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四十九集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究《中庸》,今天研究的話,開始的經文我先念一段。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就先念到這裡為止。這裡還是接著上一回,講到那個「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接著上面那一段講。那一段開始一直到經文後面這一大段,都是講孔子的道德。這個「道德」足以跟天地相配的,就是我們常常聽到,讚美孔子的德是「德配天地」。這一大段就是講孔子這一方面的『道德』。

在上一回講到孔子的道德是「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講到孔子的「大德」,「敦化」到無窮無盡的。今天接著講,「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天下至聖」就是指的孔子。孔子為什麼叫至聖啊?「至」就是到了極處了,聖人聖到極處了。古時候稱聖人很多,比如說,從伏羲氏、黃帝、唐堯、虞舜,這個都是在位的聖人,有天子之位,有聖人之德。孔子雖然沒有做天子,沒有位的,但是他的『德』可以超過前代所有在位的聖人。這個從哪裡看得出來呢?孟子在他所寫的《公孫丑》那篇裡面有講到,公孫丑那篇,孟子就引用孔子的三位大弟子來說孔子的道德。

第一位就是宰我宰我曾經講,「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這個意思就是說,宰我講,以我來觀察,我們的夫子就是指的孔夫子,比堯舜,賢於,賢於就是勝過,勝過了堯舜遠得很。那意思就是說,孔夫子的聖人的道德遠遠地超過了堯舜,這是宰我這麼說的。還有一位弟子就是子貢,這是了不起的大賢人。他說,「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生民」,「生」就是天下蒼生的「生」,「民」就是民眾的「民」。他說:自有生民以來,就是說自有人類以來。自有人類以來,人類之中有很多聖人,但是「未有夫子也」,沒有像孔夫子這樣的聖人的這樣好的『道德』。再有一位是孔子的弟子叫有若有若也這麼說的,「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他說自有「生民」,也就是自有我們人類以來,沒有人,這是指的聖人,沒有聖人比過孔夫子,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人超過孔夫子的這種聖人之德。那麼由這樣看起來,孔夫子可以說是他比前代所有的聖人,都要超過了。因此在這裡,子思就是說「唯天下至聖」,這個「至聖」就是指的孔夫子,到了聖人最高的境界了,沒有其它的聖人能夠比得上他。

那麼這樣的「至聖」,就下面分別地說,孔夫子的這種至聖的道德了。

「為能聽明睿知」,「聰明」,「聰」是指耳的功能,「明」是指眼的功能,一般人講耳聰目明。耳聰目明,這是拿這兩個身體上的功能來讚歎孔子這種的智慧,智慧的作用。我們一個人智慧很好,就是說這個人很聰明。什麼叫做聰明呢?他這個耳聽得非常清楚,聽得又遠又很細密。遠大處他也知道,微細處他也聽得清楚。那麼再說眼,眼睛看得一切都那麼明白,不管是遠處事,眼前的事情,古代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都看得明明白白,合起來叫做「聰明」。

這種聰明在我們普通人,想想看,我們耳朵能夠聽得多遠呢?不但聽不多遠,就一個聲音來講,我們這個耳朵的功能有限的,聲音太大叫做噪音,受不了,聲音太小也聽不出來,這是我們普通人。那聖人的耳這個聰,他藉這個耳的聰,這個聽的能力來比喻,對於一切的音聲都能聽得清楚。我們普通人對於別人講的話,言外之意我們聽不明白。聖人不是如此,什麼樣的人,說的什麼樣的話,孔子都聽得清清楚楚的。它是好話或是無用的話都聽得清楚。眼睛說看得明也是這樣,借著眼的明,把一切事情看得非常明白,合起來叫做「聰明」。這是聖人的智慧的大用。

