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同修我們繼續研讀孟子,上一節講到夫世祿滕固行之矣,現在就從這裏開始。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從這開始。孟子又舉出詩經裏面兩句詩來跟滕文公說。這個詩指的詩經裏面小雅那裏有一篇詩叫做大田,大小的大,田是農人種田的那個田。在大田的那一篇詩裏面,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說那個時候的一般民眾,希望天上這個雨先下在公田裏面,就表示那時候民眾愛護國家。先下在公田裏面,然後這個雨再下在私人的私田裏面。
這個兩句詩,這兩句詩孟子舉出來以後就說了,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前面講周家實行的是徹法,孟子舉出詩經裏面講有公田有私田,從詩那兩句話裏面就知道,周家為什麼公田呢,只有助法才是有公田有私田。因此由此觀之由詩經裏面這兩句詩文來看,雖然周家他實行的徹法也有助法,所以雖周亦助也,亦助也是不完全是助法,它有徹法也有助法,兩種的制度都有。所謂助法是實行井田制,因為有井田制它才有公田有私田,井田制是什麼呢,它把農田劃分九等分,九等分那個地方劃化成九塊,就像寫一個井字。井字就是中間一塊,四周一共有八個地區、八塊田,合起來九塊,在當中的那叫公田,四周的那個八分田,每一分是一家農民所耕作的那是私田。因此助法才有公田。什麼叫助法呢,八家農人各人耕作自己的私田,除了耕作自己私田以外,八家農民他們合起來的力量共同來耕種公家的田。公家的田收穫的全部歸國家所有,這叫助法。助就是借助八家農夫的人力,共同耕作這公田,以這公田收穫的糧食,算是向國家繳田賦。所以在這裏講只有助法才有公田,旣是有公田,那周家也有助法。周家一方面有徹法有助法,徹法就是向農民收取田賦。助法呢,就是以公田的糧食歸公家所有。
這就是兩種制度。下面孟子又舉出了,舉出什麼呢,你治國、治理國家當然民以食為天,一般國民吃飯是最重要的。所以糧食問題、民生問題就是非常重要。除了糧食問題,你國君治國需要注重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幾乎跟民生問題同等的,那就是教育。古時候做國君的有兩種重大的事情,一個是養民一個是教民,養民就是前面講的那個治地,怎麼樣的制定這些貢法徹法助法這些制度,使得農民這些民生問題能夠獲得解決。下面就講教育問題,就是教民,養民教民。下面就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設是設立,設立庠序學校來教之,教之是什麼,就是教民眾。漢儒趙岐的注解,他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就教民眾學習禮儀教化,讓他們都知道這一些做人之道。
庠序學校是什麼狀況,下面就繼續解釋。庠者養也,庠是在全國各地方都設立這個庠,養這個國家那些老者們。比如說在國家朝廷裏做臣子的,卿大夫等等以至於士,到了年老退休了,國家要設立這個庠養這些老年人。校者教也,校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學校,是教。教什麼呢,教禮義,學習這個禮、學習這個義。義就是教人家學一些要有正義,非正義的事情不可以做,禮義。
序者射也,序是教國民學射。為什麼講射呢,拿這個射做代表。我們現在有運動,運動大會各種比賽,其中也有射擊,古時候射擊也是運動比賽的一種,拿這個做代表。古時候有射擊比賽的時候,它有一定的禮,在論語裏面講得很清楚,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在舉行射擊比賽的時候,不在乎你射得中或是不中,就看你參加比賽的人,從開始到比賽完了,每一個程式都要合乎禮,所以借著學射也就是教人家學禮。所以序者射也。
