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十七集

 

各位同修,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中庸》,今天接著上回講到的,「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下面接著是這幾句,我先念一遍。在上位下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先念這幾句。這是上回講到,君子素其位而行,意思就是說,在什麼地位,就怎樣來修行他的。在富貴的時候就行富貴之道,在貧賤的時候,也照樣地可以行貧賤之道。總而言之,是不能夠放棄修道的,一個修道的人,不要受著富貴貧賤,這些環境的影響,甚至於在患難之中,以至於在夷狄,在外國都不受影響,這樣的話,就是無入而不自得了。你無論到哪裡,你都是安然自在的,上回講到這裡。

今天接著就講,就是說我們修道的人,處在什麼位子,這是不一定的,就算是處在上位的時候,上位比如說,古時候最高的是天子,天子下面各國的君主是諸侯,諸侯國內有卿大夫,這都是在上位的人。在上位的時候「不陵下」,你居在一個政治地位很高的人,你不要借著你這個地位,「陵」這個字好像是侵犯的意思,欺負人家這叫做,不要侵犯在你下位的人,你不要欺負在你下位的人,這是一種。那麼再想對地來講,在下位呢?「不援上」,居在下位的人,比如說,你在一個機關裡面,做一個普通的職員,你對於機關首長,這個機關首長就是,在你上位的人,你在他這個機關裡面,做他的部下,那你辦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依照公家規定的事情,你把你份內的事情,辦得很妥善就好啊,你不必援上,「援」這個字,鄭康成的注解,所謂援是什麼呢?「牽持之也」,牽是牽手,手牽手的牽字,持是牽著手不要放,拿現在好懂的話,就是巴結人家,巴結人家。就是在下位的人,你巴結在上位的人,你討他對於你的好感,這叫做援上。你在下位的人,你就是規規矩矩地辦事就好,不必,用那些不正當的方法,來向他攀緣,巴結他,這兩句,一個是講在上位的人,讓怎麼做,一個是在下位的人,應該怎麼自處。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所謂「正己」,自己做得很端正,個人的做人,在做人之道上面,不要有什麼愧疚的地方。在辦事方面,按照規規矩矩地辦事,這就是正己。你的一切行為就是很端正,這樣的話不必求於人,你自己做人、辦事,一切守住規矩,很正當地這麼做,那就不用求人。這樣的話「則無怨」,無怨是什麼呢?你這麼做的話,就是很少有人怨恨你,這裡講不是很少,可以說是沒有人怨恨你。為什麼呢?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你說話也好,做事也好,如果有一些不正的話,難免就讓人家受了傷害了,你自己的這種言行,稍微不能夠守住正當的方式的話,那麼你得罪了別人,也就是遭人家的怨恨,你還不知道呢?所以在這裡,守住這個原則。正己不必有求於人,這樣自自然然地,別人對你就沒有什麼怨恨,就不會招怨的。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你自己這樣做的時候,照著道理來講,應該是沒有怨恨的啦,言語、行為,一切都是正正當當的,也沒有妨礙任何人,應該沒有人怨恨你。然而這個世間人很難說,你再怎麼是個正人君子,也許還有人來跟你為難,你做事情也有做不通的時候,這個時候你不要怨恨。對上來講不要怨天,對下來講不要尤人也是當怨字講,不要怨恨任何人。這個就不容易的,普通人遇到事情辦不成功,或者遇見別人,故意地來找他麻煩,或是人家來陷害他,這些事情,難免心中有不平衡。不平衡、沒有修養的人,就發作出來了。

就找人去,或者是,用言語跟人家互相指責,或者用行動,採取報負的行為了。修養好一點的人,雖然不如此,可是他的心裡面難免總是,我這麼做怎麼還,遭遇這種不好的,招來人家這樣陷害,難免就怨天了,也尤人了。這個要瞭解一個道理,所以子思在《中庸》裡面講,「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你既是學中庸之道,你就該知道,中庸之道前面那一段,講的非常重要,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你在社會上與人來往,遭遇到別人,種種對於你不利的那種陷害。你總之要知道,不能跟一般人那種見識,不要計較那些事情,你如果跟一般人,事事那樣計較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學中庸之道了。中庸之道基礎的功夫,就是當你,遇到有怨恨的時候,別人不管什麼樣的,對你無理地要求的時候。你都要把這個有所節制,不要繼續地往外發,那麼一個節制的時候,就能養其一個和,能夠得了一個和。

所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就是正當你在喜怒哀樂要發的時候,你趕快就把它節制住,能夠有所節制,這個有所節制的時候,這是對於你自己,修養上是在那裡用功夫,你每遇見事情,都能夠這樣不怨天,不尤人的時候,那你的功夫就是,一天一天地在那裡進步。學中庸之道就是,從這些地方來學,所以不怨不尤就是叫你心裡面,懂得這個道理。不是只是悶在心裡,悶在心裡你,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你的身體會受害的,種種的毛病,病苦會出現的。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你節制了以後,把這些事情通通把它化解掉了,沒有悶在心裡面,這就是你的功夫,你的身體也好,心理也好,就能得到安然自在。

