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十九集
各位同修,現在我們繼續研究《中庸》,今天開始,我把這個經文念一遍。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從這裡開始,剛才念的這裡就是從人事上舉事實,讓我們瞭解學中庸之道就在這上面來學習。經文我們就看了,這裡據孔夫子講,孔夫子說:「舜其大孝也與」,舜就是在中國講廿四孝,他是第一位的大孝子,他所以成為聖人就是從修『孝道』成就聖人的。他在他那個家庭裡面,對於父母,對於他的弟弟那樣的表現。後來由人家推薦給堯帝,堯帝把他請過去以後,經過很多的事情,給他試驗著來辦天子的事情,後來由堯帝禪讓位子給他。所以講到中國的政治,孔夫子最推崇的就是堯舜,堯舜就是禪讓政治,把天下都可以讓給賢能的人。所以在這裡孔子講:「舜其大孝也與」,舜這位聖人他是「大孝」,是大孝子。「也與」呢?「與」是一個活動的語氣。說到舜帝是一個大孝子,下面接著就講:「德為聖人」他修養的德,他的道德成就了,成為聖人了。後來受了堯帝禪讓給他的天下,所以「尊為天子」,有天子這種尊位,「尊」是受人尊敬的那個天子之位。這兩句話就是說,有聖人之德又有天子之位,就是有德有位。下面說:「富有四海之內」,四海之內,在那個時候來講,整個中國大陸就是一個天下,在四海之內整個天下都是天子所治理的一個區域,一個天下。
「宗廟饗之」,天子他要祭祀祖宗,祖宗呢?用設立宗廟祭祖的,「饗之」是在宗廟裡面供奉的歷代的祖宗、祖先,來享受他的祭祀。
「子孫保之」他的子子孫孫都來保持住,保持什麼呢?保持這個祭祀,一直不會斷絕的。
這個經文說了之後,我們研究這個內容。所謂舜帝是一個大孝,他原來是普通的人,在當時還沒有人把他推薦給堯帝的時候,他曾經在曆山作個農夫耕田,所以「舜耕於曆山」,也在河邊作陶器、作手工,那麼都是普通人。可是他雖是一個普通人,他能夠在家庭裡面,對於他的父母盡到應盡的孝道。他的家庭,父親腦筋不大清楚。父親娶了第二位太太,也就是舜帝的後母,他的後母,在養了小孩子以後,也就是舜帝的弟弟,同父異母的弟弟,家庭裡有這幾位成員。父親腦筋不很清楚,聽他的後妻的話,後妻對於舜很不好,不拿平等心來對待舜,偏愛她自己的兒子。但是不管家裡這些人,對待舜是如何,然而舜對於他的父親,對他的後母,以及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不問別人對他如何,他是盡到對父母的孝道,對他的弟弟也盡到做哥哥應盡的本分。那麼就這樣的話,他逐漸逐漸地,使他家裡這些人不致於犯下更大的罪惡,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後來他以這個孝,讓人家發現了,把他推薦到堯帝那裡去,所以孔子在這裡講:舜他是大孝,這個孝可以說舜就從學孝道來成就聖人的。所以「德為聖人」,修養聖人之德,孝是修行的一個根本,他成就為聖人了,有聖人之德了。有了聖人之德,要知道他「尊為天子」,然後得了天子這種尊位,尊重、尊敬的位子,同時又「富有四海之內」的,都歸他治理。他就是由『孝道』成就他聖人之德,才有這樣的一個成就。
「宗廟饗之」呢,「宗」是祖宗,祖宗的這個宗是什麼呢?祖是祖先在那裡,「宗」是他這個宗廟裡連連續續的,有子孫在那裡祭祀,一直不會斷絕。「廟」是什麼呢?根據漢儒注解,「廟」是什麼?「廟」是當貌字講,容貌講,祖宗供奉在宗廟裡面,後代的子孫到宗廟裡祭祀,就如同見到祖先的容貌,所以這叫做宗廟。天子的宗廟,由他本身往前面追,一直追到,一般說天子有七廟,往上追有七代。再往下呢,他的子孫,這樣的話,「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做了天子對於宗廟、祭祀這麼重視,這是報答根本的。要知道自己修養這種德,做上了天子的大位子,要知道是祖宗好幾代以來積累下來的『道德』,由他本身再加以修養,才成就的,因此做了天子,對於宗廟要注重祭祀,這是報答的根本。
