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開始研讀孟子,請各位看孟子讀本第十頁第十三行開始。開頭我們念幾句,各位對一下。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就先念這幾句,後面我們講到那裏再繼續念。這一章是孟子講做國君或者是做天子,凡是為人君的話,怎麼樣辦政治呢,其餘在前面也講不少了,這裏特別從下面幾個要點說出來。
我們先看開始,孟子說尊賢使能,辦政治任用賢能的人很重要,所以說要尊賢使能,尊重賢,賢是有品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俊傑在位,使品德才能都很出眾的,使這些人在位。所以俊的意思,他的品德才能都是超過一般人,俊一般講的是超過一般人。傑這個意思在古時候說,他的品德智慧能力超過萬人之上,就是叫傑。做一個國君要把政治辦得好,就要使賢能的人俊傑在位,把他們用在高的位置上。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國君能夠這樣的話,天下的讀書人都很喜悅的願意到你這個朝廷裏面來做事情。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市廛是什麼呢,廛就是在市區裏的房屋,城市裏的房屋。不征在古時候市區的房屋是不徵稅,到後來孔夫子的春秋時代慢慢的就有了,到孟子這個時候,就是戰國時代市區裏的房屋就有徵稅了。法而不廛就是按照法令的規定,不廛就是不收房屋的稅,只是收一些房屋所用建築的土地,只收一些土地稅。孟子在這裏說,古時候這些都沒有,到後來才有。所以他這時候,你告訴國君你要把政治辦得好,要取得民眾對你有信心、有向心力,你對市區裏的房屋不要征他的稅。
後來就是征建築的土地地價稅的話,也不要徵收房屋稅了,頂多徵收一點點地價稅,則天下之商皆悅,這樣天下各地方的商人,都很歡喜的願意藏於其市,願意到你這個國家來做生意。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關是關口,一個國家自古以來,它在邊境的地方,在各地方都設立一個關口,它這個關口設立的目的是要問問出入境的,有的從外國來,有的從本國出去,問一問包含出入境的人,是不是完全都是好人,還是有沒有其他的不法的這些人,查問一下,譏是問的意思。設立關卡對於出入來往的人,只是問一問,不征不徵稅的。比如說做生意的,他來往帶著貨物,對於貨物稅也不需要征的。這樣天下之旅,天下這個旅行的人,包括做生意的人,這主要是講旅遊的人,皆悅而願出於其路,都願意在你這個國家來遊覽、來做旅行的。耕者助而不稅,耕田的人助而不稅,所謂助是什麼呢,實行井田制,井田制四周有八分,八分的時候,就是放給各農家耕種,中間有一處田由八家農人合起來耕種公家的田,公家的田就代替農業稅,所以叫助,就是農夫用他們耕種的力量,一起來種公家的這一塊田,用這個田的收穫繳給公家,其餘的就不用納稅了,這叫助而不稅。
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天下的農人,都願意到你這樣的一個稅很輕的這個國家來做農人。廛無夫裏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廛這裏是講一般的住宅區,前面那個市廛是在城市裏面做生意的房屋,這裏廛是一般居家的房屋。一般居家的房屋無夫裏之布,夫是一個單獨的一個人,就等於是單身的人,裏就是居、就是住宅,布是什麼呢,在這裏布是古時候用的錢幣,我們現在用的鈔票,古時候叫做布。一般的住宅,以及一個單身的人,在這裏、在戰國時代,都要徵稅的,孟子在這裏主張免稅,不要就是無夫裏之布,裏是房屋稅,夫是人口稅,這樣免,不要有這些稅。如果這樣做起來,天下之民天下的一般人,皆願意到這個國家來做為普通的民眾,氓是什麼呢,氓就當民字講,氓是人民的意思。
上面講那個五條,信能行此五者,信就是實實在在的,信就當信實。你要是實在的能夠行此五者,就上面講的五種。這五種第一是用人方面,其餘的就是減免很多的賦稅,市廛的房屋稅,關卡不收出入境的這些稅,還有耕田的、還有一般住宅的,這個五種如果都是這樣減免稅賦的話,孟子就說了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鄰國其他的國家,在你這個國家四周的鄰國,他們那些國家的民眾,對於你就是景仰你、仰慕你,你這個國君就如同他們的父母一樣,他們這樣尊敬你。率其子弟,攻其父母,如果說他們的國家,他們國家的國君,要帶著他們的國民,帶著他們的軍隊來攻打你的話,就如同率領你的子弟,來攻打他們的父母,那麼他來攻擊你,能夠成功嗎。所以說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能夠照上面這五者實行,其餘四鄰的國家那些人民,都敬佩你如同他們的父母一樣,假使他們那些國家的國君,派他們來,征他們來做軍隊,領他們來攻打你的話,那就如同領導你的子弟來攻擊你。這樣你看他們的國民絕對不幹的,絕對不會順從他的國君來打你這個國家,來打你國家就如同來攻擊他的父母一樣,因為他尊敬你,尊敬你這個國君就如同尊敬他父母一樣。所以說這樣看起來,沒有別的國家能夠攻擊你。縱然那個國君要想攻擊你,那些國民他們也不會聽從他國君的命令。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這樣看起來,你這個國君就是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就是天下沒有你的敵人了。