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同修,我們繼續研讀孟子,請各位看孟子讀本第六頁從第二行開始,上回講公劉好貨,下面舉出詩云,乃積乃倉,對不起講錯了,從第四行開始。第四行是什麼呢,愛厥妃,就是太王愛厥妃,怎麼愛厥妃呢,下面舉出詩,詩經裏面就講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就是太王,他為了在豳那個地方,豳也是在陝西,原來邰在陝西的北方,搬到豳這個地方,稍微往南部、偏南的一部分。可是到了豳那地方,又受戎狄一再的來侵犯,這時候古公亶父就說了,那些外族的人,如果我們送些東西給他,他不會滿足的,他最重要的是想要我這一塊土地,旣然如此,不如就把這一塊土地讓給他,我們另外找地方,這個詩就是講那一段的歷史。
這一段歷史,前面乃果餱糧是從邰那個地方搬到豳,現在由豳那地方再遷都,遷到岐山之下,豳是在岐山的北邊,他再度搬到岐山的南邊,這一段是這麼說的。來朝走馬,古公亶父他決定要遷都了,把他國家的首都遷到岐山之南去,又說搬就搬很快來朝,來朝是第二天的早晨,第二天就搬,走馬就是形容他搬遷得很快,第二天一早就開始行動,行動這一路怎麼走法子呢,率西水滸從那往西邊走,沿著西邊,率就是順,順著西邊的水滸,滸就是河流的岸邊,順著水的岸邊至於岐下,到了岐山的南邊岐下,到了岐下,他來的時候,爰及薑女,於是爰當於是講,於是他與,及就是他與薑女,就是太薑,就是前面講愛厥妃,是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太太,他和他的太太薑女聿來胥宇,聿來就是當至字從那邊來,從那邊來到這個岐山的南邊,胥宇,胥當向字講,向什麼呢,就等於地理師來勘查這個地方那裏適合建築,宇是建築物、房屋,他與他的薑女一同來勘查土地,看看在什麼地方適合建築居住的地方、建築物。這是講那個時候的一段歷史。
當是時也,建築成功,在這個時候,就治理岐山下面這個國家。他治理怎麼樣呢,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在他治理之下這些人民,女的到了年齡不耽誤時間,就出嫁了。男的呢到了結婚的年齡就娶妻子也結婚了。如果說女子到時候還嫁不出去,就是守在閨房之內,有怨恨了,叫做怨女,她不耽誤時間到時候就出嫁,叫內無怨女。男子呢如果超過結婚年齡還不能結婚的話,那就在外面曠,曠夫就是沒有結婚的一個男子,結了婚以後沒有耽誤時間,到了結婚年齡就結婚,就是不在外面曠,所謂曠的時候毫無拘束的,無曠夫到了年齡就結婚了。
就政治來講、就社會來講,非常好的一個政治,治理得一切安定,能夠治理得國內內無怨女外無曠夫,顯示政治也辦好社會也沒有問題。這樣舉出來以後,孟子就說了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就跟齊宣王說了,你說你是好色,認為是一種毛病,那麼我現在講的古公亶父,他是好色,他愛護他的薑女,是他的夫人,他愛好他的夫人,不只自己愛好他的太太,而也顧及到國內的所有男女,顧及到之後,你看他內無怨女外無曠夫,使他國內的所有男女都能像古公亶父這樣的結了婚、彼此相愛。這個好色是與民同之,不是古公亶父單獨自己愛護他的太太,他也把自己推己及人,與民同好,使得所有的民眾沒有曠沒有怨,這就是與民同之,在這裏講與百姓同之,跟宣王講,你如果好色,你與你國內所有的老百姓,都能一同像你這樣同好,那於王何有呢,你說好色就不能實行王道,不然,你想就像古公亶父這樣的與百姓同之的話,你這個王政有什麼辦不到呢,何有是有何不可呢。
這一章最重要的我們要瞭解孟子他是辯才無礙,辯才無礙這個辯才從那裏出來,就是從他的學聖人開發自己的仁心,心理真正是個仁者,他自然就有智慧來教導他人,來學這個仁。所以他本有的這個仁德現出來以後,他自自然然有這種智慧,可以把齊宣王前面講好貨也把他引導來像太王那樣好貨,後來又講到好色又把他引導起來,讓他學古公亶父、也是太王,這就是他從這個好貨好色不好的這種嗜好引導到正當的所好來。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要想開發這種智慧,沒有別的,向自己內心中求,自己有成就。我們自己怎麼學法子呢,我們處處存著有仁慈之心,我們待人接物一切都是本著我們仁慈的心理,對待一切人,果然能夠這麼做的話,一方面是自己修道,一方面也是在自己行道、勸人家,那個智慧自然就出現。所以我們讀了這一章經,我們就要跟孟子這樣學。
