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研讀儒學的同修,我們繼續研讀孟子。孟子梁惠王這一篇分有上下兩篇,上篇我們研讀過了,現在就從下篇梁惠王下,我們開始研究。這是在孟子讀本第四頁,第四頁有個小題目梁惠王下。
下面第一章經,這章經也很長,我就不要全部念完了,就是念一小段,我們就研究一小段。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先就這一段我們看看,莊暴見孟子,孟子這時候在齊國,他見了孟子就說了,暴見於王,這個見讀現,見於王是晉見晉見於齊王。齊王這個時候,經裏面沒有講是那一個王,在這裏應該還是齊宣王,他晉見齊宣王,王語暴以好樂,宣王語就是告訴,告訴莊暴他這個王喜好音樂,暴未有以對也,這個是莊暴跟孟夫子說我沒有對,對是什麼呢,就是對齊王講的,齊王告訴他齊王好音樂,但是好音樂有什麼道理呀,莊暴說他不知道這個道理在那裏,他一時沒有辦法來做應對。
曰好樂何如,這個曰是對孟子講,莊暴就問孟子,好樂何如,喜好音樂這又如何呢,如何的意思就是有什麼很好的道理在其中嗎,就問孟夫子。孟子曰,孟子就告訴莊暴,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你的王好樂甚,他要愛好音樂,愛好到甚,愛到很深很深,非常愛好的時候,則齊國其庶幾乎,你齊國庶幾,庶幾是差不多了,差不多你齊國算是能夠安定了,這個國家治得很安定。這是莊暴跟孟夫子講到他見到齊王,談到音樂這樁事情這一段談話。他日見於王曰,他日是孟子過了幾天,過了幾天見於王曰,這個有人主張見於王,也讀見於王,但是在這裏也不必讀見 ,還是讀見是可以的,因為莊暴是宣王的臣子,臣子見君主是晉見讀見,孟子到齊國去是客卿地位,國君拿他當客人看待,所以是平等的,在這裏仍然讀見,可以了。所以他日見於王曰,孟子過了幾天見到齊王就問了,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你啊,嘗是曾經,曾經告訴莊子那就是莊暴,說你很好樂,有諸,諸是之乎這兩個字,之是好音樂,乎是疑問的話,你是有好音樂這樁事情嗎。之乎這兩個字念得很快就變成諸了,它是個合音字。王變乎色,齊王一聽孟子這麼一問,臉色就變了,這個變顏色不是對孟子的,而是聽孟子一說,而是莊暴把他好音樂這樁事情告訴孟子,他這個變色是對莊暴的,認為莊暴怎麼能把這個事情告訴孟子呢,所以一聽之下,他臉色有些變了,變了顏色然後他就說了,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寡人是齊王稱呼自己,我不是好先王之樂,我直好,直當但字講,這個但字意思就是說他只有好世俗之樂,沒有好先王之樂,先王之樂指的像舜帝那個韶樂,武王的這個武樂,以及黃帝堯舜禹王成湯每一個朝代的那些明君,這是先王,都有音樂,那個音樂都是先王很好的盡善盡美的那種音樂。世俗音樂是什麼呢,世俗音樂指在戰國時候,春秋時代就有了,春秋時代孔子曾經說放鄭聲,鄭聲是鄭國的音樂,還有衛國的,衛靈公的那個衛,衛國的音樂,鄭衛之音,鄭衛之音那個音樂都是在當時是流行的世俗的音樂,那個音樂是一種靡靡之音,在樂記裏面講那個音樂是淫,淫不是講男女之淫,而是那個音樂的音調過份了,五音宮商角征羽這個五音不夠諧和,它有時候那一種音特別強調,起興的表現出來,使得人聽了這種音樂靡靡不振,精神不能振作起來,就是心被那個音樂吸引過去了,有這個不好,叫做世俗之樂。春秋時代是如此,到戰國時候這個音樂還是在那裏,叫做世俗音樂。孟子一聽齊王只好世俗音樂,孟子就說了,就告訴齊王說了,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同樣的跟莊暴講的,現在跟齊王又講。前面跟莊暴講的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那是因為莊暴是齊王的一個臣子,所以加個齊國來講,在這裏跟齊王講的,這個齊國是齊王的國家,齊王就代表這個國,所以這個國就不必提了,則齊其庶幾乎,其庶幾乎意思還是一樣,你能夠好樂好到那樣極處,甚就是好到極處了,你這個齊國一切都治得非常好,齊家治國你這個國治得一切都安定了。