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筆記
(根據徐醒民老先生大學二十講字幕整理,表解则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大學表解)
第十九講·二00三年四月卅日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献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盗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各位同修:現在我們繼續研究《大學》。今天開始講這一段經文,我先念幾句:「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就從這裡開始。上一回,講到治國應該「好人之所好,惡人之所惡」,反過來講,如果不是如此的話,「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的話,那就是「拂人之性」,到了拂人之性的時候,這就「菑必逮夫身」了,那一切的災難,也就是接著就來了。
今天接著講,講這個治國,無論是平天下也是這樣的,「君子有大道」,在位的君子你治國有大道,有治國的大道,這個大道是什麼呢?根據注疏本子的解釋,治國的大道就是要行孝悌仁義的大道。這個孝悌仁義,這是在我們學聖人的時候必須要學的,因為講孝道、講悌道、講仁、講義,這個都是,這個《大學》前面開頭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那個明明德就是大道。那個明明德大道,你要學這個大道,怎麼個學法子呢?就是要學孝悌仁義。孝悌仁義再把它講到真正修持的功夫上面,那就要講這個忠信。在《論語》裡面說:「主忠信」,主忠信,以忠信是主要的一個修養,一個重要的功夫。所以這裡講:「是故君子有大道」,我們學聖人、作國君的人固然要學大道,我們普通學儒家的學問,最高的目的就是要學成聖人,所以無論任何人你有心思要學成聖人的話,就要學大道。學大道,在這個地方有大道啊!有大道是怎麼講啊?有大道是學明明德那個明德。人人都有明德,在位的國君、天子固然有大道,我們普通的讀書人,就是不是讀書人,一般人誰沒有大道呢?那換句話說,誰沒有明德呢?都有。那麼你要這個明德把它開發出來的話,就要學孝悌仁義。孝悌仁義落實在哪裡?就是忠信二字啊!所以「必忠信以得之」。不講忠信的話,修道那都是落了空啊!「忠信以得之。」
「驕泰以失之」,所謂驕是驕傲:泰是什麼呢?泰是一切是自己什麼事情都不那麼積極的,不是那樣勤懇的拿來修學。就拿治理國家來講,古人治理國家,那是心心念念的都是放在國家的事務上面。你一旦自己很舒舒服服地在那裡,不管國家的事情,只貪著自己在那裡講究很舒暢地,你的國家這個政治也差不多啦!亂的時候快到了!所以驕泰這兩個字,驕是自己驕傲:這個泰就是自己不把國家的事情當作一回事情,就是懈怠,自己只圖自己在那裡舒暢。這個必然就失了,失了這個道了。失了道,你作國君的人,把國家治得好,一定是有道之君,國家才治得好;一旦失了道的話,國家就沒辦法再保持了。那麼君子要知道,你治國有這個大道,這個大道,就個人你的修持來講,你要講忠信,不可以有驕泰,一個人一到驕泰的時候,那就失了國了。這是講你一定要怎麼樣才能夠得了這個大道,有道的話,你這個君主才能夠繼續把這個國家治得好。
就我們個人學《大學》的來講,我們雖然沒有作國君,甚至於我們也沒有像古時候那樣,在朝廷裡面作大臣,小臣子也沒有作,我們就是普通的讀書人,讀書人也是要應該,既是學這個大道了,也明瞭自己本有大道,那也必須這樣學,學大道,就是首先從學做人開始,做人就是忠信為主。
這個反面來講就是驕泰,為什麼驕泰會失了這個大道呢?驕就是傲慢、驕傲,一驕傲的時候他就看不起人家了,這讀書人不管他求學,讀書求到什麼程度,只要一驕傲的時候,他就感覺:他的學問比任何人都高,這就了不得了,這就不能再進步了。那麼作國君的人或者在朝廷裡作臣子的人,他一矯傲的時候,他就感覺:他的學問、。他的能力也比任何人都高,這也就不得了,一有這樣的驕傲一起來的時候,他就看不起一切人,那就是權力的驕傲,有了權力他就是矯傲了,這就是他失敗就要開始了。泰是什麼呢?除了他本人,自己不勤奮的工作,再呢?他一做事情就是奢侈,就是鋪張,這一奢侈,如果是一個國君的話,他一辦事就勞師動眾的,不必要的勞動多少人,他就是要勞動多少人。
