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筆記

(根據徐醒民老先生大學二十講字幕整理,表解则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大學表解)

    

第十五講·二00三年四月十六日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各位同修:現在繼續研究《大學》。今天從這裡開始,我把經文念一小段:「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從這兒開始。這裡講「詩云」,這一段從這裡開始,以下是講治理國家,要注重的是道德,錢財那是其次的。從這裡開始一大段是講這個意思。那麼這個詩是什麼呢?詩是《詩經》裡面屬於大雅,大雅裡面有個文王的詩篇,在這個詩篇裡面它是讚美文王那樣的道德。在開始這幾句,就是從那個詩裡面引用這幾句話。那麼大雅文王篇既是讚美文王,就覺得文王有那樣的道德,所以到後來由周武王能夠建立周家的天下。再想到周家以前就是在殷紂王的時候,這個詩篇裡就講:「殷之未喪師」,喪是喪失。師呢?是眾,當眾字講。那麼殷家未喪師,在那個時候也就是說,還沒有亡國的那個時候,「克配上帝」,克當能,能夠配合上帝一切的這種政治、教育,都符合上帝的意旨的。這個指的是殷家什麼呢?我們知道亡國之君是殷紂王,在殷紂王以前,他的父親一直到他的祖上,這個都有很好的道德:治理天下既是仁政,又能夠政治、教育都辦得很好,一切都符合天意的。所以,注疏本子就是這麼說了,他說殷紂王的父親叫做帝乙,帝王的帝,乙就是甲乙丙丁的乙——帝乙,以至於是在他以前的殷家那些帝王,他們所實行的政治、教育,都能配合上天而行,所以這個詩裡面講:「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未喪師」,師在這裡當眾字講,眾就是民眾,沒有失去民眾。當然這個師字,也可以說是武士伐紂的時候,殷紂王也率了他的軍隊來跟周武王,兩下子來作戰,這個師也可以指軍隊講的,但是最重要的,這個師是對於民眾把它解釋為民眾。他,武王所以能夠伐紂成功,武王實在是,孟子是這麼說的:他是弔民伐罪啊!因為殷紂王在位弄得天下民不聊生,他自己在那裏專門一個人在那裡享受,荒淫無道的在那裏,把所有天下人的民心就失掉了,這個叫喪師。由於喪失民心,武王才能夠來弔民,所謂弔民那是安慰民眾。民眾在殷紂王的時代,那是生活困苦艱難,像這樣的政權還能存在嗎?所以武王一起來的時候,伐紂一舉就成功了。那麼在這個之前就是未喪師,他的父親以上的這些帝王,他能夠克配上帝。所謂克配上帝,天子,什麼叫天子呢?天子是上帝派來的,是他的兒子。既是上帝派來的兒子的話,他就替天行道,他就按照上帝來實行天道,天道是什麼呢?天道就是普遍的、平等的來養萬民,來使天下的所有的民眾,都能夠各遂其生,各得其所。所以在殷紂王以前他能夠克配,能夠配上帝這一切的意思,來實行政治、教育。到後來殷紂王失掉天子,失掉天下就是因為他喪失民心。由於這樣看起來,這個詩裡面就說了:「儀監于殷,峻命不易。」殷朝啊!「儀監」,這個儀字當宜字講,宜其家人的宜字講,宜當很適當的,或者是應該的,那你就是要應當來「監」,監就是看一看。你要是看看殷朝,殷朝什麼呢?它為什麼喪失了天下,喪失了民眾?喪失天下就是喪失民心了。那麼你要把它做為一面……,那個監當動詞,就是看啊!當名詞講它就是一個鏡子。古時候沒有那個玻璃鏡,就是用一盆水,或者用一個銅器,把它磨成像一個器皿一樣的東西,很發亮,可以做鏡子用,可以照;或者那個盆子裡面放著水也可以看,這個叫做監。那就是說你拿這個殷家他的天下,他的祖宗怎麼樣得來的天下,到殷紂王的時候,怎麼樣失掉天下,你把它當作一面鏡子來照一照。照一照你就知道了:「峻命不易」,峻當大字講,大命啊!這個大命就是天命,天要指派誰到人間來做帝王,也就是做天子,來治理這個天下,天的這種命令得來是不容易的。