再說這個「睿知」,「睿」是什麼呢?「睿」當「通」字講,通達的通。在<尚書·洪范>那一篇裡面有一句話,<洪範>篇裡面講「睿作聖」,「睿」這個字就可以做為聖人,那麼「睿」為什麼可以做為聖人呢?「睿」這個字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叫做通達的「通」;再,當「明」字講,而且這個明是深明,很深入的那個明,不是普通那個,我們事情都明白了,不是這樣。他這個「明」非常徹底,深入的這個明。由這兩個意義,可以了解這個「睿」字,一個是明,一個是通。因此古人就講,什麼叫做聖呢?通明就叫做聖。因此在這裡「睿知」,「睿知」就是聖人的智。這個「智」,他就是通達一切,明白一切。這種功能是什麼呢?有這個通達和明白這兩大功能,就是可以發出一切的『智慧』。因此這個「睿知」,這個「知」字是讀「智」字,這個智是什麼智呢?就是通明的智慧。通明的智慧就是聖人的智慧,這個智慧可以發揮一切作用,因此這個「睿知」就是『智慧』的『本體』,由本體發出上面「聰明」的『智慧』的作用。

這一句話了解之後,下面就說「足以有臨也」,「臨」是什麼呢?「臨」是「照臨」的意思。所謂照臨,比如說從上往下來照,從近處往遠處這樣觀照,照是觀照。「臨」就是從上到下、從近到遠,這叫照。這就是「足以有臨也」,「足以有」照臨的這種功德。這種德可以,既是從上到下、從近到遠,可以把整個天下都包含在內了,也就是照臨天下的意思。聖人要治國平天下,那麼你就要具備照臨天下的這種『智慧』的功能。這種『智慧』功能就是前面講的「聰明睿智」。這是第一個讚美孔子的德。

再呢,第二條,「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寬」是寬大,「裕」呢,凡是任何事情表示很充足了,很豐富了都叫「裕」。「寬裕」,表示聖人的道德非常寬大。「裕」是圓滿,又寬大又圓滿。表示聖人內在的,他的心胸是圓滿無缺的那樣寬大,這不是普通的寬大。可是,在外表上又非常溫柔,「溫」是溫和,「柔」是柔軟。既是寬大圓滿,而跟人家一接觸的時候,任何人都感受他那種溫和柔軟的待人之道。

那麼像這樣的時候,「足以有容也」,「有容」是什麼呢?「容」是包容,「包容」指的是什麼呢?一切的人他都可以容納他,都可以包容他。比如說在《論語》裡面記載,「互鄉難與言」,「互鄉」那個人不好說話,拿現在的言語來講,那裡的人不好跟他溝通。可是那個地方有一個童子要來拜見孔子,孔子照樣接見他,他向孔子求教,孔子照樣來教他。孔子那些弟子,看見了還不以為然呢?認為這個地方的那些人都不好說話的,很難跟他們溝通意見的,他的童子來,可見得也不大好教化啦。孔子照樣地來接待他,有什麼請教的,照樣教他。這就是孔子能夠容納一切人,好人、壞人。我們普通人認為,某人好、某人是壞,這是我們一般人對於他人的一種看法。在聖人看來,人,好人,在聖人眼裡固然是一個好人。就是惡人,惡到不能夠再惡了,孔子從什麼地方看呢?從他的『本性』上看,他還是一個好人。因為人人都有《中庸》所講的「天命之謂性」,都有這個『天性』,『天性』就是沒有不好啊。既是人人都有完美的、完善的這個『天性』,現在所以他不好,做了一些壞事情,那是環境、種種其它的因素造成他。比如說他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的教育,他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所以他變成一個壞人。雖然變成壞人,他的『本性』跟聖人的『本性』,跟任何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既是如此,沒有不可以教化的,因此孔子對待一切人都能夠包涵他們,這叫「足以有容也」。這種能夠包涵一切人就是仁心,仁義道德的仁。這一條是由於他的「寬裕溫柔」,有這樣的可以,「足以」就是足足有餘的能夠有容一切的人,這是第二條。