舜帝接受了堯帝把天下禪讓給他以後,他到了後來,也同樣地把天下讓給賢能的人。這個賢能的人就是夏代開國的天子,就是禹王,夏禹王。既是他把天下也禪讓給禹王了,剛才念的「子孫保之」,子孫保之的「之」,保之指的是什麼呢?不是保有天下。因為天下已經讓給夏朝的禹王了,那麼他這個「子孫保之」是保什麼呢?保他這個宗廟的祭祀,由他的子孫一直保持到後來,始終不會斷絕的。比如說,到了周朝,周朝的周武王伐紂成功以後,就把舜帝的後代封在陳國,所以陳國就是舜帝的後代子孫。因此可以想想看,在舜帝讓位到夏朝,夏朝後來到了商朝,商朝到了周朝,所以舜帝的子孫一直到後來,子子孫孫來祭祀祖宗的宗廟,這個沒有道德是辦不到的。
各位要看我們中國歷史你就知道,三代以後,後來這些歷代的君主,他開闢天下的時候,轟轟烈烈的,到了後來亡國的時候都是非常悲慘,他的後代亡國的後代,那些亡國之君,以及家族的那些人,都是死得非常淒慘的。要像舜帝這樣的話,那必得要有這樣的道德才可以的。這是講舜帝有大孝,然後成就他的聖人之德,做了天子。這還不算,他禪讓的這種德更是不得了的,天下都可以讓給他人,其它什麼事不可以讓啊?就憑禪讓這個讓字就跟孝道一樣的,就能夠成就聖人。
這怎麼說呢?聖人不會像我們這些平凡的人,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一切的利益來著想。遇到有利害的時候就跟人家起衝突,跟人家爭奪。其實我們平凡之人所謂的這個「我」,這個實實在在地講,就中國文化講到真實的話,這是一個假的、假我,不是真我。真我就是,《中庸》這一篇前面一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天命之謂性」那個天是天然的,天然而有的這個性,也就是本來就有的,就是本性,或者是天性。這個天性才是真正的我,天性絕對不像我們普通人所瞭解的,只知道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我。這個我,你說任何一個人,他的壽命再長,活到一百歲,甚至於活到一百二十歲。就現在來講,活到一百二十歲已經很少了,再說活到二百歲,那更是找不到了。就算我們活到二百歲,這個二百歲的時候,你到了二百歲的時候,假使你活到二百歲,你在二百歲這個年齡,回頭一想,想到少年的時候,兒童的時候,就好像在眼前是一樣的,相隔沒有好遠。換句話說,你回頭看這個二百年,這個時光非常短暫的。何況我們現在,你說哪一位能夠活到二百歲啊?沒有的。
這就知道,我們任何人這個身體,包括我們現在起的這個念頭,這個思想,這個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我。就是因為我們把虛妄的『假我』當做真實的我,就把我們「天命之謂性」那個本性遮蓋住了,障礙起來了。因此我們現在人人都有『有生』、『有死』,人在世間遇到天災人禍,最恐懼的是什麼呢?天災來了、人禍來了,他最恐懼的就是死啊!如果沒有死的時候,那還有什麼嚴重的恐懼啊!恐懼最嚴重的就是一個死亡啊!然而不知道,這個死亡也是假相,『天性』裡面根本就沒有死亡這個現象。但是你要把天然而有的本性,把它修養、開發出來,怎麼開發呢?就是要學堯舜禪讓,天下都可以禪讓給別人,何況我們普通,跟人家小小的利益,為什麼不能讓啊!你不懂道理就不肯讓了,你懂得中庸之道,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任何事情都可以讓,讓得愈多,讓得愈徹底,你的本性開發得愈快。