為什麼呢,今之樂,猶古之樂也,你說你只好現在的世俗之樂,世俗之樂就是今天大家流行的這個樂,今天世間流行的這個樂,猶如古之樂也,猶是猶如,還跟古時候的音樂差不多。這句話我們稍微要研究一下,前面我們分析了之後,古代先王那個樂盡美盡善,一聽起來就教人家能夠人的心就能淨化了,學道能夠從音樂、先王的音樂來欣賞,就能從這裏也能夠學道,學道心靈就能夠淨化,心靈一淨化,那好了,聖賢大道就能夠一步一步學好。一個世俗之樂、靡靡之音怎麼能夠跟先王之樂相比呢,孟子在這裏講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猶古之樂他是從那一個角度來講的,古時候這個先王之樂,能夠吸引人家,叫人一聽起來,心就在那個音樂上面。古時候先王的樂一彈奏,就把人心使他能夠對先王都有向心力。今之樂呢,世俗流行的音樂呢,它的功用雖然不能夠淨化人心,但是它能夠使人被它吸引住了,一聽到這音樂,大家都感覺很有興趣來欣賞它,就這個意義來講,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旣是今之音樂能夠吸引人,也如同古代的先王之樂能夠吸引人,這樣就好了。
你用這個音樂來使你的國民,都能夠同心一德,都能把他的心歸向於你,這就很好了。你這好樂就有很好的好樂成果了。但這個道理,齊王還不明白,他就問了可得聞與,你老夫子講的這個今之樂猶古之樂,又說我好樂我的齊國就治得很好,這個道理可不可以請你老夫子告訴我,讓我聽一聽。曰孟子就說了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就問齊王,你單獨的在那裏欣賞音樂,是快樂。再呢與人跟別人在一起欣賞音樂也是快樂,這兩種快樂孰樂,兩者獨樂還是與人樂,那個更快樂、更好。曰不若與人,齊王就說了獨樂,不若就不如跟別人一起聽音樂,這個快樂。比獨樂單獨的欣賞好。孟夫子就說了,更進一步再問了,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與少數人比如說有一個人兩個人,你們一兩個人在一起聽音樂是樂,與更多的人,眾人就是更多的人,三人以上的,這兩者的樂孰樂,那一種比較使你更快樂。曰不若與眾,齊王就說了,跟少數聽音樂的樂,不如跟眾多的人在一起欣賞音樂快樂,換句話說與眾多的人在一起欣賞的快樂,那就更快樂,比那個少數人更好了。經過孟子這麼一問一答,孟子就說了,臣請為王言樂,這樣我啊臣就是孟子稱呼自己,我就願意跟王,為你談談音樂,談談音樂這個道理。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鑰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現在的,在戰國時代,講今就在那個時代,現在那些國王鼓樂於此,或者就指假設的話,假設今王你這個齊王在這裏鼓樂,鼓樂就是奏樂,用這個鍾鼓在那裏奏樂,百姓就是老百姓聽到你這個國王,在那裏奏的音樂有鍾鼓之聲,鍾鼓之聲,鍾是敲擊來節制鼓的聲音,鍾鼓之聲。管鑰之音,鑰是笛子那一類的,好像是笛子,比笛子短,有三個孔。管是一種笙,笙有十幾個孔,因為它有管子,所以拿管字代表,笙就是竹字頭,一個先生的生字,拿這個做音樂的代表。鍾鼓這個聲,聲是單調的一種音聲,音呢就有很多的聲把它組成有旋律的,這叫音,音樂的音就指的這個音。一般老百姓一聽到你在這裏,你這個國王在這裏有鍾鼓之聲、管鑰之音,他們舉疾首蹙頞,舉是當俱字講,俱是人字邊具備那個具字,人字邊加一個工具的具。那個俱當大家,代表大家都是這麼做。舉疾首那些老百姓都是疾首蹙頞,疾首是一聽到鍾鼓管鑰這種聲音,大家感覺得很苦惱,苦惱得頭都感覺痛了,那叫疾首。蹙頞呢,頞是人的鼻子、鼻樑,這個鼻子從上面一直垂下來,這一段叫頞。古人發覺心理很憂愁的時候,往往這個鼻子它有收縮的那種習慣,鼻子一蹙一收縮,就感覺心理很苦悶,如同後來的人,遇到心理不高興的話,蹙了眉頭,眉頭一蹙,這是一般在古代與近代,習慣的表示方法不同的。在那時候疾首蹙頞,蹙就是一種蹙眉蹙得很緊蹙的意思。