臣子,武王伐紂這是以臣弒君,可不可以呢?孟子就說了:「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說:我只聽說武王是伐紂,只是誅戮一個獨夫,殷紂王是個獨夫,天下的人死活、痛苦他不管,他只管自己一個人在那裡享受,是一個單獨的、孤獨的一個人,叫獨夫啊!武王伐紂就是除掉這一個獨夫,為天下人除害,這個不算是弒君,哪裏算是弒君呢?那麼從孟子講這個話再拿《大學》裡面引用這個詩,這兩段詩時時刻刻自己提起自己的警覺心,絕對不會成為現在的桀紂了。

我們讀古書要知道現在的事情,你們各位現在雖然還是平民,說不定你,也說不是你將來也有機會,你到了美國去,你做了美國的公民,也有選舉權了,你當選為美國的總統了,那你就要不但拿美國人要看待自己的兒女,你把全世界的人你都要看待,都要照顧他。到那個時候你就絕對不會,你要發動,你覺得你美國這麼強大,你要攻打哪一個國家,就攻打哪個國家,你不會的。天下人都是,你要想全世界都要服從你的話,你就把我們中國文化學一學,學成王道。學成王道,你不但對於自己的國家民眾這樣愛護他,對於全天下、全球的人,你都要愛護他,那你還敢攻打這個國家、攻打那個國家嗎?這就是我們讀經書要知道現在的用法。你這樣用法的時候,天下人得到你的好處,那就天下太平了。你自己怎麼樣呢?你自己啊!人格是保全了,你不會在人道裡墮落下去了。儒家講學尤其是詩裡面,講得很含蓄,儒家講這個,你人做得再不好,頂多你是個小人而已了。

你如果要按照現在世界上各種宗教來講,尤其拿佛法來講,佛家的這個道理來講,你做一個國君,你動不動的是要侵略別人的話,你不但人格不能保全,不但是個小人,死後決是要墮到地獄裡面去,這是一定的。現在外國人不懂,你要到外國去做外國人的總統的話,你懂了,你就知道這個利害了。知道這個利害你不敢做,你人格保全了,進一步地,你拿中國這個文化,這個根本教育提昇全世界的,你不要拿這個人權啊!來說。是要推行到全世界,叫全世界的人都要講這個人權。人權不是不好,但是你要公平的講人權,你不要選擇的講。其實真正講這個人權,過分強調是完全自私自利的話,那都是違反修道的。你要做了大國家的總統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教育要實行根本的教育,教人家來學聖人,這個是根本的教育。

既是學聖人的話,你就不能夠過分強調人權,人權它是幫助我們自私自利的。人權有一個適當的,適當講的,有一個適當的限制還可以的,如果是沒有適當的限制的話,發揮到極處的話,人人都是自私自利啊!破壞這個平等。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時候,你要講明明德,辦不到。明明德是一定要講這個,看待人家,看待自己,把我自己跟天下人同等地來看待,這就是這個詩裡面所講:「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一般人都是好生惡死,我們就要替一般人講:好生惡死你怎麼解決呢?你要是過於強調人權的話,你就是增加人家的生死,而且還叫人家墮落下去。你要強調無私無我的話,我們要是無條件的貢獻人群的話,你這個就是能夠實際上就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把天下人所謂好生惡死的這個問題,你實際上就能夠替他解決,替天下人解決,也就是替自己來解決這個生死大問題,你這是真正的明君。什麼叫明君呢?你這個明君是看得一切都是明白的,世間這些假象你看清楚了,真實的東西也看清楚了,《大學》裡講的明明德,那個明德你也看出來了。這個障礙在明德外面的那些假象,人的權利、欲望、財富這個都是孔子講的浮雲,天上的那個浮雲一樣的,那些浮雲你不教,人家自然從過去都是與生俱來的,都有這個習氣,他都是在那個爭取了,你不必教。你所要教的話,真正好的教育的話,你教人家把這些東西能夠看破了,看破這些東西,你才能夠真正的明明德。真正的明明德那才能夠成為聖人,才能破除所有的這些浮現的、飄浮的這些假東西,你才能夠得到永久存在的明德。所以中國的學問講到深處,用在教育上面,這就是根本教育。你是個明君就把這一切都看明白了,然後你治理國家、治理天下,拿教育來教育國民、教育天下人,你才是正確的。那麼這裏是引用這個,都是教我們懂得什麼叫做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自己的感受,拿自己的感受來看待天下人,那么後面呢,又引用詩了,現在這一節,就算做一個小結束,下面下次再繼續研究。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筆記第十四講发布于2024-05-13 16:39:13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