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儒學同修,我們現在開始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五頁,從第一行開始,第一行下面這兩句,我先念幾句,各位對一下。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就先念這幾句,我們就看。這是梁惠王下篇,這是第三章。
這個時候孟子正在齊國,齊國的國王這時候是齊宣王,他問孟子說交鄰國有道乎,交鄰國就是與齊國很接近的那些國家叫鄰國。與齊國很近的這些鄰國,跟他們交結有道嗎,有什麼交結之道呢,孟子對曰,那當然有。下面就講交結之道了,他說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在齊國很近的這些鄰國有的是大國,有的是小國,跟大國相處交往,有交往之道,跟小國的交往也有交往之道,這是不相同的。首先就說了,以大事小,比如說齊國是一個大國,它跟小國來交結,跟它們相處,這個惟仁者要自己實施仁政,國君實施仁政,國君自己就是仁者,以仁者跟小國來往的時候,一切都要以仁德來對待這些小國家,所以以大事小,以大國來交結小國,這樣要舉例子,歷史上的例子,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葛在成湯的時候,它是一個大國,它怎麼樣跟葛這個小國打交道呢,比如說葛這個國家,這個小國比如說它不舉行祭祀了,在古時候祭祀是國家很重大的一個禮,要定時舉行祭祀這個典禮,這個葛國君主他不舉行祭祀,成湯他開始就幫助他,幫助他祭祀,到後來再送一些祭品給他,這個都是以大事小歷史上的一個事實做例子。還有文王,文王在那個時候事這個昆夷,昆夷是西夷的一個異族,文王也拿仁德這些道理跟它打交道。
這是以大事小的,舉出古代兩位,一個是湯,一個是文王做例子。再呢,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假如說齊國是個小國,你要怎麼樣跟那些大國來打交道來往,那叫以小事大,做一個小國家,跟大國家相處,這個不容易的事情,這個什麼呢,惟智者要憑有智慧,用智慧來跟大國家交結。這個在歷史上也有例子,一個就是太王,就是周家文王的祖先叫做古公亶父,後來稱為太王。太王事獯鬻,獯鬻在西北是一個異族,獯鬻在那個時候在夏朝的時候,他的名稱叫做獯鬻,到周家的時候叫做玁狁,所以周家的外患是玁狁,這一個外族到了漢朝叫做匈奴。所以從夏朝周朝到漢朝那個外族名稱是有改的,其實指的就是那一族。他沒有受過中國文化的薰陶,太王怎麼樣事獯鬻呢,太王當初是居住在一個邠縣,邠縣在陝西的北部,那時候獯鬻就來向太王攻擊,經常的來侵略,古公亶父住在邠那個地方的人主張要跟獯鬻作戰抵抗,太王就不許可,因為一作戰不管是把敵人打敗了,或者是被敵人把自己打敗了,兩方面都有損失,所以他決定遷移到後來叫岐山那地方,從西北往南部遷移。遷移到西南岐山就改為周,周家。這樣看起來太王他是有智慧的,他不輕易跟外族來作戰。還有勾踐事吳,勾踐那時候是越國,吳呢是吳國,吳國在現在的江蘇省,越國是現在的浙江省。這兩個國家有一個時候吳王夫差把越國打敗了,越國幾乎都亡了國,勾踐自己,在歷史上大家都很清楚,勾踐在這樣的失敗之後,他自己願意侍候、以臣子的身份來侍候吳王夫差,他自己回到越國之後臥薪嚐膽,不要忘記失敗的痛苦。所以勾踐事吳他願意臣服於吳王,這個要有很大的智慧,沒有智慧的時候,當下這個國家就保不住。以大事小要用仁德,以小事大要靠有智慧,這個歷史上的事情都舉出來了。在下面講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它的功效。以大事小,樂天者也。以大事小大國來事小國,怎麼樣對待小國,這是樂天,樂天是樂於實行天道,奉行天道。天道是什麼呢,天道是無私的,對於天下人平等的愛護,所以以大事小他對於那些小國家,就像天一樣的來照顧這些小國家,所以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是畏天者也。以小事大是畏,天有天的威德,對於天的威德要有畏懼,對於天的威德不畏懼的話,你膽大妄為,不能夠以小事大,甚至於是不自量力的跟大國來作戰,挑起戰爭跟大國來作戰,一下子就被大國消滅掉了,所以他要畏天。畏天自己知道自己處在什麼地位,一切要合乎天道來跟大國講究怎麼樣相處。所以一個是樂天,一個是畏天。樂天者保天下,以大事小的他樂天,樂於實行天道,他可以保有天下,所謂保天下是什麼呢,就能夠把天下治理得太平,能夠保持天下太平。就今日之下來講,你能夠樂於實行天道,以平等的對待一切人、一切國家,你就真正能夠做得到世界和平。這個世界和平不是用武力能夠辦得到,必須講這個仁德,才能夠治理天下,保天下各國的安全。畏天者保其國,能夠畏天之威德的國君,他能夠把他自己的國家保護得很好,使他自己國家,雖然很小可是能夠治理得國泰民安,不受外界的、外來的侵略。
