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三十三集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究《中庸》,上回講的<哀公問政>中的「天下國家有九經」,接下來其中有五段,最後講到「道前定則不窮」,所以那個五段算是講完了。接著還是<哀公問政>這一章,講做臣子的應該怎麼做法,前面是講為君之道,下面接著講為臣之道。這個經文我接著講這一句,我念一下。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我們現在就看這兩句,「不獲乎上」的「獲」這個字,各位可以看經文裡面小字的注解,那是鄭康成的注,他說:「獲」是「得也」,就是「獲」得的意思。他說了,臣不得於君,則不得居位治民,這個意思就是說,做一個臣子替君主來辦國家大事情。他要獲得君主能夠支持他,他有什麼建議,君主都能夠採納,這叫獲得。也就是說,他能夠獲得君主對他建議的政策都能同意。反過來講,他要想實施一個好的政策,這個政策雖然是對於所有民眾都有好處。對於國家也有好處,如果沒有得到君主的同意的話,下面這一句話就這麼說,「民不可得而治矣」。你就沒有辦法繼續在你這個位子上來治理一般政治上的事情,就不可以治民。這個意思就是,做一個臣子雖然所需要的條件很多。但是你是替君主辦事的,君主他有主權的,你不能夠獲得他的同意的話,你的理想再好,所提出來的政策再好,那也是沒辦去行出去的,那就是行不通的。所以「民不可得而治矣」,就是一般民眾就得不到你這種好的政策了,這是第一個。
接著下面呢?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下面接著是什麼呢?你「獲乎上有道」,「獲乎上有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接著前面,你如果不能夠「獲乎上」,那就是,你在這個臣子的位子就做不下去了,不能夠治理了。那麼你必得要想辦法獲得君主支持你、同意你。你想獲得君主對於你所提出來好的政策來同意、來支持你的話,你應該有讓他支持你的方法,這要講究方法,這就是「道」,有道。雖說是「獲乎上有道」,就算是你能夠有方法讓在上位的君主同意你,可是呢?「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你要是取得君主對你同意的話,你先決的條件要「信乎朋友」。
什麼是「信乎朋友」,這個朋友包含在朝廷裡面,跟你同事的那些臣子,就現在的國家、政府的組織來講,你除了對於國家最高的領袖,獲得他的同意,可是你一般的同事,你也要取得他的信任,這就是朋友跟同事了。取得他的信任,不是隨便就可以取得到的,要知道跟同事相處,或者是普通的朋友相處,你總得有你的待人接物的道理,也就是你有待人接物的一個很好的修養,這個算是待朋友的道理在那裡。你一定有取信于朋友的一種道德,也就是你的修養。你沒有一種修養,得不到你的同事,也就是你的朋友他們的信任的話。那麼你要想獲得在上位的君主來同意你,這就很難了。
為什麼呢?就算是你提出一個政策出來,你想辦一個很好的事情,就算你主管這一部門,與別的部門也有一些相關的話,這個事情君主同意你去做了。可是與其它的同事,他那一部門不跟你協調的話,你就很難行得通。因此你在取得君主的同意之前,同事之間,這個意見應該先協調好了,這樣你獲得君主一同意,然後你推行出來,就沒有阻礙。
這還是就辦事方面來講,再把這個寬泛一點來講,你在政府裡面工作,你就是把你上級的長官關係處得很好,他對你很信任。可是你要瞭解,我們人都有一些不好的一種習氣,這種不好的習氣是什麼呢?就是妒嫉心很重。同樣在政府裡面工作的話,你得到上級長官的信任,其它跟你同事的人,他自然就有一種妒嫉心在那裡,這個也必須要瞭解。你怎麼樣地想辦法消除同事對於你的一種妒嫉,這樣你得到君主的信任的話,才沒有其它不必要的那些障礙。這個在古時候很多的。
