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十集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究看《中庸》,下面經文我先念一小段。
子路問強,子日: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強也,而強者居之。
前面那幾段,子思寫《中庸》的時候,舉孔子的那些話,就是叫我們學:學智、學仁、學勇。在這裡就接著講子路問強了,子路這個問「強」,我們知道這個「強」字跟我們普通人所瞭解的「強」,不完全一樣的。子路在孔門之中是一個大弟子,他這個「強」一般說是剛強,剛是陽剛,陽剛的「強」,剛也可以說是剛直。這個「強」是陽剛、剛直這種「強」,就拿《易經》裡面所講的,《易經》的乾卦就是一片陽剛的那種現象,一片陽剛之氣,孔子在講到乾卦的時候,就是「君子以自強不息」,子路所「問強」這個「強」的意思就是「自強不息」的那種意義,所以問這個「強」跟我們一般人所瞭解的「強」不完全一樣。
「子路問強」的時候,孔子就反問,反問子路,因為孔子要替子路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先要知道問這個強,確定這個「強」指的是哪一方面的「強」,所以他反問子路,你問的這個「強」是「南方之強與」,這個與是我們現在學的,在這個與字右邊加一個欠字,欠缺的欠字,這個歟字是問話,問人家一椿事情,就是加這個字放在最後,在經典裡面不要在旁邊加一個欠字,就是這個與字。你問的這個強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之「強」啊?「北方之強與」,那就是你問這個「強」是北方人的「強」呢?究竟是「抑而強與」,「而」這個「而」字,鄭康成的注解:「而之言女也」,「而」這個字當什麼字講呢?當汝字講,鄭康成在注解他是用「女也」,女子的女,女子的女在經典裡面就是當在左邊加三點水,當汝,就是你,這個「而」的意思就是當汝字講。「抑」這個字這是語助詞,雖是語助詞,它沒有翻成一個實際上翻的意思,可是它有轉折的意思,就是把前面兩個地方的人,南方人的「強」,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呢,最後再舉出來,或者是這兩者都不是,而你所想的「抑而」,「抑而」就是或是你所特別問的另一種的強,孔子就反問這三種。
三種的時候,第一句是南方,是南方人,第二句是北方,南方與北方,那個時候在中國,南北兩地是很遙遠的,距離很遠,這是就中原來講的,在中原以南,那是很遠了,在中原以北,也是很遠的。這兩個遙遠的地方,南方有南方人的「強」,北方有北方人的「強」,這在後面有講到的,他不相同的。
「抑而強與」,「而」這個字,那麼你,你就是指的子路,子路是中原的人,魯國也是中國,這叫中,南北就不是中。這個中,鄭康成講:「而之言女也」,女是什麼呢?「謂中國也」。後面第三句話「抑而強與」,就是究竟是南方人「強」?或者是北方人「強」?「抑」就是說前面都不是,那就是你的「強」,你的「強」就是你的中國人,也就是中國之「強」,把南北都把它簡擇出去。簡擇出去之後,下面就是「而強」,「而強」就是中國之強。
這個說完了,雖是問,反問子路的話,孔子反問完了以後,接著就主動的講了,不必子路答覆了。「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寬」是寬厚,「柔」啊,「柔」是柔和的,既寬宏或者是寬厚,他的性情又柔和。「以教」,南方人就是這樣的。還有呢,「不報無道」,在南方人所受的教化是「寬柔」,「寬柔以教」,他的教化是如此。還有呢,「不報無道」,「報」是報復人家,你對他沒有道理,用無道的、種種不合道理的,不講道理的事情來對待他。但是他不必報復人,為什麼呢?他是寬厚而又柔和。這個,一個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他們彼此以「寬柔」來互相教化。待人一個重要的就是「不報無道」,你怎麼樣對待他不好,他大概不致於報復你,這是「南方之強」。「君子居之」,這是君子,有修養的人他才能夠這樣做,這是學道的君子。「居之」呢,居是當安字講,他能夠安居在這種「南方之強」,這是一條。