那麼這種泰的話,不是一個有道之君,應該有的作為;有道之君他辦任何事情的時候,辦得恰到好處,要多少人力、要多少財力,絕對不會多,不可以超過的,一超過了就是奢,也就是泰。那麼更好懂一點的話,就是不要過於奢侈浪費,所謂浪費,多用人力也是浪費;多用財力更是浪費。作一個國君的人又驕傲,又奢侈浪費,那麼他這個道就沒有了。沒有道,這個國家、這個政權,他就沒辦法再維繫了。前面這一段這幾句話,是講治國的一個大的原則,治國之道這是以忠信才能達到孝悌仁義;有孝悌仁義才能開發自己的明德。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是矣。
下面接著講你國家不能沒有財產,國家治國的話要有財力,所以講究生財之道。下面經文是這麼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是矣。」這一段是講這個國家講究生財之道。治理一個國家當然道德是根本,這個生財之道也很重要。無論古時候以至於現在,現在世界上你說哪一國家,它都要講怎麼樣開發財源,怎麼樣講究發展經濟,這要講究。你開發財源發展經濟的話,你要懂得生財之道。這個生財之道在這裡是這麼說:「生財有大道」,這個大道跟前面講:「君子有大道」,比那個次一等的那個是治國,作一個國君,要一個有道之君的話,那樣要開發明德的那個大道,那是根本;現在這個「生財有大道」,就是下面講的這幾句話,就是生財之道。一個呢?「生之者眾」,生之者眾,生是生產,生產財貨的要「眾」,所謂眾,比如說你這一個國家,從事生產的人,人數要多,這叫生之者眾。「食之者寡」,食是什麼呢?食是消費的人,對這個生產來講的話,應該生產多,消費少。
再呢?「為之者疾」,「為之」就是就生產這個事情,每做任何一種生產的事情來講,疾就是積極的做,不能夠懈怠,是積極勇為的那樣去做,就是為之者疾。「用之者舒」是什麼呢?舒是當緩字講,跟那個疾是相對來說,「疾」是你從事生產,一切的經濟活動都要做得很快,「疾」——做得非常快。那個舒呢?舒是慢慢地,不必那麼急,就拿我們現在這個消費也好,使用錢財也好,你賺錢從事無論是生產也好,是商業的貿易也好,這都是工商的這些活動;古時候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做起來是積極地,很快地去做,你在使用這些財產也好、各種的財物也好,「舒」就是緩慢地,不必一下子,一下子揮霍,把它揮霍出去。揮霍出去,你再來呢?所以必得,這個拿好懂的來說吧,就拿我們現在來講,你收入的啊!收得要多,每天都有收入,收入得很快;你要消費使用出去的話,你要必須消費、必須使用的,你才使用;不必使用的話,你就不必一定要把它消費出去。「舒」就是你在使用金錢,你要考慮考慮,用到最適當的時候要節省,這就是「用之者舒」。那麼這樣的話「則財恆是矣」,你能夠把握這個生財之道的話,那麼你這個財富,「恆」就是永久是富足了,你一個國家治國把握這樣的生財之道,那你這個國家財富就不會缺乏,
這個跟我們現在的一般觀念,當然說出來我們現在一般人認為這些,有些不容易瞭解了,為什麼呢?我們現在一般經濟學家所講的話:要刺激生產,就要提高消費,你多消,然後才鼓勵多生產,這是現代人講經濟的是這種說法。但是呢?我們現代人這種說法,也未必完全是對的,為什麼呢?假使說按照這個學說,天下人都這樣地儘量去消費,然後儘量地去從事生產,你要知道我們這個地球上這個財富,這個財源,地下所藏的這個財源,究竟是不多啊!就拿現在的工業國家來講,工廠的也好,各方面生產的事業也好,所需要的石油要多少啊?但是你估計估計這個地球所藏的石油有多少呢?你像現在這樣的話儘量地在那裡使用,總有一天,地球所藏的石油有用盡的時候啊!石油是如此,其他的藏在地下的那些有用的物質,無一不如此。就算是地球,它繼續還可以,地球埋藏的,埋藏在地球裡面,它可以繼續再生長吧,生長,你照現在這樣使用得沒有節制的話,它生長也來不及啊!所以說到最後,我們還是遵照古代聖賢所講的話,這個道理還是可用的。無論就個人理財、就國家的生財之道,你還是要節制比較好,不必多消費,這還是完全就有形的財富、一般人生活所需的這一方面來講,你消費得沒有節制,總是有用完的時候啊!如果再講到我們學聖人的話,就講道的這一方面,學聖人的話,就不能夠貪圖物質的享受,你把這個物質享受放在心裡,你注重這上面,那你學聖人就沒有辦法學了,心就不在道上,注重在物質消費上面,心在道就沒有了。