講到這幾句話以後,下面有兩句話,一個結論,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故」就是所以的意思,就是把上面這些道理,說明了以後,君子懂得,懂得道理的人,懂得怎麼樣修中庸之道的,這個人叫做君子,他能夠「居易以俟命」,「居易」,「易」是什麼呢?「易」是,照鄭康成的注解,「易,猶平安也」,當平安講。為什麼易當平安講呢?就是君子,他時時刻刻地,不論在什麼時候,也不論在什麼環境,他的心裡,都是平安自在的。拿我們現在說得好懂的話,他的心裡始終是平衡的,所謂平衡的是什麼呢?沒有那麼容易發出喜怒哀樂,那種心理。日常的時候,他的心裡都是很平衡,這叫做「居易」。「以俟命」是什麼呢?「命」你看鄭康成的注解,是「俟命是聽天任命」,「俟」就是等待的意思,「俟命」就是,「命」就是天命,聽著天交付給你的是什麼,就是聽天由命的意思,君子能夠這麼做的。不過講到聽天由命,這個字,一般人總是認為,好像這個太消極了,好像是自己絲毫不能作主,一切都聽命運的安排,沒有自己能夠改善的餘地。

實際上這是誤解,所謂也好,天命也好,天命是天,在這裡講是天然的,天然的法則,這個天然的法則,是一個真理。怎麼樣呢?一個人你的行為,我們普通一般人都知道,你做任何事情,做好事,將來你得的好的報酬,做的不好的事情,你應該也要負責任的。由這個意義來講,我們的行為,好的行為,當然有好的結果。做那些對人、對事,都有危害人的這種事情,就是不善的事情,不善的事情想想看,這有什麼好的結果呢?當然就是一種,惡劣的結果會來的,這就是命。所以這個命是自己造成的。

所以講,「君子居易以俟命」,他平常無論在什麼時候,也不論在什麼環境,他心裡都是很安定的,很平衡的。「俟命」是什麼呢?不是現在,是他以前所做的這些事情,以前所做的事情,如果到現在有了效應了,就是這個命來了,這個命來的時候,一個君子他應該認命。這個是他過去自己造成的,自己要承認,所以說是「居易以俟命」的時候,現在他就是心裡很正常,對人對事一切都是,正正當當地去待人接物。至於以前所做的事情,現在得的什麼結果,他該得的就得了,接受就要接受,這就是「居易以矣命」。這樣能夠居易以矣命的話,他就是結合到前面,「不怨天、不尤人」,沒有理由怨天尤人,也沒有理由,怨恨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呢?命運是自己過去造就的,現在也沒有理由去怨恨,你要是不滿意,現在的遭遇,那你現在趕快,就不能再繼續,做那些不善的事情,趕快積極地,做有利別人的事情,那你一天一天可以改善,可以改善未來,君子他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能夠「居易以矣命」,他的心理一切是安然自在,所以鄭康成講,易當做平安講。我們一個人能夠這樣的話,懂得這些道理的話,心裡一直是這樣平安,平安就是大吉大利。普通人也知道,平安就是福。

下面這一句,小人就不是如此了,「小人行險以徼幸」,「險」是很危險的,「行」就是他的行為,他要做的事情冒險,他冒險幹什麼呢?「以徼幸」,「徼」這個字當求字講,「幸」這個字,一般人說是幸運,幸運是什麼呢?你這一樁好事情,或是一種利益,不應當得的,不當得而得的這叫幸。這個在君子來講,他不要,我們就拿做生意來講,做生意是將本求利,你付出本錢,你看准了,你進了一批貨物來,然後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你知道那個地方,能夠賣出多少錢,這個中間你可以,能夠賺進多少的盈利出來,這個不算是冒險,這是應該得的利益。如果不是如此的話,你既沒有付出本錢,你專門想,從天外飛來一筆大財你發了,你既沒有付出勞力,也沒有付出任何的資本,你這樣地發大財,這就是不當得而得這叫做。「徼幸」就是要求,不當得的利益,小人他冒險就是要求,沒有付出勞力、心力,也沒有付出任何成本,他想無中生有地,發一筆大財。或者是攀上一個高位子,用不正當的手段,做了一個大官,這個都是冒險的事情。

