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二十二集

 


各位研讀儒學的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在上一次講到孟子讀本第十一頁,十一頁講到第二行為止。現在我們就接著來研讀。十一頁第二行就講,從第一行下面開始接著說,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四種之心都是出於人人都有的本性,本性起作用都有這四種心,所以孟子講,沒有惻隱之心那就不算是人了,以至於沒有是非之心,也不算是人。這很重要,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講。就拿是非之心來說吧,在任何時代總要講是非,什麼是什麼非,就是簡單的說,合乎理性的事情就是是,違背理性的事情就是非。這個事情包括我們人言語、行為、以及做的一切事情,如果說是不合理性,那就是非。怎麼樣是合乎理性,理性就是人人都有的本性。說好懂的就是孟子後面所講的,人人都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就是前面講的惻隱之心,這個惻隱之心不是學來的,自然的就出現的。遇到那種狀況,自然就出現。因此我們定出一個是非準則出來,凡是違背良心的、違背良知良能的一切言語、行為、事情,都是叫做非。合乎良知良能的言語、行為、事情,這才是。這種是非我們人人都有的,從本性裏面出來的自然具備的一個是非之心。如果沒有這個是非之心,那就不算是人了。

說到這裏為止,孟子下面就說了,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開端,開端然後擴充擴充,愈到後來愈廣大。所以開端就是惻隱之心,我們見到任何人,不管他跟我們有親戚關係,或者是自己的家族,或者是素昧平生、是個陌生人,一見到他受到災難的時候,我們都有惻隱之心出現,對他都是一種同情心,這叫惻隱之心,這就是仁。仁心的開端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羞惡之心前面講過了,自己做了不善的事情,感覺羞恥。看見別人做了罪惡的事情,覺得厭惡,就憎惡他。如果沒有這種心理,就自己來講,做的不善事、做的惡事情,自己沒有羞恥心,這叫無恥。最重要的我們一個人自己總得有羞恥心。合起來講羞惡之心這是什麼呢,這是義之端也,正義。有這個心他才有正義感,有羞惡之心才有正義感的一個開端。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禮之端,學禮。孔夫子教人家學禮、學樂,教禮樂。孔夫子教育,對國君講,就希望國君拿禮樂來治國,也要拿禮樂來教育,古時做人君最重要就是一個是行政一個是教育。孔子主張用禮樂來辦行政,用禮樂來辦教育。禮是什麼呢,禮最重要講讓,禮讓。凡是遇到自己的利益跟他人有衝突的時候,成全他人,自己要退讓,退讓在這裏就是辭讓。我們果然學禮能夠學著退讓,在今日之下來看,我們在世間跟人家相處,絕對沒有利害衝突,你辦的事情,因為你不跟人家有利害衝突,你辦事情別人就不會來阻礙你,你就辦任何事情沒有障礙,這還是就辦事來講。就修道來講那更不得了了。處處辭讓的話,我們想為什麼自古到現在,一般人都不肯辭讓,就算是辭讓也是很有限的,小事情可以讓,利害重大了,他就不肯讓了。為什麼呢,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心,有自私自利的心,他在這個世間要想修道,不能成功,修道就儒家來講,也跟佛家學佛是一樣的,學佛一定要明心見性。學儒,中庸裏面講天命之謂性,也要明心見性。中庸講的天性,同本有的本性。本性本來就有的,我們現在為什麼用不出來呢,就是一個自私心在那裏障礙了。有自私心障礙,不但我們在世間做事做不通,跟人家相處,處不好,最重要的就是障礙我們自己本性。自己本性一障礙了,那就人人都有生死這些大問題,為什麼有生死呢,就是自己本性裏面顯示不出來,本性裏面沒有生死。一有自私自利的心,把本性障礙了之後,才有生死,才有這個嚴重的問題。我們瞭解這個道理之後,一般人不肯辭讓,他就是代表任何一個人,他的官位做得再高,做上天子生死問題他不能解決。他發財、做生意發財發得財富可以比照一個國家那麼多,他也不能解決生死問題。為的就是一般人自私心太重,有本性他用不出來。