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儒學同修,我們現在開始繼續研讀孟子。請各位找出孟子讀本第十四行,開頭這幾句經我先念一下幾句。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於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從這裏開始,滕文公前面有講到的,他來問孟子。為國就是治國,怎麼樣把國家治得好。孟子曰孟子就答復他,民事不可緩也,治國第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民事。民事就是全國民眾的事情,民眾的事情在中國古時候是農業、農業國家。對於農業方面非常重要,不可緩也這個事情很緊要的,在這上面的事情不能夠緩慢。開頭就講民事重要。下面就講怎麼樣的利用時間,不要妨礙農業耕作的事情。孟子舉出詩經裏面的話來說。
詩云,這個詩就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詩經有國風,國風裏面是豳風,豳國的那個風。在豳風裏面有七月,詩的名稱叫七月,七八月那個七月,在那裏面有這兩句話。晝爾於茅,宵爾索绹,晝是白天,爾當你字講,白天你就到外面去采那個茅草,茅草采回來以後,宵爾索绹,就在晚間,你利用晚間的時間,就用那個茅草把它編織起來,編得像索,繩索那一類編織的東西。編織起來做什麼用處呢,亟其乘屋,就在這個時候,看看這個房屋有沒有需要修補。如果房屋屋頂有一些損壞了,需要補的話,你就要用這個平常晚上所編織的這些茅草繩索,把房屋修補修補,這樣的話你在平常住的房屋都做好了、補好了。其始播百穀,到了春天需要耕種的時候,播百穀,播種各種農業上的這種播種,這個可以,因為你要做的事情,平常都做好了,這個時候要開始播種了,你就有充分的時間來播種。這就是說你治國,民間農民的這些事情,你要指導他要利用各種時間,平常要做的事情就要做好,到了耕種的時候,就要從事耕種,不受其他的事情妨礙。這個說完了以後,把詩經裏面的話舉出來以後,孟子就說了民之為道也,民之為道就是你治國要注重國民,你要治理管理他教育他,你要懂得治民之道,一般民就是民眾有恆產者,有恆心。這些國民他們有恆產,比如說,像有土地可以耕種,維持自己的家庭的生活,這是有恆產。有這恆產他才有恆心,這個恒心是什麼呢,他就可以從事他這個農業生產,他的心就放在這方上面,沒有其他的、想到別的事情方面。他的心就放在這個農產上面。
無恆產者,無恒心。假使說他沒有恆產,沒有土地可以耕種,也沒有其他的、像工業等等這些事情,可以維持他的生活所需的種種資糧。這就是沒有恆產,他生活問題不能解決了,他就沒有恒心了。沒有恒心這個心就是亂的,這個心一亂的話,放僻邪侈,無不為已。放是放蕩,僻是他心理所想的、所做的事情,都是乖張的,邪是邪惡的事情,侈是那些邪惡事情儘量去做,自己毫無限制的。換句話說沒有恆產也沒有恒心,這個時候他什麼壞事都可以做的,就是無不為已了,無所不為了。
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等到這些沒有恆產沒有恒心的人,什麼事情、惡事情都會做,等到他們做那些惡事情的時候,然後從而刑之。陷乎罪,陷乎罪就是他就陷到做那些罪惡的事情,就是犯了罪了。犯罪之後,國家就用刑法來懲罰他,從而刑之。刑之就是用刑法來處分他。
是罔民也,是就指的叫民眾沒有恆產沒有恒心,放僻邪侈犯罪,然後判他罪,這個就是罔民。罔是什麼呢,罔比如說網羅,在古時候水族裏撈魚要用漁網,在陸地上捕捉那些野獸,也是用罔。一個國家這樣的話,讓民眾犯罪然後處分他,就等於你國家設立這些罔,把那些民眾、把他網羅起來,讓他來犯罪,受刑罰,這叫罔民。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焉當何字講,何有仁人在位,一個仁人在位的話,仁人就是有仁德的人,在位就是做國君,一個有仁德的國君,那裏能夠罔民呢,把國民當做水裏的魚、陸地上野獸,把他網羅來,吃他們,一個明君那裏能夠這麼做。像這樣罔民而可為也,怎麼可以這麼做呢。不會呀,一個仁君的話,那裏肯這麼做啊。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所以一個賢能的國君必須恭儉,自己莊重節儉,而且要禮下,拿應有的禮節來待他的臣子。取於民有制,取於民比如說國家向民眾收取田賦、稅這些事情,有制應該有一個制度。