「小人行險以徼幸」,在君子看來,這個險冒不得的。但是小人他認為這個不是冒險,雖然是有危險,他仍然還去冒險,他不害怕。這個過去有人說一個小故事,說個比喻,說比喻什麼呢?有一句俗話,這是過去傳下來的,明明知道這個山上有老虎,他偏偏往有老虎這個山上去走。這句話就是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這就是去冒險,他冒險也許成功了,不一定成功啊,虎,你看山上那個虎,見著人的時候,牠不管你是人也好,是好人是壞人也好,牠肚子餓了,牠把你吃了的話,牠飽了肚子就完了。小人不管這個,不怕,你也許走到那個山上,遇到老虎,沒有遇到老虎,或者碰到老虎,那個老虎也許餓得不得了,餓在那裡睡了覺了,老虎睡在那裡沒有看到你,你走過去了這是你僥倖。這是靠不住的,所以這時候在君子看起來,這種冒險,不管你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都冒不得的。就算你冒險成功了,就這個命來講的話,你這個命是撿來的,不是正當所得到的。一個君子,他瞭解這個道理的話,他不願意這麼做,所以「小人行險以徼幸」。

這兩句話,相對地來講,就教我們一個人,你要學就要學君子,學君子什麼呢?學君子這樣的話,「居易以俟命」,這樣心裡才安然。「小人行險以徼幸」,別說你冒險,你得不到那個好的結果了,就算得到好的結果,你心裡也不會很安然,你安不下來。拿現在這個社會一般人,那些小人所做的事情,做一個例子來說說吧!

一個冒險犯罪的人,他無論是偷人家的東西,無論是搶人家的東西,把人家的東西、財物,偷到手之後,或者搶到手以後。他的心裡,深怕員警找來了,他心裡不會安然的,時時刻刻總是有恐慌、恐怖。想想看,像一個心裡始終在那裡恐怖之中,他就算得到了不當得的利益,得的再多,這有什麼意思呢?一個人他,經常地生活在這種恐怖之中,心裡不自在、不安然之中,這一個人生活得太痛苦了。所以在這裡教我們學《中庸》的人知道,你求得一個心安,不能夠像小人那樣。不能夠行險,行險就是冒險這兩個字,包含的意思太多太多了,我們今天,處在這個時代,不論是在臺灣也好,在世界其它,任何一個地區也好,人家設下來的陷阱,太多太多了。那麼要說這個陷阱,要問,你要心裡,不要有僥倖的心理的話,陷阱再多,你走的正當的路線的話,你不會受陷害的。就是因為你僥倖、想冒險,那就是你一走,走不到幾步路,就掉到陷阱裡面去了。

你常常聽說,這個人要求你投資,那個人又要求你投資,你投資下去,好啊!人家一個大陷阱在那裡,你去吧,開一個投資公司,你去投資吧!這個例子很多,總而言之,你不要冒險。然後你就不會受人家欺騙,一定要去掉僥倖的心理,才不會受欺騙,你這樣的心理,你才能夠平安自在。這個就是把上面,「無入而不自得」,你怎麼樣「無入而不自得」呢?前面講的那個在什麼地位,你都不要放棄修道,你都要按照這個道來修行。在剛才講的這幾句,就是教我們從事實上面,要學君子「居易以俟命」,時時刻刻保持住自己,一種平靜的心裡,不要學小人那種行為,處處去冒險。

下面就講,就引孔子的話,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拿孔子這幾句話,來說什麼呢?拿射箭來做比喻,「君子」,我們學君子之道,就是學《中庸》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要「居易以俟命」,「居易以俟命」的時候,你學君子從哪裡學呢?就拿射箭來做比喻。孔子說:「射」,是古時候那個射箭,射箭有各種射箭的禮。有大射、有賓射,大射就是,天子跟諸侯,各國君主,各國君主去朝見天子的時候,這個時候在一起,舉行射箭這個禮,叫大射。或者是諸侯跟諸侯,舉行射擊這個禮,這叫大射賓射賓射也是在這個,就拿天子來講,諸侯去拜見天子的時候,天子也拿他當做賓客來招待,這是賓射有種種的,現在就只講這個射了。

在舉行射箭比賽的時候,「有似乎君子」,就好像君子的行為,怎麼好像是君子的行為呢?「失諸正鵠」,「正鵠」,在古時候舉行射箭的時候,射箭比賽的時候,它在前面,用一個射箭的目的。就等於現在,軍中舉行射擊的話,打靶前面有一個靶,那個靶在古時候叫做侯,諸侯的侯。用一張布在前面把它張開來,放在前面,放在前面有正、有鵠,什麼叫做正?什麼叫做呢?在大射的時候,大射的時候,在標的那個上面用一個皮,用皮做成一個侯,一個圓圓的標的物在當中,用皮做的,這個叫做鵠。舉行賓射的時候,就是用一個布做一個侯,這個呢?在這個上面不用,用個正。這個正是什麼呢?畫一個方形的,四四方方的一個方形的圖樣,方方正正的一個方塊,做一個標的,那叫正。是一個鳥,古時候叫鴻鵠,鳥是叫鴻鵠,在這裡讀音讀「古」。這有點不同的,無論是正、是鵠,它都是射箭的一個標的,就是一個目的。