下面就說,「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發」是什麼呢?「發」是一個人的志願存在心裡面,那叫「志」。把這個志願發出來,這叫發心,把心志發出來,這叫「發」。「強」是什麼呢?「強」是要發出這個志願的話,那就要為這個志願去實現,這個志願一定要實現,自強不息的在那裡,為這個志願往前面努力,這叫「強」。這個「強」在孔子寫的《周易》的<象傳>裡面,乾卦<象傳>裡面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謂「自強不息」就是孔子來形容天道。天道,就拿四時的氣候來講,春夏秋冬這個四時氣候流行,永久地循環不息,叫自強不息,不會停止的。在這裡講「發強」,既是發出這個心志出來了,他就是「自強不息」的,一直在那裡為那件事情來奮鬥到底,百折不回的往前面去做。

「剛毅」,「剛」就是不會遇到一些困難就灰了心了,就不想做了,「剛」,一定是徹底地去做;「毅」就是不會再退轉的了。這四個字「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執」是什麼呢?一個東西,你執在手裡面,絕對不要再放棄了。別說放棄了,你就是稍微放鬆一點,執得不牢固的話,那還都不行的。所以你拿這個東西一定要執得很穩,不要放棄,這叫做「執」。做任何事情,有「執」才能夠成功,不能夠『執著』的話,那事情不會成功的。所以儒學講的話常有一句話說,「擇善固執」,「擇」是選擇,選擇這個事情是好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去做,一定要做到成功,就是「固執」。沒有成功之前絕不放棄的,你能夠這樣的執著,不要放棄,從哪裡發生這種力量呢?那就是「發強剛毅」,由「發強剛毅」這四個字,然後才可以「有執」,才談得上能夠『擇善固執』。

後面講到「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齊」就是齊,「齊」一般在經典裡面都念「齋」字。「齋」字,如果念「齊」也可以,因為這個意思就是當「齊」字講。「齊」是什麼呢?整齊的意思。整齊,一般我們學道,吃素的人叫吃齋,這是就一部分講的。實際上這個「齋」,齋在心裡面的。例如說,祭祀的時候,祭祀之前要齋戒。齋戒是什麼呢?他全心全力地要把這個心淨化下來,吃的東西當然要清淨,心裡要清淨,說話也不能隨便說。所以心理、言語、身體,一切都要很整齊清淨,這叫做「齊」。

「齊莊中正」,「莊」是什麼呢?莊是莊嚴,一切言語行為都不能隨便的。行住坐臥,這是表現在外表的,固然要莊嚴;在心裡面也是要莊敬,自己對於自己要保持一種嚴肅的,自己要自尊自重,這都是莊。「中正」是心裡要保持中和的,「正」是正直,就是中正和平這樣的心理。你能夠「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敬」是什麼呢?敬就是「禮」。在《禮記》第一篇就是<曲禮>,<曲禮>開頭就講「毋不敬」,「毋」就是禁止的話,「不敬」,你不要不敬啊。意思就是說,對於一切事情都要恭敬。那麼學「禮」,開頭就是要學一個「敬」字。你這個敬,是從哪裡能夠出現呢?就是要從「齊莊中正」,從這四個字具備了,從這四個字學。從這四個字學到完全了,那「足以有敬」,那個「有敬」是禮,那麼他就是學禮學得很好。

下面,「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文理」是什麼呢?「文」我們這個比較好懂,文是文章,「理」是條理。「文理」為什麼有條理呢?這就拿說個比喻的話,比如說,織的絲織品,絲織品很細的啦,一根絲很細的啦,一般講這個絲,你織理得不好就亂了。你要這個絲能夠織成有用的一個絲織品的話,那你要調理的很好,有經、有緯,經就是直的,緯是橫的。無論是絲織品也好,是棉的、麻的、各種纖維的,凡是織成一塊布料的話,都是有經線、有緯線。這個經線、緯線調理得很好,直的就是直的,橫的就是橫的,那麼這樣一織成,沒有亂的話,這就是「文理」。