這一點我們學《大學》的人就更重要,更需要瞭解這一層的道理。所以生財有大道,講這幾個原則,在古時候是需要,在現代還是需要,儘管現在一般講經濟學的那種學說,他是講他們的,我們學的話,從自己生活所需,到修道這一方面,我們根據這幾個原則來學的話,我們才有用處。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下面這一段;「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就是講,與道有關係了,這還是講治理國家的國君來講的。你是一個國君,甚至於你是天子,你要作一個仁君,作仁君你才能夠把你的國家、把你的天下治得好,仁君是個仁者,要怎麼呢?「以財發身」,所謂「以財發身」,就是不要注重這個財富,你是國君的話,你不必注重你國庫裡面有多少財富,不要看重那個:甚至於你國庫裡面這個財富的話,你要散出去,散出去給老百姓,讓老百姓發財。讓老百姓發財是什麼呢?你就成就你是一個有仁德的國君。身是什麼呢?身是你的身份,拿這個財物來成就你仁君的身份。相反的來講,不仁者!不是一個仁君,那怎麼樣呢?「以身發財」,他利用他的國君,利用他在位的這種權力,儘量把民間的財富搜括到他這裡面來,由他自己來享受。像古時候那個夏桀王、殷紂王,就是把天下民眾的財富,沒有限制的、沒有節制的聚斂到他這裡來,由他自己在荒淫無道的,晝夜的在那裡享受,這個什麼呢?叫做以身發財,就用他那個作人君的,人是為人民,作人民之君的一個權力來發財,這個什麼呢?他財是發了,財是發了,他這個身份毀了。凡是一切為人君主的人,他必須要作一個仁德之君;要作一個不是仁德之君的話,那就是桀紂,以身發財的結果怎麼樣?夏桀王由成湯王把他的政權推翻了,夏桀王自己的生命不能保。殷紂王也是如此啊!不必到後來,就他自己,就被周武王把他討伐,把他打敗了,以身發財的結果是即身就毀滅了,要知道這個利害。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說到這裡以後,下面就是講事實了:「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存車財;非其財者也。」那麼你是一個仁君,仁君就是仁德之君,你是在上位的人要好仁了,在這裡就解釋這個道理了。你能夠知道這個道理,就是以財發身,自己不必那麼注重財富,那你在上位的人就是好仁,好仁而不好財。你在上位的人,好仁而不好財,在下的人——你朝廷裡的大小臣子,以及全國的人民都是在下,你在上位的人這樣好仁了,而在你下面那些大小臣子與一般人民都好義了。義是什麼呢?義當宜字講,「宜爾室家、宜其家人」那個宜字:宜字就是做人做事做這個恰到好處,應該怎麼做,他就照那樣做那就是義啊!所以你在上位的人要好仁,下面所有的人,無一不好義啊!所以是「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
那麽「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也沒有,一個在國君之下的所有人好義,所有都是好義,所謂好義是什麼呢?你是一個仁君,要實行政治上任何一個政策、辦任何事情,你全國的民眾都來配合,你好仁,他就認為你做一切事情都辦得是正確的,他都來配合,都服從你來做,這就是好義。那麼國內所有的人,他都這樣好義,全心全力地來配合你,推行一切事情,那其事未有不終者也!那你所辦任何事情,沒有辦不成功的。「終」就是辦有成就的,辦得最妥善了,得了個終了,事情一定能夠辦得成就,這叫事有終。下面這兩句話是講比喻的話,比喻什麼呢?比喻上面你是一個好仁的國君,然後你的全國的民眾都好義,好義是什麼?一切的事情,正當的事情他都好,絕對不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一般人講到好義,你在今日之下你找到幾個好義的?好義,不是像我們現在所講:人人要維護自己的權利,人人講自己的自私,這個什麼義啊?這是不義啊!為了成就自己的私心、私有的利益,那就是一定要損害人家,那就是損人利己,那就不義啊!義不是損人利己。那麼他就是這個義是接著仁來的,一切都是為著正義來幫助他人。那麼全國人他都是好義,就是要成就你這個仁政所辦的一切事情,這樣的話,等於你這個國君,你得了人了,赢得全國民眾他的心了,换句話說你就得了民心了。