就算你是忠臣,提出的事情很好,你在朝廷裡面做官也非常清廉公正。但是,只要有其它跟你同事的別人,他們一對你嫉妒的話,他就想辦法來破壞你,這個你遭遇了那些麻煩的事情,你還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所以這裡講,你是「獲乎上有道」了,也就是說,你對於君主,你是有辦去取得他的信任了。但是你跟你的同事,或者是沒有關係的一般的雖是在朝廷裡,跟沒有相關的政策上這些人,只是一般的朝廷裡的同事,相處不好的話,他也能夠破壞你,破壞你的名譽,破壞你的種種要推行的事情,這樣的話你就等於,「不獲乎上」了。
「不信乎朋友」,意思就是說,你跟朋友沒有處得好。跟朋友沒有處得好,朋友就是對於你不信任,那麼你其它的一切事情都行不通的,等於說沒有取得上級對於你的支持。這個意思就是說,上級就算支持你,有朋友、有同事在那裡破壞,那還是沒有用處,所以說是「不獲乎上矣」。這兩條要注意的是什麼呢?就「獲乎上」的上級的君主,這個朋友,這個是對於好的這一方面講。比如說君主,你既是在朝廷裡事奉這個君主,替這個君主辦事,你當然經過選擇的,他是個好的君主。如果說這個君主不是好的君主,像古時候的夏桀王、殷紂王,你不但不能夠想辦法取得他信任你,而且他這樣的君主,你根本就不能夠去替他辦事情。你就算是原來在他的朝廷裡辦事,原來不知道他的為人,後來一旦發現他壞了,他不是一個明君,你就趕快要離開這個朝廷,你就不能繼續再做他的臣子。
假使你繼續再做像桀、紂這兩種暴君的臣子的話,你要取得他的信任,那好了,那只是幫助桀、紂來害民了,這個要注意的。所以在這裡講,「獲乎上有道」是對於有道之君,君臣之間志同道合,這樣的君主才值得你跟他同事,替他辦事,這樣的君主你替他辦事,就是有利於一般民眾。
再講這個朋友,朋友這個也只是一般好的朋友。如果說是不是好朋友,在朝廷裡面還有一些小人,這個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朝廷裡面,你說完全沒有小人,這個也很難。在這裡講,要取得朋友的信任的話,是對於正人君子的朋友,你要取得他的信任,你要跟他事事——在私人交情這一方面也好,辦事情在協調這一方面也好,都要彼此都能夠互相信任。至於一般不好的人,是一個在品德上有虧欠的人,你雖然不必取得他的信任。為什麼呢?凡是小人,你取得他的信任,取不到的,雖然取不到小人的信任,你也不能夠得罪他,得罪了小人,比得罪普通的朋友更麻煩。所以在「不信乎朋友」這一方面特別注意,一方面對於好的——正人君子這一方面的朋友,你要取得他的信任。凡是那些小人,當然你不必、也不可以跟他關係拉得很好,也就是不能夠跟他做朋友的。雖然不能夠跟他做朋友,也不能夠得罪他,這就減少很多辦事情的障礙。因此這一條要注意,要「信乎朋友」非常重要。
再下面講,這個經文是一條一條的,要具備這個條件還不算,再要具備另外一個條件,這樣推衍的講。
那麼現在講「順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就算是你「信乎朋友」這一條做到了。「信乎朋友」,你取得朋友的信任,怎麼樣取得朋友的信任呢?你要想得到朋友信任你,你要辦事情要先跟他協調,他很願意跟你配合,這就是信任。你這樣的話,你自己要有值得他信任的條件,這個條件就包括你做人要很正直,品德也好,除了辦事以外,你對待朋友、對待同事都是有善意的,就是處處你對待朋友應盡之道來對待他們。朋友有盡朋友之道,它有它的道理。
你信乎朋友有道了,可是「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朋友,你得到他的信任了,那就是說,朋友對於你的人格不懷疑,對於你辦事的那種能力也不會懷疑,他都能夠信任你。可是這有一個前提,什麼前提啊?你怎麼樣地,你說你自己的品德好,你說你辦事情一定是辦得好,你先要讓朋友憑什麼相信你的品德,憑什麼讓朋友相信你的能力好。先要「順乎親」,「順乎親」「順」是孝順,對父母要能夠孝順。這個怎麼說呢?古時候,交朋友先要問,你準備交這個朋友,你先要觀察這個人他在家庭裡面,對他父母是不是很孝順。假使他這個人在家裡面不孝順父母,父母說的話他也不聽,父母年紀老了,需要你去供給他的生活所需,你也不能夠做得很好,這些都是沒有做到孝順啊。假使這樣的話,他對於父母是這樣不能夠孝順的話,他跟你講,我對你比對我自己父母還要好,我寧願待父母不要那樣好,我對於你勝過我的父母。你想想看,你相信不相信他的話?凡是稍有見解的人,一聽這個話就不可靠。為什麼呢?一個人他是善人還是惡人,善的一個先決條件,看他是不是盡到孝道,百行孝為先。百行,行就是善行,也就是說一切的善事情以孝道為先的。
