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儒學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各位看孟子讀本第十二頁十二行開始,我先把經文念一遍。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就先念這一段,然後我說到那裏就念到那裏。
陳臻是孟子的弟子,他問孟子說前日於齊,前日就是在前次在齊國的時候,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齊王饋贈孟子兼金一百,這個很大、很重的一個饋贈。兼金根據漢儒趙岐的注解,他說兼金是很好的金子,兼是什麼呢,它比普通金子好上很多,價值比普通金子要貴上一倍,這叫做兼金。齊王拿一百兼金饋贈給孟子,孟子呢,不受,沒有接受。這是陳臻知道的事情,拿這來問孟子。可是在宋,於宋饋七十鎰而受,在宋國的時候,宋也饋贈給孟子七十鎰,七十鎰這個鎰是計算的一個單位,在古人注解有的說是二十兩叫做一鎰,有的說是二十四兩是一鎰,這兩種注解在經典裏面都有根據,這個相差不多,我們現在也很難考據出來,究竟是那個鎰那個好,這不必詳細考據就是了。宋饋孟子七十鎰,孟子就接受了。
另外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在薛這個小國家,也饋贈孟子五十鎰,孟子也接受了。陳臻根據這三次的饋贈,孟子呢,一次沒有受,後面兩次受了,所以陳臻就問孟子,前日之不受是,如果說前日不受、這就指的齊王饋贈他,孟子不受的話,如果說這個不受是應該,是應該不受的話,則今日之受非也,那麼今日後面宋饋的、薛饋的,這個受就是不應該了。反過來講,今日之受是,今日之受是指的宋、薛這兩次孟子接受了,如果是接受了應該,受的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後面兩個接受是對的話,那麼前面齊王饋贈不受又是不對了。究竟是哪個是哪個不是。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夫子指的是孟子,陳臻就問夫子究竟那個是對呢,孟子就答復他,孟子曰,皆是也,你問的必居其一,孟子說受不受這兩者皆是,皆有道理。
為什麼呢,當在宋也,在宋國的時候,予將有遠行,我那個時候要到遠處去旅行,旣是要遠行的話,行者必以贐。這個贐是什麼呢,贐是到遠處去旅行的話,應該要有旅費,交通費、生活費等等,這個叫做贐。行者必以贐,那就是說孟子要遠行了,宋國君主要送旅費給他,這個旅費叫做饋贐。送給他七十鎰,算是給他遠行用的,叫做饋贐。旣然如此何為不受,這個是名正言順,我有需要。在禮上面來講,我要遠行,宋國他有送行的一個禮,我為什麼不受呢。當在薛也,再說到我在薛國的時候,予有戒心,在薛國的時候,薛國的君主就告訴孟子,他說你要當心,恐怕有惡人來殺害你,就等於現在往往有人發出恐嚇,或者是用各種方式要恐嚇某人,可能是這種情況。因此薛君送他五十鎰,送給他做什麼呢,叫他做個戒備的用處。所謂戒備,既然有人恐嚇了,受到威脅了,叫孟子防範惡人來攻擊的時候,你需要預備一些武器。那時的武器不必像現在這樣,現在政府裏面武器要管制的,私人不准有武器。但是在古時候所謂武器的話,一定是弓箭這一類的,民間可以自己預備,這一類的。為了孟子需要做這些預備,因此薛送給他五十鎰。所以孟子說當在薛也,予有戒心,戒心就是戒備,戒備惡人來陷害他。
辭曰聞戒,薛君送五十鎰的金錢給他的時候,這個辭,辭是薛君所講的,送人禮物總是一個名目,說的名目叫做聞戒,聽說你要有所戒備,故為兵饋之,為著你為兵也可以準備,這個兵在古時候兵就是一種武器,到後來才拿武器的人叫做兵,原來兵就是武器。為著你要準備武器,因為這個道理要饋贈你這些錢。孟子說這個也有名目的,有理由的,予何為不受,我為什麼不接受呢。這兩者在宋在薛接受的都有道理的,至於在齊國,齊君送他的兼金一百而不受,這是什麼道理呢,孟子就說了。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至於我在齊國的時候,未有處也,處是什麼呢,趙岐注解,漢儒,他說在齊國沒有事情,所謂沒有事情指的就是說,也沒有遠行,也不需要有什麼戒備的,沒有什麼事情。旣是沒有事情的話,這裏講未有處,處是一般人你有什麼事故來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處理,怎麼樣應付。旣是沒有事故的話,不要應付了,不要處理了,所以叫做未有處也,沒有事情要去處理。無處而饋之,沒有什麼事故,齊王來饋贈他的話,是貨之也,那就是說無緣無故的,你送一批錢給孟子,是什麼道理。貨之,貨之是想收買他,送這些財貨來的時候,你想拉攏他,孟子那裏肯接受呢。所以說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無緣無故的送些財貨來,一個君子,人家送的沒有道理,不是名正言順的送這些財貨來,他不能取,要取的話是貨取,貨取取了這個貨,就失了人格,就把這人格出賣掉了。