全國的民心都向著你,那麼下面這兩句話就好懂了,說比喻的話,你得了全國的民心了,全國什麼民心呢?全國的民眾都好義,都來成就你這個仁政,把你仁政所辦的一切事情都辦得成就,那麼你全國的人就是你的人了,你有這麼多的人就等於你的國庫裡面、你的府庫裡面的財產;既是等於你的府庫裡面的財產,這個財產在你的府庫裡面,那你用的時候,你隨時就可以使用,這個財產已經到你府庫裡面了,就是你自己的。這就比喻,比喻全國的民众都是好義的話,都來替你這個仁政所辦的事情,都把你的事情辦得成功了,有始有終地辦成功了,那麼這些人都是你的人了,就等於都是你的府庫裡面的財富一樣。府庫的財富,假如說一個國君說:我的國庫,我這個府庫裡面這個財富不是我自己的財富,你這個話說出去說得通嗎?說不通的,在你自己府庫的財富,怎麼不是你自己的呢?所以說:「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那麼把這一句話比喻前面就是說,未有好義的全國的民眾,而不是向心於你,而不是你的國民,既是全國民眾就是你的全國的人民的話,那你算算這個帳你看,你究竟是要人好呢?還是要財富好?要財富不要人,不要人的話,那就是前面講:不仁者以身發財,你以身發財的時候,那就是全國的民眾就不好義了,他對於你就是離心離德,眾叛親離啊!他就不屬於你的人。所以在這裡告訴你,你要是好仁的,就是以財發身的話,你好的是仁,不是好財,你雖然是好仁不好財,你所好的是仁,然後你得的是民心。下面是用比喻的話:「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你這個民心比那個財更重要,那是比喻而已,有了民心任何事情可以成就,那你這個國君可以一直做下去。那麼這是講這個,解釋上面以仁發財這個事實。
古人講了這個道理之後,所以再加一些評論的,就講特別要注重的話,一個國君他要瞭解:就是治國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為本,以財富為末。《大學》前面就講:要「知其本末。」什麼是本,什麼是末,你這要清楚;本末不清楚的話,你別說治國都治不好,脩身都談不上啊!那麼這個治國的根本就是在道德這一方面,為什麼這個道德為根本,財富為枝末呢?必需要懂這個道理。有道德啊!這個經裡面講:你好仁,下面就好義,好義才成就事情。我們把這個經義往深處再研究,你就知道了,你國君有道德,影響到、教化到從你朝廷裡面這個大小臣子,到全國的民眾都好義,好義也就是逐漸逐漸也就好仁。仁從哪兒來的?仁從道德來的,道德就是《大學》講的明明德,從明德裡面出現、出來的。
只要你國君本身有這個明德,把明德開發出來,你把這個道理啟發全國的民眾,讓他們也往這個道路上去學習,人人都有這個明德,這個明德裡面完全具備所有的財富。剛才我提到了,現在工業國家儘量使用這些地下的財物,比如這個石油,像現在人這樣開發,那個石油總有窮盡的時候,但是呢?你要知道你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你國家的領袖或者是一般人,真正那個明德開發出來的時候,你在使用方面你有個節制,慢慢地使用,我可以保證,也可以肯定地這麼說,地下的石油,儘管現在的這個科學家他估計地下的石油有多少多少的數量,果然你明德開發出來,這就很奇怪了,地下的石油我可以保證,源源不断地會永久用不完,可以確定的這麼說。但是大前題呢?你要有仁,有這個明德,因為這個石油也好、一切的寶藏也好,它這從哪裡出來的啊?都是從本性裡面出來的。本性裡面是一切都具備,完完全全絲毫也不缺乏的,你要用的時候,只要本性開發出來,要用什麼就有什麼。所以中國聖人,他教育、辦政治,最重要的是教人家學聖人,學聖人,怎麼學聖人呢?就是把自己的明德開發出來,明德開發出來,這個明德就是無盡的寶藏。
那麼這是我們研究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從前面「君子有大道」到這個「仁者以財發身」,那麼後面講的這個上好仁,下面就好義,這些一切一切,你瞭解這個之後,最重要的一點你要了解聖人的這個教化,叫我們明瞭,有道的話,什麼都有啦!一切都具備。這是我們學《大學》的話,最重要的一個意義,你要把握住。那麼休息幾分鐘,再繼續下面的經文。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筆記第十九講发布于2024-05-13 16: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