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二十七集

 

各位儒學同修,我們現在開始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十三頁第十行開始。我們現在看經文了。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孟子這個時候還是在齊國,沈同是齊國的一位大臣,他這個時候到孟夫子這裏來,以其私問曰私問就是他自己的私人意思,沒有得到齊王的指示,那就是純粹他個人來問,所以叫私問他問孟子燕可伐與是燕國,他說燕國可不可以由我們齊國去討伐他。

孟子曰。孟子就答復他說可以。為什麼可以伐他呢,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子噲是燕國的國君,那時候叫燕王。他把燕國的政權交給他的臣子叫子之。孟子認為這個不對的,為什麼呢,國君在戰國的時候,雖然是各國君主自己不聽周天子的命令了。但是名義上還是周家的天下,旣是周家的天下,那個時候,春秋時候、戰國時候,各國國君這個國家從那來的,當初都是周家封的,封給你這個國家。你這個國家來自於周天子,旣然來自於周天子,那你不能隨便的把這國家讓給別人,所以孟子說子噲不能夠把燕國與人,他這一句話就是子噲不得與人燕是燕國。古人的造句法,古文造句法就是有些倒裝句法。拿好懂的現代語來講,子噲,燕國的國王不能把燕國給人家、贈與給人。

子之就是接受子噲贈受他的人。子之也不能從子噲那裏接受燕國的贈與,接受子噲把燕國贈給他。這個道理就是因為這個國家當初是周天子封的。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命令,自己不能夠隨便把國家讓給人家,接受的人也不能夠隨便就接受了。因為這個原因,孟子講燕國可以討伐。下面再舉出這個例子,說這個比喻。有仕於此是做官,有個官員在,這個指是在齊國,這是講給沈同聽的。假設有一個官員在齊國,而子悅之,這個是指的沈同,你對於這個做官的這個人悅之就是指的那個,你對於他很喜悅,也就是說很賞識他。不告於王,你沒有稟告齊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這兩句話一句念下來,而你呢,就是指你自己,你自己私人與之與之就是給有仕這個人,與之什麼呢,吾子之祿爵吾子指的就是沈同。這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有一個人在你齊國做官,而你啊,是你,你很賞識他,而不稟告你的國君、你的齊王,而你自己私自的把你的,吾子就指的沈同,把你在齊國現在所得的俸祿,你在齊國自己做的官,官有官位那個階級、它的位置,你把你自己的祿爵,不告於國王,沒有經過國王同意,你自己就贈與給你所賞識的那個官員。夫士也,這個就是指的那個當官的人,就是有仕那個。一個做官的仕人,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他也沒有得到齊王的命令,而私下就接受你給他的俸祿與爵位,則可乎,這樣可以嗎。何以異於是,這就照應前面,子噲把燕國交給子之,就跟你,假使你私人沒有經過國王的同意,你把你的祿爵,私下裏送給這個官員,這個是一樣,何以異乎,這有什麼不同呢。你知道你把你的祿爵私人收受,這是不對的,你一聽就明白了,這就完全違背國家的法律,不對了。

那麼子噲把這個燕國贈與他的臣子子之,不也是一個道理嗎。何以異於是,這兩者道理是相同的,都是不對的。這樣講給沈同聽,沈同就感覺到子噲把燕國送給他的臣子子之,這是違法了。因此下面就說齊人伐燕,齊國齊王就出動了兵力去討伐燕國。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這個時候齊國有個人就問了,問孟子你老夫子勸了齊王來伐燕國,有諸有諸是有之乎,這個字是合音字,是之乎兩個字合起來講的,意思就是之乎這兩個字,你勸齊伐燕有之乎,是你勸過的嗎,有這回事情嗎。

