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四十一集
各位同修好,我們繼續研究《中庸》,上一回講到用比喻,拿山,跟這個水、河海,這兩種比喻,講到最後是魚鱉生焉,貨財殖焉,今天接著下面,舉出《詩經》幾句話來作證明。《詩經》這幾句話我們念一下。
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己。
這是把前面那個道理講完以後,就舉《詩經》這幾話。這是《毛詩》,有風、雅、頌這幾個體裁,這裡舉的是頌,<周頌>,周家的頌的詩篇,這一篇詩叫<惟天之命>,這一篇詩。<惟天之命>這一篇詩裡面,『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這兩句就是從那個詩裡面引用出來的。後面「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這是解釋,引用到這裡之後,後來的那一句話是解釋這個意思的。
「惟天之命」,前面講天是那麼高明,地是那麼博厚,悠久無疆,這個前面講過的。這裡就是「惟天之命」,就是「天」可以說,就我們人間來看的話,天可以說是最大的了。「命」是什麼呢?天有天命,再講的話,天有天道,儒家講這個學術,有天道、有人道,這裡講是天命。天命怎麼呢?就是下面這兩句話,「於」讀「嗚」,讀「嗚」,嗚呼是一個感歎辭。這個「於」字就是跟嗚呼那個「嗚」字,同一個音。於穆的「穆」字是當讚美的那個用法。<惟天之命>這一篇詩是讚美文王的那種道德。文王的道德,用什麼樣來比喻文王之道呢?就拿天來比喻文王。拿天命來比文王的話,「於穆不已」,「不已」就是不止的意思,「穆」是讚美,讚美這個天,實際上就拿天道來讚美文王的,「不已」就是找不到它的止盡的意思。
天有多大,天的天命,天這個道,大到什麼程度,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樣看起來,文王的道德也是於穆不已。它美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是沒辦法測量它,「不已」就是找不到它的究竟在什麼地方,沒有止處的。那就是說他的道德無處而不在,這是讚美文王啊。那麼這是《詩經》裡面讚美文王的兩句詩。「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蓋曰」就是在《中庸》裡面解釋,那麼解釋詩經這兩句話,就是讚美「天之所以為天」,天就是那樣莫測高深的呀。比如說我們看見現在這個太虛空,太虛空這個天空,我們究竟是知道有沒有一個界限呢?「不已」,不已就是找不到一個止盡的地方。就是天沒有止盡,這是講「天之所以為天」就是「於穆不已」。就是沒有辦法測量它,有多麼大,多麼廣。所以它的廣大,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用我們的能力來測量它。
這個不但在古時候,就是現在,你無論用什麼樣的科學儀器,也沒有辦法把這個虛空,測量到究竟的一個境界。現在科學的工具,只能夠說測量在虛空裡面哪一些星球。就是那些星球有多少,還沒有辦法測量出來呢?何況那個太空,那簡直不可能的事情。就現在的科學儀器來說,現在是沒有辦法測量的。「天之所以為天也」,在子思的那個時候講,天就是這樣「於穆不已」,那個天空廣大得我們沒有辦法來測量它。
下面再舉兩句,「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這也是<惟天之命>裡面那兩句詩。「於乎」,「於」也是讀「嗚」字,「乎」就是兩個字連起來,「於乎」這兩個字就是感歎的話。你要讚美人家,或者對於一樁事情感到很特殊的,發出一種感歎的時候,往往用「於乎」。「於乎不顯」,「不顯」這兩個字,意思是這麼說於乎,不是很顯明嗎?這是一個反問的意思。不是很顯明嗎?這是疑問的話,意思說用肯定的意思來講的話,那就是很明顯了,很光明了。
下面就說,「文王之德之純」,這就是形容下面這一句話,文王這種道德這樣純粹的,那不是很光明嗎?這個光明就是從文王之德——那個純粹的道德發出來的。既是從道德發出來這個光明,所以把這一句話提前來講。在詩裡面往往有這種用法,把特別重要的意思,提在前面說。所以「文王之德之純」,豈不光明呢?那就是很光明了。