我們學道的人瞭解辭讓之心,處處辭讓,由相對的辭讓,辭讓到絕對的時候,不管人家對待我們自己如何,我們都是一律的辭讓。辭讓一分自己自私心就減少一分,辭讓得愈多,自私自利的心就減少得愈多。徹底讓到極處,沒有了,那就自私心完全沒有了。這就佛家的佛法來講,眾生有生死就是我執,執著有假我。儒家把自私心去得乾乾淨淨,就是我執就沒有了,這就成就聖人了,生死問題沒有了。所以這是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學禮開始就要學著懂得辭讓。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憑甚麼是是非,一切就是憑著自己良知良能在那裏做衡量,合乎良知良能這是是,違背良知良能這是非。良知良能一用出來,他就是智慧,所以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個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一個人有這四端,猶其有四體也是猶如、就是好像,好像他有四體。四體是什麼呢,四體是四肢,有兩手兩腳。我們一個人沒有手沒有腳,沒有手就不能做任何事情,沒有腳就不能走路,那等於一個廢物,所以人必須有手腳,手腳就是四體。有這個四端,前面講沒有這個四端就不算是人,有這個四端,它就像我們人,人是有頭有身體有四肢,四端叫做四體。我們才能夠有行動,能辦事的一個人。有是四端,我們人人都有手有腳,比如說人都有四端,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人人都有的,旣是有這個四端,假使說這四端我們人人都有,這本有的,本來都有的,而我憑甚麼說我不能,惻隱之心,我不能發揮這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自己說我辦不到,辭讓之心,叫我讓人家,我也辦不到,這叫不能。這四端都是出於我們自己本心所有的,本來就有的,你為什麼辦不到。偏偏說自己不能,自己不能的話,那就是自賊者也,自己害自己。怎麼害自己,四端就如同自己四體,就等於害自己的手腳,把自己的手腳砍伐掉了,自賊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謂其君不能,假使說你在這個國君的朝廷裏面,做他的臣子。你做他的臣子,你就有責任來勸告君主,勸告君主發揮這個四端。讓他在政治上面,秉持這個四端來辦政治,你有這個責任來勸告君主。如果說你不能夠拿這個四端來勸告君主,而說是辦不到,那你是賊其君者,你賊害君主。使得君主成為非人,前面講沒有這四端都不算是人,所以你做一個君主的臣子,你就有責任來勸告君主,用這四端來辦政治。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因此孟子就說凡是有四端於我者,我們研讀孟子,必須瞭解我們自己有這四端,而更重要的我們也要告訴一般人,一般人讀書求學,學做聖賢,也必須要讓他們知道,他們自己都有這個四端,所以凡是有四端於我,我自己、我們本身有這四端應當知道擴而充之矣,把它擴充。擴充是什麼樣的狀況呢,前面叫做端,端是開端,開端它這個能量不多,必須繼續再擴充,然後這個能量愈到後來愈多,這必須要擴充,不擴充你想後來成就聖人,那怎麼可以呢。所以下面孟子說比喻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火之始然,要燒那個火,燒火那始然的時候,這個字就是燃燒的本來這個字,我們現在學燃燒的燃,在左邊加一個火字邊,其實它是後起的字,本來的然字就是這個字。這字你看,下面那四點就是火,在上面左邊是個肉,右邊是個犬,火然來烤狗肉,這就是。拿這個字來講就是燃燒。火之始然,火開始燃燒的時候,那火拼不大,很微弱。呢是泉水,泉水始達,山上那個泉水開始出現的時候,是通達。開始通達的時候,那個泉水也很小。拿一個火一個水,火開始燒的時候很微弱,泉水開始通的時候,也是很微弱、不多。古人形容,比如說大陸上那個黃河長江,黃河長江到下游,那個水、江面河面都是很寬很闊,水也很多。你要找到那個水的源頭,黃河長江那個源頭,源頭那個水很少,古人的形容是什麼,濫觴,用一杓子舀起來,不過那麼多而已。開頭就是濫觴之水,濫是氾濫,它就算氾濫也不過是一觴之水,到後來擴充擴充水就很廣大了。