大家這樣互相告訴大家。告訴大家什麼呢,吾王之好鼓樂,我們的君主他喜好鼓樂音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他在那喜好音樂,何以使得我們大家至於此極,此極是到了極處了。到了極處指的什麼呢,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我們的國王他喜好音樂,把我們繳納的田賦,還要我們出上人力,供給他享受,以至於我們父子不相見,貧窮生活問題不能解決,父子各自到外面謀生不能相見,不能團聚在一起,兄弟妻子都離散了,到外面各自謀生去了,這個都是窮困到極處了,我們的君主他在那裏享受,讓我們這樣窮困到極處,這是一樁,音樂。再呢,今王田獵於此,你去田獵,田獵在古時候有定時的,比如說天子有巡狩,巡狩的時候它有春夏秋冬,春天有什麼名稱,夏秋冬各有個名稱,但是這個獵,獵是一個共同的名字,凡是到外面巡狩,在外面田獵,田就是在外面劃分一個區域,在那裏捕野獸。原始的意思,仁君田獵時候幫助農民驅逐野獸,防止野獸來傷害農作物。到後來驅逐野獸順便捕捉了野獸,野獸捕捉回來就當作祭祀的祭品,到後來慢慢的田獵專門就為著捕捉野獸來祭祀用的,它就逐漸逐漸有演變的。這個時候,到了戰國時候,田獵完全是捕捉野獸了。
今王假使你王在田獵的時候,劃分一個地區,劃一個地區在那裏打獵,百姓老百姓聞王的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你去田獵的話,你乘的車馬那種聲音,還有見著羽旄,羽是飛禽身上的羽,旄就是牛的尾,白牛的尾巴那個旄,拿來做裝飾品的。打獵的時候,國王出來需要用這個,古時候作戰舞蹈都要用這個羽旄。羽旄之美看見那個裝飾的羽旄很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這跟前面一樣的,大家都疾首蹙頞,頞得互相告訴大家,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我們的君主他這樣好田獵,為什麼讓我們老百姓窮困到這個極處,使我們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到這步田地,這就表示老百姓這樣困苦到極處了。困苦到極處,對於人君就有怨恨了。說到這裏舉出兩樁事情來,這是假設的兩樁事情,也是指的事實。下面孟子就說此無他,為什麼好音樂好田獵而引起老百姓那樣怨恨,沒有別的理由,不與民同樂也,做人君自己這種喜好,不把自己的喜好推出去跟一般民眾一同來歡樂,這就不與民同樂,所以引起老百姓那樣困苦,那樣怨恨。再來就是勸告齊宣王了,今王鼓樂於此,你現在在這裏擊鼓打鍾,鼓樂在這裏,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鑰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大家都是欣然心裏很歡喜,有喜的色,喜色就是表現在每個人的臉上,面色都非常歡喜,而相告曰,也是大家告訴大家,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我們的國君現在沒有疾病,如果要有疾病的話,何以能夠出來鼓樂呢。這個意思就是說,沒有疾病能夠出來鼓樂,從他瞭解國王能夠出來鼓樂就知道國王身體很健康,知道身體很健康,這些老百姓都感覺歡喜。到這個時候,老百姓關心國君的身體是否健康,一知道身體健康了大家都歡喜,你想想看這是什麼味道。再說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這也是一樣,老百姓看見你國王在那裏田獵,聽到車馬之音,見到羽旄之美,大家一看就知道你身體沒有疾病,才能出來田獵,這樣一想知道你身體健康,知道你國君身體健康,大家心安心裏高興,我們國王身體還是這麼好,我們大家非常歡喜,有這樣的國君來治理國家,我們國家一定好,我們人民也好。這個意思啊。