所以一個君子,焉有君子,焉當何字講,何有一個君子他會貨取。這是講給陳臻,給他聽的。陳臻對於孟子發生這個疑問,在陳臻看起來,齊王饋贈那麼多的兼金不受,後來呢,七十鎰五十鎰反而受了,他不了解。孟子解釋以後,受與不受有道理。這就是我們研讀孟子,我們在世間跟人家相處,我們修道求學,做一個讀書人,取予很重要。人家送我們的禮物,我們取還是不取呢,或者我們要送給朋友,什麼時候該送,什麼時候不該送,都要合乎禮。禮上面規定得清清楚楚,孟子在這裏講的,他這都是合乎禮,該受的不受,不該受的受了,這都違反禮。禮是禮節,孟子在這裏面講得清清楚楚,我們學就是學一個取予之道。
後面在十二頁倒數最後的兩行。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這又是一章。孟子這一次之平陸到平陸去,孟子這時候還是在齊國,之當到字講,平陸是什麼呢,平陸還是在齊國,齊國一個小的縣。那個時候叫做邑,邑這個字上面是個口字,下面是巴字,巴字就是四川叫三巴那個巴字。這是個邑。古人注解平陸是齊國的一個下邑,下邑就是下等的一個邑,就是很小的一個縣。孟子到那裏去,到那裏去,謂其大夫曰,平陸有一位大夫,這個大夫相當於後來縣長一樣的,他是下邑平陸的大夫。孟子就告訴他,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子就是稱呼平陸大夫,他說你的持戟之士,戟是武器,你的持戟,持戟就是戰士,你的戰士一日而三失伍,在一天之中,三次失了伍,伍是什麼呢,行伍。軍隊平常來訓練的時候,或者是服勤務的時候。失伍就是說在訓練的時候,行伍之中,他不合乎行伍這個序列,這叫失了伍。引申的意思,失了職務,他犯了過失,就是在一天之中,犯了三次過失。則去之否乎。孟子問平陸大夫,像這樣的一個戰士,他一天犯了三次過失,則去之否,你是把他開除不讓他繼續做,還是仍然叫他繼續作戰士呢,曰,不待三,平陸大夫就說了,就答復孟子說,不必等待三次,一天之中犯了一次或者是兩次過失的時候,而這個過失拿這個失伍,失伍這個過失比較嚴重,那就要他離開了,不能讓他繼續做戰士了,何必等待三次。
這是平陸大夫答復孟子提出的問題。下面孟子就說了,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然則這個語氣一轉,前面拿持戟之士這樁事情提起來,就等於詩人作詩一樣的,詩有賦有比有興,興是什麼呢,拿別的一樁事情先說一說,然後引起後來的主題,這個就是這樣,先拿持戟之士一天犯了三次嚴重的過失來問平陸大夫,然後得到平陸大夫一個答復之後,下面主要的意思就出來了,孟子就說了。孟子寫文章也好,跟人家說話也好,尤其要是跟人家辯論一個道理,今日之下可以說沒有人能夠像孟子這樣的高明。你看他對於平陸大夫,先設立一個圈套,把平陸大夫套住,讓他自己說出一個答復出來,然後引到正題上面,讓他自己沒有辦法反駁他自己的行為。
下面你看孟子怎麼說,然則子之失伍也,子就指的平陸大夫,這樣看起來,照你所說的,你這個持戟之士不必等待三次犯了過失,你就開除他,不讓他再繼續做了,你自己呢,失伍,失伍你是犯了嚴重的過失,豈只三,或者是比那個持戟的戰士犯的過失更嚴重,有更多而且更嚴重,所以亦多矣。說多矣就舉出事實來,事實,下面就說了。凶年饑歲,凶年是遇到或者是水災或者是旱災,或者有其他的事故,遇到農人種的稻作,以及其他的糧食收成不好叫凶年。遇到這個凶年糧食沒有了,饑歲一般人沒有糧食吃了,這叫饑餓,要受饑餓,這叫饑歲,就是饑荒,凶年饑荒之歲。子之民,子之民就指的平陸大夫,你所治理之下的民眾,他們是什麼樣的狀況呢,老羸,老是年紀老的人,羸是不問是什麼年齡,身體不好,或者是有病,或者是很虛弱,這叫羸。這兩種人,年老的人自己不能工作,羸者也不能工作,所以遇到饑荒之年轉於溝壑,轉字漢儒的注解有一個名辭,叫做轉屍。屍就是尸位素餐的屍,尸位素餐的屍,也跟後來一個人死了叫這個遺體叫死屍那個屍字是一個字,死屍的下面有個死字,在經典裏面死字不必,就是上面那個屍字,那就是一個人的遺體。上面加一個轉字,轉屍,轉屍本來這個轉字要讀什麼呢,讀轉屍,轉這個字特別後面加一個屍字,這個轉字讀轉,轉屍,但是在這裏注解轉就是轉屍,我們在單獨讀轉字的話,還是讀轉。老弱轉於溝壑,那就是說年紀老的人,身體很羸弱的人,他在凶年饑歲餓死的,餓死了以後沒有地方埋葬,沒有錢去辦理埋葬的事情。所以這個轉屍,轉當棄字講,拋棄了。就把這個遺體棄在那裏呢,棄在溝壑裏面。所以轉於溝壑,就是老羸的人餓死了以後,埋葬都沒辦法埋葬,就是把屍體棄在溝壑裏面,可見得很淒慘了。