所以,我們學了這幾句經文的時候,這是孔子講的,孔子講的話,每一句話都是教我們向自己本性上來修養,就是教我們成就聖人。所以從這幾句話,我們學什麼呢?學舜那種大孝,學舜帝那樣,一切事情都要讓人家,都要禪讓。這樣的話,在今日之下,一般人看起來,這個好像做得未免太過分了,人家是一切不講道理的,你也讓他?今日之下也有很多那些父母,也有很多父母不好,你也是要講究對父母孝順嗎?這是現代人的看法。中國的文化講五倫道統,五倫的修養『各盡其分』。父母他怎麼樣不好,那是他的事情,我們做兒女的人,我們只管盡我們的『本分』。這個現代人不認同的話,那沒有關係,我們懂得這個中庸之道,應該怎麼樣地把我們的本性能夠開發出來,有這樣的方法,我們就照這個方法去學。修道是我們自己,不必看人家怎麼,批評也好、認同也好,我們一切不管。「古之學者為己」,孔子那個時候就說,自古以來求學修道,但為自己的修道來修養、來學習的,不必想到人家怎麼樣對你的觀感,那一切不用管,這才是真正的修道。
這一段,說完以後,下面就說了:「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所謂「大德」,大德就是指的成就聖人之德了。我們一般在世間做一些慈善的事情來救濟他人,你用財物救濟人,或者用你的能力,或者用你的學問,種種的來幫助別人,當然這個也算是德,也是你道德的一種表現,然而,那是普通的德,不能算大德。什麼才是大德呢?那就是因著你修養的那些事情,那些事情都能夠使得你開發自己的道德,開發你自己的本性,這個德才是大德。可以說這個大德就是有天然的天性的這個德,而由於你修行種種的功德累積起來,把你的性德開發出來了,由修德而開發了性德了,這是大德。必須有這個性德開發出來,這才管用,不是普通的德。
有這個大德呢?「必得其位」,他必然得到天子之位,為什麼有這個德「必得其位」呢?因為你有這個德,你來替天下人辦事情,你天子為什麼做天子啊?天子就是要為天下人來辦事情。為天下人辦事情可不是普通的,你必得要有『智慧』,要有『公平正直』的心,你這樣才能夠,把天下事情辦得好。你公平辦事的這種德,再講你辦事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性德出現的,從本性這個德出現的,有本性這個德,你才能辦天下大事情,所以「必得其位」。如果說是『有位』而『無德』的話,那就像後來夏朝的後代最後那個暴君——夏桀王,有天子之位,沒有天子具備的聖人之德,他害了天下人,最後夏朝的天下被他斷送掉了。殷朝,殷紂王也是如此,所以說有位而沒有德,對於天下人固然是有害,對於他本人更有害處,所以是「必得其位」。
既有位呢就「必得其祿」了,做天子就有天子一定的『俸祿』,「必得其名」,「名」是什麼呢?名是天子之名。這個名,中國文化講這個名要『名符其實』,就是「必得其名」,必得天子之名。天子之名是什麼呢?天子一方面有「天子之位」,一方面有「聖人之德」,『有德』『有位』這個名,是『名實相符』。否則的話,這個名與事實不合的話,這就得不到這個名,得了這個名的話,就是根據上面『德』與『位』都是相符的。像舜帝他就「必得其名」了。
還有呢?「必得其壽」,『壽命』也必然得到,舜帝壽命很長。這個在古人注解裡面有不同的講法。宋儒朱子就是朱熹,他說,舜的壽命活到一百一十歲。孔安國注《尚書》,在《尚書》的《孔傳》裡面講,《尚書》孔安國的注解,說舜帝活了一百一十二歲。漢儒鄭康成的注解,他說舜活一百歲,這有三種講法。這三種講法,你不管是哪一種講法,活一百一十二歲也好,一百一十歲也好,就算活了一百歲也好,這也都算是得了壽了,得了長壽了。我們現在也有一百歲的人,一百歲算是人瑞了,人中之瑞了,這不容易的事情。舜帝他是活一百歲以上的,這是「必得其壽」。把這個講完了以後,接著就說結論了。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所以天的生物,就拿這個天地,天是天地的天。