這個庠序校三代設立的名稱不同,夏曰校,夏朝叫校。殷朝叫序。周朝叫庠。還有學,學校還有學,學則三代共之,雖然這個庠序校三代的名稱不同,但是這個學無論是那一朝代學是共同的、共之,都要有學,這個學是指的無論在庠也好在序也好在校也好,都要教一般國民學習。學習什麼呢,皆所以明人倫也,都教國民學習人倫,倫是倫理、倫常。人與人之間拿五種倫常可以全部都包含起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種對待關係把全國所有的人都包含在內。學習這個人倫的教育,使每個人都懂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學習人倫之道,所以明人倫也。
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你國家辦的學校,教所有的學校把這個人倫的教育教得很明白,做國君的也帶著這麼做、這麼學習,小民就親於下,一般國民彼此是都很親。親是說不管全國是那一地方的人,看起來如同家裏親人一樣,相親相愛,小民親於下。那些國民對待國君,就拿國君當作自己父母親一樣。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你這樣做,有王者起,假如將來有王者,這個王者他要學三代、夏商周三代的這些王者、那些聖人在位的那些王者,後來的如果那個國君,他要想行王道,這個王者起,他必然要來取法,你在這裏照著這樣行、實行,把這農田治得好,把這個教育辦好了,特別教國民學習人倫。後來王者起來的時候,一定向你來效法、取法,取法向你來學。
是為王者師也,那你就是做王者的老師。後面再舉出詩經裏面,詩云,這個詩是大雅裏面的文王、文王篇裏面所講的。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周家是得了天下,在未得天下之前那個周家它是一個小國家,在文王那個時候,武王還沒有伐紂,文王在西邊是個小國的諸侯。這個小國的諸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周家始祖就是後稷,後稷就是教人耕種、教民稼穡,培養道德,從後稷那樣開始培養,培養到文王這個時候,周家有這個諸侯、有這個國家,他這個道德很厚,這算是舊邦,從後稷到文王這麼長遠的時間,這個諸侯的邦是舊邦。所以周雖是舊邦,但是其命惟新,到了文王的時候,他接受天命了。天叫他來要有天下,叫他來治理天下,天賜給他新的命令,這個命令是新的。
文王那個時候雖然還是殷紂王那個時代,但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殷紂王的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諸侯,這個時候都來向文王來學習,他的心都是歸向於文王,所以他的天命是新的天命給文王。後來到武王的時候伐紂一舉就成功了,所以詩讚美文王有這兩句詩,所以文王之謂也,這是講文王有新的天命。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滕國雖然很小,也是古老的國家,子是指的滕文公,孟子告訴滕文公說,你能夠力行,你要是努力的照我所講的這個治國之道來實行的話,亦以新子之國,你的國家也像文王那樣,你國家也惟新了。這是孟子告訴滕文公的,一個是講農業方面,一個是講教育方面,兩大重點,治國最重要就是兩大重點,而在教育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教人家學習五倫之道。
後面使畢戰問井地,滕文公問為國孟子這樣答復他之後,過一個時候滕文公就準備照孟子所講的這麼實行。實行的話,那個井田制度前面講了,治地莫善於助,滕文公就準備要實行井田制,那麼實行井田制詳細的情形他不了解,因為在戰國時候很多國君都不實行這個制度了,不實行這個制度,他那些國君都向民間收取很多很多的田賦,不按制度來把民間的財富聚斂起來,所以這個時候井田制度滕文公也不了解,他就派畢戰來問井地,到這個時候再來問孟子。畢戰是滕文公的臣子,他準備叫畢戰幫他來實行井田制,因此就叫畢戰來問孟子。