古時候陽虎,春秋時代,那個時候陽虎是魯國季氏家裏的家臣,這個人不大好,雖然這個人不好,可是他說的這兩句話值得採取。所以孟子就舉出陽虎說的,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說一個人為富他心理想著要發財,要使自己能夠富有起來,他就不至於做那些仁德的事情。為什麼呢,富與仁這兩者是相反的,富是把人家的錢財,想辦法把它聚斂起來、把它爭奪過來。仁是什麼呢,仁是要把自己的財物拿出來救濟他人。所以要是一個為富的人,他是想自己成為富足、想發財的人,他就不肯做這些有仁德的事情。為仁不富矣,學仁想做一個仁人,他就不注重怎麼樣的來增加自己的財富,因為他想學這個仁道,處處就是來幫助人家、救濟人家,有能力就用自己能力、力量來幫助人家,有錢財就拿這個錢財來幫助人家。所以他的心不在財富上面。
所以富與仁這兩者有衝突的。這兩句話是陽虎說的。所以孟子不以人廢言,陽虎的人雖然不好,這兩句話是很好。因此在這裏說出來,講給滕文公聽。那就是說做個國君要實行仁政,實行仁政國家就不要向國民例如說收田賦、收稅金,不要收很多。實行仁政就是為民眾來做事情,一個明君他自己的國庫裏面,不要儲存很多的錢財,他知道把這個錢財儲在民間,讓民間都能富足起來,這個國家有需要的時候,民眾就是踴躍的送給國君,這個明君都知道這個道理。孟子講這兩句話,拿陽虎這兩句話,希望滕文公做個仁君、實行仁政,自己不要多聚斂民間的財產。再講到國家當然自古到那個時候,國庫裏也需要有些錢財,這個當然要向民間收取田賦等等,所以下面就講三代、夏商周三代怎麼樣的來收取民間的租稅、田賦等等。
先說夏朝夏後氏,後是君主,夏朝的君主五十而貢,所謂五十而貢是什麼呢,就是民眾他領到國家的田、種的農田,比如說他領到國家五十畝的農田,貢是什麼呢,貢是上、上稅,上這個田賦。上田賦是根據趙岐的注解,民眾耕種五十畝的田,要納五畝的田裏所收穫的,相等五畝的收穫的,這一個叫做賦稅,上給政府。這叫貢。貢就是拿去給政府,這是夏後氏。殷人七十而助,夏朝後來是殷朝,殷朝七十而助,七十而助就是說民眾耕作國家所給他的七十畝田,七十畝田他實行助法。助法是什麼呢,中間有一部分是公家的田,其餘的農民除了耕作自己私有的田以外,大家合起來共同來幫助耕種公家這個田,這叫助。周人百畝而徹,到了周朝,一個農夫之家他受了國家給他一百畝的農田,一百畝的農田他用徹法。徹是什麼呢,也就是把農產品、出產的東西,來繳送給國家,百畝而徹。從夏朝殷朝到周朝,向民間所收的這個田賦,名稱不同,夏後氏叫貢,殷人叫助,周家是叫徹。但是就孟子來講,孟子的看法其實皆什一也,講究實際三代的名稱雖然不同,實際所收取民間的田賦都是十分之一。
再解釋徹者徹也,助者藉也,徹呢,徹是向一個人他收取那些東西,徹是收,比如說收田賦這是徹。助呢是藉,藉是當借字講,借助人家的力量來幫助,是這個意思。這個助法,所謂助法就是個井田法、井田制度,這後面再講。下面是孟子舉出有個人他批評、講三代所實行的這個貢法助法與徹法,龍子。龍子是古代的一個賢人,聖賢的賢,古代的賢人。龍子曰,這位古代賢人說了,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治地是由國家來管理土地,管理土地包括怎麼樣的指導農民耕種、如何向農民收取田賦,田賦包括這些稅這一類的。這叫治地,這個指的就是三代以來三種制度,一是貢一是助一是徹。龍子的看法治地是國家管理農民所耕的這個農地,莫善於助,莫善就是沒有比助更好的,換句話說助的方法是最好。莫不善於貢,貢不好,這種不好是最不好,沒有其他的方法比這個更不好,所以莫不善於貢,貢是最不好的一種制度。為什麼這個制度不好呢,所謂不好對於農民講是不利的。這怎麼說呢,下面說了,貢者,挍數歲之中以為常,貢的辦法就是要把農民耕作收穫的糧食,農民的糧食叫農民繳到政府裏面來,貢到、貢就是送到、貢獻給政府,送到政府裏面來。
