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大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大學筆記

(根據徐醒民老先生大學二十講字幕整理,表解则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大學表解)

    



第二十講·二00三年四月卅日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

各位同修:現在繼續我們研究《大學》。前面講到「仁者以財發身」,到「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下面接著就舉例子:「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我們從這裡開始。「百乘之家,不畜聚敘之臣;與其有聚敛之臣,寧有盜臣。」好了,我們現在就看經文了。

孟獻子是魯國的大夫,他就是仲孫氏,本來是叫仲孫,後來他改為孟孫,那麼名字呢?叫做蔑,蔑就是當小,蔑小那個蔑字講,叫仲孫蔑。他就曾經說過:「畜馬乘,不察於雞豚」,「畜馬乘」是什麼呢?古時候,比如說作一個讀書人,書念好了,經過國家把他選拔出來,開始作一個大夫:作大夫的時候,他就等於現在我們作一個在國家作個公務員,大夫當然是地位高,現在那是高級的公務員。他既是作一個大夫,「畜馬乘」,畜馬乘的時候,因為作了大夫,有那個職位的時候,國家就有一定的給他的待遇,所以他可以畜——畜是養,畜養,畜養馬乘。乘是車輛;馬是來駕這個,拉車用的。那麼他既是畜馬乘,成為一個大夫,他有俸祿,就等於現在你在國家作個部長,或作任何一個官,都有一定的薪水的:你既是有一定的薪水,在古時候就有一定的俸祿,那你就是「不察於雞豚」,不察於雞豚是什麼呢?雞是一般民眾養的,家裡養的雞,豚是豬,養雞養豬,這是一般平民他家裡所養的。你既是在國家是一個畜馬乘的官員了,你就不必察於雞豚,察於雞豚你還想到,你還注重到這個雞豚;注重雞豚,那就是你準備要養雞啊!養雞養豬啊!養雞養豬能夠賺幾個錢啊?這是民間小利啊!你是畜馬乘的臣子是一個大夫了,你就不能跟民間那樣貪圖那個小利啊!這是一層意思。

再呢,是「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這個伐冰之家,這是講比前面那個一個讀書人開始作大夫的,又不同:這個伐冰之家,是卿大夫以上的那個大臣了。卿大夫以上的大臣,他家裡有喪事的時候,有父母之喪等等,或者是他家族裡有喪事,辦理喪事的時候要用冰,用冰來供這個喪事祭祀,喪祭所用的要用冰。伐冰是什麼呢?這個冰平時要預備了,預備我們現在是有那個冰凍廠,古時候,凡是伐冰之家,他就是有一個很深的一個地下,貯存那個冰。貯存到需用的時候,無論在什麼天氣,因為他那個冰放在很深的、很冷的地下,到需用的時候,用工具把那個冰鑿出來,把冰一塊一塊地鑿出來,那叫伐,叫伐冰之家。這個伐冰之家,就是卿大夫以上的這樣的大臣了。既是這樣的大臣,他怎麼樣呢?「不畜牛羊」,養的牛、養的羊這也是一般民眾家裡,他的這個牛當然是農夫耕田用;那麼羊是畜牧,民間生產的這些家畜啦!你是一個卿大夫,假使說也畜了牛羊,那你就不能夠專心地來替國君辦理國家大事情。國君任用你作卿大夫,就是你要專業,專心一致來幫助國君治國的!你如果說是又畜牛羊,你還要謀求自己私人的財富,你想想看,你這個臣子怎麼作呢?所以這個經文講「伐冰之家」就是指的你卿大夫之家,不但你本人,你家族的人都不可以畜牛羊,不可以養牛、養羊。養牛、養羊是農家的,農家養的牛要耕田;養羊的時候,他是做一個畜牧生產,那你卿大夫家庭裡面,你家裡的人也不能夠畜養這些家畜。那麼你這樣養的話,就等於跟老百姓爭財了,是不許可的。

再說呢:「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百乘之家也是卿大夫,不過他這個卿大夫是什麼呢?他是國君封給他,有他的封地的,封給他的一塊地,這個土地,在古時候相當於現在講一個縣,或者是一個城市,在古時叫做邑。那個邑封給他的時候,他本人就是這一塊地的話,他享有主權。他將來自己死了之後,這個主權就交給他的兒子,兒子再交給他的孫子,子子孫孫就是有這塊地,屬於他的,古時候封建時代就是這樣的。這個就叫做采地,采就是我們吃那個蔬菜的菜,上面不要草字頭,下面那個,下面那個采啊!采取的采,念是念菜,采地。有采地的卿大夫叫做百乘之家,因為他有采地的。那麼這樣的百乘之家,百乘就是,這個卿大夫之家,他可以有一百輛的車,這個財富當然是很可觀了。你既是有這樣的財富了,那你就不應當畜聚斂之臣,這個就不必講畜牛羊了,他就就專門講不能夠畜聚斂之臣了。

