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五集

各位研讀儒學的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還是梁惠王這一篇。前面已經講過幾章了,今天就從第七章開始,請各位找出讀本第二頁第十二行開始。這章經文比較長,就不用把全章的經文念一遍,不用了,念一段,我們就是講一段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這是孟子在齊國,齊宣王請教孟子,如何能夠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創造霸業的事情,這一章本來是孟子在齊國比在梁惠王早一些,孟子他是先到齊國,到齊國之後,跟齊宣王說話,談孟子的學說思想,不能夠投機,後來就離開了齊國,到了梁惠王這個國來。梁惠王為什麼放在前面呢,因為梁惠王開始一問就是何以利吾國乎,講這個利字,孟子開頭就是告訴他,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所以在這裏開始就談到仁義,就把它放在前面第一章。前面跟梁惠王談話,談了幾章以後,現在這裏就把齊宣王再接著記載下來,齊宣王這個時候他雖然問的是齊桓晉文之事,齊桓公那時候是周家封的那個齊國,是薑太公的國家,到了齊宣王這個時候已經不是了,是姓田了,田什麼呢,田是原來由陳國的陳完在齊桓公那個時候逃到齊國來,改姓為田,到後來姓田的就把齊國滅了,在這個時候這個齊宣王是姓田了,在戰國時候他就是田了。

齊宣王問曰,齊宣王問孟夫子,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齊桓公晉文公他們的事業,可得聞乎就是我可不可以聽你老人家講給我聽一聽。他為什麼要請孟子把齊桓晉文之事告訴他呢,因為在春秋時代,齊桓公第一個是創造霸業的,他那個時候創造霸業,霸是什麼呢,霸根據古人講,霸當把字講,把事就是把持政權的,從齊桓公創霸業的時候,他就把持國君、各國國君的政權,也就是說他領導那個時候各國的君主,不過那個時候,這個霸業有一句聽起來還是很好的一句口號,那就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敬周天子,攘夷呢夷是夷狄,就是抵抗外族的人來侵略。

這樣憑這個,提出來這一句話,在當時的確是很好的抵抗外面侵略的一個好的事業。齊桓公後來慢慢衰下來,有晉文公開始繼續創霸業。總歸起來講,在春秋時代創霸業的一共有五位國君,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國的楚莊王,那是在春秋時代五霸。到了戰國時代,就是由於春秋那個時候,晉國三家大夫各自都是獨立了,成立三個國家,把晉國滅了之後,三家大夫韓趙魏成立三個國家,由這開始到戰國的時候,到戰國時候有七強,七大強國齊楚燕韓趙魏秦,齊國,在這個時候,戰國時候,那時各國就互相爭奪,大國家欺負小國家,這個時候很亂了。齊宣王所以在這裏問,齊國在這個時候也不算是強國了,所以他問齊桓公晉文公創霸業的事情,希望孟子跟他講一講。孟子他的學說思想,他是跟孔夫子這個學說承受下來的,孔夫子是教人家學道,學道從那開始學呢,就是從講仁、講仁義開始學,所以孟子他那個時候到各國去見各國的君主,以及各國的大臣,他一貫的是想推行他的仁義之道,也希望各國的君主施行仁政,這是他到齊國到梁惠王這個國家到各國去,它是唯一的目的。

因此當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的話,這與他到齊國來的目的正好相反,所以孟子就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仲尼之徒,你問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我可以告訴你,仲尼就是孔夫子,孔夫子的學生沒有人曾道齊桓晉文之事者,沒人曾道就是說沒有人把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說出來,是以後世無傳焉,所以到後來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事情,沒有流傳下來,旣是沒有人流傳下來,沒有傳授下來的話,臣未之聞也是孟子自己稱呼的,你問我有沒有、能不能把這個事情說給你聽一聽,他說我啊我沒有聽過,因為仲尼的學生沒有說出齊桓晉文的事情,所以我不知道,旣是不知道,你問到這樁事情,我無可奉告,無以則王乎我也不能不跟你說一些有關政治上的事情,無以就是不得已,不得已的話,我要答復你的話,則王乎必須要實行王道,實行王道那就是天下各國諸侯都來歸向於你,這方面的事情我可以跟你談一談。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齊宣王一聽孟子說了可以實行王道,實行王道要有條件,應該有德,有道德才能實行王道,所以他就問了德何如,要什麼樣的道德才可以王天下。曰保民而王,孟子答復他,這個是孟子說的,保民要保護你國內所有的老百姓,這樣就可以王天下了,也就是你實行王道了。保民而王這個跟創霸業不同的,創霸業要有很多條件,不一定能夠創得成,因為你要創的時候,別人也要創霸業,你的阻力很多,但是要實行王道,你就儘量保衛你自己的國民,這種事情莫之能禦也莫之是無人,無人能夠是當阻止你講,無人能夠阻止你,你實行王道,你保衛你自己的國民,誰來阻止你。這是孟子答復他的話。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齊宣王就問了,若寡人者,這樣說起來,就像我,寡人是齊宣王稱呼他自己的,就像我可以保民乎哉,我可以保民嗎。。孟子很肯定的答復他可以的。曰何由知吾可也。齊宣王又問了,何由你從何,當從字講,你從那裏知道,從何而知道我可以保民呢。,下面就是孟夫子答復他的話了,你問我從何而知道你可以保民的話,那我就舉出一樁事情來,臣聞之胡龁曰,我聞之是代表後面胡龁告訴他這件事情,就是說後面這樁事情,是胡龁告訴我的,臣聞之我從胡龁那裏聽來的,胡龁就是齊宣王很接近的一個臣子,他告訴我說,王坐於堂上,有一天你坐在你那個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有一個人牽著一條牛,經過你的堂下,給你見到了,你看見了。