為什麼你好音樂好田獵,前面是那樣,那是不與民同樂的,現在呢,孟子就說了此無他,沒有別的原因,與民同樂也,前面是不與民同樂,現在是與民同樂,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你現在能夠與老百姓一同這麼樂的話,你是王了,能夠王天下了,王業就成了。這一章最重要的你施行仁政一定要與民同樂。所以借著好音樂,孟夫子他是能夠勸導齊王施行仁政,就從他愛好音樂把他引導上來,這可是在今日之下他可以成為大教育家。下面這一章我們再看,這是第四頁的倒數第三行。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有諸,齊宣王又問孟夫子,他說我聽說文王之囿園囿有七十裏那麼大,方七十裏,七十裏見方那麼大的範圍,有諸,有之乎。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是有啊,經傳裏面都是這麼說的。曰下面齊宣王就問了,若是其大乎,若是像這樣七十裏這麼大的一個園囿,其大乎,其就指的文王之囿,他的園囿其大乎太大了,曰孟子就說了,民猶以為小也,一般文王治理之下的民眾,不但不以為大,而且他們認為還小呢。
齊宣王一聽,這怎回事情,他說了寡人之囿方四十里,寡人是齊宣王稱呼自己,我的園囿四十里見方,我的國民他們還認為大,這是什麼道理呀,何也,曰孟子就說了文王之囿他是不錯有七十裏見方大,芻蕘者往焉,芻是草,蕘是柴火就是薪,芻蕘者,芻是割草的人,把草割回去喂牛喂羊喂馬,這個蕘是柴火,來砍柴回去生火煮飯用的,他們都能夠到文王的園囿裏面,還有呢雉兔那些野獸在文王之囿裏面,雉是雉雞那一類的,兔是兔子,捕捉雉兔的人都可以到這個園囿裏面去捕捉,與民同之,文王跟一般的這些民眾都一同,民以為小,不亦宜乎,民眾認為他們可以到這裏去割草砍柴火捕捉野兔子那些雉等等的,文王不但不禁止,而且他跟大家一起在那裏歡樂,這樣子民眾認為這個七十裏不但不大,最好還要擴大一點,我們到裏面去有更寬廣的範圍,我們到裏面去,割草的割草,砍柴的砍柴,捕捉野獸的捕捉野獸,那更大更好,所以在這裏就民以為小,不亦宜乎,不是很合道理嗎。臣這個說完了以後,孟夫子就說了,我始至於境,我當初到齊國來,要入境問俗的,我就問國之大禁,我就問別人齊國有大的禁忌、在法令上面最大的禁忌是什麼,禁止的事情是什麼,然後才敢入,我先得問問,臣聞就在那個時候我就聽說了,郊關之內有囿,郊是四郊,四郊都有關卡,我聽說四郊關卡之內有一個園囿,這個園囿是什麼呢,方四十里有四十里見方那麼大的園囿,在那個園囿之內,如果有人殺其麋鹿者,如果有一個齊國人到這個園囿裏面,殺了一頭麋鹿的話,如殺人之罪,這是大禁。這種大禁,殺一頭麋鹿這是小事情,就拿他當作殺了人那個罪一樣的,來審判他來定他的罪,這可以說你這個園囿,不能夠與民同樂而且禁止民眾那麼嚴格,則是方四十里,這樣看起來你這個四十里見方的園囿,是什麼呢,為阱於國中,你是等於就如同設了一個陷阱在你的國家之中,在你齊國之中設一個大陷阱。陷阱是什麼呢,陷阱是一般打獵的人,捕捉野獸在地下挖一個坑,這個坑不大,頂多容納一兩個野獸,這個坑口上面鋪著一層薄薄的遮蓋物,使得野獸看不清楚坑口,牠一步踏進遮蓋物的話,身體就陷到坑裏去了,那就是陷阱,那陷阱很小。你這個四十方里一個園囿,這是一個大陷阱,這個大陷阱為誰來設定的,是為你全國老百姓來設的,老百姓到你這個園囿來殺了一頭麋鹿的話,你都把他定成死罪,定成殺人之罪,你這個園囿不是一個陷阱來陷害你全國老百姓嗎。這樣看起來民以為大,你的國民認為這個園囿太大了,不亦宜乎這不是很合理的嗎。孟子就借著齊宣王問到文王之囿那麼大,他自己的囿只有四十里這麼大,然則民眾的反應完全相反,是什麼道理,孟夫子就借著這兩樁事情勸導齊宣王,你這個園囿怎麼能跟文王的園囿相比。文王之囿他與民同樂,他的園囿就是如同老百姓的園囿,你這個園囿是你自己私人一個人在那欣賞,老百姓不但不能進來欣賞,他進來殺了一頭麋鹿,你都把他當作殺人一樣的罪,這樣判他的死罪,你怎麼能跟文王的囿相比呢,所以勸他要施行仁政。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八集发布于2024-05-13 16: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