下面這一章,孟子主動的來教化齊宣王,我們就看這一章了。這是在六頁第五行。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孟子謂齊宣王曰就告訴齊宣王,告訴齊宣王什麼事情呢,他說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孟子這是一個用假設的一樁事情,他說你的臣子有一位、其中有一位,他把他的妻子託付給他的朋友,朋友在古時候講是在五倫之中,旣是在五倫之中,有重要事情可以託付給他,你這個臣子、其中有一個臣子,他要把他的妻子託付給他的朋友。託付給他的朋友,他為什麼要託付呢,他自己是要而之楚遊者,之當往字講,他要前往楚國去遊覽,等於要到楚國去觀光,比其反也,比就是到了,到了他要回來的時候,從楚國觀光之後回到齊國來。
回來之後一看則凍餒其妻子,凍餒其妻子回來一看的時候,他原來妻子是託付給朋友,等他從楚國回來一看,他這個朋友不夠交情,把他的妻子讓她受了凍餒,凍是什麼呢,在冬天沒有衣服穿,衣服穿得不夠受了寒。餒是什麼呢,讓她吃不飽,讓她受了饑餓之苦,凍了受了寒冷之苦,這個是不夠朋友了。交朋友、託付朋友這樁事情,把妻子托給他,結果把他的妻子受了凍餒之苦。孟子就問了,像這樣的朋友則如之何。這樣的朋友,交友之道、就是道義沒有了,如之何就問齊宣王。王曰,棄之。齊宣王一聽,這個朋友還要幹什麼,不要了,棄之就是不要跟他來往了,絕交了。
曰下面孟子就說了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是管刑法的就是現在的司法人員、法官,司法人員他不能夠辦理訴訟的案子,就是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呢,一個法官對於訴訟的案子,尤其是刑事案子辦不好,如之何,王曰,已之。齊宣王一聽說,教他辦法律、做法官士師是法官之長,這樣他辦不好,已之就是撤職,不讓他再繼續做了。
孟子就說了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四境就是一個國家四邊的邊疆,在四個邊疆之內,就是你全國。全國不治,不治就是政治辦亂了,你的國內一切都亂了,有犯罪的、有強盜的、有偷竊的、有殺人放火的,這個就是不治。則如之何,前面說是那個朋友不夠交情,失去朋友之道要絕交了,士師司法做不好要撤職,你這個四境之內政治沒有辦得好,是誰的責任,是國君的責任,國君的責任這個問題提出來,你看齊宣王是他自己的責任,他怎麼答復呢。要答復、正確的答復的話,齊宣王不能自己殺自己,那只有自己退讓,自己下臺。但是齊宣王這種人他肯自己下臺嗎,他肯自己辦自己的罪嗎,不會的,所以你看下面說了。孟子一問則如之何,就不像前面答得那麼乾脆了,旣不能答棄之,也不能答復已之,只好怎麼呢,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這樣一問則如之何,齊宣王看看左邊,看看右邊,說其他的事情,這個事情不答復也不提了,就轉移目標了。這章書孟子要教齊宣王,真正講到他關鍵的一個毛病上面去,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也知道齊宣王是這樣的人,但是教還是要教他。一個讀書人,尤其是學儒學這樣的一個大賢人,他不能像蘇秦張儀那樣順著各國的君主,順著君主的意思來逢迎國君,孟子是把自己的仁義道德這種道理,不管那個國君接受不接受,他要說出來,說出來多多少少對他有影響。說完這一章以後,我們要學孟子,我們要自己修道也勸人家學道,盡其在我,我們不要看對方不肯接受我們就不講了,我們講還是要講,不過要用方法,要用自己的智慧,就像前面因材施教。
下面又是一章,這是梁惠王下篇第七章。孟子見齊宣王曰又是主動的去教化齊宣王了,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孟子對齊宣王說了,所謂故國,故國是歷史悠久,又是大國,故當古字講,是古老的國家,古老的國家是什麼呢,在國家之內拿一個樹木做代表,你的國家是古老的國家,在你國家土地上長的樹木,長得一定是古老又高又大,一般人的瞭解都是這樣。孟子在這裏說所謂古老的國家並不是說你有喬木就算是古老國家。喬木是高大的樹木,喬當高字講,有高大的樹木就代表你的國家就是古老的國家嗎,不是如此這叫非謂,不是這個講法。怎麼講法呢,有世臣之謂也,世臣在你朝廷裏做的臣子,他是累世修養道德的,他的累世修養道德,他品德又好又有學問,你有這樣的老臣子,老成持重的臣子,你才算是一個老國家、古老國家,凡是古老國家它歷史悠久,他用的老臣子有智慧有道德,可以對其他的國家做一個模範,讓別的國家來學,這才算是一個故國。
