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十三集
各位同修,現在我們開始研究《中庸》,上一次,從孔子講「素隱行怪」,講到引用兩句詩,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說到這裡為止,今天我們繼續下面研究,下面幾句經我先念一遍。
君子之道,造瑞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我們就看這幾句話,「君子之道」,儒家求學最高的目的就是要成就聖人。學聖人的時候,開始學什麼呢?就學做一個君子,君子就是很正正當當的做人,一切行為都很正當,這叫君子。「君子之道」,君子所學的道,是什麼道呢?這裡是講的《中庸》,就是學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從哪裡開始學呢?學這個字,比如說《論語》一開頭就講,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學這個字,開始是研究學問、研究理論,在研究理論知道一般的道理之後,就要學習了,就是習了。習是什麼呢?習就是用功夫來修行了。
這裡君子之道,他就是了解學術這個理論,同時就要實踐來學,那就是用功夫。用功夫修這個中庸之道,限定怎麼樣的一個範圍呢?就是講倫常,倫常一共五種關係,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個五倫,五倫在家庭裡面有三倫,組織家庭的開始就是夫婦,夫婦有了兒女的時候,就有父子的關係了。兒女之間的兄弟姐妹,這是兄弟的關係,這個家庭裡面的三種倫常。家庭以外就是君臣、朋友,君臣是上下的關係,在古時候講君主時代,就拿君主與臣子做作個代表,這就是上下的關係,朋友是平等的關係,這樣把全人類都用五種的對待關係包括盡了。我們學中庸之道,就在五種倫常關係之中來實踐、力行。這五種關係最基本的就是夫婦,因為有了夫婦,才有父子、兄弟,社會上一切人,因此夫婦這一倫非常重要。夫婦這一倫既是重要了,那男女結婚的時候就非常慎重,結了婚以後,夫妻這一倫就是正式五倫的開端了,所以這裡講「君子之道」,君子,學中庸之道的學者就是君子,他要在五倫之中修學聖人。那麼就是「造端」,「造」就是當開始講,「端」就是頭,什麼事就有開頭的意思,一端就是一頭的意思,造端就是開頭。「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從夫婦這一倫開始,夫婦這一倫,一般說是都是有夫婦的,有夫婦的時候,丈夫如何盡到丈夫的本分,妻子如何盡到妻子的本分,各人盡到各人的本分,這個就是夫婦正常的人倫了。這個在我們中國過去,在古時候比如說孔子、孔子以前都是這樣講的。孔子以前一直到孔子那個時候,以至於到後來,到了滿清,以至於到民國時代,夫婦這一倫大家都懂得,任何人都知道,都知道就是怎麼樣地互相對待對方,盡到自己的本分,可以說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也等於說任何人都能做得到。任何人做到什麼呢?做到怎麼個做法子,過去一般人都瞭解夫婦叫夫妻,夫是丈夫,妻這個字,妻,古人解釋這個字當齊也,當整齊的齊,妻子跟丈夫是平等的,夫妻兩人是平等的。既是平等的時候,夫妻之間當然有情份的,除了情以外,還要講究禮,古人講所謂夫妻相敬如賓,互相尊敬對方,這是相敬,這是在禮的方面。
