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研讀儒學的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三頁第十一行開始。經文我先念幾句,各位對一對。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這是接著前面那一大段講的,這章經是齊宣王問孟夫子,請孟夫子把齊桓公晉文公創造霸業的事情,說給他聽一聽。
孟子聽了之後,就跟齊宣王說孔子的門徒沒有傳齊桓晉文的事情,所以到後來沒有人知道那些事情。這個意思就是說齊桓晉文之事、那種霸業不足以學,因此孟子就勸告齊宣王要學王道。王道你怎麼實行法子呢,那就是要先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在齊宣王感覺到還是從那裏開始啊,說到後來孟子就告訴他,只要你肯做,肯做什麼呢,你若是向老百姓推恩,你把一切的恩惠,從家裏你怎麼樣對待你家裏的人,然後你把這個恩惠推廣到外面去,你這個就是仁政。
你這樣做並不困難,並不是說叫你挾太山超北海,而是如同為長者折枝那麼容易,說到後來王說他有一個大欲、他的一個很大的欲望,欲望就是很大的願望就是了。孟子就問了,你所說的大欲可不可以說給我聽聽,王笑而不言,王就沒有把這大欲說出來,就對孟夫子笑笑而沒有說。就在這個時候,孟夫子就說了你沒有說出來我替你說說看,你這個大欲、你所謂大欲是不是以下這幾樁事情,第一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肥甘很美好的吃的東西 ,不足於你感覺得不夠,吃得不足。第二是輕暖不足於體與,輕暖如同在冬天北方穿的輕裘、那個獸的輕裘衣服,穿起旣輕而又暖,是不是這種衣服不足呢還是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或者是那種美好的五彩的好看的東西,你看得不足。
或者是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你想聽的那個美好的聲音,聽得不夠多。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便嬖你所使喚的跟你接近的那些傭人,所幸的這些人不足以使你使令的呢。這些說完以後孟夫子就說了,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你的諸臣都供給了,供給得很足了。而王豈為是哉,而你是不是感覺供給得不足,不夠你大的欲望。曰否,齊宣王就說了不是的,吾不為是也,你老夫子講的上面那幾種,我都不是為了要想得到那個,我的大欲不是指的上面那些事情。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旣然王不是指的上面那些事情,孟夫子就說了,王之所大欲你的大欲也可以知道了,那是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說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你是想辟土地,這個辟就是開闢的辟,外面加一個門字,在經典裏面就是用這個字,你想開辟、拓廣國土,把邊疆、疆界逐漸逐漸往外擴充,而朝秦楚使秦國楚國這些大國家都來朝見你,而你是蒞中國而撫四夷也,蒞就好像個君主君臨天下,蒞是蒞臨,蒞臨中國就是蒞臨全中國,也就是天下的意思,而撫四夷,撫是安撫,你安撫中國以外的那些外族,都讓他們能夠安定。
如果是這樣的話,以若所為,求若所欲,你用什麼樣的方法求到你所欲的話,前面講齊桓晉文之事,你想用創霸業的那種方法,你所為的是那種方法,求若所欲,若是如此,你如此的所為,求如此的所欲,如此所欲就是上面講的,你要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是你的所欲,這麼做的話猶緣木而求魚也,猶如同,緣木就是爬到樹上去,攀緣到樹木上去,而想在樹上捕捉水裏的魚,你這個做法就跟這個一樣的。王曰若是其甚與,宣王一聽孟夫子這樣比喻就說了,假如是這樣的話,跑到樹木上捕魚,這未免太過,這樣的比喻太過分了吧。曰殆有甚焉,孟夫子又說了,殆有不但你說的這個緣木求魚是如此,而且還有比緣木求魚還要過分、還要超過所得的後果。