至於壯年人,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壯年人他在本地方不能謀生,散到各地方去了,到四方謀生去了。這有多少人呢,幾千人矣,平陸只是一個小的縣,有這麼多人散到四方去了,想想看。這麼說出來,這是舉出事實,你指的平陸大夫,你是做平陸大夫,這個地方是你治理的,你治理一縣之下的民眾,死的死,散到四方去散到四方有這麼多人,你失伍,你失伍就是你失了職。你這個職位,你做平陸的大夫,你失職那眞是嚴重,所以說亦多矣。下面平陸大夫就解釋了,曰,這個曰是平陸大夫向孟子解釋的話,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距心是平陸大夫的名字。他說這,此當這字講,這非這不是距心所得而為的,所得而為就是說像這些人死的死、散到遠方的散到遠方的人,應該拿糧食、拿國家的糧食來救濟他們,不要讓他們餓死,也不要讓他們散到四方去。但是把國家的糧倉發出來,這個不在我所得為,我不得為的,這個不是我所得而為的,國君才能夠這麼做。我只是一個平陸縣的,平陸只是一個下邑,我只是一個小地方的職位、一個官員而已,等於現在的縣長而已。
曰孟子就告訴平陸大夫說了,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他舉出一個事實來。今有現在有一個人,受人受一個人,接受一個人拜託他,拜託什麼呢,把他的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假設現在有個人,他接受牛羊的主人把這個牛羊來託付給他,叫他代替他來牧養這個牛羊,旣然這個人受了牛羊的主人來託付之後,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受人之托這個人,他必須為之,就是替那個牛羊的主人來求,求是找,找有牧草的地方。牧是有牧草的地方。有牧草的地方,芻是喂牛羊的草,找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有牧草,他必須馬上去找。求牧與芻而不得,如果說找那個地方找不到,找不到有牧草的地方,草也沒有,則反諸其人乎,反諸,諸是一個複合字,反之於人,反之那個之字就是代表牛羊。就把牛羊反給、交還給他的主人。或者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或者沒有把牛羊還給他的主人,立就是等,一直等在那裏,等在那裏看著牛羊餓死,是不是這樣呢。與字跟乎字是一個意思,就是疑問的話。曰,此則距心之罪也,這麼一提,那個平陸大夫就說,這眞是我的罪。孟子一看平陸大夫很好,經過這樣一說的時候,平陸大夫知道自己是有罪了,承認自己有罪。
他日過了一個時候,見於王曰,孟子就去見齊王,告訴齊王說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孟子就告訴齊王說了,王之為都者,都就是政治,為都就是為政,為政為什麼叫都呢,都是指的宗廟,國君也好,他有他的宗廟,一個國君治國,治國的話,除了推行一般行政以外,宗廟是一樁很重要的,比如說四時都要祭祀宗廟,這是一樁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宗廟指的就是都。為都引申的意思就是辦理政治,就是治國。王的治國,幫助你治國的人,這個臣是孟子自己稱呼的,他說我知道幫助你治理的有五個人,這五個人之中知其罪者,他有什麼罪過他自己能夠知道,能夠反省,或者不反省經過別人一提醒他他自己馬上知道罪過,這不容易。普通人有罪過自己不知道,就是別人告訴他,他也不承認,所以在這裏講知其罪者不容易,五人之中知其罪者,惟孔距心。孔距心是平陸大夫,姓孔名字叫距心,這是孟子告訴齊王的。
為王誦之,誦是稱頌,稱頌這個孔距心,在齊王面前,誦就是讚美,讚美這個孔距心,當然也把孔距心為什麼知其罪,這其中孟子先說出那幾個比喻,舉出事實,尤其後來遇到凶年饑歲,老弱轉於溝壑,這一套事實都講過了,這講了以後,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齊王一聽孟子這麼說了,稱讚平陸大夫,齊王也好,他說這是寡人之罪,這不但是孔距心之罪,而是你老夫子告訴我,這實實在在指的是我,平陸是在我的國內,孔距心固然知罪,這個很好,但是這樣看起來,這是我的罪過。由這裏可以看,這兩個人都不錯,一個是平陸大夫,一個是齊王,寡人是齊王自己稱呼。再看孟子諫勸齊王,借著這個事情諫勸他。可見得孟子的智慧不是簡單的,所以成為一個大賢人。學孟子在這上面要好好的學。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二十五集发布于2024-05-13 16: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