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五十二集

 

各位同修,我們繼續研究《中庸》,下面經文我先念幾句。肫盹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我們先從這幾句來看,上面是講到,聖人是「天下至誠」能夠「經綸天下的大經」,以至於後面講到「夫焉有所倚」,不要依賴任何事情,也不要依賴任何人,而所依的就是「至誠」。現在接著就講「肫盹其仁」,「肫盹」,就是當很誠懇的意思,誠實而又懇切,就是誠誠懇懇的叫「肫肫」。「其仁」就是實行這個仁厚,凡是這個「仁」就是待人非常厚道。比如說辦政治,要實行『仁政』,做對於一切人都有好處的話,這個人他是『仁人』,有仁德的人。所以這個「仁」就是對待人很厚道。這裡講「肫肫其仁」是很誠誠懇懇的,待人那樣仁厚。就拿孔子講,孔子『溫良恭儉讓』,溫是自己很溫和;良是一切都是自己良知良能在那裡起作用。恭儉,對於一切人都是恭敬,儉是儉樸,遇到任何事情總是要讓人,這是孔夫子的修養,就是仁的具體的表現。這句話:「肫肫其仁」就是把仁厚之道推行出去。很誠誠懇懇地行使這個仁,使人人都蒙受仁厚給他的這些利益。

「淵淵其淵」,「淵」是什麼呢?比如說,那個水很深的叫做「淵」。「淵淵其淵」就是講孔子的『道德』就像那個水很深很深的。這個就是表示『道德』像水那麼深,人家探測不到它的底。由這個『道德』發出來的辦事的能力,也一樣讓人家知道,這種能力從哪裡來的啊?人家也沒辦法了解。他的辦事能力,就像深水而不可測,這叫「淵淵其淵」。

「浩浩其天」,「浩浩」是廣大的意思。前面「淵淵」是講孔夫子的道德能力那樣深,這個是「浩浩」是要廣、廣大,廣大是什麼呢?孔夫子的道德能力廣大得像天那樣無邊際的,這叫「浩浩其天」,廣大得如同天那樣的,沒有邊際啊。

這三句話,「肫盹其仁」是人的,在三才之中,是聖人的一個『相』。「淵淵其淵」,這是大地,如同大地那樣的,大海的水那樣深。「浩浩其天」廣大得像天空,太虛空的那樣浩浩無邊。這三句話,天、地、人三才之道,孔子都具備了。

這三種都具備,下面講「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這句話是解釋,前面講孔子的那樣至誠,具備天地人三才的『道德』能力。這種『道德』能力,誰知道他呢?前面講:「浩浩其淵」,人家是沒有辦法了解的,測量不到。「浩浩其天」,那是廣大無邊,人家也沒有辦法測量到。「肫盹其仁」也是這樣啊,孔子那個『溫良恭儉讓』,一般人也是不能夠一下就了解了。你愈是接近他,愈是感覺是那樣地溫良,不能一下就完全看出來了,這都是。所以這個裡面講,「苟不固聰明聖知」,這個指的是其它的聖人,像孔子那樣聖人的道德、能力,唯有聖人才能知道。所以鄭康成的那個注解,各位看那個小字,鄭康成的注解就說,「言唯聖人乃能知聖人也」。從「苟不固聰明聖知」一直到「其孰能知之」,這幾句話是指的,只有聖人才能知道孔子這個聖人。

這一位聖人是怎麼樣的呢?這幾句話不是指的孔子的,是指另外的其它的聖人講的。「苟」當「誠」字講。誠然,誠然「不固聰明聖知」,上面講夫子的那種道德可以「配天」,可以辦天下的「大經、大本」這些大事情,你要知道孔子這樣的話,沒有具備,「固」是堅固,堅固是指的什麼呢?「聰明聖知」。「聰明」是什麼呢?『耳聰目明』,耳朵聽的一切的音聲,聽得透徹,我們一般人耳朵雖聽,聽聲音那太有限了。聖人的耳朵聽,聽得非常通達。這個不但聲音聽,拿這個做比喻的話,聖人對於人的一切言語,一聽之後他就了解什麼意思,我們一般人辦不到。「明」是眼睛看得明白,這個我們普通人也辦不到啊。我們看書,一看就把這個書的意思就能看完全懂了?不是的。我們每天看電視裡的新聞,看報紙上登載的那些新聞事情,我們只知道那個表面啊,甚至於表面上也不清楚啊。這個「明」是什麼呢?當我們眼一看到,電視裡面那些那些景象,演藝人員表演的那些相,新聞報導的世界傳播來的那些資訊,包括那些畫面,報紙上我們看的那些文字,聖人一看就明了,我們看不明了的。