怎麼樣得來不容易呢?這就照應前面殷家就是一面鏡子,過去,這個殷家以前是夏朝,夏朝的最後一個君主是夏桀王,夏桀王也是跟殷紂一樣,也是荒淫無道。因此,殷家開闢天下的君主就是成湯王,成湯王起來,也是跟周武王是一樣的弔民伐罪。那麼弔民伐罪就成湯王來講,他是聖人,不是聖人是辦不到的,為什麼呢?一方面有聖人的道德,一方面要有聖人的那種能力,他有治理天下的這種能力,有德有能這是聖人。所以他代表天下人把夏朝的夏桀王這個政權推翻了。這樣看起來在殷朝它的開國之君是個聖人。從成湯王以後,那有好幾代都是聖賢的人君,所以孟子曾經講:「賢聖之君六七作」賢聖之君那數起來有六、七位,很多很多啊!因為這樣的話,殷家他得了天下,所以現在周家了,現在是讚美文王的周家這個道德,有文王那樣的道德那樣的能力,以至於到武王這個時候,這樣是成就了,成就建立了周家的天下。建立周家天下,不是純粹的因為殷紂暴虐無道,失了天下的民心,假使說沒有文王、武王這種聖人之德的話,如果其他的人來,不是聖人的這種修養、這種道德的話,你就是把殷紂王的這個政權推翻了,推翻之後,你接著自己也不能治理天下,這個道理很明顯的。所以在這裡說:「峻命不易」,你雖然把殷紂王這個政權推翻了,你自己建立周家天下,你知道這是得來不容易的。文王、武王這種道德、武功得到天下的民心,他才能夠建立周家天下。現在一方面這個詩是讚美文王,一方面也講給周家後代的帝王來聽的。這就是說最重要的是講給周成王,因為武王伐紂成功以後,沒有好久就過世了,那麼接著就是周公來輔佐成王來即位的,所以這個引詩啊,拿這個詩是讚美文王,實際上就是來勉勵周成王,讓他知道這個天命得來不容易的。要守住這個天命的話,那一定要得天下的民眾之心,所以下面接著就講,前面引了這幾句詩,幾句詩引了之後,一方面是解釋詩裡面的內容,再一方面就是讲给周家的天子让他要瞭解,要這樣的要很謹慎的保有這種道德,也就是保有民心。那麼經文就說了:「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所謂這個「道」啊!就是治理天下的,就是治國平天下的這個道,你要把國家治好,天下也治好.所謂「平天下」就是把天下治得太平,天下人一切都是安然。沒有一種安全上的這種恐怖,都有一種安全感。自由自在的生活,那麼這是平天下,也就是天下太平。這種要把天下治得太平的時候。這個道就是要得眾,你要得了天下眾人的心,你這個時候就得國了,得眾才能得國。反過來講「大眾則失國」,大眾是怎麼失的?這個在過去的三代,三代以後的歷代,凡是明君都知道要保有天下就是民心的向背,得眾就是得到民心,都歸向於你,失眾就是民心離開了你了,他是不歸向於你,是民心離散了,這就失了眾了。民心一離散了,你的國家到了亡國的時候已經快了,就是「失眾則失國」。那麼這個道理一個正面的,一個反面的。說出來以後,就是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所謂「是故」,就是做一個結語,把上面的意思講完了之後,下一個結論,「是故」就是因此,因此之故,就是由於這個緣故。由於這個緣故是什麼呢?「君子先慎乎德」了,君子這裡指的就是君主。你治國平天下,你要保持這個國家,要想把國家治得好,天下治得太平,你就不能夠失掉這個民心。不失民心。怎麼樣才能夠不失民心呢?修這個德,先慎乎德,你必須先謹慎的來修養自己的道德。自己的道德,這個德字,在《大學》一開頭,我記得也講過了,這個德字是什麼呢?德是明德。這個德字是後來的,在左邊加個雙人邊,古時候這個德字,不要雙人邊。右邊,你看這個字,上面是個十字,十字下面一個眼目的目字。眼目的目字下面一橫。這一橫在古時候的寫法,從左邊先寫一直下來,一直下來,然後寫到目字的下面。然後向右一轉,轉成橫劃,一直一橫這個連起來那是隱字,隱藏的隱字,是隱蔽的象形的一個字,那是叫隱字。這個下面是一個心字,上面那個直字,就是意思說有十個人的眼睛看你,你說要隱藏,隱藏不起來的。