在情這一方面怎麼樣呢?講究和諧,古人拿兩種樂器來做比喻,一個琴,一個瑟,琴彈起來聲音很悠揚的,那個瑟的聲音呢?比較和緩、保守一點,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個往外,一個是主外的,一個是主內的,內外就是夫妻兩個人,琴代表丈夫,瑟代表妻子,就拿这两种弹奏起来,叫做琴瑟調和。這兩種樂器彈奏出來的聲音雖然不同,但是很和諧,就拿琴瑟調和表示夫妻之間的情感,就像那樣一直是那樣和諧的,在和諧之中又能互相尊敬,這就是禮樂。夫婦之道就是從這個禮樂,又是互相尊敬,又能夠像琴瑟那樣和諧,那麼這種夫婦的關係可以說非常美滿。絕不會像我們現在一般家庭的問題很多,家庭的問題很多,夫妻關係的問題也很多,如果說我們要是學君子之道,學古時候人人都知道這個道理,琴瑟調和,相敬如賓。夫妻之間沒有任何不同的意見,意見都是非常和諧的,那麼就是這種和諧,中庸之道就從這個之中,日久天長地就學了中庸之道,所以說是「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開端就是從夫婦來學中庸之道。
「及其至也」,「及其至也」學到最高的境界了,「察乎天地」。「察乎天地」就是根據上面幾句話那個詩裡面就講,《詩經》裡所講的,「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鳶是飛在天上,魚呢?在水裡,一個是代表天空,一個是代表地下的水,一個高處、一個低處,這叫做上下察。你學中庸之道,你往上察,往上是沒有止盡的,往下觀察也是沒有止盡的。這個「察乎天地」就是接著前面講的,天是在上,那是沒有止盡的。地呢,地在我們這個大地上,大地上也是非常深厚啊,也是沒有止盡的,所以叫「察乎天地」。把天地這兩者代表什麼呢?代表一切的環境。
夫婦是代表我們人生,天地代表宇宙。從我們人生夫婦的五倫這一端開始,這個人人可以做得到。雖然人人能夠做得到,你不要認為這個就夠了,在家裡夫婦這一倫做了就行了,這是個開端啊!夫婦之道就是在家裡講,父子關係,兄弟關係,父子關係是父慈子孝,兄弟關係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就拿父母的慈來講,慈是仁慈,父母對待兒女的仁慈也是無止盡的。無論古代以至於近代,父母對待兒女那個用心,可以說是沒有止盡,可以說無微不至啊!就父慈這個慈,仁慈這個慈字也就是沒有止盡的。再講兒女對於父母的孝,孝道有沒有止盡呢?孝道也是沒有止盡的。
為什麼孝、慈這兩個字沒有止盡呢?這個都是從,中庸之道裡面出來的,中庸之道就是人人都有的天命之謂性,人人都有這個本性,從本性裡面出來的孝與慈,所以它是用之不盡。世間也有不孝順的兒女,那些逆子,那是因為他受那種不良的環境給他學壞了。本性無論任何人他對父母都是孝道的。我們知道堯舜的舜帝是大孝子,舜帝成為聖人就是從他的孝道,成就他的聖人。但是我們每個人,儒家的學問就講「人皆可以為堯舜」,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堯舜,換句話說,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像舜帝那樣盡到他的孝道,那麼就是說,我們怎麼樣學道呢?我們就把我們被社會污染的那些不好的習氣,一天一天地把它修掉,讓它不再污染我們。這樣的話我們的孝道,從本性裡面的孝自自然然就出現了。
慈也是如此,慈悲的慈,父母對待兒女也是從本性裡面,天性就是如此。不但人的天性,比如說上一次我也曾經提過,就說那個老虎,老虎是最兇猛的動物,牠肚子餓的時候,遇到任何動物牠都要吃的,遇到人牠也要吃的,但是遇到牠自己養的兒子,遇到小的老虎,牠就不吃了。這就是一般人所講的虎毒不食子,老虎雖然說是那樣毒害,但是牠也不會吃牠自己所養的兒子。這個是什麼呢?這就是天性。
這個兄弟,兄友弟恭也是天性,推廣到社會上,君臣關係,朋友關係,各人盡到了本分也都是天性。要不然朋友古時候講「生死之交」,你要研究五倫這些各盡其分,這個道理你要好好的研究,研究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中庸之道。這個中庸之道廣泛到什麼程度呢?那你要察乎天地了。觀察到本性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有多麼廣泛啊,你要問中庸之道在哪裡啊?剛才就講到,不錯,五倫,五倫這是儒家講的,叫我們學中庸之道就從五倫各盡其分,從這裡開始學。講到真理,五倫所學到的中庸之道那個本性,要問本性在哪裡啊?本性你要察乎天地,整個的宇宙無一不是本性,那就是觀察了。