所以這裡講「聰明」,「聰明」是「固聰明」,很堅固的聰明。這個聰明不是我們現在所看見在社會上一般人那些待人那些耍那些小聰明,那個不算啊。聖人真正的「聰明」,就跟佛家所講的:耳有天耳通,眼有天眼通,通了,通達了,這就是真正的「聰明」。通達怎麼呢?通達一切,障礙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看外面那些講的事情,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看不清楚。看不清楚就是我們自己,障礙太多。這個障礙從什麼地方出現的呢?就是一切人為著自己利害,把自己的利害牽涉到外面的事物上面,那些事物的真相,我們就不明白了。就普通人所講,你戴了有色的眼鏡來看外面的事物,那個事物就被你有色的眼鏡把它蒙蔽了,那個事物的真相你看不出來了。這個有色的眼鏡就是我們每個人自私心。我們有了自私心的時候,就是等於我們自己戴了有色的眼鏡了,看任何事情就看不到真相,把主觀的意識加上去了,這就不「聰明」。聖人的聰明,『耳聰目明』,就跟那個佛家所講的“通了”,通就是沒有障礙了。

聖知,「知」是指聖人的心理,聖人的這個心智,這個「知」讀「智」,當智慧講。聖人的智,那也不是我們一般人所了解的那個我們世間的智慧,我們這個智慧也是小得微不足道,那不能跟聖人比。聖人那個智慧是『真智慧』,他從哪來的呢?從『率性』來的。《中庸》開始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啊!一切都順乎『本性』,由『本性』裡面起的智慧,那是真正的智慧。我們這個智慧,不能說是一點智慧也沒有,也不能這麼說的。不過這個智慧,也不能說不是從心裡面出來的。如果心裡面一點的智慧都不出來的話,那就成為一個死人了,變成草木石頭一樣的,沒有心了。凡是有心的話,這個心都是從『心性』裡面出來的。雖是從『心性』裡面出來的,我們跟聖人有什麼不同呢?聖人那個『率性』,完全從本性出來沒有變化,我們一般人雖是從本性裡面起的這種智慧,這個智慧污染了。怎麼污染的呢?就是被自己的私心污染了,那這個智慧就是很小很小了,不管用的。

這個「聖知」,「聰明聖知達天德者」,「達」就是完全明了了,通達了,通達「天德」,是天然而有的這一個「德」,本性起的這叫做『性德』。這種「聰明聖知」,完全通達本有的『性德』,這樣的聖人,他能夠了解孔子那種「至誠」的聖人之德,所以鄭康成講「唯聖人乃能知聖人」。『唯聖與聖』,這才能夠把聖人看究竟了、徹底,為什麼呢?他自己就是聖人,他看別的聖人等於看自己是一樣的。所以後面這一句話說,「其孰能知之」,「孰」是當誰字講,誰能知之呢?「誰能知之」是根據上面「苟不」,「苟不」就是說,誠然不是有「固聰明聖知達天德」,的這種聖人的話,誰能知道孔子這樣的道德呢?這句話是從「苟不」開始,一直貫下來的。那就是說唯有聰明聖知達天德的這種聖人,才能知道前面講的孔子之德。