未也,孟子就告訴或人,我沒有,我沒有勸。為什麼沒有勸,孟子就說了,沈同問燕可伐與,沈同來問我,是不錯,他問我燕國可不可以討伐它呢,吾應之曰,我應他的問,他問我,我就答復他,我應之曰什麼呢,,我只答復他說是可以,可以討伐。彼然而伐之也,他一聽我,一聽我說可以討伐,就是沈同,一聽之後而伐之,他回過頭來就跟齊王講,齊王就出動兵力伐了燕國。彼如曰孰可以伐之指的就是沈同,沈同如果問,當我答復沈同的時候,他問我燕國可不可以伐,我只是答應,他就回去,就伐燕了。他如果再問可以後,再進一步問我,孰可以伐之,燕國是不錯是可以伐的,但是由誰來伐他呢,當誰字講,誰可以有這個權利去伐燕國呢。

則將應之曰,如果他這樣問的話,我就會答復他,為天吏則可以伐之天吏是什麼呢,是天上派下來的使者,天上派下來的官員,他來執行天的意義。這就是誰呢,這就是天子。天子是天帝、上天的兒子,上天派他的兒子到人世間來治理天下。所以天吏指的就是天子、周天子。所以他如果問孰可以伐之,我就會告訴他,為天吏則可以伐之,那就是天子才可以伐。今有殺人者,孟子再假設一個比喻,現在如果有一個殺人的人,有個人殺人了,他是一個殺人犯,或問之曰,或者有個人來問人可殺與,這個殺人的人是不是該殺,則將應之曰,那我一定說,這個人該殺。因為在古時候,殺人者死,凡是殺人的人,都要宣判死刑,不能赦免他這個罪。一定答復他,這個殺人的人,他旣是殺了人,當然要該殺,要判他死刑。

彼如曰,或人如果再問的話,孰可以殺之就是說要殺這個殺人的兇犯,誰來殺這個兇犯呢。則將應之曰,孟子說這一定要答復,為士師則可以殺之士師就等於現在各國的國家都有法官,有刑事員警,有檢察官,由他來偵辦,偵辦之後,問過之後,再交給法官,由法官來審判,然後定他的罪。士師就是法官。你如果要問,誰可以殺這個殺人犯呢,那一定是可以告訴他,必須由法官來定他的罪、來殺他。

這個比喻說完了以後,孟子就說了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以燕伐燕是什麼呢,前面孟子告訴沈同燕國是可以討伐的,沈同沒有問明白,只聽了一個可以討伐,回去就叫齊王伐燕,但是你不知道這個道理。齊王你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命令,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你就自動的去伐燕國。燕國當然是不對的,燕王把自己的國家交給他的臣子,沒得到天子的許可。你齊王去伐燕的時候,你也沒有得到天子的命令,沒得到天子的許可,你自己就去伐燕國,你跟燕王也好不了多少,也是一樣。所以孟子在這裏說以燕伐燕,你齊國也是跟燕王一樣,跟燕國的君主一樣。

何為勸之哉,我什麼時候勸告過齊王,叫齊王去伐燕。這章經孟子講,在那個時候雖然各國的君主互相討伐,從春秋時代開始到了戰國,在周朝開始的時候封的國家多得很,到了春秋的時候,各國諸侯互相併吞,然後國家就少了。到了戰國的時候更少,所以在那個時候都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雖然如此,孟子還是主張,他的主張也是根據孔子那裏說的,就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制禮作樂要由天子制禮作樂,各國諸侯是不能制禮作樂的。征伐,征是征討,伐也是討伐。討伐那個國家這個命令由天子出,沒有天子命令的話,其他的大國家,戰國時候有幾個大國家,有七個大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秦是秦國,這七個大國家。這七個大國家雖然都是不聽從天子的命令,時常來互相征討,但是孟子不主張。孟子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這就是不合道理的、不合法的。我們讀了這章經,學聖人、學賢人就必須要堅持眞理。如果說我們一個讀書人,要順從當時候的那種惡勢力,惡勢力講的道理,我們就順從他、附和他,違背惡勢力的話,我們就不敢講,那我們還求什麼學呢,我們還修什麼道呢。孔子在春秋時候,就堅持這個道理,孟子是學孔子的,他也是這樣堅持的,我們今日之下學中國文化,就是要學成為聖人,我們就要從這些地方來學,這是指舉一樁事情而已。我們在今日之下,遇見世間不講道理的、那叫惡勢力,太多太多了,我們不要順從那些有財力的、有權力的那種惡勢力,我們都一概的不要跟他們同流合污,我們這樣所求的學問,才能求到眞學問,修道也才能夠修得成功。這章經書就講到這裏。