以這個標準來看,王無親臣矣,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沒有親臣,你沒有親自任用這樣的老臣,為什麼呢,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你當初你進用你的臣子,進用之後你看看現在你的臣子,做了不好的事情,幫你辦政治也沒有辦得好,他造了很多不合乎仁政的事情,甚至於犯了罪,而你呢不知其亡也,不知道你當初用他的時候,你不知道這個人到後來是這樣不好,這樣不好你也不知道怎麼樣處置他,亡就是責備他,讓他不要繼續做下去。這樣看起來你沒有親臣,也就是沒有那個世臣。齊宣王就問說,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我在當初進用我的臣子的時候,我怎麼知道他後來是個不才之人,我不進用他,意思就是說我當初來用他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後來會變壞的,而舍之當初我要知道他後來變壞了,不是個人才、不是賢能的人,我就可以識之,把他舍,舍當放棄不用。可是當初我不知道。
曰孟子就說了,你說你當初不知道,但是你要知道,你用人的時候要慎重。怎麼慎重法子呢,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如不得已就是你自己不認識,不知道他的人才,那就使得卑者攀上高位置,他的品德才能都很卑下的,讓他到了高位置上面。疏者踰親,不應該親近他,應該疏遠的,而你讓他來親近你,可不慎與,這樣做起來後果很不好,你應該要謹慎。怎麼樣子謹慎法子,左右皆曰賢,未可也,你左右的人說這個人很賢可以用,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那些大夫們大夫們都說好,你也不見得馬上就相信,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你國內的一般人都說這個人可以用很賢,然後你去考察考察,見賢焉考察之後,這個人實在是賢,然後你才用他,反過來講,左右皆曰不可,勿聽,你左右的人都說這個人不可以用,你不要聽他。諸大夫皆曰不可,你也不要聽他,到了國人皆曰不可,你國內一般人都說這個人不可以用,然後你再察之,見其不可焉真是不可用了,然後去之,這是在朝中已經用的人,那麼經過這些的話,你就可以不要用了。左右皆曰可殺,這是犯罪的人,勿聽。
諸大夫皆曰可殺,你也不要聽。到了國人皆曰可殺,然後考察察之,見其可殺,然後殺之,見其可殺焉,然後再殺之,這個殺之你要知道,故曰國人殺之也,不是你齊宣王殺的,而是國人都說可殺,你不過是根據國人大眾的意思考察結果可殺,你才殺。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因為你是實行仁政,實行仁政、仁者他不會殺人,所以為民父母,為民父母這句子,我們學孟子的話,要多讀幾遍,為民父母,為民父母。你做一個國君,你就是所有國內人民的父母,父母對於他的兒女,兒女好他固然要愛護他,兒女不好就算不好到怎麼樣的程度,犯了怎麼樣的罪惡,國家的法律要治他,父母心理對他這個兒女還是要愛護,對於兒女犯罪,父母心理很痛苦,還是要愛護他的兒女,這就是父母之心。你要殺一個人的話,看那個犯罪的人,你經過全國的人都說可殺,考察結果的確是可殺,你就殺。這個殺之不是你殺的,你為民父母父母怎麼能夠殺兒女,那是國人殺的,所以故曰國人殺之也。
