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二十九集
各位同修,現在我們繼續研究《中庸》,上回講哀公問政,講到「天下國家有九經」,就是治理天下,治理國家有「九經」,「九經」就是九種大的方法,這個經當經常講,九種常道必須照這麼做。「九經」的名目說過之後,接著就是講實行「九經」之後,它所得的效果如何。今天就從這一段開始,這一段經文我先念一遍,各位手裡有經本子請各位看。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這一段是講,你照「九經」來實行的話,就得到這樣好的效果,現在我們看經文,一句一句的看了。
第一句講「修身則道立」,前面講「凡為天下國家」,這個包含什麼呢?古代,中國大陸就是天下一統的。在孔子那個時候還是周朝,周朝是周天子治理天下的,在周天子天下之內的各國諸侯的話,那就是國家,一個國家、一個國家,那只是稱國。還有家是什麼呢?我們現在普通說國家這兩個字合起來指的一個國。在古時候,國家這兩個字分開來講的話,國是一個國,家是國內由國君所封的卿大夫,叫大夫之家。所以這句話就有從天子到諸侯,以及諸侯國內的那些卿大夫,他們治理天下、國家的時候有「九經」。這個「九經」,無論天子治理天下,國君治國,大夫治家,「以修身為本」。在《大學》裡面講,前面講過《大學》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上至天子,下至一般的老百姓,就是「庶人」,「庶人」就是民眾的意思,一切都是「以修身為本」,所以在這裡講「修身」。
「修身則道立」,「則」這個字在一句之中,它表達的意思是一個『因果』關係的,比如說,「修身」是『因』,「道立」是『果』,你能夠「修身」的話,你的效果、你的結果就是,『道』就能夠立了,換句話說,你要『立』住這個「道」,必得要先『修身』的,這個字,往下每一句裡面的則字,都是這個意思。前面那樣做,所得的效果就是後面所講的。「道立」這個「道」,不是只一種,要活的看,所謂看活了,看活是什麼呢?活動,活動看就是它的含義很多。
比如說,你『齊家』也要「修身」,『齊家』有『齊家之道』,要「修身」。『治國』也要「修身」,『治國』有『治國之道』。治理天下那更不必說,有治理天下之道。所以這個「道立」,它這個道包含得很廣。不論是用在哪一方面,修身是一個基本,這一句是這個意思。
「尊賢則不惑」,你無論是國君、是卿大夫、是天子,你都要有人才啊,你要用人。用人用的什麼人呢?用的賢人,你要用賢人的話,什麼叫賢人呢?賢人是比聖人次一等的,還沒到聖人那個地位,他的品德也好,辦事的能力也強。他的品德以及辦事的能力還沒到聖人那個地位,這是賢人,這就了不起了。你治國、平天下,你要用人,就要用這種有品德的人,有辦事能力的人,這叫賢人。用賢人,賢人跟小人不同,小人他是為了求得自己的利益,為著自私,他想你給他一個官位,你只要給他一個官位,他就願意來做官了,你尊重不尊重他,他不計較的,他的目的就是來做官,做官就是為了自己可以得了很大的利益。
但是賢人不是這樣,賢人他來幫你治國、平天下,他的目的是要來成就聖人。成就聖人是學聖人,學聖人在哪裡學起呢?就替天下民眾來謀求福利,也就是說替天下人來辦事情。他來替天下人辦事情,不是為著自己求得一種權力,求得種種的利益。他的目的就是來為天下人服務,這就是成就自己來學為聖人。聖人學成功了,那沒有問題,他是純粹地來替天下人辦事情,來謀求福利。那麼你在學聖人的時候,雖然還沒有成為聖人,你就要學著聖人那種純粹為人,而不為自己,學聖人這樣的行為,你這個才能夠學得好聖人。
假使說:你做一切事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這就與聖人相違背的,不但學不好聖人,可以說實在是個小人。因此我們瞭解,這個賢人他是不為自己私人利益,他是學聖人的那種行為,來替天下人服務的。你這個天子也好,諸侯也好,你要用他的時候,要尊重他。怎麼尊重他呢?他既是個賢人,品德也好,能力、他的學術,各種能力都非常強。拿我們現在一般人好懂的話,他是一個有專業的人才。有專業的人才,你用他,你就要尊重他的專業的才能,也尊敬他的人格,這叫尊賢。你能尊重賢人,賢人就願意來為你所用。為什麼呢?賢人來做事情,他首先要考慮到,你跟他的志向是不是完全相合。如果你做國君的人,你不是為你的國民來謀求福利的,你只貪求自己的享受,那這個賢人他不來幫助你辦事情。你要尊敬他的話,他瞭解你跟他的想法、作法一致的,他就來了。