「失諸正鵠」,「失」就是沒有射中,你的箭頭,沒有射中那個正鵠的時候。「諸」這個字當於字講,於就是在,就是「失諸」,失於那個正鵠,就是沒有射上那個正鵠。本來這個字是兩個字,是「之於」兩個字的合音字,之是之乎也者的之字,於就是在、當在字講,之於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拼音拼的之于,之於就變成一個諸。那個之字就是當代名詞用,就代表那個正鵠的,那個當介詞用。在這裡就把它當字講了,「失諸正鵠」,就是你的箭沒有射到,沒有射在那個正鵠上面。

這個時候,你這個射箭的人,「反求諸其身」,你不要怪別人,我沒有射到你怎麼射上啊?你不要責備別人,你就是回過來、返過來,「求諸其身」,這個字也是當字講,求之於自己。你回過頭來你不要責備別人,你要反求於自己,反求於自己什麼呢?怎麼我這次沒有射中了,我再來練習練習,我一旦練習好了,我就能射中了,你這次射不中的時候,只責備自己,沒有練好這個技能。「反求諸其身」的時候,就是回來責備自己,沒有練得好,沒有練得好,自己就是再練習練習。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修中庸之道,修道,在哪裡修啊?修是一切都是管自己,古之學者為己,古代人求學修道,一切都是從自己來求的,不關乎別人。所以射箭就是如此,射箭你射不中,射不中你責備自己,責備自己你自己再練習練習,然後你再出發,你再去射你就行了。我們學中庸之道就是這樣,學中庸之道的時候,一切都是自己,從本身來鍛練、來修行。我們跟人家相處,或者是受人家的陷害了,受人家欺騙了,你要怨人家嗎?不要怨恨人家。為什麼不怨恨人家呢?人啊,社會上的人,古時候就有這些人,現代人更是如此。現代的人都是欺騙這個、欺騙那個,他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自私自利,他處處來欺騙人家、詐欺人家。

你只要自己不,不存著僥倖的心理,你就不受人家詐欺了,你一旦受人家詐欺了,只怪你自己不小心,無心的是不小心。如果你自己甘願冒險的話,那就更不能怪人家了,那就是要反求諸己,你自己要責備自己。所以這是我們學中庸之道,遇到任何不利於自己的那些人、那些事,我們就像跟人家,舉行射箭比賽是一樣,我們自己,責備自己,是當責備講,來責備自己,不能夠責備別人。也不能夠怨恨任何人,這是一個君子基本的修養,你能夠有這樣的修養,前面講的「無怨」,自然就沒有人怨恨你了。

把這個講了之後,下面就講,講到事實上實際的事情了,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道,學君子君子你怎麼學法子呢?學君子之道,這個辟如了,這個字就是下面,加一個言字邊,下面加一個言語的言字,是一個字,在經典裡面就是這個字,我們現在普通用的,這個字下面加個言字,那這是譬如的話。譬如行路,你行很遠的路,比如說我們現在台中,你要到高雄去,或者是你要到臺北去。就臺灣來講,從台中到高雄、到臺北算是遠處,你到遠處的時候,你不能說一步就到了高雄,或者你一步就跨到臺北去了,辦不到的事情啊!你必得從自己的家門裡,出了門,你一步一步地走,你從「邇」近處,你從近處而到遠處,你就不是用步行的話,你坐車子,坐車子也是從台中這個近處,然後才能開到遠處,這是行遠必自邇

再呢?登高,登高你說爬山,你登上高山去,登高山,比如說中部的日月潭也好,或者再往南部,你到阿里山也好,你怎麼登啊?你從山腳下往上登,所以「登高必自卑」,你往高處的時候,你必得要從山下往上登,我不走路用登山纜車,或是用阿里山的小火車,小火車,火車也是從山腳下,往上開到山上去啊!也是從卑下的地方,登到上面去啊!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學中庸之道、學君子,就是從本身開始。從低處往高處,從近處往遠處。學中庸之道,講到最高的境界,就是把中庸講的天命之謂性,把那個「性」完全開發出來,那就成為聖人了,這個聖人你不能說一步登天,你就能夠成就了,你一步一步地走,你先學著喜怒哀樂發了之後,你求其中節,開始的時候,你跟任何人相處都能夠和諧,你不要存著僥倖的心理,你要「居易以俟命」,心裡始終保持一種,平靜的心理,不要陷害任何人,不要讓任何人受你的傷害,你就是,「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講到這裡休息一下。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十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6:36:30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