緣木求魚雖不得魚,你跑到樹上捕魚雖然捕不到魚,但是沒有後來的災患,災難是沒有的。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你想用武力創霸業,你那種的作為,還想求到你能夠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話,你盡力的、盡心盡力的去做,後必有災,那比緣木求魚嚴重得多了。曰可得聞與,宣王一聽,這個不得了,緣木求魚雖然說起來很嚴重,但是沒有後來的災難,而像孟夫子所講的,我這樣的作為,不但求不到而且後來有災,就問孟夫子說可得聞與,可否請你老夫子說給我聽聽,後來的災是什麼。孟夫子要想讓齊宣王能夠覺悟,直接說他可能還不會覺悟,還是用比喻說給他聽,他就說了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鄒國與楚國人兩國人作戰,王你以為你認為是鄒人戰勝還是楚人戰勝,孰當誰字講,誰能夠打了勝仗呢。曰楚人勝,齊宣王一聽,鄒國就在現在山東省的一個鄒縣,那時候在魯國國內很小的,還不成為一個國家,算是一個很小的附庸國,那麼一個很小的國家。楚國怎麼呢,楚國在南方,那個不得了,那個大國也有現在好幾個省,那個大國,他一想那當然是楚人勝。曰孟夫子就說了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照你這麼一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了,小國固然不可以與大國來作戰,這麼小的國家怎麼能夠跟大國家敵對來作戰呢,不可以敵大。
寡固不可以敵眾,人數寡的、很少的人,與眾多的人、與眾多的人來對抗、來作戰,那也是不可以的。弱固不可以敵強,勢力很弱你要跟強有力的人,你跟他為敵,你拿他做敵人互相來作戰,也是不可以的。說了這三樁事情,小不可以敵大,寡不可以敵眾,弱不可以敵強,就進一步分析給齊宣王聽了。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一,海內是四海之內,就中國來講,全中國有多少,有千裏之地,方千裏者有九,劃分九個區域,劃分九個區域,齊集有其一,齊國集是把它總歸起來、齊就是彙集起來,彙集起來有九分之一,以一服八你用九分之一來降伏其餘八分、九分之八的人,以一服八,服是什麼呢,服是你拿武力叫人家服從你,叫人家歸降於你,叫做降伏。你以一來降伏八,這個不成比例,何以異於鄒敵楚哉,你以一服八就是沒有不同於以鄒來敵楚,這個鄒的小國家跟楚國的大國家來對抗、來作戰,你以一服八就跟那個鄒敵楚是一樣,你想想看這個一定是不可能的,你敵不過他。應該如何呢,蓋亦反其本矣,你不必想問我齊桓晉文之事了,你也別想創造霸業了,不能夠拿武力來征服天下了,拿武力征服天下,你就是以一服八,那是辦不到的事情。你應該怎麼呢,反其本矣,蓋亦反其本矣你只有反本,本指的什麼呢,就是先王之道,從堯舜禹湯文武,這個都是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是什麼呢,他是以仁政、以道德的力量感化人家,不是用武力征服人家,所以你反其本。反其本要施行王道的話,要從那裏施行呢,從仁,施行仁政,所以下面接著就說了,今王發政施仁你今天沒有別的,發政發就是施行的意思,施行政治那就要施仁政,那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之後,它的效果可以從下面看出來,你就可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你是一個施行仁政的國家、一個國君,天下那些做臣子的人、那些做官的人,皆欲都想在你的王朝裏面做官。