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你是天下都沒有敵人了,天吏也是天派你做天的吏,這個吏是個官。天派你下來做人間的官,來治理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旣是天上天帝派你來的,你就是天子,你就是天吏,天派你來,你就是做天子,你不能夠王天下,未之有也從來沒有過的,意思是說你一定能夠做天下的王者。所以孟子辦政治的理想,開頭就講任用賢能的人,把賢能的人任用在高的位置上面。然後怎麼樣對於老百姓呢,對於老百姓儘量的不要課征雜稅,儘量減輕那些稅。讓老百姓他們對於你這個政府都是非常喜悅,不單你自己國家國內的民眾這樣擁護你、服從你,就是國外的各國民眾知道你的政治辦得這麼好,這樣愛護民眾,他們都這樣尊敬你,如同尊敬他的父母一樣。想想看你就自自然然的能夠王天下了。這完全是一個你任用賢能,一個就是愛護人民,這是辦政治一個眞理。
下面另外的一章是在孟子讀本第十頁倒數第二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就先念這幾句,後面這個文比前面要長一點,我們就一邊講一邊讀。孟子說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謂不忍人之心是什麼呢,就是不忍心把傷害人的事情加給人家,不忍心傷害人就是了,再簡單就是說不忍心害人。這種不忍心害人,人皆有之,人人皆有這個心,所以這個人皆有之就是任何人都有一顆不忍加害於人的這個心。旣是人人都有,再講到政治、辦政治。辦政治古時候把政治辦得非常好,那是什麼人呢,那叫先王。先王指的是什麼呢,中國歷史在早的時候叫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堯舜就是五帝之中的帝王,古時候叫帝,到後來從夏朝開始叫做王,叫禹王。夏朝以後接著是成湯王,到周家有文王武王。所以從三代夏朝開始,夏商周三代稱王。
這裏是講先王,孟子這個時候是戰國時代,戰國時代還是周朝,講先王指的就是周家文武,這都是先王。文武以前那就是殷朝、夏朝都可以包含在內,或者往前面再講堯舜時代都可以算。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古代的帝王都有人人皆有的這個不忍人之心,他們因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斯有就是這才有不忍人之政,因為他們都有一般人都有的不忍人之心,所以辦政治才有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就是所辦的政治都是仁政,仁義道德的仁,辦的都是仁政。仁政是什麼呢,就是一切為著人民的,不是為那個王者自己,這就是仁政。這跟後來的暴虐之君是不同的,暴虐之君比如說夏桀王、殷紂王,都是暴君。他們是完全為自己享受,只顧自己不顧天下的民眾,所以他不能算是先王。除了這個暴虐之君以外,那些先王因為都有這個不忍人之心,所以他們一辦政治,辦出來都是仁政,他的仁政不忍心給天下人,帶來任何的傷害,不忍心叫天下人受任何的困苦,所以這是有不忍人之政。政就是政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個不忍人之政是出於他的不忍人之心。這個不忍人之心一開頭就講人皆有之,人人都有,為什麼人人都有呢,孟子後面有講,人皆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我們人人本有的,這個本有的不忍人之心,它是從那裏出來的,就從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本性,本有的心性用出來。本有的心性就是大學中庸所講的,大學開頭就是講明明德,中庸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這個明德、這個性我們人人都有。這個不忍人之心都是從明德裏出來,從那個天性裏面出來,先王他的政治就從自己這個本性裏面出來,以這樣本乎自己的心性來辦政治。
這樣的話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他來治天下就是天下的王者。可運之掌上,可把天下政治的事情,運轉在掌上,那麼容易。怎麼樣的、把什麼東西運在掌上呢,孟子漢儒趙岐注,趙岐注他說個比喻,比如說拿一個丸子,這個圓圓的一個丸子,圓圓丸子放在手掌心裏面,在掌心裏的丸子,你要它怎麼轉就怎麼轉,活動得很。所以說是你能夠由自己的不忍人之心,來實行不忍人之政的話,你這個政治來治天下,容易得很,就像手掌心裏運轉一個丸子,那麼容易。下面再繼續解釋,什麼叫做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謂是說,說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是什麼道理呢,所以就是解釋所以然的道理。你要研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然的道理的話,這道理當然不容易說明白的,孟子因此就舉一個事實做比喻。這個事實是什麼呢,下面就舉出來了。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今人他就說現在有人,現在有人乍見孺子,孺子是什麼呢,很小的小孩子,還不會走路的,他慢慢的一邊學著走路,一邊在地上爬,爬到什麼呢,爬到井邊上去了。那個井是什麼呢,我們現在都是有自來水了,古時候人都是用井水,吃的水也好、用的水也好,都是開個井,從井裏面汲個水上來,都有個井的。