這個講完了,我們要了解一樁事情,這就是說明孔子那種「至聖」只有聖人才了解。要問,在孔子那個時候已經沒有聖人了,那麼在孔子那個時候已經沒有聖人了,到後來,尤其在現在,我們要看誰是聖人呢?在古時候三代以前堯舜,堯舜是聖人,堯是聖人、舜也是聖人。舜是聖人,原來還是一個普通人的環境之中,沒有人認識他。可是堯帝認識他,堯帝認識他,然後就把他找來了,找來先交付他很多的工作,讓他去磨練,看啊。聖人辦事情,凡是交給他的事情,他都辦得非常圓滿、成就。所以到後來,堯就把天下讓給他,聖人就是這樣啊。天下事情並不是說,只有我能夠做別人不能做,這是現代人講的話,現代人的心理。聖人不如此,聖人是說,誰能夠真正辦天下的事情,我就把天下讓給他,交給他辦,這就是大公無私。到了後來夏禹王,禹王也是聖人,舜認識禹王,後來舜也把天下讓給禹王了,這就是聖人,唯聖人能夠知道聖人,孔子聖人,沒有人知道他。沒有人知道他,就是說從孔子那個時候,沒有聰明聖知達天德的,那個人人知道孔子,沒有人知道啊。到現在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是學固有文化,研究《大學》、研究《中庸》,我們現在在這裡開始學孔子。學孔子,我們就是學認識孔子,我們現在雖然要想學認識孔子,實實在在地說,我們對於孔子那樣的道德能力,我們實在是知道的太少太少了。現在反對學中國文化的人,那更不必說,他對於孔子是一無所知啊。一無所知,他要處處反對孔子,對於孔子有什麼損失呢?沒有損失。孔子就跟那個天是一樣的,天下了雨露來滋養萬物,你現在有一批人反對孔子,就等於不接受天的雨露那種恩澤是一樣的,損失的是自己啊。那個草木不接受天上的雨露的話,天空它沒有什麼損失啊!自己受損失。今日之下的人,我們講中國文化,我們希望人,不了解孔子,能夠總要很虛心的,為了自己好,要學學孔子。那麼我們現在知道孔子好了,我們開始學了。既是要學的話,那麼我們就要學孔子,要「立天下之大本」。我凡是有這個機會,條件具備,我們只要不論多少人,甚至於一個人,他能夠對我們所講的孔子的學術思想,他能聽得進去,我們就跟他講。就把孔子這個學術思想,介紹給他,我們一起學。這就是《論語》裡面所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此孔子那樣的聖人,沒有人認識他,我們現在要想盡到我們個人對於天下蒼生的一份貢獻,盡自己一份責任。我們就要希望,我們自己跟他人一起來認識孔聖人。認識孔聖人之後才有希望,在近處講,可以把我們臺灣目前這種,一般人所受的痛苦,把它改善。擴充來講,我們講孔子的學術不是針對某一部分,某一個地區來講的,而是著眼于全天下,整體的人類來說的。我們要立下這個志願,我們要把孔子這個學術能夠推行到普天之下,都能受到這樣的好處。這是我們學孔子的學術,應該有這麼一個責任心在這裡。


下面就舉詩來做證據了,引的這個詩,就是現在我們在《十三經》裡面所看到的《詩經》。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曰亡。

「詩曰」,這是引的《毛詩》裡面有一篇詩,《毛詩》就是《詩經》。《詩經》的國風,詩有風、雅、頌,風、雅、頌,前面是各國的民風、是國風,國風裡面有衛國的,衛靈公的那個衛國。衛國的衛風裡面有一篇叫<碩人>篇。碩就是現在人家讀書,有學碩士,碩士博士那個碩。<碩人>篇,在那一篇裡面有講到了,講到什麼呢?那一篇是用來讚美一個叫做莊姜,讚美莊姜的道德、人品那麼好。莊姜在嫁過來的時候,她穿的衣服,穿的衣服非常好,那叫錦繡的錦衣。穿的錦衣外面加一件單衣服,單衣服不是那麼華美的。那一件單衣服,蒙在那個錦衣外面,這是詩裡面是講那句話,叫做:「衣錦尚絅」,絅就是一件單衣服,不是什麼華麗的。那件單衣服蒙在錦衣之外,為的是什麼呢?「惡其文之著也」。