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那些農民都願意、想他們的田地就是在你的國家的野外,就跟上面那個天下無論那一個國家的士人、臣子,他們所希望的、他的王朝就想如你的這個王朝。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那些做生意的人,商是在外面行走的那個商人,賈是在街上開商店的、不動的,行商做賈。無論是行商做賈,他們都想他們的市場都是希望成為你這個王的國家的市場。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那些行旅的人、在外面旅行的人,或者是觀光或者做其他種種事情,都是希望走的那個路,就是你的國家、這個王、你的國裏的道路。為什麼呢,走在你的道路上,你的道路上一定是平安無事的,不像那些亂的國家,路上很危險,所以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天下各國的那些民眾,包括那些臣子,疾其君者,疾就是厭惡他們的那些君主,都想赴愬,這個愬是來告訴、向你訴苦、來陳訴你,都想到你這個國家裏來,向你這個王來陳訴,陳訴他們的國王種種的不對。其若是,如果有這樣的話,能得到天下這些各國的、包括他的臣子農工商人,都能夠來歸向於你的話,孰能禦之,你發政施仁的話、施行仁政的話,你這個大欲一天一天的可以能夠得到,他們其餘那些國家沒有辦法能夠禦,禦是能夠阻止你,沒有人能夠阻止你這個王道。換句話說你施行王道、施行仁政,誰能來阻止你,因為你得的是你國內的民心,不但是國內的民心,天下的民心都歸向於你。
這麼一說,宣王就說了吾惽不能進於是矣,我的腦筋惽,這個豎心邊的惽字跟不要豎心邊的昏字是一樣的,就是我很不聰明,我腦筋很昏沉,不能進於是矣,我想這麼做也許還不知道怎麼做法,願夫子輔吾志,我願意你老夫子來幫助我、輔導我的志向,我雖然是惽而不能進於是,但是我一聽你老人家這麼說,我的志願是願意這麼做,但是希望夫子能夠幫助我,幫助我你就請好好的明以教我,很明白的來教導我。我雖不敏,我雖然是我不夠聰明,請嘗試之,我可以、我試著試著來做做看。曰現在翻過來,孟子就說了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一個人沒有恆產,什麼叫恆產呢,比如說農人有農田,他可以耕作這個田地,有收穫,這是恆產。
工人他有固定的工業,他可以很安全的、很安定的從事他的工業。商人,這個社會很安定,農業工業都很繁榮,商人也可以很安定從事他們的商業,這個都是各有他的恆產。無恆產是什麼呢,讀書人,讀書人他或者是沒有田,或者他也沒有從事工業,也沒有從事商業,他在讀書,他讀書是沒有恆產,要什麼呢,他要有恆心,恒心是一顆有志願他要學道、要行道,學道什麼,學聖賢之道,在學道的時候就要行道,一方面學道,一方面自己把這個道能夠推行出去,要教導他人。這麼說起來,這顆恒心就是他的志願,這顆恒心是純善的而沒有惡的,所以古人注解恒心就是善心,善心的基礎就是要學道,自己學道要教人家學道,這個善心他雖然沒有恆產而這個學道之心不會變更的,這個只有讀書人才能夠有這個恒心。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恒心,如果一般人像農工商,農人一下子沒有田地了,工人失了業了,商人生意不好也不能做了,他們沒有恆產。
這些人如果沒有恆產的話,因無恒心,因就是因為沒有恆產,他就沒有恒心。農工商人你要說他在沒有恆產的時候,還要有恆心的話,那是辦不到的。為什麼呢,他不是士人。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假使這些人眞正說是沒有恒心的話,那就是放辟邪侈,放是放蕩,辟是做那些偏僻的事、不正當的事情,這個辟就加一個人字邊偏僻的事情,一切都是不守規矩、那些壞事情。邪是不正的,侈就跟放蕩一個意思,就是儘量的去做那些罪惡的事情。這些放辟邪侈,無不為已,無所不為,等到這些人、沒有恒心的人,他無所不為的時候,及陷於罪,等到他們觸犯國家的法令、犯罪了,然後從而刑之,你做國王的人接著從而,等到他們一犯罪,馬上就把他抓起來,把他逮捕起來給他辦罪,用很嚴苛的刑罰來治他,如果這樣的話,是罔民也,罔是什麼呢,如同在地上設立一個張開的網,張開的網,罔什麼呢,來捕捉野獸的,你這樣做就等於把民眾當野獸看待,你張開那麼大的網罔他,來網羅他。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焉有當何有,何有一個仁人在位,仁人在位是有道德的君主,有道德的君主他用網羅民眾來犯罪,而可為也他怎麼能夠辦這種事情,是故明君制民之產,所以一個明君、有道德的君主而制民之產,幫助民眾制定他的產業,必得什麼呢,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這個跟前面梁惠王篇,跟梁惠王講的那一段是完全一樣,所以後面這一段,我們把文字大略的看看就可以。