下面再講,「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衽金革」,「衽」是什麼呢?「衽」是兩種東西,一個是身上穿的衣服,衣服這個衣,衣服有襟,古時候穿的衣服,那個衣字邊,加一個禁止的禁字,那叫衣襟,這是一種。再來是席,鋪一個席子在地上那種席,這叫「衽」。「衽金革」「金革」,是武器,那些武器,「金」,比如說刀、槍這一類的,戈這一類的,這是金,都是金屬做的。「革」呢?「革」是皮革,這就是統稱都是一種武器。「衽金革」是怎麼講呢?就是像北方這個「強」,他隨時攜帶著兵器在身上,就是穿衣服,或者睡眠的時候,這個金革都不會離開身體。古人講:叫做「枕戈待旦」,所謂「枕戈待旦」,在睡眠的時候,那個戈,戈也是兵器,拿一個戈做枕頭,枕在頭下面,待旦,那就是整夜都是拿戈當枕頭來使用,那就是兵器不離開身體。為什麼兵器不離開身體呢?北方人的性情非常強悍,北方人強悍的性格,他自然地在日用尋常之中都有這些現象,這是北方之強。「而強者居之」,剛強之人,強悍之人,他在北方這個環境,他能安居下來。
一個人處在什麼環境,他的性情就隨著那個環境有所調整的。你到南方的大環境之中,人人都是如此,你自自然然地也學著「寬柔」了。大家都在那裡「不報無道」,你也不意思見著,動不動就跟人家有所爭執,人家有小不如意的事情,你就把它反彈回去了,你就不好意思了,安在那個環境。北方呢?居在北方的人,都是那樣「衽金革,死而不厭」,就是一直到死,「不厭」就是說,也不厭離,也不厭惡。這個也就是在北方那種環境促成這樣的性情。北方什麼環境呢?到冬天來,那個氣候那樣嚴寒,冰天雪地,就五行來講,北方是水,那些地理就養成這種強悍的性格,所以「強者居之」。在那個環境之下就是要「衽金革,死而不厭」。這兩者,一個是「南方之強」,一個是「北方之強」。
再下面那就講了,前面問的話,「抑而強與」,下面這個經文就說了。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這一段,這就是講「抑而強與」,「抑而強與」就是中國這麼大,南方、北方,講南方、北方也包含東西方,四方都是在中國,在國家這個中原以外的四邊。那麼這是講中,所以把前面講的兩者,南北都講完以後,「故君子」,君子要學什麼「強」啊?哪一種「強」啊?就學中國之「強」,中國就是中原的這種「強」,學中庸之道就要學這種「強」。這種「強」是怎麼樣的呢?下面說「故君子和而不流」,「流」是什麼呢?在經文大字下面的小字,小字就是鄭康成的注解,他說「流,猶移也」,「流」這個字就是當移字講,移動的、遷移,「移也」。「和而不流」,怎麼樣移呢?移就是遷移。遷移,我們講一般人他修道或者是做一椿事情,他見異思遷了,見到另外有個好處,他就想改變了,這種見異思遷的話,就是「流」。在這裡講的「流」,不是一般人講的見異思遷那個「流」,見異思遷那個「流」是不能堅定地來辦一椿事情,在這裡講「和而不流」,「不流」就是不遷移。「君子和」,「和」是什麼呢?「和」是和合,「和」是他守住前面講「喜怒哀樂」一發了之後,就要「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他要練習、要學這個「和」。學這個「和」,「而不流」,「流」是什麼呢?不「流」於跟一般人不合道理的事情,就是『同流合污』,就是君子不跟一般人一樣的。君子所謂「和」,他懂得道理,他求其「和」,他守住中庸之道,而不遷移了,「不流」。他知道中庸之道,一定要堅持地,從「和」這個上面用功夫,從「和」上面用功夫的時候,而不要再改變了。一改變,這個中庸之道怎麼個學法子啊?「和而不流」,就是不跟世俗的那種「流」,「流」是流於世俗的,一般人的那種流俗,也就是說「流」這個字可以解釋為『隨波逐流』,隨順世俗那種「流」,君子既是學這個「和」,「而不流」,不跟世間所謂我們現在一般講,時代潮流。