你說對於朋友好也是個善事情,你對於朋友好這個善,抵不上對父母好的善。孝順父母的善是比對其它一切善都要好。他對父母不孝,也就是不善,你期望他對待你這個朋友是很善意,那是假的。因此在這裡說,「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不信乎朋友」了,你要觀察觀察,這個人,他在家是一個不孝之子,處處是反抗他的父母,那你對這個朋友就不會信任了。現在講,你想取得朋友的信任,你自己反省,人家就看你,人家看你,你在家裡是不是「順乎親」,你待你的父母是不是孝順。如果說在家裡不孝順,朋友就不會信任了。所以這裡說「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這意思就是說,你想「信乎朋友有道」,這個「有道」是什麼呢?有道就是先要取得朋友信任你在家裡是孝子,這就是信乎朋友有道的。
再下面就講了,怎麼樣是「順乎親」呢?信乎朋友有道,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你現在說是「順乎親」了,「順乎親」就是取得朋友信任之道,朋友信任,信任你了,你在家是孝子。可是再進一步地說,你是「順乎親」,「順乎親有道」,在家裡事奉父母,對於父母的一切,伺候得都很好。要怎麼呢?還要有個先決條件,「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意思就是說,要「順乎親有道」的話,自己要反省,「反」就是反省的意思,反省什麼呢?反過來省察自身,「諸身」,「反諸身」,這個「諸」字不當數目字講,這個「諸」字是一個介紹字,反之於身,反之於自己自身,或者簡單的說「反於身」。反過來省察自身,就是省察自己。省察自己什麼呢?省察自己是不是有『誠心』,怎麼是『誠心』呢?孝順父母是不是真心孝順父母,真心孝順父母就是誠,誠誠懇懇地來孝順父母。那麼還有不誠的,怎麼樣是孝順父母還有不誠的嗎?有啊!有些人做些表面文章,做給人家看的,也是做給父母,自己言語也好,說的話讓父母好聽,父母交代的話也聽了。聽是聽了,自己沒有誠心地照父母的話去做。這怎麼說呢?舉些小的事情來做個例子,就是把父母的衣食,你也是供給他,沒有缺。可是就缺乏一種關心父母的那種孝心,父母有了疾病了,也能夠找醫生來替父母治病。可是真正的一個孝子,除了找醫生給父母治病以外,他的心在那裡為父母這個病苦很憂愁憂心。假使說只是,替父母找醫生來替父母看病,心裡沒有一種憂愁的這種心思,那麼這就不是誠心。
父母死,見著人來弔,親戚朋友來了,你也哭,可是背著親戚朋友就沒有了,沒有痛苦的這個意思了。或者現在還有很多的現代人,這個例子很多,父母死了,他不但沒有悲痛的心,只是按照一般治喪,辦理喪事的那些事情,做得很完備。就是行禮如儀,這樣的,在心裡上面沒有一種哀痛的那種情形。甚至於現在這個例子很多,父母死了,兄弟之間互相爭遺產了,這些現代人很多。像這樣的人,他就是把父母的喪事辦理得非常完備,就是缺乏了那種哀痛之心,那就是『不誠』,對待父母的孝順那是表面的,沒有誠心。
這種從父母在世一直到父母死,都缺乏這種『誠心』,凡是有學問的人,凡是一個真正有品德的人,他都看得出來,他一看就明瞭。因此前面講,你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就一定要「順乎親」,「順乎親」是應該「順乎親有道」,你用什麼道理才算是「順乎親」呢?不是在表面上說一些話很好聽,父母在世你只管供給父母的衣食、一切所需,讓人看了你是一個孝子,不是如此,當然你對於父母盡到奉養之道,這是基本的啊。除此以外,對於父母的孝道的一顆真心,這才是可貴啊,這才是「順乎親」之道。