他來的時候來替你辦事,你有尊重他的專業的能力,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國家,講這個政務官,政務官他是制度國家的政策的,他制定政策的話,你要尊重他的專業的知見,他的能力。比如說:他是學教育的,他教育這一方面,他在這一方面是能力非常強,制定國家的教育政策,為全國受教育的民眾,長遠地設想,那麼你就要尊重他的教育專家的這種能力,你不要干擾他。你不要干擾他,你就是尊重他,讓他發揮他的這種專家的能力,這個「不惑」啊。所謂「不惑」是什麼呢?他制定的教育政策,一施行的結果,那受教育的民眾都能得到長遠的好處。絕不會說是,這個教育不好今天又改一下,愈改愈糟糕,你要放手讓他去制定良好的政策,他這個教育實行起來,教育是教育樹人,是百年大計,他可以把國民教育成為,人人都是一個有品德、有才能的人,這是好的國民,他訓練出來了,這叫不惑。
「不惑」就是說:他制定任何的政策出來非常的有智慧,不會叫人家感覺迷惑的,尤其是什麼呢?我們現在這個教育,實在說起來,只注重科學技能這一方面的教育,人文、道德的教育都忽略了,甚至於都不講了。這種教育,不但教育本身的事業叫人家迷惑,你教出來的人也是,他所學的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教出一些迷惑的人出來,不知道做人之道。不知做人之道,他雖然學一點科學技能,用出來都是為自己的利益來用的,對人有什麼好處啊?這還不算,那麼人格教育不講,這個道德教育不講,你把這些其他的教育,學得愈多的話,他將來為自己謀求私人利益的手段、方法更高明,損人利己的方法更巧妙。你想想看,這就是「惑」啦。
你要讓賢人來辦教育,這個賢人。我們就舉個實際的例子吧,剛才講賢人,就是還沒到聖人的地位,他在學聖人,學聖人的時候,聖人是什麼呢?聖人就把自己的《中庸》講「天命之謂性」,把自己的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了,一切都是以自己的本性在那裡起作用。賢人雖然沒有到聖人地位,也就是把自己的本性沒有完全開發出來。但是他也開發了幾分本性,沒有完全開發而已。這是一個,當然能夠開發本性的幾分之幾的話,這就是大賢人。再退而求其次,雖然本性沒有開發出來,他能完全遵照,聖人所講的學術理論,根據聖人教導的這些言論,照著這樣去做的話,他也算是賢人了。那麼這樣的賢人,他辦的事情不會迷惑的。這個教育人出來的話,他的教育的方向是什麼呢?就是教人家明白自己的本性啊。明白自己的本性,有什麼好處啊?粗淺的功夫,就是把我們現在生死問題能夠明瞭了,有辦法可以解決了。明瞭生死問題,要解決這個生死問題,進一步完全把本性開發出來成就聖人。這樣的話,他有這個動機的話,他自己是這麼做,他教人也是這麼教法子的,所以他設立的教育種種的設施,教育的目標就是教人家,學一個做人的基本。所以前面開始講「修身則道立」,學著修身,學著做人。修身做人的這個道理很多,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一切為自己,放棄自私自利的心,大公無私的替人家辦事。你教人求學,這個目標要定住、講清楚,你學習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要學賢聖。所以我們中國過去讀書人都知道,希聖希賢啊,希就是希望、希求,我們求學目的就是希望成就聖人,在成就聖人之前,先要學賢人。這個教育的目標,你把人教好了,你的教育政策是不惑的,很明確的,讓所有的人看起來,對於你這個教育政策看得清清楚楚的,不會感覺迷惑。你把人教出來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很明白的人,他不是一個迷惑顛倒的人,這叫「不惑」。
那麼第三句了,「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親親」,第一個「親」字當動詞用,第二個「親」字就是家裡的親屬,家庭之中有父母親,有兄弟、姐妹、夫妻、兒女,這都是親,「親親」,這個上面這個親字當親密講,當厚講,彼此都是非常親密、親切,切就是關係最密切的,家庭之中任何一個成員,就是家庭無論是哪一個身份的家庭的人,彼此都是非常親切,關係非常密切,這叫親親。彼此互相關心,利害是一致的。