觀察怎麼觀法?什麼叫做觀察呢?儒家的經典,基本的經典有五經,五經第一部經就是《周易》,《周易》原來叫做《易》,就是叫《易》,這個《易》是由伏羲氏創作的。伏羲氏他怎麼創作這個《易》呢?他就是用觀察的功夫,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從上面觀察天空,從下面就觀察大地,仰觀俯察。仰觀俯察的時候他發現了,天地,這個天是天空,天空無窮無盡的;大地,也是無窮無盡的。這整個就是宇宙了,他發現這個宇宙無一處不是易的一個本體,本體是什麼呢?本體指的就是中庸之道,就是中庸的本性。不過伏羲氏沒有說,沒有定一個名字出來。到了孔子的時候,他定了一個名字了,他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就是《周易》的本體,《周易》的本體就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中庸「天命之謂性」,就是我們的天性。那個天性,伏羲氏就是用察乎天地,觀察天地,觀察明白了。觀察明白的時候,整個的天地無一處而不是我們人人都有的本性。這個本性的時候,我們要使這個本性學到了,把它開發出來,就是從「造端乎夫婦」,從夫婦這一倫開始學。夫婦這一倫,到家庭裡父子、兄弟,到社會上跟任何人相處,一個是上下關係,一個是平等關係,把社會人群通通包含在內了。我們對待任何人,從家庭裡面到社會上一切的人,也不問是我們本地方的人,或者也不問是我們本國人,是外國人,甚至於現在科學發明說是,我們地球以外還有外星人,就算是外星人,你不論是哪一個星球的人,只要他是有情感的,有思想的,這樣的一個,你說人也好、說動物也好。我們都拿五倫之道來對待他們,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人呢?我們為的要學中庸之道。學中庸之道就是要把自己學成為聖人,你果然從夫婦,從家庭裡父子、兄弟,到社會上對待一切的人。這個人我們學《中庸》,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我們的心胸一定要開放,絕對不可以小心小眼的,我住在這個地方,只限於我們本地方的人,外面的人我們就不管他了,那你學一生一世,學幾生幾世也學不好。你必得把心量放開。放開,當然本地方的人你要關心他,你要對他好。本地方的人以外,你推展到這一個省,一個全國,然後再到全世界,如果有外星人來的話,我們還是這樣對待他。你這樣學的話,你的心就不會狹小了。心不會狹小的話,你這個中庸之道,你才能夠學得好,你才能真正發現你的本性。如果說你的心始終不能放開,只著眼於你這個地方的人,甚至於再縮小,你只限於你自己所認識的人,你的朋友。再就是只限於你家庭的人,家庭再限制于你夫妻二人,再夫妻兩個,到最後只想到自己,那這個完了。這樣一層一層的話,歸結到自己,一切都是自私自利,你怎麼學中庸之道啊?學不到的。中庸之道最重要的讓我們瞭解一個道理,必得把我們的心量放開。我們要關心所有的人,就從夫婦這裡開始,從夫婦、從家族到社會,一層一層地推廣,推己及人。你這樣學到「其及至也」,「至也」學到最高的境界,這個「至也」怎麼講法呢?就說這個夫婦之道吧,夫婦之道,剛才我講的,拿琴瑟這兩種代表樂,音樂,音樂是講和諧的。夫妻相敬如賓這是講禮,這是禮樂。禮樂這兩個字,就在夫婦學得最徹底,就夫婦兩個人從禮樂互相來學,禮樂學到最高的境界也看到自己的本性。