「衣錦尚絅」,這句話是從衛風<碩人>篇裡面引用來的,下面「惡其文之著也」,那一句詩就是,「衣錦」,衣當動詞講,當穿字講,穿這個錦繡的衣服,「尚絧」,「尚」當加字講,那個錦衣外面加上一層絅這個單衣,這是詩裡面的。下面就解釋了,為什麼呢?「惡其文之著也」,「惡」是不願意的,不願意裡面的錦,華美的衣服完全顯露出來了,「著」是顯露出來的。在這裡就比喻前面講的君子,君子把他的『道德才能』,不願意顯露出來,就如同《詩經》裡面講,那個莊姜穿的錦繡的衣服,外面還加一件那種「絧」那個單衣服,把這個錦繡蒙蔽起來,不要讓人家一看就看出來了。所以「惡其文之著也」,「文」,就衣服來講是那個「錦衣」,比喻人的,君子的『道德、修養、才能』不願意讓人家知道。這個跟我們現代人相反,我們現代人自己沒有什麼修養,沒有什麼品德,他偏偏向人家宣傳,說自己有什麼樣的好。自己沒有什麼能力,沒什麼辦事的能力,他要向人家宣傳,自己怎麼樣地高明。古代人不是如此,古代人,就是那個君子之道,就像「衣錦尚絅」是一樣的,怕人家知道。所以這就是說:「故君子之道」,把前面那個《詩經》裡面一句話引用出來以後。這裡就說了,「君子之道」,一個君子「闇然而日章」。「闇然」看不明白。這就是鄭康成注解,他說:「君子深遠難知」,君子的道德修養,以及他的能力深、遠,既深又遠,不是一般人能夠知道的,叫『難知』,這叫做「闇然」。雖然是「闇然」,闇然就是『難知』。「而日章」,「章」就是明顯的意思,聖人這個道德修養能力雖然是「闇然」,一般人難知道。但是日久天長,一天一天,由於聖人不為自己,純粹為天下人貢獻他自己的能力,來為天下人辦事,為天下人謀求福利。這一種的聖人的表現,一天一天地彰顯出來,這叫「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小人之道」不是如此。這裡鄭康成也這樣注解,他說:「小人淺近易知」,小人他做一點好事情,深怕人家不知道,他就自己表揚出來了。自己有什麼能力,也怕人家不知道,他也趕快就宣傳出來了,這是很淺近,跟那個君子的深遠是相反的。既是這樣淺近,那「的然而日亡」,「的然」是什麼呢?「的」是很明顯的意思。這個「的」字,古人就是在清朝,清朝有一個錢大昕,他懷疑這個字,這個左邊,現在這個經典上左邊是個「白」字,他懷疑這個字不是白字,左邊應該是個「日」字,右邊這個字還是一樣的。左邊一個日字,讀音還是讀「的」,那就是當明字講。現在這個「的」字,它是個「目的」的「的」,所以錢大昕他有此一說。不過這個「的」字,涵義也不是一種的,當然也可以當明顯字講,在這裡不必改字,還是這個「的」。

「的然」,小人之道很淺近,人家一接觸他,「的然」,「的然」很明顯的,就像那個目標看得很近,一看就看到了。所以看到了之後,他跟君子之道是相反的,君子之道開始是「闇然」,人家『難知』啊,到後來一天一天地彰顯出來了。小人,你一跟他見面的話,他所有的,他的能力,他是什麼樣的品德,一看就看出來了。看出來以後,還有沒有啊?沒有了,不但沒有。而且一天一天地就變化了,開始人家看他是看他表面的,到後來一天一天的變化,而「日亡」。初看那一點點好處,到後來就慢慢變成沒有了,變成「亡」了,「亡」是無了。這是小人之道。

拿小人之道襯托君子之道。我們要學就是要學君子之道。君子之道,那就是什麼呢?要學『深厚』、學『遠大』。自修的功夫,那就是要講究『率性』,「率性之謂道」啊!「率性之謂道」是怎麼個『率性』法子?我們就把心放在理性上面。凡是外面的一切的境界,跟一切人來往,遇到那些不講理的人,遇到社會上那些犯罪的事情,我們自己不要隨著那些境界,來影響我們自己的心理。隨著那些外面的境界受影響,那就是與世間那些同流合污啊。現代人不講道德教育,我們就不要跟人家學,我們要學還是要學『道德』。在自己內修這一方面,這就是要學著『率性』。這樣『率性』就是往深處、往遠處來學習,除了這樣向率性上面來學,世間的學術我們還要學,這些科學,社會上這些事情,我們都要了解。學了這個之後,運用的時候,那就不要跟人家那樣的,不要拿這些學問來跟人家爭名奪利。我們要拿這些學問來替人家服務。假使我們要從事政治了,我們從事政治的時候,對於政治學,政治上的一切實際上的那些事務,我們當然要學。可是學的時候,來辦政治這些事情,我們的動機不是為自己。我們的動機就是純粹地來替那些人,替別人來服務。如果說要為自己,那只有一點,我們借著替人謀福利,辦理合乎仁德的仁政,借著這樣的事實,來學習『率性』,借著這個事情來開發自己的『本性』,我們只有這個目標,就這個意義來講那是為我。這個為我,以這個立場來替人辦事也就是為天下人。所以了解這個『道』以後,那我們辦任何事情,就不要跟現代人那種想法、那種作法,我們不能學的。

說到這裡時間到了,下面就是下次再繼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五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