這個貢法它是采的什麼辦法呢,挍是比較,數歲之中以為常,比較幾年的、農民在這幾年之中,或者拿三年或者拿五年,就算五年吧,拿這個五年來一比較,拿五年一比較的話,這五年之中有的收成很好很豐盛,有的收成不好。這個貢法就是確定一個辦法,把這個五年每一年收多少,他把它比較之後,採取一個折衷的辦法,平均起來採取一個中,中、折衷的辦法,就以這個折衷的辦法,然後每一年向農民收取農作物。這個辦法在龍子看起來不好,為什麼不好呢,你這樣拿五年的比較之後採取中間的、中等的一個數目,來收取民間農作物的收成。但是問題來了,怎麼呢,樂歲,樂歲就是這一年收成很豐,是個豐年,豐年大家農民就很樂,收成很多。這個時候樂是樂,粒米狼戾,收的這個米、這些糧食,狼戾是什麼呢,狼戾就是狼藉,把這個糧食堆在那裏,堆得很多。像這種情形,國家在農民豐年的時候,你可以向農民多收一點,多收一點稻穀,不為虐,這個對農民講不算是虐待他們,他有這麼多麼。有這麼多,你多收一些,農民是可以供給的,不為虐。
可是呢,你按照那個貢的辦法不問年豐年荒,凶年沒有,你還是豐年你寡收、寡取之,農民你可以向他多收,但是你按照確定好的那一個數目,你收得少。凶年,如果這一年收成不好這叫凶年,糞其田而不足,糞其田就在這個凶年的時候,比如說遇到旱災或者遇到大水災,還有其他種種想不到的那些災害,就變成凶年了。糞其田那個農人就算用種種的方法來耕種,糞田,糞是什麼呢,古時候把田裏面的野草讓它腐爛了作為肥料,等於現在所講的有機的肥料,糞其田就表示農民雖然用種種耕作的方法施肥,但是遇到凶年收成沒有,雖然耕作得用盡了心思、用盡了方法,而還不足,糧食還不足。到這個時候,這一年糧食不足的時候,國家應該體諒民間的疾苦,應該少收。
可是呢則必取盈焉,取盈焉,這個盈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挍數歲之中以為常,他必得按照數歲之中平均的那個數目字,應該按照平均的這個每一年該繳那麼多的糧食,豐年他不多收凶年他也不少收,他必定按照那個硬梆梆的、那個確定的中數,來向民間收。這是遇到凶年的時候,一般農民自己吃的糧食自給都不夠了,那你國家還是按照定出的那個平均數目字,還要盈起來、繳足了那個數目,你不是叫那些民眾為難嗎。所以孟子就說了,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為民父母,就是講國君,國君你治國,你要愛護國民,你要把民眾看作自己的兒女,民眾看你國君就如同他的父母,所以說你國君是民眾的父母。你作為民眾父母的國君,你這樣用貢法來收民間的田賦,收民間的糧食,使得民眾盻盻然,盻盻是用眼睛、很憤怒的眼睛對著國君,將終歲勤動,民眾都拿憤怒的眼睛看這個國君,認為國君叫他們終年辛辛苦苦的勞動。
這樣勞動的結果,不得以養其父母,所收穫的糧食不足以養活自己的父母,不足養活自己的父母,自己家裏的糧食就不夠吃了,你國君還要讓他按照你所需要收取的那個糧食的數額取盈焉,滿足你所需要的數目,這個民眾只好稱貸而益之,向別人家裏貸了、借貸了。借來之後來益之,益之就是前面講的,你取盈,取盈是符合你那個貢的制度,滿了你的那個數額。這一稱貸的時候,那他自己就沒得吃了,使老稚轉乎溝壑,老年人幼年的小孩子沒得吃啊,轉乎溝壑病的病死的死輾轉在那個溝壑之中,這麼淒慘的一種狀況。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惡是當何字講。這樣的時候,你何能成為民眾的父母。把上面這個道理以及龍子所講的這個貢法不好,希望滕文公不要實行貢法,要實行助法或者徹法。助法徹法是如何後面再講,在這裏只講一個原則。講這個完了以後,下面再補上一句,夫世祿滕固行之矣,世祿是什麼呢,根據趙岐的注解,古時候這個世祿的制度,諸侯、就是國君,以及卿大夫、國君朝廷裏面大臣,還有士、士就是一般的官員有功德的,他們這些有功德的,再把這個世祿、由國君賜給他們同族的人,使得他們都有功,他的後代比如說大夫把這個世祿交給他的兒子,兒子交給他的孫子,這些大夫他本人做官,他兒子沒有做官的時候也有世祿,可以食父親的祿。這個制度很好、很厚道,你們滕已經有行之了,這就不必說了,孟子在這裏講希望滕文公把前面那些制度好好的來實行。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三十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