王見之,你見到之後,你就問那個牽牛的人,牛何之。你把這條牛牽到那裏去,何之就是到什麼地方,你牽到那裏去。對曰,那個牽牛的人說將以釁鐘我們一般人講挑釁的釁,在古時候做那個鐘,做鐘用那個金屬品燒成一個鐘,做成鐘有一些瑕疵,要用什麼東西把他彌補呢,就用牛,把牠屠宰了之後,用牛的血把那個鐘上燒得不好的瑕疵把它彌補起來,一方面彌補這個鐘,再呢就是用這個牛來祭這個鐘,來祭神,使這個鐘能夠做得很好,這叫做釁鐘,這是古時候很重要的一個禮。他說這個牛是牽過去,用這條牛殺了之後來釁鐘來祭的。

王曰舍之,你就告訴牽牛的人說了,舍之,把牠放掉吧。這個就是我們現在一般學的捨棄的舍,捨棄的舍現在這個字在左邊加一個手字邊、挑手邊,經典裏面不用那個字,就用這個字,一看就知道捨棄,就是指的那條牛,就把這條牛放掉了,為什麼放了牠呢,吾不忍其觳觫就是王、宣王稱呼自己的,我不忍心看牠那種觳觫觳觫就是指的那條牛,牠知道被人家牽去,要殺自己來釁鐘的,所以恐怖得那個腳、後腳在發抖,觳觫是恐懼的一種狀況,那個腳一直在抖動,很可憐的樣子。宣王就說了,我不忍心看牠這樣恐懼,同時若無罪而就死地,牠這個恐懼不是犯罪的,當此字講、當如此講,指的那條牛,此無罪若無罪就是這條牛牠是沒有罪,牠是沒有犯任何罪,而就死地,而被人牽到那個地方去釁鐘,被人家殺了,這叫就死地,牠是無辜的牽去要屠宰、要殺了,嚇得這個樣子,我不忍心,所以把牠放掉。

對曰,牽牛的人就說了然則廢釁鐘與釁鐘這個禮可以廢除掉嗎,把牛放掉之後,就沒得釁鐘了,那釁鐘這樁禮就可以從此廢掉了嗎。何可廢也,宣王就說了,釁鐘不可以廢,這個禮是不能廢的,旣是不能廢,牛牠那樣恐懼的樣子,也必須把牠放掉、捨棄掉,那怎麼辦呢,以羊易之,拿一條羊、一頭羊來換下來,不能用牛來釁鐘,用一頭羊殺了之後來釁鐘,這應該可以了。這算是在宣王看起來不失是一個好的辦法。以上是孟子聽到胡龁告訴他這一樁事情。下面說不識有諸,孟夫子把上面一段事情說完了以後,就問齊宣王,不識就是孟子說自己我不知道有諸,有這件事情嗎,還是沒有這件事情呢。這個字是兩個字,那兩個字呢,之乎,之就是臣聞之這個之字,乎是語助辭,論語裏面講不亦樂乎的乎,這個乎是代表不定的口氣,是一個疑問的口氣,之乎就是說我不知道有沒有,有之乎有這樁事情嗎,這個諸字就是把這兩個字,念快了,之乎這兩個字念快了就變成諸,之乎之乎之乎諸,兩個音合併成一個音,一個音就是變成一個諸字。讀經讀多了遇到這個字就知道這是兩個字,意思就是說我不知道有沒有這樁事情。