「密察」呢?「密」是很細密,「察」是很清清楚楚的,不要亂了。這個「文理密察」,不管這個事情怎麼樣的微細,都要調理得很有秩序,不要亂,是有條理而不要亂,這叫做「文理密察」。這個運用到聖人治天下,辦任何事情,就是讓它都有條理的,一點點都不能夠亂。比如說,你看看那個織布的,或是織絲等等,它這個直線與這個橫線,就是經緯,在織的時候一點不能亂,你亂的話跳了一根線的話,這個一看起來就不平了,這有瑕疵了。那麼聖人辦的事情,這個「文理」表示什麼呢?就代表聖人辦事情要制定一切章程、法規,這個都叫做「文理」。這些章程與法規,在古時候就叫做「禮、樂」這些事情。這個必須要密察清清楚楚的。然後「足以有別也」,「別」是什麼呢?萬事萬理都能夠把它調理得有條理,很分明的,一點亂都沒有。那麼這樣的話,可以有別,「別」就是一種辨別,辨別的時候,不會混亂的。聖人辦事,無論是大事、小事,大至天下一切事,小至私人,人與人之間微細的事情,都有這種辨別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能夠含糊。所以這裡講「足以有別」就是由於上面「文理密察」。那麼這樣的話,有這樣「足以有別」的話,你說聖人辦事,從近處講,一個人的「修身」,再擴充範圍來講「齊家」,再就是「治國」,以至於「平天下」,都是有別。每一樁事情辦得都是條理分明,這叫做「有別」。一共五種,這五種叫做五德。五德,上面那個,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這是總體的講。下面:足以有容也;足以有執也;足以有敬也;足以有別也。這四種就合乎什麼呢?仁、義、禮、智。「足以有容」,我剛才也講了,能夠容納一切人,這叫仁義道德的「仁」。「足以有執」呢?這個執是執守著不要再轉移了,一直擇善固執到成功為止,這就是堅定不移的,叫做「義」。義是什麼呢?「義者宜也」,這個辦事應該這麼辦就這麼辦,這叫做義,恰到好處,做到這個程度。「足以有敬」,「有敬」就是聖人做一切的事情就是要「齊莊中正」,這就表示心裡整齊的、莊重的,就拿一個字做代表,就是「誠」字來講,以誠做代表啊。誠就是出自真心,這種敬,以這個誠心表現的「齊莊中正」,這就是敬,敬就是「禮」。後面那個「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這就是智慧發出的這種作用。所以後面這四條就是仁義禮智四德,加上前面第一條「足以有臨也」,可以照臨天下。這個照臨天下是無窮無盡的,這是整體說起來,是「至聖」的孔子具備這五種德,叫五德。

這個五德說過以後,像這個五德,不是人人都能夠學得到的,這是專門講孔子才有這種五德,那個至聖才有的。既是至聖才有的,我們人人要學,當然能學。孔子聖人雖然是至聖,我們都能夠學成功為孔子。但是開始學的時候,不是那麼容易的,開始學,你就想我們一下就學到孔子這個程度,不那麼容易。比如說「聰明睿智」,「聰明睿智」,「睿智」這個「睿」字,我們也許說「通達」,我們也可以學學,這個「明」是指的心裡的光明,我們也可以學,是不錯的,這是可以學。但是這裡所講的「睿」,至聖的睿,它是,通是通達到無量無邊的,無窮無盡的。這個明也是無邊無際的。我們求學,一些事情明了了,我們心裡好像也有一點點明了,但是距離至聖的「睿智」,那差得太遠了。這個通更是不必說,我們的心裡聽人家說話,我們把人家的話聽明白了沒有啊?能夠通沒有通啊?沒有通啊!人家所辦的事情,我們了解沒有呢?不了解!所以一切的事情,包括人家的心理,我們更難以明了,這就是不通啊。所以要了解,我們雖然要學聖人,目標是定在睿智上面,最後一定要能夠成就,但是在開始學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能學到這個程度。