「順乎親」,這裡講「順乎親有道」,你說「順乎親有道」,「有道」指的是什麼呢?有道就指的一個誠心在那裡,假如說「順乎親有道」,而「反諸身不誠」的話。自己要反省自身,我對待父母,自己一省察自己,缺少了這個誠心,那就知道我順乎親,還無道,沒有這道啊。「道」就在這個誠上面,也就是說「順乎親有道」,那就要先能夠反省你自身要誠,如果不誠的話,那就不算是順乎親有道,不算是「順乎親有道」,那就是不順乎親了。
現在是反身誠了,算是順乎親有道了。在下面就再進一步講,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身」,前面講要反諸身,我們現在要反省我自己,我們大家都這樣反省,反省自己,誠身了,我自己是誠了。對待父母這個孝,這個孝心是有了,是真心孝順父母的,是「誠身有道」。這個道就指是這個誠了,不是假的,不是裝出來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確實是出於至誠。但是這裡講,這個出於至誠的誠字要研究,這個「誠」字要有個條件,怎麼呢?誠要合乎善啊,這個誠要不合乎善的話,這還不算是誠。所以在下面講「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乎身有道」這個道就指的什麼呢?你這個誠必須是善的,這個誠要跟善能夠相合,這才是誠。
還有這個誠不合乎善。這怎麼說呢?我們現在,古時候有這個例子,比如說廿四孝裡面有一個孝子,叫做郭巨,郭是郭子儀的郭,巨是巨大的巨,「郭巨埋兒」,這個孝子他為什麼要把他的兒子,把地挖一個洞,把兒子埋下去?這個兒子埋下去還活得了嗎?他為什麼這樣做呢?就因為郭巨的母親,他的老母親,當然他家裡,郭巨家裡也不很富有,吃的東西也不那麼充足,他是個孝子,往往弄一些好吃的東西,送給他母親吃。他的母親吃了這個東西、這個食物,總是要分一些給他的孫子吃,這個孫子就是郭巨的兒子。郭巨一看,這個老母親把他送給母親好吃的東西分給這個小孩子了,他不讓母親分這個食物給那個孫子,老母親又一定要分給他,不分是不可以的。他想出一個辦法來,把這個小兒子挖個地洞把他埋起來,就算了、就沒事了,這個你想想看,這個孝子的心是誠,誠心,可是要研究事情,真正讓他這樣做,結果怎麼樣呢?他的這個兒子,在他母親當中,是她的心肝啊,最心疼的一個孫子啊,一旦真正地讓他把這個兒子活活埋掉了,埋在地下死了之後,他的老母親還活得了嗎?活不了的,當然廿四孝裡面,講這個孝子沒有,埋兒的事情沒有成為事實。
就這個事情來講,他對母親的孝是誠的,是誠心的。誠心是誠心,但是這個事情不善。這個他為什麼不善啊?他分不清楚這個善,孝心雖有,所做的事情是不善,這就不誠。這是古時候的。再拿現代的事情,那是昨天還是前天,在傳播媒體裡面,社會新聞報導出來了。有一個人,他的母親生了病,沒有錢治病,他就跑出去搶人家,搶錢出來,把錢搶回來替他母親治病,這也是孝心,很誠心地來孝順他的母親,但是為母親去搶人家的錢,這個事情是善是不善呢?事情是罪惡了,犯罪了。這就是「不明乎善」,孝心雖有,事情做出來不善,雖然他是要對母親盡孝,做出這種犯罪的事情來讓母親蒙羞,連累了母親蒙上這種犯罪的兒子,連帶都是感覺恥辱,這就是「不明乎善」。「不明乎善」這個誠,就是「不誠乎身矣」。
這個一條一條地講,就是說明從得到君主的同意、支持你、信任你,要先得到朋友;得朋友的信任,要先得到你在家裡要做一個孝子;做孝子,你必得要拿出真心出來,不是假心假意的做給人家看,要真做一個孝子。真做一個孝子,這個真誠心要跟善相合。這才是「順乎親」了,從這一直貫穿到上面「在下位不獲乎上」,這就是說我們要從事政治。你要從事政治,在國家做一個好的公務員,這個公務員——不管是高的位置也好,是低級的位置也好,都要從這個一路上修養,這樣才是做一個良好的公務員。
休息幾分鐘,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三十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6: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