什麼叫做聚斂之臣呢?聚是把它聚集起來。斂是什麼呢?從外面把它搜進來,他從哪裏搜括進來呢?你既是有采地,這個采地是一個縣,那個時候叫做一個邑,那些民眾都是依照制度按時候要向你缴納賦税的,你既是這個采地的主人,那麼你就是向這個采地所有的民眾,你向他收取賦稅。這個聚斂之臣,你任用這個聚斂之臣,他就替你搜括你這個采地裡的民間的財產,搜括來之後,就聚集在你自己的家裡的府庫裡面,就是倉庫裡面,那叫聚斂。所謂聚斂的話,他不是正常的收取賦稅,這個聚斂之臣一用的時候,他就在賦稅以外,再加上其他不合理的那些,向民間搜括來的那些財物,這叫斂。用種種不合理的那些名目,向你那個采地裡面的那些民眾收斂來的那些財物,聚藏在你家裡,這種臣子叫聚斂之臣。你既是百乘之家了,你就不應當畜聚斂之臣,在這裡這個畜字當任用來講,你就不應該任用這種聚斂之臣。

假使說,你要用這個聚斂之臣,下面就講:「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假使你要用這個聚斂之臣的話,那你不如,寧是寧願,你寧願有盜臣,盜臣還比你那個聚斂之臣好。為什麼呢?盜是偷盜啊!你用一個盜臣在你家裡,畜也是畜養,你養了一個盜臣在你家裡面,他有時候把你家裡的那個財產把它偷去了,盜了,偷盜出去了,盗取過去了,這當然不好了,那麼他為什麼比這個聚斂之臣還好呢?聚斂之臣把民眾的財富收斂回來交给你,聚藏在你家裡,那個盗臣把你家裡的財富把它盜走了,這在一般人講,那個盜臣不好,聚斂之臣對你是好的,但是經义裡面講,與其你要有畜了這個聚斂之臣,你寧願有盜臣,盜臣是比那個聚斂之臣好。意思就是說寧願有盜臣,也不能夠畜了一個聚斂之臣。這怎麼說呢?盜臣只是把你家裡的財富,有形的財富盜取了,那個聚斂之臣,你看起來是外面搜集的財富來給你,實際上就把你的道德盜走了,讓你沒有德了。盜臣是盜你的財而己的,聚斂之臣等於是盜你的、壞你的品德,使你喪了這個品德了。究竟哪個好?哪個不好啊?前面講作國君的人好仁,下面就好義,你得了民心;你作臣子的心是如此啊!作臣子的話,你是搜括人家的財產,你品德到哪兒去了?仁也沒有了,所以這樣算起來,「與其有聚斂之臣,寧願有盜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從國君以至於大臣,那麼這個聚斂之臣是卿大夫之家的家臣,這要分別清楚;那麼從國君到這個卿大夫都是治國,國君固然是治國,卿大夫幫助國君,也是治國。所以這個結論,治國是「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道義為利,不是以財力、以財富為利。這一句話作國君的人、作卿大夫的人,必須要記住,而且必得要切實地照這樣去做,那你才是一個仁君,就是仁德之君。

 

◎長國家而務时用者,必自小人矣。

再下面就講:「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長國家」,長是作國家的君主,君主是一國之長;各機關裡有機關首長,作國君是國家的首長,也就是國家的元首。長國家,這個長當動詞用,長國家你是作國家的領袖,你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領導國家,長國家也可以說你來領導國家。你領導國家「而務財用者」,務,這個務字,根據《說文解字》講,當趣字講,趣是興趣,興趣是什麼呢?趣就是趣向,這個務就當趣向來講。你領導國家的一個君主「而務財用」,你心裡的趣向就是在財用這一方面,那也就是說,你的心就是趣向在財富這一方面。那既是你的心就在財用這一方面的話,「必自小人矣」。