學本性就是從這個,禮是講一切規矩,講規矩就是叫我們的心不要亂,心要能夠定下來。樂是講和諧,在和諧之中讓我們的心能夠定,這樣又和諧,心裡又安定的話,把我們原來心裡染上那種壞的習氣,就能夠把它去掉。去掉一分習氣,你就見到一分自己的本性。去掉三五分的習氣,就見到三五分的本性。所以從夫婦這樣學的話,你也見到本性,不過見到一部分而已。「及其至也」,從夫婦到父子、兄弟,外面的一切人推廣了。這樣整體全部的,「及其至也」,那就是可以把我們的本性完全開發出來。完全開發出來這個本性,就是察乎天地了。全宇宙,過去講到無窮無盡的環境,就拿宇宙這兩個字來做代表。在今日之下呢?大家知道科學發明了,科學發明就知道宇宙可以用各種名詞來表達了。宇宙,就說這個太空吧,太空實際上我們還不知道,你怎麼瞭解這個太空呢?就在太空裡面那些星球,我們現在知道地球是在太空之中無窮無盡的星球之中的一種。這個地球以外有太陽,有月亮,太陽是太陽系,太陽系的系統裡面有多少星球,大家也很難說得清楚。太陽系以外還有銀河系,銀河系以外又有多少多少無盡的太虛空啊!現在研究天文學的人,過一段時期他又發現太空之中某處又有黑洞了,什麼叫黑洞啊?那就是有多少多少類似銀河系的那些星球,那一組聚集在那裡,密密麻麻的很黑的,遠遠看見好像一團黑,那叫黑洞。實際上有數不清的星球在那裡,它過一段時期又發現一個,一段時期又發現一個,你可想而知在,太空之中這些星球有多少啊!在太空之中的星球有多少都算不清了,你再看這個太空有多大,要知道這些星球是在太空之中啊!這些具體的東西啊!那個沒有形相的太空的話,那是無邊際的。現在我們知道,借著科學這些發現的時候,你知道宇宙有多麼大了,大到沒有極限的。
在這裡講「察乎天地」就是說「君子之道」你從夫婦這一倫開端來學,學到了「至也」。到「至也」的時候,在這一段過程之中,那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的心量要放開來,放開來就像這個宇宙那樣無窮無盡的。你心量放到宇宙那樣無窮無盡的,你就開發出來你的本性了,察乎天地了。這個察乎天地就是《易經》裡面,創作的伏羲氏,他就是察乎天地,他就從察乎天地之中發現人人都有的本性。到了察乎天地,把自己中庸的本性都能夠開發出來,中庸之道你學到了,學到了家了。學到了家的時候,我們就明瞭一個成果,這個成果是什麼呢?察乎天地這個本性,就是至大無外,講到大處沒有外,哪裡有外啊?至小無內,講到最小沒有內了。
這裡我們是講儒家的學問,講到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時候,我們也不妨拿佛家的經典來比照的說一說。佛家的經典有一本很重要的《楞嚴經》,《楞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尊者找心,阿難找啊!心在內啊?在我們身內嗎?佛說不是。那麼不在身內,是在外了?佛說也不是。那個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哪裡都不在。這一般人聽起來,哪裡不在,這個心究竟在哪裡啊?我們拿佛家的經典來比照的我們看看。儒家講「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也就是不在外、不在內。《中庸》講我們自己的本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在一切。不在一切也就是在一切,也就是無處而不在了。既是無處而不在的話,我們回過頭來看,一般人說,我們人,人都有死,死了之後,有的人說,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有的人認為死後還有,死後還有,還有什麼呢?自己也不清楚,迷迷糊糊的。這就是對於生死不瞭解,生死不瞭解,大家既是不瞭解,那就不管它了,管它什麼生死,死就死了,這還是達觀的人。不是達觀的人,有些人一提到死,心裡就害怕了、恐布了。這個都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是瞭解我們的本性無處而不在的話,這一看哪裡有生死啊?死到哪裡去啊?死後又生,生又生到哪裡去啊?你還不懂嗎?這一覺悟之後,生死問題,你只要懂得這個理了,然後我們學中庸之道,你就得了一個正確的修道的方法了,你不懂得這個理,怎麼學法,你不知道。必須懂得這個理,你學,有個方向、有方法。學到結果,你就知道,生死自自然然這個問題解決了。