這個道理說明以後,孟子就舉正喻了。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這詩就是現在我們可以看得到的詩經,詩的體裁有國風有小雅有大雅,最後是頌,這個頌是在周頌篇裏面有一篇詩,在那篇詩裏面有這兩句話,畏天之威,於時保之。在那篇詩裏面,周頌那篇詩裏面就講周成王,武王的兒子,武王天子崩了以後,他的兒子成王繼位。在成王的時候,他能夠畏懼天之威德,於時在這個時候就能夠保之,能夠保周家,周家那時是周天子,能夠保有天下太平。本來前面講畏天可以保其國,舉這個詩裏面,不但小國要畏天,就是周天子、周成王他還要畏天之威呢,所以他能夠保天下的太平。孟子把這個道理講完了以後,齊宣王就說了,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齊宣王聽了孟夫子這一段的道理之後,他就說了大哉言矣,就稱讚孟子說你老夫子說的這一番話很偉大。旣然很偉大,你應該可以學著這樣做啊,但是他說了寡人有疾,寡人是齊宣王稱呼自己的,他說我啊,疾是什麼呢,我有一種毛病,我什麼毛病,寡人好勇,我勇敢,勇敢的意思就是喜歡用武、武力,講武功,這叫好勇。這意思就是說孟子所講的這個仁、講這個智,智與仁齊宣王認為好像他都還沒有這個能力辦得到,他只能好勇。孟子一聽,齊宣王說他要好勇了,對曰,孟夫子所以稱為亞聖,亞聖就是什麼呢,比孔子至聖雖然比不上,但是距離至聖也很近了,叫亞聖,次一等而已。他所以成為亞聖,看他的智慧就看得出來。這個齊宣王說他自己有疾好勇,孟子就以他所講的這個好勇,就拿教學的方法來講,他就是因材施教,就針對他好勇這一方面,他就跟他講,跟他講你的好勇不要好那個匹夫之勇,你要好大勇,下面他就講這個道理了。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王請就是請你不要好這個小勇,什麼叫小勇呢,夫撫劍疾視曰,撫劍手裏持著寶劍,手裏拿著寶劍,疾視,疾視是很兇惡的看人。他說彼惡敢當我哉,看見一個人說彼指這一個人,惡敢這裏讀平聲,惡敢當何敢,何敢當我哉,當我哉就是敵得過我,兩個人在作戰的時候,不能當我,不能當我就是敵不過我,我一定把你打敗了。假使你撫劍手裏按著劍,很兇猛的跟對方說、看著對方說你敢來跟我對抗嗎,敵是對抗。如果這樣的話,孟子說此匹夫之勇,匹夫是一個人,一個人再有多大的能力,他能夠打勝多少人,所以孟子說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他能夠跟一個人來作戰,只能對待一個敵人,如此而已。王請大之,這個匹夫之勇不可貴,希望王、請王、請你大之,大之就是你學大勇,這個大字當動詞用,你要好大勇。大勇怎麼辦得到呢。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
這是舉這幾句詩文,先把這個說出來,這詩是詩經大雅篇裏面,大雅裏面有一篇詩叫皇矣,皇是三皇五帝的皇,矣就是之乎也者矣焉哉那個矣字,皇矣那篇詩裏面有這幾句話,王赫斯怒,一直到以對於天下,這篇詩是讚美周文王的。據說文王赫,赫是赫然,赫然是什麼呢,赫是發怒的樣子,斯怒發出怒,赫然是一個怒的形狀,他這一發怒爰整其旅,爰就是當於是講。他一怒於是就整頓其旅,旅是軍隊,整頓其軍旅,以遏徂莒,那個時候莒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不稱其為國家,跟這個莒很近的,有一個地方叫做密,秘密的那個密,後來呢莒這個地方,有人來侵犯它。有人來侵犯它,文王一怒、一發怒,一發怒就準備整頓軍旅。這樣一整頓,還沒有出動兵力,就以遏徂,遏是遏止,徂莒在詩經大雅裏面,這個莒是個旅字,旅就是爰整其旅的這個旅字,那個旅是指外面那個軍隊,別人來侵略的軍隊來講,這個莒是莒這一個地方,以遏徂莒就是遏止來侵犯莒的那些軍隊,徂是到那個地方去,侵犯莒的那個軍旅,由於文王這一怒就把那個軍隊阻止住了,叫他沒有去了,遏阻了前往莒地這個地方。以篤周祜,這麼一怒就把可能引起來、可能會或者馬上就會發生的一個很重大的一個戰爭,一個戰爭不管是古代也好現代也好,一旦發生戰爭的時候,是非常重大的一個事情,勝敗兩方面死亡的人一定很多,因為文王這一怒,就把這一場戰爭快要發生的時候,就把它平下去了,這樣以篤周祜,篤是厚,把周家的祜,祜是當福字講,周家所得的福報又增加厚了,又加厚了。所以我們一個人不論你是從事政治也好,你從事那一個行業也好,你所做的事情對於大眾有好處,有利於人的事情,必然一定有福報。