既是這樣光明的話,下面就講「蓋曰」,「蓋曰」就是解釋引用上面這兩句詩,意思就是說,《詩經》裡面這兩句詩大概是這麼講的,是讚美文王,「文王之所以為文」,他之所以成為文王,就是因為「純亦不己也」。他這種道德這樣純,「不已」,「不已」是什麼呢?「不已」是無止盡地。所謂「純」是最純粹而沒有一絲一毫羼雜其它的一種成分都沒有的。講這個德就是純粹從性德裡面發出來的,是純一不雜的,這就是「純亦不己」。「亦不己」,加個「亦」字,這個「亦」字就是根據前面「惟天之命」來講的,「惟天之命,於穆不已」,是天之所以為天是那樣的。現在讚美文王之德,這樣的至誠至純的,「亦不己」,這種至純而不雜的,指的也像天那樣的「於穆不已」,那個純到極處了。這個只有文王純到這種程度,為什麼文王的純,他的道德到這種程度,跟天是一樣啊?「天」我們研究一下,天之所以為天,天是廣大無邊的,它這個廣大無邊,涵蓋一切,在太虛空裡面,無論什麼樣的星球,在星球上面,無論什麼樣的物體,是動物或者植物、礦物,任何一個物體它都是包容它,而且平等無私地來包容它,那麼這是天的道德。
文王憑什麼跟天的道德來相比呢?在《孟子》曾經講過的,《孟子》在<離婁篇>裡面曾經說,「文王視民如傷」。周文王他到外面看見他國家之內的一些民眾,總是感覺到,對於自己關懷老百姓,還沒有盡到自己關懷的心意。為什麼呢?總是看見老百姓還有一些就像有一種哀傷的那種情況,好像感覺老百姓還不那麼快樂,他總是把老百姓這個放在心上,叫做「視民如傷」,視察民眾就好像民眾還有那種不快樂的情形。既是感覺老百姓還有一些不快樂,他就想辦法增進老百姓的種種福利,讓老百姓生活過得很安然,這是「文王之德」。像文王這種德,一者可以比喻天,再者就拿人來講,可以比喻人的父母對於兒女那樣的心理。為什麼呢?我們要想到,一個人不了解他的父母待他的恩情是如何,等到他自己結了婚,養了兒女之後,他自己怎麼樣地對待自己的兒女,然後回過頭來一想,喔!他原來承受父母對他怎麼樣的關心,怎麼樣愛護,他就了解了。這個可以說,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對待自己的兒女,縱然兒女也很快樂了,他還感覺得不夠。怎麼不夠呢?總還覺得兒女還不夠那麼愉快,這就是《孟子》所講的,「文王視民如傷」。只有拿一個天,拿一個父母這樣對待兒女,天對待天下的萬事萬物,文王這個道德就可以跟天來比,跟人的父母來相比。所以他這個德,是「純亦不已」,也跟天那樣地沒有止盡的。說到這裡引用詩裡面這幾句話,把前面那一大段作一個結論,作一個證據。
前面就講聖人,誠是天之道,「誠者,天之道也」,那就是聖人本性,就是那樣誠。那麼賢人呢?學聖人就是「誠之者也」,這個前面一大段,學到成功之後,就拿天地——天那樣高明,地那樣博厚,學成功了,就可以拿天地來做比喻的。天地作比喻之後,最後再用那個高山、海洋來比喻,可以說這些高山也好,這個海洋也好,拿這個做比喻什麼呢?山是一卷石、一卷石把它聚集起來的。海洋也是一勺水、一勺水,也是由少而到多,這麼凝聚而成的。這就是比喻說,教我們學至誠之道,學聖人的至誠之道,學成功了就是成就聖人了,那就是把中庸之道,這個「天命之謂性」就完全開發出來了。
但是你怎麼學呢?那就是後面那個比喻,拿高山,拿大海來比喻,高山、大海是由少而多,那麼我們學至誠之道,從淺近的地方往深遠的地方去學。你只要一直往前面學,不要退步,不要停止,總有一天能夠學成功的。學成功的時候就像聖人,聖人是誰?孔子舉出《詩經》裡面讚美文王的。《詩經》裡面,「惟天之命」就是比喻文王的,引用這兩段來,一個是拿天命,一個是講到文王上面。文王就是聖人,意思就是說,他雖然是聖人,我們不要認為,文王生來就是聖人,他的聖人也是跟那個高山、大海一樣的,也是從過去一步一步學成就的,修行完成的。那麼我們看到這個天,看到文王,這樣悠久無疆,博厚高明的這種德,我們只要肯下定決心,一直不要退轉,一直往前面學,也一定能夠學成功。這是前面一大段的經文,算是在這裡是這一章。
下面又是另外的一章了,另外一章,開頭一段我先念一念。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先念這幾句,下面還有。我們現在就看這幾句了。所謂這個「大哉」,這個「大」字就是讚美的意思,讚美誰呢?讚美聖人之道。前面是講聖人已經學成功了,至誠之道成就了,叫人家來學聖人之道。聖人之道,在這裡接著說,聖人之道多麼大呢?一開頭就用一個大字來讚美,大哉啊!「哉」字是一個語助詞。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非常偉大啦,怎麼樣是偉大呢?下面這兩句,「洋洋乎」,「洋洋乎」是什麼呢?「洋洋」是眾多的意思。就像那個水一樣的,大海、大洋,那個可以說是「洋洋乎」,這個意思就是說汪洋無邊啊,就是無量無邊。聖人之道就是無量無邊。什麼是聖人之道啊?成就聖人,在《中庸》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聖人是把本性完全開發出來,那麼他一舉一動都是跟天那樣的,不是為自己,一切的行為都是為天下萬事萬物,為他人的,不為自己。