「必自小人矣」這一句話,根據注疏本子,孔穎達他的解釋:你領導國家的人,而注重財用,那你「必自小人矣」,你必然自為,自己作為小人之行了,他是這個講法。但是到清朝俞曲園,俞曲園大家對他不大了解的話,說個人大家都知道了,清朝的曾國藩大家都會了解了,俞曲園就是曾國藩的學生。曾國藩有兩個重要的學生,一個是李鴻章,一個是俞曲園。李鴻章的這個官做得很大,在官位上做的位子很高。俞曲園專門在學問上發展,學問很好。那麼他對於孔穎達這個解釋,他認為他不大同意,他說這個「自」字要當用字講。「必自小人矣」,你領導國家的人要注重財用的話,必然用小人了。「自」字為什麼當用字講呢?他舉出《詩經》裡面有好幾句話,鄭玄的注解就把這個自字當作用字講;還有《禮記》大傳,《禮記》有一篇這個經叫做大傳,大傳有一句話叫:「自仁率親」,自仁,仁是仁義道德的仁,率就是率領的率,親就是父母親的親。「自仁率親」那個自,鄭康成的注解也是當用字講。所以他找出根據來了,他認為這句話「必自小人矣」那就必然任用小人。那麼照他這樣解釋也好,講得比一較更容易講,上下文更能夠連貫起來。那麼現在就這麼說了,一個領導國家的一個人,一個國君,你專門是注重財一富這一方面的話,那你必然你用的人就是小人了,這樣講是能夠講得很通順的。

 

◎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

這個「彼為善之小人」,「彼為善之小人」這個彼,也是指的那個小人。在注疏本子後面你看「彼是君也」,這是鄭注,彼是指的那個國君,但是就俞曲園的解釋法,就這個經文的上下文句的脈絡來講,這個「彼」直接接著上一面的小人來說的,你國君必然用小人,那你就認為那個「彼」,就是認為那個小人,是「為善」,「為善之」。所謂這個「為善之」是什麼呢?小人做的一切都是做得非常好,他的事情認為做得非常妥善,「以彼為善」那麼這些小人,「彼為善之」,以他為善,然後怎麼呢?「小人之使為國家」了,結果怎麼樣呢?由你任用小人,而且認為那個小人做的,你認為他做得非常好,對他很滿意,結果怎麼樣呢?「小人之使為國家」了,任用小人的結果,這就使得小人治理國家,小人治理國家怎麼樣呢?他就一切的都是著眼在怎麼樣使你增加你國君的財富為著眼;別的不注重,他注重的就是使你這個國君一天天地增加財富,這就是聚斂之臣了。那個聚斂之臣是大夫之家的,那你現在用小人也是聚斂之臣。這樣的結果怎麼樣呢?「菑害並至」,這個菑字,就是現在那個天災的那個災,天災人禍的那個災,災難的災是一個字,菑害並至啊!國家的災難、患難,「並至」,並至是什麼呢?鄭康成的注解,就是患難猥至,猥至啊!猥至就是說,猥當多字講,這個災難不只一種,這裡這個「並至」,「並至」這個並字是兩個立字,兩個立字就是不是单一的,一個災難來,你不能說這是单一的災難,只有這一件災難,其餘就沒有了。並至就是說這個災難,我們普通人講的:禍不單行,一個災禍來的話,不是單一的來啊!它接著就來,甚至於又是天災,又是人禍,同時來的,而且還多種來的。

我們拿現代的事情來做個比喻來看看,看這個經文,所謂這個菑害並至。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你看又有戰爭,這個美伊,伊拉克這一個戰爭,這個戰爭對於全世界都有影響啊!接著現在呢?現在這個非典型的肺炎,簡單的話,用英文字母代替叫做SARS。這個SARS現在是全世界都受它的影響,也就是全世界的一種災難,這就是禍不單行,又是戰爭,又是這些。這個SARS也算是,你算它是人禍也好,說是天災也好,都可以說。說天災,天災從哪兒來啊?天災從人禍來的,那麼這就是菑害並至,有這個戰爭,又是SARS來的這個,結果怎麼樣?全世界的,你說那個經濟就受影響,旅遊業是一落千丈,其他的各種的工業說起來都是災難。你研究這些災難的結果,怎麼來的呢?現在我們不必研究那麼多了,就講到這裡。

講到這個經文,這個菑害並至,是由於你使用小人才才是這樣的;使用小人的時候,他專門注重的講究這個財,生產這個財富,而且這一層我必須要解釋一下,這個所謂注重財用,用的小人,他這個小人跟我們現代國家,用的主管那個財產、財政部門,經濟部門,與這個財經的專業人員不相同;你現在哪一個國家都有財經的專業的官員,他這個專業的,現代財經的專業官員,他是為了國家,發展國家的經濟、財富。這裡所謂的小人,他是為你國君斂財,這樣分清楚的時候,這就沒有問題了。那麼你任用這樣的小人,就像古時候那個夏桀王、殷紂王,那些小人專門替這個暴虐之君,搜括民間的財富,供桀、紂任意的揮霍,任意的浪費,小人就指的那些人。你任用那些治理國家,不用正式的為全國的民眾來發展財富的人,你不任用他們,而任用這些小人專門替你來聚斂財產,聚斂財寶,那你災害並來,是怎麼來的呢?是菑害並至啊!