這就說明四端擴而充之,就像火水開始很微小,苟能充之,你要眞是能夠把它擴充的話,就像水火一樣,水火擴充後來的時候,那不得了,那太多太大了。因此四端要擴而充之的話,就拿水來講,江河到後來是充沛的往下流,不斷的流下,然後到了海裏面,那就更多了。這個四端惻隱之心等等,一共四種,你能夠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如果是不能夠擴而充之,不但不能保四海,就連侍奉自己的父母也有所虧欠,不足以奉侍父母。反過來說,你擴而充之,可以王天下,可以做天子保有四海。當然對於侍奉父母,那更是很完備、很圓滿。這一章孟子講的時候,我們要學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分開講就是四種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總體說起來,我們一般人都是被自私自利的心掩蓋起來了,這四種心、不忍人之心都是出於我們自己本性,我們要擴充四種心,從何擴充起來呢,最重要的就是把我們的同情心、羞噁心、辭讓心、是非心,一天一天的擴充,擴充這些心的話,最主要的放棄自己的自私自利,這個心理一定要放棄,然後就逐漸逐漸擴充。不但我們在世間做人做事沒有障礙,修道就可以一步一步的修成為聖賢。儒家的學術,好處就是在告訴我們很具體,學聖人要解決生死問題,就是這樣很具體的來,人人可以照著這樣做。你做得很實實在在的,你就成功。這一章就講到這裏為止。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章。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矢人是什麼呢,古時候作戰用的武器就是弓箭,箭就是是什麼呢,是做鎧甲。古時作戰的時候,自己拿著弓箭來攻擊敵人,但是敵人要攻擊過來要怎麼呢,要防備敵人,自己穿上鎧甲,就等於現在穿上防彈衣一樣的。那個鎧甲叫做。孟子說矢人做弓箭的人,豈不仁於函人哉,做鎧甲的人,這兩個人他們的仁比較起來,矢人他的仁能不能跟函人相比呢,不仁於是不比於,不比於函人。在這裏我們要瞭解,仁這個字都是從我們本性裏面出來的,為什麼本性呢,前面講到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仁心,對人對事對一切的萬物,都最富有同情心,這就是仁心。惻隱之心這是仁心,都是我們本性裏面本來就有。旣是本來就有,這裏說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做矢的人與做函的人,能不能這兩個人比這個仁心,能不能相比呢,誰的仁心超過誰的仁心,不能比。為什麼不能比呢,孟子就說了矢人惟恐不傷人,做弓箭的人惟恐這個弓箭做得不鋒利,惟恐做得不鋒利,這個箭射出去射不死人,甚至於射不傷人,所以他惟恐不傷人,他一定把箭做得最好最鋒利,一射出去就把人家射傷了、射死了。這顆心當他製造弓箭這個心,這就不是仁心。反過來講,函人怎麼樣呢,函人惟恐傷人,函人在做鎧甲的時候,他惟恐鎧甲做得不堅固,敵人的攻擊一射過來就射穿了,他恐怕做不好,因此他在做的時候,一定求其把鎧甲做得很堅固,讓敵人那個弓箭射來射不透,他這個心合乎仁心。

這樣比較起來,矢人就是沒有仁心,函人就有仁心了。巫匠亦然巫匠是什麼呢,巫匠是另外兩種人,是巫醫,古時候做一個巫人他念咒可以給人家治病的,當他在念咒的時候,他的心總是希望這個咒一念下去,就把人的病治好,這個心也是仁心。這個是什麼呢,製作棺材的人。製造棺材的人,他總不希望棺材製造出來賣不出去,他希望棺材制出來,每天在做,做出來馬上就賣出去。人家為什麼要買棺材,要死了人他才買棺材,他希望棺材一天一天做得很多,做得多賣得多,希望人死得多,這個心理就是不仁。所以這裏講巫匠亦然,跟矢人函人同一個心理。故術不可不慎也,所以我們人在世間,從事各種職業總是要謹慎。意思就是說,矢人不要去做,拿現在來講,你做原子彈,那就不可以做這種事情,這種事情不要幹,那種殺傷武器怎麼能做,所以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仁為美,再就孔子的話,論語裏面說,住在住宅區裏面、一個社區裏面,你總要選擇這個社區裏面,住的人都是有仁德的人,這才美好。擇不處仁焉得智,假設說你買一個房子,或是建築一個房屋,不選擇社區裏面、也不問社區裏面是什麼樣的人,你不去選擇,焉得智,何能稱得上是一個智者。因為我們一個住宅的地方,總是希望那裏都是好人,都是有仁德的人,我們才互相薰染、互相學習才好。假使這個社區都是黑道人物,那跟著學壞了,自己不壞,你家裏的兒女子弟也學壞了,所以擇不處仁焉得智。這說比喻。