下面這個心字就是說你時時刻刻的,你的心裡就存著這個心理,就是說我的心裡的事情雖然沒有說出來,我也沒有把這個事情用行動表現出來,就是在心裡的這個意思,就如同十個人在看著一樣的,就是十目所視。既是十目所視了,我心實時的話就是一切都可以公開,這叫直啊!下面一個心字,叫直心。這個直就表示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直的,直的就是什麼呢?沒有任何可以隱瞞人家的事情,我的心裡就是一切都可以公開的,就是宋人宋儒所講的:「事無不可對人言」,這就是德,直心就是德了,怎麼叫直心就是德呢?下面這個心,既是直心了,就不是我們普通人的心了。我們普通人的心就是虛妄的心,所謂虛妄的心就是一切為著自我,有自我的心,有自私的心,這個心就怕人家知道,要隱瞞起來。那麼這個直心就是沒有隱瞞的事情,這個心就一切都是公開的,這個心是平等的心、清淨的心。這個直心這個德,就是性德,就是《大學》一開始就講:「在明明德」,就是那個德。這個德就是直心,這個德就是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那麼「有德此有人」,這個德就是那個經文裡面解釋:君子你要先慎乎德,怎麼先慎乎德呢?君子你做天子已經是聖人的話,那個明德已經明出來了,那個沒有問題的,一切都是明德。就不是聖人的話,你是個賢人,你想學聖人的,你是個賢人,或者還沒有到賢人地位,你是個君子,你誠心誠意的一心要學聖人的話,你就是在君子這個修養的程度,你要明瞭這個德的話,你就要慎乎德。慎乎德時時刻刻,你就要把你這個本有的明德讓他起作用,不要使自己的私心來遮蔽了明德,這叫慎乎德。拿現在好懂的話來講,你一切要依照你的理性,依照你的理性來治理天下,來治國家。所以慎乎德就是指的你必須用你的明德來治國平天下。所以接著講「有德此有人」,你有這個明德,「此有人」有這個德,「此」,此就是指的接著說:有此德然後就有人了,人就是指你治國的,你有一國的人民都是屬於你的,他的心都是屬於你的,你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他的心也都是屬於你的,這個怎麼說呢?前面講這個明明德這個明德,明德跟各位說,明德是性德啦!《中庸》所講的:「天命之謂性」,就指那個性。這個德,就是那個性德,性德是這個帝王,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個都是帝王了,那麼他都是聖德都有了。他這種聖德、明德的時候,他的明德是不是只限於他本人呢?如果說,他們這個明德只限於他本人的話,那就是說他就談不上有人了,就是因為他們這個明德,除了他本人,實際上這個明德跟天下所有的人是共同的一個明德,不過這些聖人呢,把他的一部分的明德已經是完全明出來了。天下所有的人的明德,在這個本體上在明德的本體上,跟這些聖人是一個本體,可是天下人民還沒有成為聖人,他的明德還被那些昏暗的障礙,把他的明德障礙了,變成昏德。雖然是昏德,這個昏德的本體跟聖人的這個明德的本體是一個,是一致的。由於這個理論的基本在這裡,所以說是「有德此有人」,治國平天下這個君子,他有這個明德,以他自己這個明德,自己明德是什麼呢?因為自己明德是開發出來了,他把天下人都看待自己是一樣的;愛天下人,就等於愛護自己是一樣的;天下人有任何痛苦,就跟自己受了痛苦是一個樣子,沒有兩樣的。因為這樣,他才能夠像孟子所講的:「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禹王治水啊!禹王是治理天下那個洪水,天下那樣的洪水那個災難,好多民眾受了水災,淹沒了,多痛苦啊!這個比如說我們在台灣,過去有很多次水災,比如說台北市、汐止那個水災,內湖的那些水災,那是太小了,小而言之了。在舜帝到夏朝這個時候,那個水災大得很哪!那個時候,禹王他看見整個中國大陸就是天下了,水災那麼嚴重,他看見天下的民眾受了水災那種痛苦,就猶如自己淹沒在水中那樣難過啊!