把家庭裡推廣,同族的,比如說百家姓上講,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你是姓趙的,姓趙的不管多少人,你都是同一個姓,這個姓錢的,你家裡的人很多,除了你自己,這個小的家庭以外,凡是姓錢的,都是你同族的人。再推而廣之,我們中國古時候講三皇五帝,五帝是什麼呢?五帝,真正研究起來五帝還是一家人,你看看歷史你就知道,『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他們原來都是一個家族的。所以到後來,我們現在這個百家姓,每一個姓上面都用五音,音樂上面五音,用一個字來代表這個姓,這個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一個音代表一個姓,你從這個姓,這個五音。古時候的學問,就從人發出這個聲音出來,他就知道他的家族的血統。我們現在用科學的方法檢驗人家的血液,知道你這是,這個兒子是哪個父母養的,它知道他的血統。這個血統檢查起來還不夠那麼仔細,有時候還有錯誤的。中國古代的學問,它是用『宮、商、角、徵、羽』,五音,從每個人發的聲音就推測他的血統,他的父母是誰?他的父母又有父母,一直往上推,推到我們現在所有的人都不出『三皇五帝』,都是炎黃子孫。這個整個起來的話,小的範圍來講,一個家庭裡面你要親親,再,就是同一個家族,同一個姓,再擴大範圍來講,就我們中國文化來講,整個中國的一個大家族啊。這樣的話你這個親親,就感覺到,古人講「天下猶一家」,天下人就如同是一家人一樣,你基於這麼一個學術立場來看,想想看我們人多麼厚道。那麼這裡講這個,不要講得那麼遠了。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諸父」是什麼呢?就自己家裡面父親,父親另外還有伯父、叔父,同一個祖父的伯父、叔父,同一個祖父的父親的輩份。還有不同祖父的,這個遠房的,跟父親同輩份的伯伯、叔叔,這個叫做「諸父」。「昆弟」,「昆弟」就是自己家裡的親兄弟,哥哥、弟弟。除了自己親兄弟以外,還有堂兄弟,伯伯、叔叔的兒子、女兒等等,就是「昆弟」。那麼其它不必講,就講這個諸父、昆弟,你能夠親親,對於自己家庭裡面,家族裡面這些諸父昆弟,彼此對待都是非常親密,非常關心,那麼這個不怨了。「不怨」是什麼呢?怨是有怨言或是怨恨。這個不怨不是指外人,指的就是家族的關係。怎麼是指家族的關係呢?過去我們中國,不管讀書人、不是讀書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怨從親生」,這個怨就是從親,親就是親親的親,從這個親生出來的。這怎麼個講法呢?就拿家庭裡面來講,一個父母養了兒女,養了好幾位兒女,兒女之中,在父母親的心裡面是平等的,愛護自己的兒女都是一樣的。不過有時候,做父母的沒有照顧到那麼周到,做兒女的就有怨了,這個老爸爸或者老母親,對於大哥哥這麼好;或者是對長兄,大哥哥怨恨父母,對於小弟那麼好,對他不好,有偏心,這就怨了。
為什麼有這個怨呢?做父母的就要當心了,你雖然心中是沒有偏,可是在所做的表現出來這些事情方面,難免讓兒女有所誤會的,所以做父母的不簡單,他要時常的好好地用心,用心用什麼呢?用到無微不至。我們普通人都知道,父母關心兒女是無微不至的啊,要關心到最微細的地方,兒女有什麼心理,這個小孩子——無論是大兒子也好、小兒子也好,中間幾個兒子也好,哪個小孩子,有一個時候不大願意講話了,他悶在那裡了,你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你要問問他是什麼原因,你要讓他很願意地把他心裡的想法,他對父母是不是有所誤會,你要讓他跟你講,這個都是父母關心兒女無微不至的地方,所以「親親」舉這個例子。無論對於諸父,對於昆弟,父母對於兒女,兒女對於父母,都是一樣的,都要無微不至的這樣關心,體諒對方,這叫親親。這樣的話,家庭裡面任何一個人對於自己不會有什麼怨恨了,這是講治國的國君,以及做天子的這個人來講的,我們普通人也是這樣講求,也要注意這些事情。
下面「敬大臣則不眩」,你治國、平天下要用大臣子。天子當然要用大臣,國君你朝廷裡也要用大臣。這個大臣,你要尊敬他。為什麼要尊敬他呢?你是一個明君,在這裡是孔夫子答覆魯哀公的問政,孔夫子就借著答覆魯哀公問政的問題,他就講為政之道。既是講為政之道的話,那就不限於魯哀公了,凡是要辦政治的人都要學這個為政之道。孔夫子講這個為政之道,我們要瞭解一個重要的原則。孔夫子講這個辦政治,辦政治是學聖人必需經過的,一個學習的過程。你要學聖人,要開發自己的本性,本性怎麼開發出來呢?本性就不能自私自利啊,自私自利就把這種障礙,把我們本性障礙起了,我們就是,一方面你辦政治,一方面學聖人,一方面又自私自利,你本性絕對開發不出來。