天的生養萬物,它是公平的,比如說天下雨,天上的雨露,它是公平的給地上的萬物,都給它滋潤,這是公平的。但是地上的萬物有得到雨露的滋潤,有的得不到滋潤,這個有差異了。為什麼有差異呢?「必因其材而篤焉」啊!這個「因其材」,「材」是什麼呢?各位看鄭康成的注解,「材,謂其質性也」,這個「材」就是萬物他的質性,「質」,他的本質。換句話說:古代文言講的「質性」,我們現在人把這兩個字倒過來講「性質」。「性質」就拿我們人來講,各人有各人的「性質」。再好懂的話:說是「性格」,更容易懂了。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性格」,人有人的「性格」,樹木呢?有樹木的性質。比如說,臺灣高山上那個神木,一千年以上的那些樹很多,那個普通的樹木,這兩者的「性質」就不一樣,樹木的性質,換句話說就是它的質料,這個質料也不相同的。所以「因其材」,因著萬物,這個包括人類、其它的動物,這種性質而「篤焉」,「篤」鄭康成講,篤是厚也,當厚字講。
這個他說:這就是說「善者天厚其福,惡者天厚其毒,皆由其本而為之」。所謂天生養萬物,「因其材而篤」的意思就是說,就拿我們人來講,你是善人,天就成就你、幫助你得到很好的結果,讓你得了很多的福。你是一個惡人,指的那些一般人,假如他是個惡人的話,天也叫這個惡人得到災禍,也就是讓他後來得到很多災難。這個看起來,好像這個天給善人一種獎勵,給惡人一種懲罰。實際上說起來,天是公平的,既是公平的,為什麼善人天是厚其福呢?讓他得到福;惡人讓他得到毒,毒就是毒害,讓他將來受災害。這怎麼說呢?我們可以說一個,後面有個比喻不妨在這裡說一說。
就拿樹木來講,樹木它的根長得很好,有根然後生了樹幹,樹幹有樹枝、有樹葉,它要經過雨水滋潤的話,這個樹一天一天生長得很茂盛。假使這個樹,它的樹根壞了、根沒有了,樹根壞了的話,它現在雖然還有樹幹在那裡,這個天下雨是公平的下雨,這個雨給有根的樹讓它滋潤,這個根壞了的樹木,這個雨也下在這個樹上。可是這個樹根壞了的樹,它雖然得到天給它同樣的雨水,它不但得不到有利益的滋潤,反而還加速地讓它毀壞。這就是說:用人來講,那些造惡的人,雖然他的生活環境跟一般人一樣的,他的『罪業』造得愈多,但是他的結果,就跟那些善人不一樣。天是同樣地給他空氣供給他所需的一切,然而他所做的、自己做的,他不能怪天。
因此這是天的生物「因其材」,天,實在來講它只是一個幫助的力量,不是主要的力量。這個幫助的力量,它還是公平地,對待萬物的。我們瞭解這個理的時候,遇到好的事情,有福的事情來了,我們知道這是,瞭解它是怎麼來的。既然瞭解怎麼來的話,你要再培養以後更好,繼續再做善事情啊,你就是利用這個天給你的一切的環境,就是天給你的幫助。這個惡人,他如果要自己謙虛的話,從此他可以改,改過向善,一切都是要從自己做啊。
下面就說「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栽」是什麼呢?這個「栽」不當栽樹的栽字講,這就是你自己跟那個樹木一樣,你自己有往外生發的、潛在的能力,能夠接受雨露的滋潤,這種潛能,這叫「栽」,這在乎自己。所以「栽者培之」,你本身有這種潛在的,生發的這種能力,結果這個天給你,因著這個「材」,你可以培,培得很厚。「傾者覆之」相反地,你就是「覆」了,「覆」就是倒下去了,傾覆下去了。
說到這裡,休息幾分鐘,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十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6: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