就是孟子講:「禹思天下有溺者」,溺是溺在水中,「猶己溺之也」猶如自己溺在水中是一樣哪!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聖人他的明德已經開發出來了,他知道他的這個德的本體跟天下人的本體是一體的,所以他才同情天下人。那麼因此基於這個道理,所以說「有德此有人」,你君子治理天下,你有這個明德,你才把天下人當做自己一樣看待,那你誠心誠意的來替天下人謀求福利,解除天下人的一切痛苦艱難的問題,這樣的。你想想看,怎麼不會得到民心呢?所以有人啊,有天下人,人心都歸於他啦!這叫有人啦!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了,這個一段經文強調的就是你治國平天下,首先要注重的就是道德,所以上面講「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嘛!「慎乎德」,有了德之後你就有人。有人呢?就有土啊!為什麼有人就有土呢?後代的很多君主不瞭解啊!特別是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國都是要爭奪,要侵佔這個國家,要侵佔那個國家,無非要把這個國家,要去佔領它一塊土地。一直到後代,不但中國,世界哪個國家都是如此,到了滿清末年,到滿清以至於到民國時代,那個西洋的各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稱呼他們列強啊!列強成天的在那裡侵略我們中國。我們這個國家很大嘛,今天聯合起來,聯軍來侵略中國,要割一塊土地給他們,給他們怎麼呢?他在這裏可以做生意。那麼再過一個時候,又侵略一塊土地要割讓給他們。他們那些人都不懂得啦!認為有土就好了,實際上不懂,重要的是人,你沒有人只有土,你把這個土侵佔過去啊!那個土地上的人,那個民心不向著你,你還是沒有用處,所以說下面講:「有人此有土」,為什麼「有人此有土」呢?講到這個道啊,我們中國的學術就是講這個道啊!你明瞭這個道是什麼呢?任何一個人,生下來到我們人間來,他不會懸在空中,不論是富有的、是貧窮的,就算是貧無立錐之地,他生下來他也要佔一個地方,要有個生存的一個土地給他。沒有說他家裡貧得一塊土地都沒有,什麼沒有,一生下來就懸在半空裡面,哪有這回事情呢?就是任何人一生來,他就有一塊土地,自自然然地。為什麼生來就有一塊土地呢?人啊!土地是我們的環境,我們人所以有這個環境,就是我們這個人心啊!心理造成這個環境,所以人到這個人間來的話,自自然然就有環境提供給他生存的。因此呢,有人了必然就有土。這個理論是有這麼一個系統在這裡。

那麼「有土此有財」,財是一切的物質、財產。這個一切的物質財產等等的這些,從哪裏出來的啊?土地從大地出來的,沒有這個大地,你說這個人類在原始時代,吃的就是那個,最早的是吃獸類的,茹毛飲血的時候。到後來野外吃的那個樹上結的果子,地下那個野菜這一類的。再到後來呢?可以有農作物了,種五穀了,你無論種五穀也好,野外的野生的那些食物,離不開土地,都是土地生出來的,所以是只要有土地,土地上自自然然地提供那些財富給我們人來享受。你說我們人啊,你說再萬能,就是現在的科學進步到可以變造一切科學的成品,你科學成品那些原料,你還是從這個大地出來的。現在科學最發達的美國,你美國造什麼樣的科學產品的時候,你還少不了這個石油呢!你要為了這個石油的時候你要去攻打伊拉克,就這樣啊!你不瞭解這個道理啊!你攻打伊拉克,你為了石油的話,你是爭奪這個土地啊,你把這個因果是顛倒的,你明瞭因果的話,你修養自己的道德,修養道德的時候,那個土地上的人歸向於你。土地上的人歸向於你,那個土地,土地的產品暢通無阻的啊!不用你攻打人家,現在世界的貿易的話,按照合理的行為,你要什麼有什麼的,而這些東西都是從大地上出現的,生出來的,所以這裡說「有土此有財」,只要有土地,就有一切財富。