最後這幾句,這是這一章經等於作詩一樣詩眼,多讀幾遍。仁君不會殺人的,他是不會殺人的人,他是為民父母,你這個仁政一定是做得好。這一章經,你看孟夫子教齊宣王,實實在在的,孟夫子自己就是父母,就如同齊宣王的父母。我們學孟夫子教化別人,也要存著這個心理。下面又是一章,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這是齊宣王問孟子的,他說成湯王放桀,桀是夏桀王,夏桀王是夏朝最後一個亡國之君,成湯王那時候替天下民眾來討伐夏桀王,叫放桀,把夏桀王放逐出去了。武王伐紂,殷紂王也是亡國之君,弄得天下人民民不聊生,痛苦得不得已,武王出來伐紂。有諸,齊宣王問孟子,有諸就是有之乎,就問這個放桀伐紂這樁事有嗎。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書傳上記載有的。
曰臣弒其君可乎,齊宣王就問。那個時候成湯王還是在夏桀王那個天下、那個朝廷之內,他是一個臣子。武王伐紂,武王那個時候還在殷紂王那個時代,等於是紂王朝廷一個臣子,都是一個小國的國君,小國國君伐天子,那就是以臣伐君,所以問以臣伐君臣弒其君可乎,這可不可以呢,曰孟子你看怎麼答復,照道理臣弒其君是犯罪的,但是孟子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當害字講,害仁的這個人叫做賊,賊義者,義是道義、正義,賊害道義的人叫做殘,殘賊之人,旣害仁又害道義,這種人就是殘賊之人,他不能算天子,不能算王者,只能算是一夫,謂之一夫,一夫是一個獨夫、一個匹夫、一個獨夫。天下人都不承認他是天子,他只是一個獨夫,殘害仁義的一個獨夫。
你看孟子這種智慧,他先不答復臣弒其君,他先把這個桀紂定出來是個獨夫,失去了天子的這個身分。旣是獨夫不是天子了,孟子就說了、答復他了聞誅一夫紂矣,在這個於傳有之,我是聞到,從傳裏學來的、知道,知道什麼呢,只是誅了一夫,放桀伐紂,桀紂只是一夫而已,未聞弒君也,你問的臣弒其君可乎,我答復你,他是誅一夫,成湯武王都是弔民伐罪,代表天下的民眾在那個時代把一夫這個罪人,把他討伐掉了以後,來安慰天下民眾。代替天下民眾來誅一夫,所以你問是不是臣弒其君,不是臣弒其君是誅一夫。學到這裏我們要開開智慧,那時候雖然幾千年以前的事情,可是到現在我們知道,你選舉的時候,要辨別他是個仁者,他是個一夫,你就要學孟子,誰是仁者、誰是一夫,辨別清楚以後,我們在今日之下,我們沒有那麼大的權力,我們也不是成湯、也不是武王,我們的道德能力怎麼能跟他們比呢,但是我們有選票,最低限度我們有一張選票,不要因為我們這一張選票無足輕重,但是一個讀書的人,只問是非善惡,雖然是一張選票,微不足道,但是我們必定要辨別是非,善惡辨別清楚,你這一張選票不能亂使用的,要用得最正確的一個人選上面。所以讀古人書,不是空空讀書,在現在有用的。
這章書以及前面,在今日之下雖然大家不講仁義道德,尤其現在選舉的時候,我們讀了這幾章經要學孟子,除了學孟子這種智慧,特別要注重自己要有是非辨別的能力,是非辨別能力必須自己平常修養,我們學道的人修養怎麼修養法子呢,一切起心動念就要為天下人來著想,天下人在這個時期大家都講功利主義,大家都講功利主義,結果造成天下人都是桀都是紂,人人都是夏桀王、都是殷紂王。你要不想使天下人都是殷紂王夏桀王,我們自己要學仁者。學仁者教化天下人,不要跟現在人學,都講功利主義,要學仁義道德,仁義道德學到一個程度,自己有受用,你要把這個仁義道德教化一般人,我們教天下人,沒有那種影響力,但是對於我們周圍、我們所接近的親戚朋友,我們可以拿這個互相勸告。
這就是我們一個讀書人,人人可以辦得到的事情,何況自己學了仁義道德的話,從自己家庭裏面開始,你自己家庭可以治得很好,成為一個模範家庭,現在我們一般家庭裏都有很多問題。自己要是實實在在學仁義、學仁慈的話,家庭問題一點都沒有,你自己家庭治得好,左右鄰里鄉黨、你的親戚朋友,自自然然觀察你把家庭裏治得這麼好,他就會拿你做模範,你對他就有非常好的影響力。這就是我們一個讀書人、一個修道的人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學孟子,這個道理在孟子每一章經裏面都可以顯示出來,他用的時候,那個角度不同,我們在今日之下運用的時候,把握這個原則,時時無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對待任何人,我們學孟子因材器使,因勢利導。拿佛法來講,我們勸人學佛要契理契機,契合根機也契合眞理,果然這麼做,我們在人世間一方面修道一方面教化,在這當下我們生活得很充實,學道學得也很踏實。說到這裏,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