 

◎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啦!你就是心裡想著有什麼,你想把這個國家治得好,你想出有很多好的政策,用什麼樣好的辦法來挽救,這個雖有善者,指的這個災害並至,指的那個事情。這個災害已經來了,各種災難都來,就這個因果來講,你任用那個小人,使你國家這個災難來了,已經結了果了,這個時候你用什麼樣好的辦法來救濟,「亦無如之何矣」,救濟來不及了。災難既來的話你就要承受,就是承受這個災難。雖有好的救濟的辦法,這叫善者;這個好的辦法,包括你想出來這個好的政策來,或者是你想到你覺悟了,你想任用一個好人,一個賢能的人,你就是任用,現在馬上就是不用小人,把小人換下去,你用一個賢能的人,賢能的人來也沒有辦法。

《論語》裡面曾經講過:「善人為邦百年」,這個國家已經亂了,一切事情都亂了,這個包括又是天災、又是人禍,你就是請一個賢能的人來治理的話,那個百年之後,要那麼長的時間,為什麼呢?你要救濟沒那麼快啊!災難也是長期累積起來的,你就拿我們現在這個全世界的現狀來看,有殺父親的,有殺母親的;有的子女當他父母命終去世以後,子女為了爭取財產打官司;甚至於他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就要求分財產了,不公平,到法院去打官司。哪一天都有強盜來綁票,綁票不成功就撕票。國中的小女生,在這個性開放、性教育之下,小女生都懷孕了;懷孕養的小孩子任意的丟在這裡、丟在那裡,不負責任,這些個現象這都是災難。災難怎麼來的呢?不注重道德教育,一切順乎人的這個惡習氣。

孔子曾經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順乎本性,你國家的教育政策要教一般國民開發理性,那就是性相近也,逐漸逐漸是向本性,人人都有理性,都講理性;你國家教育不是這麼做,你鼓勵人家,從小學開始順乎他的惡習氣,講究學生活潑,自己自由的活動,自由的發展。自由發展哪!你懂得中國聖人講的道理,你就知道,任何人與生俱來的都是惡習氣,現在的教育都是順著人的惡習氣發展,順著惡習氣就是只有自己,沒有他人,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這樣的教育的結果就造成現在哪一天都有殺人、放火、綁票,這些事情。你研究那個災難怎麼來的啊?它這個教育不是一天的,長期累積才有現在這種結果。你這樣的要挽救,怎麼呢?你一天就能把它挽救過來,沒有那回事情。你再有賢能的人,你叫孔夫子來,你叫他現在來治理,把我們台灣治理好,他也沒辦法,「亦無如之何矣」。他來治理沒有別的辦法,還是要加強,趕快講求道德教育,道德為本,財富為末,必得如此。一方面避免災難,最重要的是要明明德,自己明明德也教一般人都明明德,所以要注意這個教育的根本。教育失去根本的話,你無論哪一個國家,都是必然是菑害並至。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講到這裡,後面一個總結一句話:「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此謂」就是前面講的,你治理國家「不以利為利」,不以一切的貨利,財貨利益這個財產,不要拿那個為利益,而以這個義為利益,義是公義、正義。正義是什麼呢?你治理國家,作一個國君,不以私人的享受,而要全心為全國的民眾來謀求福利,為謀全國民眾真正的福利,還是教他們學道德為本;講民生的這個財富生活所需的,那當然要講求,可是那個跟道德比的話,道德為本,那個為末,你這個才是長治久安的。就修養聖人之道的話也是這樣學,才能學得好。

那麼這個《大學》講到這裡,就全部講完了,記住前面,那個兩綱八目,後面都是根據兩綱八目來講的,從這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講好了,平天下這個理就在當中,如果詳細的講這個平天下,《禮記》有一篇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裡面講得非常詳細,可以參考研究看那一篇。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學筆記第二十講(完結)发布于2024-05-13 16: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