那麼能以這樣的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你問他,你做這樁事情為什麼呢?他大概為自己,頂多為自己也為別人,這就算是很好了。純粹為別人的話,一般人是辦不到的,要能夠這樣辦得到,那只有聖人。聖人為什麼能夠純粹為他人而不為自己呢?而且純粹為他人,不是少數人,他這個「洋洋乎」是無量無邊的,就跟那個天是一樣啊。他所以能夠,這個是什麼呢?是從本性裡面發出來的。「率性之謂道」,他一切的行為都是從本性裡面出現的,發乎本性啊,就是「率性之謂道」,完全順乎本性而沒有變壞的。
我們普通人,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雖然也是從本性裡面,發出來的,但是從本性一發出來之後,我們就被污染了,被誰污染呢?被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污染了。聖人他從本性裡面起的作用,言語、行為沒有一絲一毫污染,他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所以他是「洋洋乎」啊,無量無邊啊。無量無邊指的是什麼呢?他是從道,他的道就是這樣。他這樣無量無邊的道,起的作用是什麼呢?「發育萬物」,「育」根據鄭康成的注解,育當「生」字講,育就是生育的意思。因為這個育字,意思有好幾種的,比如說我們講教育,教育也是育,在這裡鄭康成特別注解出來,這是當「生」字講。「生」字講,在這句話裡面「發育萬物」,發育萬物就是生育萬物,由他這個洋洋乎這種從本性裡面發出來這個道。無窮無盡的這個道,所發的作用就是能夠生育萬物。
在太虛空裡面其它的星球,我們現在還不能完全知道,現在太空科學到月球上去探月球了。在月球上有沒有這種生物像我們人類啊?現在還沒有辦法證明,都還不知道啊。那麼我們現在就講,我們這個地球上,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萬物,拿我們這個地球上作代表。實際上科學現在的能力還小得很,現在沒有探測出來太虛空裡面所有的星球上,是不是有像我們人類這樣的動物,現在科學還沒有證明。但是我們從中國的學術思想來推測,不能說科學沒有證明,就說其它的星球就沒有像我們人類這樣的動物,我們不能講。從理論上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有,其它的星球上也不見得沒有啊。這就是說,拿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作代表,那個天對於所有太虛空裡面,只要哪一個星球上有動物、有生物,萬物都是如此,它都一律平等的來讓它各得其生,各遂其所。這就是「發育萬物」,平等無私地來讓它們生存發展。
這是聖人之道,他這樣「發育萬物」,他的道是無量無邊。發育萬物,生養萬物,發展萬物,也是無量無邊的。這個是不只我們這個地球這一個星球來講。所以下面有一句話就是讚美聖人之道,「峻極於天」,「峻」,你看這個字是有個山字邊,山字邊在右邊是一個峻字,這就是形容高大的意思。所以鄭康成的注解,「峻」是高大也,當又高又大這個意思講。拿我們這個地球上這個山,最高最大的山當然就是指的喜馬拉雅山了,那可以說是最高大的了。所以「峻極於天」,高到,直接的跟天,像天那樣地,高大得於天。這是讚美聖人之道,聖人之道他高得就跟天一樣地,高跟天一樣的,這還是拿比喻來講,高得像天這個太空。太空有多高,高到什麼程度啊?你沒辦法測量的,聖人之道就是如此。開始這一句是贊聖人之道。
下面就接著講,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這是讚美聖人之道,它所以在前面那樣讚美他『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這樣的道從哪裡來的呢?學來的!聖人不是天然而有,本性是天然而有的,聖人的本性跟我們一般人的本性都是天然而有的。聖人在沒有成就聖人之前,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他所以能夠成為聖人,是怎麼來的呢?他是學來的,修行來的。所以這一段,剛才念的這一段,就是講聖人學來的,學成就為聖人。學成聖人,從哪裡學起呢?先還是讚美聖人這個學。「優優大哉」,這個「優」是最優秀了,最優美的了,再加上一個「大」字是讚美聖人。