下面這一章,還是孟子讀本第十三頁,倒數第四行,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燕人就是燕國人,是反叛,齊王就聽了他的臣子沈同的話,帶了軍隊去討伐了燕國,把燕國打敗了,他想把燕國併吞過來,並歸齊國。但是燕國人不服從他,不服從他是了,反叛了。王曰,這個時候齊王就說了, 吾甚慚於孟子,我很慚愧,我對於孟子感覺很慚愧。為什麼呢,因為上面這一章,有人問孟子是不是你勸告齊王來討伐燕國,孟子已經講過很清楚,我那裏勸齊王呢,我沒有勸告他,這樁事情被齊王知道了,所以齊王感覺很慚愧。孟子沒有勸告齊王,齊王說他自己去討伐燕國,而招來燕國人的反對、反抗,這叫

陳賈曰陳賈就是齊王的一個大臣,他跟齊王說了王無患焉,他說你不要憂患,也不要對孟子感覺慚愧,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陳賈就跟王說了,你呀自以為,你自己想一想,與周公,周公是大聖人,孰仁且智,你跟周公兩人比較,誰是仁有智慧,又是仁者又是智者。周公是個仁者是智者,大仁大智,陳賈說你跟周公比一比,這個仁智,誰比較大。王曰惡是何言也,齊王一聽陳賈這樣說,是歎息的話,是何言也,這話從何說起呢,我憑甚麼能夠跟周公相比,周公的那種仁、那種智慧,我怎麼能夠跟他來相比呢,所以說是何言也,怎麼能夠這麼說。

下面陳賈就說了,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這一段話意思就是,陳賈說像周公那樣的聖人,他的仁與智還有不完備的地方,何況國君、齊王呢。意思就是說,你不要憂患。這一段話,在周公那一方面,大家讀歷史就知道,周武王伐紂成功以後,沒有好久武王就死了,武王的兒子是周成王,還沒有成年,年紀小。繼承王位之後,他沒辦法治理天下,周公、周公是武王的弟弟,由周公來代理天子的職務,一方面又輔導成王,來教化成王。這個時候管叔還有蔡叔就反對周公,他認為周公代理天子,可能將來就自己做天子,所以他就跟殷家的一個武庚,合起來反叛,反叛周家。

管叔是什麼呢,管叔在這裏講是周公的哥哥,當初武王伐紂成功以後,就把周家的家族封到各國去。周公那個時候派管叔還有蔡叔來監視殷家,殷家是誰,就是武庚,武庚是殷紂王的兒子,周家雖然把殷紂王政權推翻了,還把殷紂王的兒子武庚,還封他一塊地方,讓他在那裏繼續有一塊地祭祀殷家的祖先。同時也派管叔和蔡叔來監管武庚。想不到後來管叔認為周公將來自己要做周天子,所以他跟武庚合起來叛亂了。叛亂之後,這事在那時候是一件大事情,周公就是秉承周成王的命令,親自出兵去討伐管叔、武庚,後來把武庚也殺了,管叔也殺了,蔡叔也把他放逐出去了。這件事情,後來讀歷史的人,總是認為周公他有些欠缺的地方,因此這裏陳賈就舉出來,周公派管叔去監視殷家的武庚,結果管叔就跟武庚合作起來叛亂周家,知而使之,如果是周公知道管叔將來要叛亂的話,而還要派他去監殷,這是不仁,然後來討伐的時候,把管叔殺了,這是不仁不知而使之,假使周公不知道管叔後來叛亂的話,而派他去監殷的話,那你不認識人,不認識管叔,那就是不智,沒有智慧。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講到仁與智,像周公那樣的大聖人還未盡,還不完備,還有欠缺的地方,而況於王乎,何況齊王。這是陳賈跟齊王講的。