下面就是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是什麼呢,一個學仁的人,具備有仁德的人,自然就有天爵,爵是爵位。我們在世間來講,做國君、在國君朝廷裏做大臣,他都有名額的限制。天爵不如此,天爵你是個仁者,你有這個惻隱之心的仁你有是非之心的仁,你是個仁者,就是有天爵之人。有天爵的人是沒有名額限制,你只要有這個仁德,就有這個爵位。這個爵位是人之安宅也是住宅,就是個房屋。我們人住在房屋裏面,總是這個房屋住得很安然自在。安然自在,我們世間的房屋,跟各位說,再好的豪華的住宅,也不見得住得很安穩,但是有天爵的人,就好像一個非常安穩的一個安然自在的房屋,我們在人世間就一切都是安了。莫之禦而不仁,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學仁的話,沒有人能來抵禦我們,沒有人能阻止我們,而不仁,我們學仁沒有人來阻止我,而我們不學仁的話,這是不智啊。人人學仁旣是沒有名額限制,你都能成為仁者,都是有爵位,那你為什麼不學呢。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一個不學仁,不智沒有智慧,就是無禮無義,這種人人役也,就要受到別人的役使,聽人家使喚。假如人役而恥為役,我們一個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應該受人家役使。當我們受到人家役使,我們感到羞恥而恥為人所役,這個是由弓人而恥為弓,這個字就當猶如、就好像,好像做弓矢的人而恥為弓矢,這不是很矛盾嗎,你做弓矢就是不仁,不仁的話你就是受人家役使。矢人而恥為矢也,你這個是自己做的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你不能怪人家來役使你。如恥之莫如為仁,你要是知恥的話,不想蒙上恥辱的話,那就莫如為仁,你就沒有別的辦法,你只有自己做一個仁者。

仁者如射,一個仁者是什麼呢,你學做仁者,怎麼學法呢,如同那個射箭,古時候射箭,有用在作戰方面的,有用在學禮方面的,學禮就等於我們現在開運動會,運動會上現在也有射箭。仁者如射,你學仁者就如同學這個射箭一樣的。你學射箭學好了跟人家比賽,比賽的時候,射者你去比賽的時候,正己而後發,自己站在這個位置站好了,然後對準前面那個標的、目的,目的就是你把這個方向對準了,自己身體也站穩了,目標也是對準了,然後了,就是射箭射出去。

發而不中,假使你正己而後發的時候發不中,射不中那個目標,不怨勝己者,你不怨對方勝過你,你沒有發中你就敗了。對方跟你比賽的人他勝了,你雖然是敗了,他勝了,你敗你不要怨恨對方,不要怨恨那個勝者。那你怎麼呢,反求諸己者而已矣,你回來、你現在要承認、要面對失敗。面對失敗,你回來怎麼樣呢,求諸己,自己好好的再練習,你不斷的練習,把你的技能練習好了以後,再出來、再出發。再出發就是再跟人家比賽,那一定能夠得到優勝,得到冠軍。這個必須你自己反求諸己。這就說明孟子在這裏講學仁就是學道,學仁就是學道,學仁從那裏開始學,就從在世間選擇職業的時候要注意了。學仁的時候,仁是個天爵,人人學人人都能夠成就的。最後舉那個比喻的話,就跟射箭比賽一樣的,我們不要怨恨那個優勝的人。我們雖然失敗了,我們自己回來自己練習,練習好了就成就的。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二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