講時代潮流的話,就修道人來講,我們現在全世界講這個潮流,都是鼓勵人學著自私自利,一辦事情就考慮到這個事情對於我自己有沒有好處,對自己沒有好處不要辦,要對自己有好處,我才辦這個事情。就一般人的這個心理,推廣到一切的事情,都是如此。根本的一個問題就是人人都是強化了自私心,有這個自私心,他什麼事情都為著自己,這就是時代潮流。那麼我們要學君子,君子要學中庸,學中庸「和」什麼呢?你看這個社會上一般人都是自私自利,你學中庸之道,你怎麼學法呢?你並不是說我在家裡,在家裡什麼事也不做,我就是學中庸之道了,學和了。你這樣學中庸之道學不好,學中庸之道就在跟人與人之間相處,你要辦事情,在這上面學。辦事情什麼呢?你或者是從事政治,或者是做生意,或者是教書,做任何事情。就在這些做事情之中,你不要想著:你所遇到的人,他們都是學中庸之道。你不必這樣想,你要這樣想的話,那你一天到晚苦惱得很。你想學中庸之道的,我在這裡學;人家是不是學,我們不必管人家,既是不管人家學不學中庸之道,你只管自己學。你學中庸之道,你就學一個「和」,那你跟一般人相處,就不管人家怎麼樣地對待你,你就不要發怒,不要發脾氣。人家是夸獎你,你也不要歡喜。自己遇到一個很不幸的事情,也不必哀傷,這就是學「和」。這個「和」,既是學和了,又不要「流」,不「流」就是你不要迎合時代潮流。時代潮流就是一般人都為自己在做事情。你遇到這些人,你要知道,你不能指責他,除了你教書,你教學生可以這樣講:你不必這樣做,你不要學著自私自利。可是你對於一般人,你不能教人家,你不能指責人家,你要跟他和諧相處。雖是和諧相處,他們的那些行為,你不要跟他學,這就是不「流」。就是整個普天之下的人,都那樣地為自己打算,都把自私自利當做是應當的,是合法的,是合理的,天下人都是這麼一個意識,你是學中庸之道的人,你也不跟他們一般見識,你也不跟他同「流」,這叫做不「流」。「和而不流」,和是你跟天下人相處,保持和諧,不要跟他結怨。不「流」呢?你自己心裡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是什麼呢?一切為人、大公無私的,為人謀求福利,這就是善。不要為自己,這就是善。惡是什麼呢?反過來,一切都為自己,都是講『損人利已』,這就是惡。你有這個善惡的知見在心裡面,可是你存在心裡面,待人還是要和諧。自己有是非善惡,分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天下人都認為那種自私自利是一個真理了,你也不跟他同「流」,你這樣地學,你才能夠學得好中庸之道;不這樣學,你中庸之道入門都入不進去。
所以講「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這是「抑而之強」。你所要問的「強」,我告訴你,就是要學這種強。「強哉矯」強就是「矯」,「矯」是什麼呢?「矯」也當「強」字講。矯矯,「強哉矯」是矯矯不凡的,強中之強。「強哉矯」的時候,強中之強,這種境界最高的了。「中立而不倚」,「中立而不倚」根據孔穎達的疏,他的解釋,「中立」是,中是中道,立是獨立,守住中道而獨立不倚。這個倚字是倚靠,不守中道的人,不是靠這邊就是靠那邊,沒有獨立的。你學中庸之道的人,那就是守住這個中道、獨立而「不倚」,倚靠任何哪一邊。這一邊也好、那一邊也好,都是有偏的。有偏什麼呢?這一邊,你靠這一邊,他可以大官給你做;你靠那一邊呢,他可以請你做銀行的董事長。你要學中庸之道,你兩邊都不要靠他。你靠這一邊,他給你一個大官做,你做了大官,你的中庸之道,你就不能學了,你做官去了。做官為什麼呢?你這個做官是為著你自己,想自己有好處。你做銀行董事長的時候,有財了,有錢財了,你這樣的中庸之道怎麼個學法子啊?所謂「中立而不倚」,不要倚靠任何一方。你所靠的是什麼呢?「立」的,你獨立的,獨立的什麼?獨立地,你守住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自己的『本性』。我們在人世間,要問,誰最可靠啊?你能靠誰啊?任何人都不能靠,靠不了啊。只有自己的『本性』才能靠。你把『本性』開發出來,『本性』沒有開發出來的時候,錢財再多,得了嚴重的病了,得了不治之症了,就是把整個銀行搬來的話,也救不好。得了不治之症的時候,你官位做得再高,也救不了。秦始皇做了天子,他怎麼樣呢?死的時候還是要死,他到了晚年的時候,還沒到晚年,他做了大皇帝的時候,他想求神仙,求長生不老,辦得到嗎?他怕死啊!怕死,要想不死,不是拿任何金錢,拿任何官位,你就是做到天子也用不上。只有什麼呢?中庸之道,開發了自己的『本性』,這就行了。所以在這裡「中立而不倚」,中庸之道開發出來,那個生死就沒有了。「強哉矯」,你能夠「中立而不倚」,這是強中之強的。