既是察乎天地,全宇宙都是我們的本性,那我們就自自然然,沒有什麼生死了,本性上有什麼生死呢?本性它既是無處而不在,無時而不在。一般人認為死,死的話,沒死之前是今生,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死了以後是未來的,在今生以前是過去的,時間有三個時間的界限,-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個時間也是假的,也是因為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我們這個地球上面對太陽這一面是白天,背太陽這一面就是夜間。因為一個白天、一個夜間,劃分一天的廿四小時。由廿四小時,再一天一天構成一個月,由十二個月構成一年,這樣才構成時間。你去了一天廿四小時一明一暗的這兩個假相,這個時間到哪裡去了?時間沒有了。我們一個普通人偏偏被這個假相把我們迷住了,時間把我們迷住了。空間呢,我們現在,我們自己在這裡,這是我們本地方的。本地方以外是外地的,外地又是地球其它的國家,其它國家還是地球以外的外星人,這樣這是地域的觀念,也把我們限制住了。有地區的限制,有時間的限制,這就有了生死。為什麼我們學中庸之道,時間要把它破除掉,把地區的觀念要破除掉,為什麼呢?你破除這個,你才能夠開發你自己本性。你這個不破除,你本性,別說你這一生學不好,就是假使你這一生死了,下一生又到人間來,再到人間,你就是在這個地方,活上幾百生、幾千生的話,你也學不到中庸之道,因為你這個心始終被空間,被時間限制住了。
這個可以跟各位說,學中庸之道的話,「造端乎夫婦」,最重要的你要破除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這兩種界限。破除之後,你一步一步地來學,把心裡上的障礙、知見上的障礙,把它矯正過來。然後你這樣一步一步正確地去學,那麼就是最後到了察乎天地了。那個時候生死問題了了,那就是中國所講的聖人,聖人是這樣的。我們學聖人就是學這樣的聖人。不是普通人講的,聖人我也不想學,他不想學,他不知道聖人是什麼,什麼叫做聖人。聖人就是把自己的中庸的天性完全把它開發出來,聖人就是向自己本性上去學,不是從外方面學。你向外面學的時候,那就是變成捨棄自己,捨近求遠,那學不到的。一定要向自性上學。自性學的時候,那就是過去儒家就講:「萬物皆備於我」,萬物就是拿宇宙來講,無一不是完完全全地在我心中。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然後一步一步往這個道理上去求的時候,去學的時候。萬物不必向外追求,就在我心中完全都有了,都有了叫做具備了。
知道萬物皆備於我,我們的心能夠定得下來了。怎麼定下來呢?我們看見現在社會上那些人為著求名,為了求得財富,為求自己政治的權力,除了政治權力以外,還有其它各種的權力,而一天到晚的在外面跟人家競爭,競爭競爭的結果,自己造了很多很多那些罪惡的事情。這樣的惡性循環,把自己的習性一天一天污染,把這個心染得漆黑得一點都不能透,透不出一點光明出來。這個一天一天沉淪下去,把自己的人格一天一天毀壞掉了。我們看人這樣,我們絕對不要跟人家學,自己要定住這個心理,守道而不移,堅定不移地要自己學。看見別人,我們也不要發脾氣,也不要恨人家,我們要同情人家,我們要拿最大的仁慈的心來看待一切的人。我們怎麼樣地用方法來勸化人家,這就是學君子儒。君子學儒的是要成就自己,也要成就他人。所以已欲立而立人,要成己成物啊。既是要成己成物,要同情一切人了,我們還願意肯跟人家學嗎?不肯跟人家學,我們就要守道不移的,堅定心來學中庸之道,你這才能成就。
休息一下,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十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6: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