有之,宣王就答復孟夫子,說了有,有這件事情。旣是答復有這樁事情,孟夫子就說了,,這是孟夫子說的,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之王之不忍也這三句話,這三句話是孟夫子這一篇很重要的三句。孟子說是心這個就是指的齊宣王你的這一顆不忍心的這個心,不忍心看到這個牛那樣觳觫,你要把這個牛放掉,不讓牠去就死,這顆心足以王矣,足足的可以王天下,可以實行王道。但是下面就說了,百姓老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可是一般老百姓不了解,他以為你用一只羊把一條牛換下來,為什麼呢,認為你貪圖這個牛的價錢多,值錢多,羊呢,羊賣起來的話,錢沒有牛那麼多,所以是老百姓都會認為你貪財,用價錢低的來換下價錢高的牛,皆以為你有愛,愛是愛財。孟子講雖然老百姓認為你愛財,孟夫子說自己,我固之王之不忍也,我當然知道王是出於不忍心,並不是愛財,所以我的瞭解我不像老百姓那樣誤解,我是瞭解你的心。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卽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宣王一聽孟子說了上面這幾句話之後,他就說了就是對於孟夫子這幾句話,他接受了。接受了之後,誠有百姓者,誠然有老百姓如你老人家所講的,他會誤解我,他以為我是愛財,但是呢齊國雖褊小,我齊國雖然很褊小,這個地方也不大,現在算是個小國家了,吾何愛一牛呢,雖然褊小,但是我做一個國君、做一個王,也不至於貪圖這一條牛吧,不會連這一條牛都在貪愛牠,所以說吾何以只愛、連這一條牛都在貪愛呢,不會貪求這一條牛的。那麼為什麼呢,卽不忍其觳觫就是當我看到這一條牛在那樣恐懼,在那裏發抖,像牠這樣沒有罪而去就死,因此,這就是所以,所以以羊易之也,用一頭羊易之,把這個牛換下來。這是齊宣王把他的心裏所想的,以及以羊易牛,他的動機說給孟子聽。

孟子就說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就針對他所講的就說了,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無異當責怪來講,你對於你的老百姓,他認為你愛財,你不要奇怪,你不要見怪,無異就是你不要見怪,或者是你不要責怪他們,他們只知道你以小易大,小指的是羊,大是牛,他們只看見你用那個羊來把牛換下來。彼惡知之就是你的老百姓,這個字讀讀平聲讀當何字講,他們那裏知道你這個以羊易牛出於不忍心,他們不知道。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這是孟子說出他的見解,孟子把孟子自己的見解說給齊宣王聽,孟子說了王你若是隱其無罪而就死地當痛字講,看見這個牛去就死,你替牠悲痛,因為牠沒有罪,被人家牽去死,你悲痛。但是你見到牛悲痛,羊也是,如果說是把羊牽過去殺了之後釁鐘的話,羊也是死,牛知道恐懼,羊知道去死的話,牠也是恐懼。

則牛羊何擇焉。你對於牛無罪去死那樣恐懼,你替牠悲痛,羊也是去就死,也是恐懼,你也應該替牠悲痛,旣是都是要替牠悲痛,牛與羊又有什麼選擇的呢,應該是平等的,旣是平等的話,那又何必前面講以羊易之,又何必用羊換下來呢,用羊換的話,羊去釁鐘去就死,牠照樣的是很恐懼、害怕得發抖,這樣看起來你何必有什麼選擇呢。孟子這麼一分析,王笑曰是誠何心哉,王就笑了,笑什麼呢,是誠何心這是什麼心,是誠何心哉就是經過你老人家這樣一分析,我這個心就不平等,雖是不平等,但是我還要說明我的心理,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我並不是說愛財貪圖牛的價錢高,而用這個價錢低的羊來換下來,我不是愛這個財。雖然不是愛財,但是在行為上,我是拿這個羊來把牛換下來了,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老百姓他只看見我拿個羊換牛下來,他們認為我是愛財,這是正如同你老人家所講的無異於百姓不要責怪老百姓,他不知道我的心理,這是王講這幾句話。

下面孟子就說了,這是在第三頁,孟子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無傷無傷傷是損傷的意思,損傷指的什麼呢,對於這個仁心沒有損,無傷就是無損於你的仁心,旣是無傷於你的仁心,你以羊易牛的話,指的就是以羊易牛,這樁事情乃仁術也,是你表現仁心的一個方法,是仁術,你何以以羊易牛呢,這孟夫子在儒家來講,他是個言語的天才,是非常高明,如果拿孔門弟子來講,他就類似宰我子貢,言語是第一流的人才,所以言語第一流的人才,他有辯論的才華,這個辯論的才華不是說你用很多的理由,把沒有道理的辯成有道理,讓人家辯不過你,那個不算是辯論的才華,孔子弟子宰我子貢,他有辯論天才,他是教人家誠誠懇懇的願意接受他的意見,他說對方那裏不對,說得對方很願意接受他的意見,孟夫子就是這樣,你看他講的時候,講到齊宣王的心裏,讓齊宣王口服心服,這是孟夫子他的口才,在這裏可以見到,你看看以羊易牛這是仁術,何以見得仁術呢,你見牛未見羊也,這句話一般人想不出來的,連齊宣王自己也說不出來,他前面只能說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只講這個心理,沒有把這個道理說出來,孟子他說你見牛有不忍心,而沒有見到羊,這個很重要,所以君子之於禽獸也,君子他對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見牠能夠生,見牠去死的話,都是不忍心的,你以羊易牛是只見牛而沒有見羊,這話說的是非常重要。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五集发布于2024-05-13 16: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