文王阻止了這一場戰爭,他是把周家應享應得的福報,周祜是周家的福,又厚了,篤當厚字講,又增加了很多了。除這以外以對於天下,對字是當宣揚講,當弘揚講,可以把文王這種仁德讓天下人都知道,以對於天下就是弘揚於天下。孟子把這個詩舉出以後,他就說了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文王這種勇,這不是匹夫之勇,他這個勇有道德,他的出發點不是表現自己有又勇敢有這個能力,而是要把這一場戰爭把它平息下去,這種大勇,這一怒、憑他這一怒使天下之民都能夠安定,這是大勇,此文王之勇也,這是大勇。下面再舉書曰,書曰是書經。書經裏面,現在這個書經裏面,有一個泰誓篇,泰誓篇與這裏所舉的這幾句話,由於泰誓篇裏面有幾個字不完全相同的。下面就說了,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書經上講,那是講武王伐紂,殷紂王是暴君,弄得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民不聊生,天下人都痛苦,所以武王出來伐紂,武王伐紂他就講天降下民,天上天降一個君主下來給天下民眾,給天下民眾,作天下民眾的君主,同時也要作天下民眾的老師,作之君,作之師,這兩個之字就是天下之民,作天下之民的君主,作天下民眾的老師。惟曰,其助上帝,你天降下來這個君主,你呀,這個其就指的那個君主,你要幫助上帝,是上帝派你下來的,幫助上帝寵之四方,寵就是關心寵愛,平等的寵愛四方之民。
有罪無罪惟我在,武王就說旣然我是天派我下來的,紂王現在是無道,那麼我就是要幫助上帝來關心四方之民伐紂。但是伐紂在那個時候,武王還是殷紂王天下的一個小國家,小國,就名義上來講,以小國的國君伐天子,這是以臣伐君,好像是不對的,但是武王伐紂是弔民伐罪,是要為了天下人民,這就是應該的。但是究竟是對還是不對呢,或是有罪或是無罪呢,以臣伐君好像是有罪,為天下民眾來伐紂是弔民伐罪,那就是無罪,但是不管是有罪無罪惟我在,我都承擔,我必定要伐紂,這在書經上是這麼講的。但是在這裏古人注解,可以另外一個講法。就是說我來協助上帝寵之四方關心四方,四方之民有罪或者是無罪我都來,有罪我按照法令我來處理,無罪照樣的照顧他,一切都是我來負責任,那麼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天下人誰能夠,曷當何字講,何人敢越其志,厥當其字講,越其志,這個志就是作之君,作之師,幫助上帝來照顧天下民眾,安定天下民眾這個志向,這志向不敢有超越,一定要保持這個志向。這個說完之後,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一人衡行,這個衡字度量衡的衡字,就是那個橫行霸道的橫字,是那個意思,木字邊一個黃字那個橫,有一人橫行於天下,這個指的就是殷紂王,殷紂王他雖然是個王,實際上後面孟夫子也講過,聞誅一夫紂矣,他是一個獨夫而已,他已經失去了天子的這個資格了,說他一人,他橫行於天下,武王感覺很羞恥,為什麼呢,這樣橫行霸道的一個人為禍於天下,不能把他除掉,武王感覺羞恥,他一定要伐紂,伐紂結果果然成功了,所以此武王之勇也,能夠把天下的一個暴君除掉了,你說這個勇大不大呢,這是武王之勇。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前面講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現在講武王也是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這就是武王也效法文王,他這一怒把天下人民都安定起來。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孟夫子就勸齊宣王,今天現在你這個宣王也要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你也要學武王那樣,發一怒出來,一怒之後,天下之民就因著你這一怒都能得到安定。如果這麼樣的話,你能夠果然像武王,武王之前有文王,效法他們這個一怒的話,使天下之民都能安下來,這樣看起來,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那天下之民惟恐你不好勇,不但不是你所講的寡人有疾,不是毛病,而且是最大的好處,這種好勇是天下民眾惟恐你不好。你看孟子就因著齊宣王好勇,就把他引導上來,教他效法文王,效法武王,你看這樣的教學方法,那是太有智慧了。我們學道的人,要勸人學道,就要像孟子效法孟子這樣因材施教,因著個人他的所好循循善誘,把他誘導到道上面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6: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