「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你是學中庸之道的人,當然要做事情。做事情,你可不是存心我要去做大官,做了大官又有名、又有利了。你去做事情不是為著做大官,你是為這個國家所有的國民,你要為他辦事情,替他服務。替他服務有一個條件,國家有道的時候,那就是國君他是一個明君,他是明君才用你學中庸之道的人,不是明君,你學中庸之道,你不能跟他配合,你不能迎合他的心理。那個昏君,昏君做任何事情,他要他的臣子迎合他,他用什麼臣子啊?用小人。所以國無道的時候,你不能出來辦事情。必須國家有道,國家有道就是明君在位,明君在位的時候,你就出來辦事情。辦事情怎麼呢?不變哪。「塞」這個字,鄭康成的解釋:「塞,猶實也」,「塞」是當實在的實字講。照這個講不是不可以的,要繞幾個彎子,比較麻煩一點。不如這個「塞」字,就這個字講,我們讀書人有通、有塞的時候。通是通達了,通達的話,你學這個「道」能夠行得通。不能通達的時候怎麼樣呢?那就閉塞起來了。
什麼是閉塞呢?你讀書在家裡,行道行不出去,你這個時運閉塞起來。閉塞起來,你還是守住中庸之道。你在這個時候,國家有道了,你出去做事情可以通了,在通的時候,可以行道,「不變塞焉」。你在沒有做事情的時候,你是居在家裡,你是閉塞的時候,時運不通。你現在通了,你還不要變更你在平常,那個閉塞的時期,守住那個中道,你這個時候你還不能夠變更。你不能說:喔!明君在位找你去做事情了,你能夠做大事了,把平常守住中庸之道放棄了,不可以的。所以「不變塞焉」,平常所守的道,你還不要變更,這是「強哉矯」,強中之強。
「國無道」呢,國家在無道的時候,什麼是國家無道啊?就是昏君在位,暴虐無道之君在位的時候,那就是國家無道了。這個時候,當然你學中庸之道的人,你不能出去做事,那個無道之君也不會請你去做事情的。這個怎麼講呢?你當然是不出來辦事,你想出來辦事也不行,那就要守住這個中庸之道。就拿現在來講,你不必去競選。不必競選,你可以做別的事情,你可以教書,你可以做生意。做公務員也不是不可以,你做個小公務員也可以啊。做這些什麼呢?借著這些小事情,你可以學中庸之道。再呢,跟你周圍相處的人,把中庸之道這些道理跟他們講一講,或者用你修持的行為,做為他們一個示範,這就行了。
你能夠這樣地守住中庸之道,不管外面的環境不好到什麼程度,古時候講無道,現在來講就是講社會風氣了。現在的社會風氣,就是鼓勵人、教育人,學這個殺,造這個殺業,偷盜,殺、盜、淫、妄這些事情,哪一天都在那裡,一方面有人在那裡犯那些罪惡的事情;一方面社會大眾傳播的這些工具,在那裡教人家那麼做,這個環境太惡劣了。你就是普天之下的環境都是這樣,你也守住中庸之道,不要跟那些人學,你守到老死也不要變。天下人都把那些事情,都在那裡學、來提倡,你也不要跟他學,一直到老死不要變更,你這是「強哉矯」,強中之強啊。
你能夠這樣強哉矯的時候,「至死不變」,實際說起來,你就不會死了。怎麼樣不會死啊?你這樣守住中庸之道的話,那就跟顏回一樣。顏回能夠「其心三月不違仁」,「三月不違仁」他這個道學得有成就了。你這裡要跟孔子所講的話,「至死不變」,守住中庸之道,一直到死不變。死就是肉體雖死,你『本性』開發出來了。『本性』開發出來的話,這個死亡的問題就沒有了。人家認為有死亡,那是凡夫的眼睛,俗人所看的,實際上自己早就解決了生死問題了,這是「強哉矯」。要學「強」,就學這種「強」。
說到這裡,到這裡就是結束。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十集发布于2024-05-13 16: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