孔子講為政之道就是借著辦政治的話,就是要開發自己本性的,開發本性之後,成就聖人了以後,還是回過頭來仍然替天下人辦政治,謀求福利。這是孔夫子講政治哲學,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一個道理。既是這個道理,凡是辦政治的人,最理想的是聖人,像堯、舜,周公,這個都是聖人了。沒有到聖人地位他是賢人,可是賢人的時候,他知道辦政治的意義在哪裡。那就是他也知道大臣,大臣他是一個,他求這個大臣也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他才請他來做大臣。既是這樣的大臣,你不能把他當做一個傭人看待。你這個大臣是我講來的,你是我的臣子,你什麼事情都要聽我的,那這好了,小人他為了做官,他可以買你這個帳。他是個大臣、是個賢能的人,他不買你這個帳,你要是對他不尊敬的時候,他拂袖而去了。他認為你這個人不是一個賢人,不是一個明君,他不肯跟辦事情。
那麼你既是個明君,是個賢人,你就知道大臣,他跟普通不同的。你要尊敬他,尊敬是怎麼尊敬他呢?是尊敬他的,前面講的尊賢,尊敬賢人,這是講敬大臣,大臣是你正式聘請他,在你的朝廷裡當臣子,那麼他這個大臣,你尊敬他,他來幫你辦事情的時候,「不眩」。「眩」是什麼呢?是辦的事情非常明白的,你任用這個大臣,「也任得其人」,你恭恭敬敬請來的人,這個人一定是一個有才能、有品德的人,他來替你辦事,辦得有條有理的,不會亂。「眩」就是很明明白白的,不會亂,更不會錯誤的,這是敬大臣的這種效果。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體群臣」,「體」是體驗,「群臣」是什麼呢?群臣就是在大臣以下的一般的臣子,群是群眾,一般的小臣子。大臣是掌理國家一個部門的領導人,就拿周朝來講,周天子有一部《周禮》,《周禮》設的有天官、地官,春、夏、秋、冬,春有春官,夏有夏官,一共叫做六官。大臣就是設的各官,領導一個部門的一個大臣,那麼群臣呢?在大臣之下各部門之內一般的臣子。這個一般的臣子,你要體驗他,體驗是什麼呢?他辦事的能力有多少,就是量材適用,你對他不能『求全責備』,就是偶爾犯了一些過失,你也能夠體諒他,這叫「體群臣」,你能夠體恤、體諒,你要站在群臣的立場,替群臣來著想,「則士之報禮重」。「士之報禮重」,「士」就是普通的官員,就是群臣,他們回報你,回報你、對待你,那就是更重的來報答你。你對他有一分的體恤,他可以回報你十分的報答,報的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子」當動詞講,『子愛庶民』,就是一般民眾了,「庶」當眾字講,眾民,眾民就是民眾的意思。你要把全國的民眾當做自己的兒女一樣看待,這樣愛護他,那你想想看,這個「百姓勸」,「勸」是什麼?勸勉,你這樣關心他、愛護他,全國的百姓就來擁護你。他的心心念念地,都來愛護你這個國君。你國君不用講,自然地他的心,他來愛護你,只要你真心的來關心他。
「來百工則財用足」,「來百工」,「來」是勞來,勞來也就是說,對於「百工」——各種一般做事情的人,你要慰勞他,「來」是勞來的意思,你時時刻刻就要慰問他,常常關心他。這樣的話「百工財用足」。這樣你勞來他,「百工」就來了,人才就來了。「百工」就代表各種的人才,自古以來無論哪一個國家,人才非常重要,你能夠勞來人才的時候,你給他報酬很優厚,處處關心他,百工人才都來了,有人就有財,他的各種發明,各種事業就發展出來,你的國家的財富自然就充足了,就是「則財用足」。
「柔遠人」,「遠人」是什麼呢?從遠方來的人,包含是外國人,外國人到你的國家來,比如說無論現在哪一個國家都有僑民,外僑,你要用懷柔的對待他,這樣「四方歸之」,四方人都來歸向於你。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懷柔各國諸侯,那各國諸侯都來歸向於你,這個是天下都認為你這個天子不得了啊。
好了,休息幾分鐘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二十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6: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