「有財此有用」,有了大地所生產的各種財富,然後就有用了。用,我們人所以有科學發明,在古時候一切的發明,你憑什麼發明呢?你不過是把那些財產,你知道怎麼使用它而已,使那些財產能夠變為適合於你自己的用處而已,實實在在講你自己不能創作的。這些財產都是大地在那裏生出來的,我們實在沒有能力生出來的,我們只能把它變化變化而已啊!所以有了財,你才能夠把它變成有用處的這種物質。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那麼這樣看起來是「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是個根本;財是一個技末。怎麼德是根本呢?德,剛才跟各位說了,德就是直心哪!就是我們這個本性啊!那個本體上起的作用出來的啊!這個直心就是我們本性,這個根本。那麼這個財是什麼用呢?你有這個德才能變化一切的;沒有德,你雖然也能變化,但是那個變化不一定是可用的,就是可用的話,也有很多副作用。比如說我們現在是這個種田的,你種蔬菜也好,種水果也好,種的五穀,為了防治這個病蟲害,你發明那個化學的那種來殺蟲的藥品!農藥。這個農藥好像是可以把危害農作物的蟲蟻把它殺掉啦!可是殺掉這個蟲,留下來的農藥,我們人自己吃下去了,所以這個作用不是純粹的好處。我們古人的時候,他雖然沒有現在這個科學能夠製造這個化學農藥,古人都是製那個有機的肥料,那個有機肥料沒有副作用。所以現在這個科學製造出來的種種東西,它的副作用很多。這還是就有用處的這一方面來說,還有其餘,你看做的那些殺人的武器,核子——毀滅性的這些武器,以至於那個化學的殺人的那些武器,一些這個毒藥,這個東西你要是在古時候,要講道德的人,他不會製造的,為什麼呢?你造這些毒殺蒼生的這些武器,就是因為你沒有平等心。有平等心才是德,這個明德是平等的。明德就是把天下人看做自己一樣的,那你還要發明這種武器來殺傷那些人幹什麼呢?所以這個德是根本,有了明德的時候絕對不害天下人的。他來治國平天下,他來變造一切有用的這些物質的時候,都是對人有利而無害,那麼因此這樣的話,德是根本。這個財是末啊!財為什麼是末呢?大前提,你要有德之人到世間來,他才能夠變成有用之財。因此德是根本,有這個根本才有財;沒有根本這個財是沒有啊!就如同一棵樹一樣的,樹有根它才能夠長出樹幹,然後有樹枝,有樹枝然後才可以開花結果。你這個德是一個樹的根本,有樹的根本,然後你才有樹枝子,然後這是才有這些財富,所以說「財是末也」。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如果說是「外本內末」啊!把這個根本,應該是德是根本,你不看到根本,本反而看作外在的。這個內末,你反而把枝末,看作是很重要的。這樣的時候「爭民施奪」,所謂爭民施奪是什麼呢?你國家你治國平天下,你是個君主,注重的是爭取的,爭取什么呢?爭取財產,就接著上面一句話:「外本內末」,你看重枝末,看重枝末就是看重財產、財富。這個外本是道德你反而不注重,這樣的時候,你注重的是爭利,爭這個財富。「施奪」施奪就是說,你上面講爭,自己你這樣做的話,就引起民眾來爭奪了、爭利了。施奪是什麼呢?做國君的人,你重視的是奪取,一切都是重視奪取的,施就是你講究這個,等於是你叫老百姓不是讓他們講禮讓,叫他們注重道德而是施給他們的,這就是教給他們互相奪取。那麼這個爭民施奪的時候啊!因此下面就說了:「是故財聚則民散」,瞭解這個道理的話,你自己怎麼樣這個理財了,知道這個原理,你國家要跟民眾要争奪,與民爭財的話,你把這個天下的財富聚集起來,老百姓就散了,民心就散了。反過來說,你把這個財富散給老百姓,「則民聚」,這個天下民眾就聚起來了,就來傾向於你了。那麼講到這裡,下面那個結論,稍微休息一下,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筆記第十五講发布于2024-05-13 16: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