明君制民之產必得使他所有的國民,對上可以侍奉他的父母,對下足以畜養他的妻子,使他們樂歲,樂歲在年成很好,這個時候終身飽,終身意思就是糧食是沒有問題,可以吃得很飽。拿終身飽是代表一切,這衣食住行都是包含在內。凶年免於死亡,凶年就是饑荒之年,農業沒有收成,這個可以免於死亡,為什麼呢,前面講過,你在豐年的時候,就是樂歲的時候有儲蓄,教一般國民能夠儲蓄,遇到凶年他可以把過去儲蓄下來的,凶年可以還有飯吃,免於死亡,死是餓死。亡是到外面流亡、逃亡。然後驅而之善,然後呢驅而之善,你誘導他推動他讓他學善,學善這個善就是一步一步的,先學做好人,然後一步一步的學做君子賢人聖人,這樣學。故民之從之也輕,你這樣做你的所有的民眾從之,從之就是你怎麼樣勸導,他就服從你、跟著你學。輕是什麼呢,你要教老百姓學善的話,他就很容易的跟著你學,你這樣教化老百姓也很容易,所以從之也輕,輕是很容易。今也講到現在,制民之產,現在各國的君主,在那時候戰國時代,戰國時代那時候,各個國家都是想用武力征服別的國家,各國都很亂。旣是各國這麼亂,都想用武力,每個國內的人民都很困苦。所以說今也就是現在,那些國君制民之產,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呢終身苦,遇到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這樣看起來惟恐他們那些國家的那些民眾,救濟死而都不贍、都來不及,不贍是不足,救死都感覺不足了,悉暇治禮義哉,悉暇當何字講,何有工夫來學禮義呢。這樣看起來,古之明君是那樣好,現在各國那樣民不聊生,你看王欲行之,你要是行這個仁政、行這個王道,則盍反其本矣,盍是當何不,你何不回到本,反是歸,歸到根本上去,根本就是中國自古從五帝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這些帝王都是聖人在位,這個仁君,他們治國治天下都是施行王道,這是根本,你何不歸到根本上去呢,歸到根本上,第一步怎麼做法,必得要講究民生問題,你使老百姓一般人,衣食住行都不缺乏,都能富足,然後你教他學禮義,學仁義道德,他才能夠學。
如果這個衣食都沒有了,吃不飽穿不暖,遇到凶年餓死的很多,你教他學禮義,那怎麼辦,所以首先就說了,五畝之宅,在住家的房屋旁邊,樹之以桑,栽桑樹,栽桑樹幹什麼呢,養蠶,桑葉養蠶,養蠶養好之後,抽絲製作絲織品做衣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十歲的人身體一切都衰了,可以穿絲質的衣服。衣帛,帛是絲織品。衣帛的時候,在夏天穿起來很涼爽,冬天穿起來它是隔風的,也很暖,五十歲以上的人可以衣帛了。雞豚狗彘之畜家裏養的這些畜生,無失其時,養的這些家裏的畜生讓牠們按著時候能夠繁殖,就是無失其時,這樣家裏養的畜生都能夠繁殖得很好,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到了七十歲年齡的人,他吃的東西、要補充,可以食肉。在沒有七十歲以前,中國的教育食肉不能隨便的,七十歲可以食肉。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春夏秋三時,讓他們好好的春耕夏耘秋收,不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這前面講過了,要辦教育,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孝悌這個道理要講究。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白者是五十歲以上頭髮已經是半白了,不要工作了,不要背東西,或是頭上頂著東西,在路上行走,就代表不要工作了,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這樣的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果到了這種程度,你不王天下還從來沒有的事情。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6: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