雖然「聰明睿智」,我們一下學不到這樣的話,但是後面這四種,後面這四種就是「寬裕溫柔,足以有容;發強剛毅,足以有執;齋莊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別」,這四者,我們現在就可以學,知道這個學的步驟的話,這個四者我們同時都可以學。四者學,怎麼開始學的法子呢?比如說「寬裕溫柔」,「裕」,我們當然一下子也學不到,「裕」是豐盛圓滿。就是說我們心裡那樣寬大,對待一切人都那樣寬大,我們一下子也辦不到。但是我們學著,遇到家裡的人,我們周圍有關係的人,在機關裡做事的同事,做生意的,跟我們交易上有來往的人,這都是有相關的人。既是有相關的人,我們儘量地對待人,心裡要放寬大。這樣學的時候,一天一天地這樣學,你學到後來,心量逐漸逐漸是放寬了。放寬的時候,不但在家庭裡面,你到外面在社會上,你凡所接觸的人,開始勉強學著寬大,到後來是由勉強而到自然的時候,你這個寬大的心胸,境界就相當可觀了。學到最後就是「寬裕」這個心理。

「溫柔」也是如此,學著一切溫和、柔和,對待一切人不要那樣疾言厲色地待人,這也都可以在日常之中,自己來開始就學。

「發強剛毅」也是如此,我們既是看見一樁事情,好事情,對於他人有好處,我們就是去做。決定去做的時候,遇到任何困難,我們也不要退轉,我們一定要擇善固執地去做,這就有成就的,所以到後來能一直堅持到底。

「齋莊中正」就學一個「誠」字,心理一誠實,那麼在心裡面自自然然地整齊了,整齊也就是規矩,一切合乎規矩的,不亂啊。莊是莊重,我們的言語行為,就是個人在家裡面也學著一切是莊重。這樣可以使得心裡是中正和平,這就是養成到後來一個「敬」字。

「文理密察」,我們學著辦任何事情,要講規矩,哪一樁事情都要講規矩,你寫字怎麼個寫,你這一行的字還沒寫完的話,你就不能寫第二行,一行一行地,一件一件地完成。做任何事情,那個計畫要訂得清清楚楚的,計畫訂清楚了,開始去做的話就不能夠亂的,那麼這就是「文理」。「文理密察」,最微細的地方你也注意到,一絲一毫也不能亂。你在這上面開始這樣努力地下功夫,就「足以有別」了。自自然然地你養成一種辨別的能力。有了辨別的能力,你的眼光就看得清楚了,別人看不清楚,你就看得清楚。看什麼清楚呢?按照這個條理規矩來看。自己亂了規矩,就覺得這個不行,事情不能成功,趕快就把它調整回來。看見人家做事情不守規矩,你就知道這個人做事情不會成功的。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學道,在這裡就是學中庸之道,學中庸之道,就是要把自己「天命之謂性」這個『本性』能夠開發出來。

你要開發自的『本性』的話,這個上面這四條:仁義禮智,就要很切切實實地在那裡學。學得有成就了,那就是前面講的那個「聰明睿智」,那個『智慧』的『本體』就能得到了。得到了『智慧』的『本體』,那個『本性』就開發出來呀。所以《中庸》這個好處在那裡,它把我們學道最高的境界,開頭就指出來,指出來以後,你去學的時候怎麼個學法子呢?從粗淺的地方去學。從粗淺的地方學,還要舉出一示範出來。這個示範就是孔夫子,就是『至聖』,就是至聖先師做我們的模範。我們學聖人的話就照孔子這樣完美無缺的這種德,我們就去學。開始就從這個四條,一條一條地,同時的這樣用功夫,用功夫到最後,你就是「聰明睿智」了,成就聖人了。

    休息幾分鐘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四十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6:33:18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