下面什麼呢?「禮儀三百」,三百就是三百;「威儀三千」,聖人這個德在哪裡看出呢?用禮來顯示出來的。禮是禮儀,禮儀這個「儀」字。古人有考據過的,在清朝以前,注解經的時候都是「禮儀」這兩個字,禮儀就是講的《禮經》,《禮經》是什麼呢?就是指的《周禮》,我們現在《十三經》裡面有三部,一個是《周禮》、一個是《儀禮》,再就是《禮記》。「禮儀三百」就是指的《周禮》,《周禮》又有個名稱,叫做《周官》,官就是做官的那個官,為什麼叫《周官》呢?《周禮》裡面講,這是孔穎達的注解,孔穎達那個《正義》裡面講。他說《周禮》裡面有三百六十個官位。三百六十個官位,在這裡講「禮儀三百」只講一個整數,六十就把它略掉了。所以講「禮儀三百」,因此在這裡講「禮儀」就是講的《禮經》,指的就是《周禮》。
在清朝,像毛奇齡他們有幾個還有另外的,他們曾經考據,他說這個「禮儀」應該是《禮經》,「儀」字當「經」字講,就是講《禮經》。「禮經三百」,他是這樣的考據,認為是這個字。但是我們研究《中庸》的時候,經文既是「禮儀三百」,我們也不能改這個經文,知道古人曾經考據有這一種解釋的一說而已。我們經文不要改,還是「禮儀三百」。「禮儀三百」雖然在孔穎達注解出來了,他明確地指出是《周禮》裡面有三百六十個官職的位置,那麼是這樣子說的。實際上,這個「禮儀三百」是解釋這個禮是代表五種禮,五種禮:吉、凶、軍、賓、嘉,吉是吉禮,很吉祥的,凶是喪事的,軍是軍中的那個禮,賓是外交的,接待外賓的禮,嘉是嘉禮,嘉禮,有什麼喜事、慶典,這是嘉禮。前面那個吉禮,吉禮是祭祀講的,祭祀為什麼說是吉禮呢?孔子講的:「祭者得福」,祭祀祖宗,報答祖宗的恩德,一個人他知道報答祖宗恩德,有報本的這種思想,祭祀的這種做人之道,也可以說,對於祖宗盡孝的孝道,他一定能夠得到福報的,所以說是「祭者得福」。既是祭者得福,這個祭禮就是吉祥的禮。五種禮,在這裡講就是「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在孔穎達裡面講,這個就在《儀禮》。《周禮》後面就是《儀禮》,《儀禮》所實行那個禮的時候,《儀禮》有各種禮節。後面那個《禮記》禮裡也是各種禮。在行各種禮的時候,它有它種種的威儀在那裡。其中他說這個《儀禮》一共有十七篇,雖然有十七篇所指的那些禮,但是詳細地,行禮的那些節制,禮儀很多,行禮那些事情有三千那麼多,三千還是一個整數的,實際上不只三千,所以這是講「威儀三千」。
這種,「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行各種禮,各種禮把它歸併歸併起來,就是吉、凶、軍、賓、嘉五種,五大種類的禮。這些禮,各種禮有它的威儀的,有一定的規矩的。這些禮要行得很妥當,不會做錯誤了,這個必須要有那種懂得禮的人來舉行的。所以下面就說,「待其人而後行」,必得有知道這個禮,然後才行那些禮。為什麼要懂得這些禮才能夠行禮呢?禮,懂禮的時候,你能夠行禮的話,就證明你能夠辦一切的事情。孔子講政治也好,講教育也好,都是要以禮、以樂,用這個禮樂來推行政治,用禮樂來推行教育。那麼懂得禮就表示這個人他有辦事的能力,這就是一個賢能的人。「待其人而後行」,這個「待」字要注意,為什麼要這個「待」字呢?表示你要人才,那個人才並不是說就在那裡馬上就可以供給你用啊。你要有那些人才的時候,必得要培養。要有很好的人才出來,這裡是講「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舉行這些禮,需要懂禮的人來實行這個禮。這個比喻就是說,你治國平天下,你要學天道那樣「發育萬物」,學聖人那樣大公無私的,跟天那樣地來發育萬物,這就是拿禮樂,用禮樂來推行。聖人要用他這個道,用他這個道來發育萬物的話,憑什麼呢?用禮樂來發育萬物。
禮樂,一個是講規矩,一個是講和諧,和諧加上規矩,這就是跟天地那樣地,能夠使萬物在一團和氣之中生存發展。這就是孔子主張的必得要用禮樂來辦政治,來辦教育,所以這是講,待其人而後行。「待其人」,這個人他既是懂得禮樂,他就能夠替天下的人來辦事情了。這樣的人,這是一個人才,你這樣的人才必須要培養,那這是講教育了。你要教育,你怎麼個教育法子呢?就要使人知道學什麼呢?就要學至誠之道,學聖人之道,唯有教人學聖人之道,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是教育的根本。我們中國,這是講《中庸》裡面引用孔子的話,孔子這個學術思想是根據以前的,五帝時代就是如此,在以前一直就是這個教育思想,唯有這樣,才是真正教育一個人才出來。
說到這裡,休息幾分鐘,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四十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