這個井,看這個孺子將入於井,他爬到那個井邊,將入快要掉到井裏面去了,乍見是什麼呢,忽然見到、突然見到。假設有一個人他忽然見到這個孺子快要掉到井裏面去了,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怵惕是什麼呢,是有恐懼的意思,驚惶恐懼的意思。惻隱是恐懼得使他心理有種傷痛的感受,這叫惻隱之心。比如說我們看見他人、看見任何人受了一種災難,我們一看的時候,心理感到痛心。心理感覺痛心,為什麼痛心呢,就是同情他人受了那種苦難,我們人人都有同情心,有同情心,看見他人有苦難,同情到使我們自己心理感覺有種傷痛,這叫惻隱之心。這個人他看見這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裏去了,怵惕就是很驚惶失措的、很恐懼的,恐懼到使他自己心理感覺很傷痛。這是任何人都有的,都有這個反應,無論是那個人,看見這小孩子要掉井裏去,他自自然然的就有這種心理,就反應出來了。
為什麼有這個心理呢,下面就解釋了。孟子說了,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你要研究他的所以然的話,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這個內字內當納字講,納就是出納的意思,內交當結交,不是想著跟他父母結交。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這個要讀要,要是要求的意思。也不是想借著這個看見孺子,起了驚惶失措的惻隱之心,有惻隱之心當然就要馬上去把小孩子挽救過來,不讓他掉進井裏面去。這個心理以及這種行動,不是想著要與這個小孩子父母來結交、交個朋友,也不是借著這個事來博得鄉黨朋友很美好的一個名譽,不是要譽的。非惡其聲而然也,相反的假使說見到這孺子旣沒有惻隱之心,也不去把這小孩子挽救、把他救過來,這樣的事恐怕如果不這麼做就恐怕別人說他,你這個人你看,見這個小孩子馬上掉到井裏去,你還不去救他,大家都說你這個人不好,很不好、惡的聲譽就出現了。孟子說這樣的以惻隱之心去救他,也並不是說怕在反面的,反面的不去救的話,不去救的話怕蒙上一種惡的聲名。為著怕蒙上惡的聲名,他才去挽救這個小孩子,也不是如此。
由是觀之,由此是當此字講,這樣看起來,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一個沒有惻隱之心的人,那就是看見一個人家馬上有危險,小孩子要掉進井裏面,小孩子掉進井裏,他還活得了嗎,馬上就淹死了。如果沒有惻隱之心,不去把這小孩子救過來的話,這就是非人,不能算是一個人了。再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羞惡是什麼呢,羞惡是自己做了罪惡的事情,感覺羞恥。惡呢,看見別人做了罪惡的事情,厭惡人家。如果說沒有這個羞恥心,沒有厭惡心。換句話說,自己做壞事情不感覺羞恥,偷人家也好、搶人家也好,這個自己不覺得羞恥。看見別人做那些種種罪惡的事情,他也不感覺得厭惡,這是無羞惡之心。沒有羞惡之心是非人,也不算是人。再說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辭讓是什麼呢,就是要禮讓。儒家講禮,孔夫子講禮,教學禮,禮最重要的要禮讓,凡是自己的利害跟人家有所衝突的時候,自己就要讓人家,這叫辭讓。辭是自己,人家互相不讓的時候,自己辭。比如說你站在這個位置上,你看見有所爭執的時候,你就辭退,在這裏講叫做辭讓。沒有辭讓之心,處處不肯讓人,跟人家爭到底,這是非人。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是,在任何一個時代,在一個人羣社會之中,總是有一個是非觀念,什麼叫是非,凡是有害於公的就是非,凡是有利於人羣大眾的這些事情,這就是是。一切的言論、事情,就以這個做一個準則,這叫是非之心。沒有這個是非之心,這也不算是人了。所以先把這個四種定出來,再進一步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之心是最同情人的,這是仁之端也,端是開端,學仁,仁是非常重要。儒家孔子講修道,修道就是教人家要把自己本有的天性,把它顯示出來、開發出來。怎麼樣把自己本性開發出來,先要學仁。仁就是同情一切人,不要把自己私人的利益執著,一切為自己私人利益,這不是仁。講仁道就是捨棄自己的私人利益,一切是為公、為他人,捨己為人,這就是仁。所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這就前面講看見孺子,與這個孺子沒有任何關係的,也不是為了跟他父母要結交朋友,也不是有任何有所求的,純粹是一種發乎自己的同情心,這就是仁之端也,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義是正義,看見別人做惡事情,認為這是不對的,就厭惡這種人,這是正義,有正義感的人。當然自己也不能夠做罪惡的事情,遇到自己有做罪惡的事情,自己特別感覺羞恥。這是義之端也,學正義的一個開端。辭讓之心,是禮之端也。講禮,禮是講禮的形式,那很多。講禮的本質,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辭讓。所以是禮之端也。是非之心,能夠瞭解一個是非,有這個心是智之端也,智慧之端。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二十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