這個說了以後,賈請見而解之,這是對齊王講的。他一方面告訴齊王,你不要憂患,不要對孟子感覺慚愧,這樁事情我去請見,我去見孟子而解之,把這個意思我解釋解釋。結果就去見孟子了。見孟子問曰,他一見到孟子就問孟子,周公何人也,周公是什麼樣的人物。,孟子就答復了。是古聖人也,是古代聖人,是周家開闢天下的時候,得了天下的時候,他是一個大聖人。,這個就是陳賈說的,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他故意問孟子,孟子還不知道這樁事情嗎。他說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後來跟殷家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合作起來叛亂周家,反叛了周家,有諸,有這回事情嗎。,孟子說是,是有這回事情。

,陳賈就說了,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這樣看起來,周公知道管叔他將來會反叛周家,周公還派他去監殷,他是知道嗎。不知也,孟子答復他,周公派管叔去監殷的時候,周公不知道他後來會畔周,不知道他後來會反叛,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陳賈進一步就問了,這樣說起來,像周公這樣的聖人尚且還有過失嗎。,這是孟子告訴陳賈,周公弟也,周公是做弟弟的人,是弟弟,管叔是哥哥,他們是兄弟關係。而且周公是管叔的弟弟,這樣看起來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你說周公有過,就算他是有過,也是應該的,應當有過。這怎麼說呢,你問周公派管叔去監殷,你問他知道不知道後來管叔會畔周,孟子的意思,他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會派他去呢,孟子的意思是說他們是兄弟關係,周公派管叔去監殷的時候,他信得過他的哥哥,不必要分析管叔將來會不會造反、會反叛。憑兄弟之間的情誼,兄弟之情,周公無需要事先來想像、來研究、來猜測,他的哥哥管叔會不會將來造反,不需要。旣是不需要,他派他去監殷的時候,他就直接派去了,沒想到後來他是畔了。畔了,你說他有過,有過也是應該,就兄弟之間他承受這個過,也是應該承受的。這樣說起來,你說周公有過,周公有過他不是普通的,他是愛護他的哥哥。

進一步孟子再講道理給他聽,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古時候的君子有了過,他就改。今之君子今之君子就是戰國時代,今之君子就是戰國時代那些各國的君主,過則順之,古時候的君子是聖人、是賢人,眞正是聖賢,聖賢你不能說是沒有過,也有過,像孔夫子是大聖人,他自己承認還有過失,周公,你說他有過,不錯,他有過。有過失,沒問題,他可以很快就改,眞正能夠改。今之君子今之君子像戰國時候那些國君,他不但不改,而且乎他自己的過失。古之君子過呢,犯了過就如同天上的日蝕月蝕,民皆見之,人人都看得到,及其更也,他一改過,民皆仰之,就像天上太陽有日蝕有月蝕,短暫時間就過去了,日光月光又恢復了,下面所有的人都景仰他。今之君子豈徒順之,現在各國的君主,犯了過豈止順乎他的過,而且從為之辭,而且找了很多的理由替他的過失來辯護,不但不改過,而且還要找出理由說他的過失是對的,繼續要犯過。找出很多理由,認為這過失不是過失,這樣說起來,現在各國的君主都不會改過的。這樣說給陳賈來聽,就是照應到前面,齊王伐燕,這個過失實在是有過,你拿周公來相比,不能比的。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二十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6: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