孟子曰孟子就對畢戰說了,子之君將行仁政,子指的畢戰,你的君主、就是滕文公將要行仁政了,實行仁政了,選擇而使子,他選擇誰來實行仁政呢,就是選擇你,選擇你,讓你來、使你來,使子就是派你,派你來實行仁政。子必勉之你好好的來幫他實行仁政。下面孟子就說了夫仁政必自經界始,講到實行仁政,孟子就告訴畢戰說了必自經界始,經界始就是從那開始呢,就是土地重劃,就把井田制這個井田這個田它這個界線劃分得很清楚,經界就是把這土地劃得一塊一塊的,劃得方方正正的,界線很清楚,這個經界從這開始做。如果是經界不正的話,你要實行井田制,經界如果不把它劃得很好、很清楚的話,不正,不正是什麼呢,你要想實行井田制,井田制有八分農田加上公田一共九分,九分這個田面積一定是相等的,彼此是平等的這個面積,這叫正。假使經界不正,井田的面積這一家多那一家的田就少,這就不正了。
經界不正井地就不鈞,這個鈞金字邊跟土字邊是一個字一樣的,就是平均,經界不正的話,土地就不會平均,不會平均穀祿也是不平,穀祿就是,井田面積不均的話,如果按照井田這個農地,制定收取稻穀這一類的做為俸祿,古時候政府裏面做官的,卿大夫等等這些以至於士,他的俸祿是什麼呢,用這個糧食計算。你這個井地不鈞,計算出來要收取穀物做俸祿的話,也就是不平了,你想那家農家他的田面積大,你向他收這麼多,那個面積小也向他那麼收,這就不平等了。所以一定要經界要正、要平均。
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不正的話是誰不正呢,那些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慢是亂了,什麼叫亂呢,就是經界不正就亂了。那些暴君不顧民間是好是不好,民間的疾苦暴君他一概不管。汙吏是暴君所用的臣子、貪污的那個官吏,他這些暴君汙吏必然是經界不正,慢了經界,這一個孟子告訴畢戰不要學那些暴君汙吏,要學仁政學明君。仁政是什麼呢,前面講的必自經界始。
仁政要實行井田制,經界旣正,你回去告訴文公經界一定要正,經界旣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經界一正比如說八分田地,八分田的話公田也好私人的八分田也好,加上公家的一分也好九分都是平均的,你劃分得很公正。然後制定俸祿,因為這個時候如果要實行井田制,還有不能實行井田制那些畸零的地區,也要按照這個制度來計算俸祿,所以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你井田劃分得很清楚,按照井田平均的那個農田的面積,計算收取多少的穀祿,也一定有一個正當的制度,這是可坐而定也,你可以立刻就能夠把治國這個制地實行得很好,能夠定得下來,安邦定國了,坐而定,也就是垂拱而治的意思。
夫滕壤地褊小,孟子說了滕國,壤地是國土面積很褊小,褊小很狹小,雖然狹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將為君子你這小國有國君有朝廷,國君朝廷這都是君子,君子那是治國的。你治國要有民眾,民眾就是不在朝廷,鄉下都是叫野人,有野人有鄉下一般國民,你這個滕國雖然小,你有國君有臣子有民眾,跟大國一樣的有君臣民眾。無君子莫治野人,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沒有君子就是沒有君臣、沒有政府,沒有政府這些國民就亂了,沒有政府來治他,無政府民眾就亂了,沒人來治這個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沒有野人的話,沒有國民的話,你這個朝廷君主臣子你治理誰呀。現在你有國民,有國民你有君臣這個君子,你付出勞力、你治國,民眾就以他們種的這個田收成的糧食,來奉養你們,這是互相的關係,相輔相成。講這個道理是說、就是告訴滕文公這一條很重要。我們今日之下講民主時代,民主時代特別要懂得這個道理,你不能說我是一個民主國、無論是大國是小國,就拿美國來講是全世界最強的國家,最強的國家美國的大總統,比如說我是大總統高高在上,你高高在上你要知道,沒有全國、美國的人,你這總統你做誰的總統,你是做你美國所有人民的總統,你要好好愛護你全國的人民。
無論在民主那一個國家都要有這種的觀念,這才是實質的民主,沒有這個觀念,雖然是民主,名義上是民主實際上他連君主還不如。孟子那個時候是君主制度,孟子有這個想法,這個想法比現在那些民主國家還要好,他就講究實際的道理。講完這個以後,孟子就說請野九一而助,你要對於那些劃分的野外的農民實行井田制,九一而助九分田地中間一分是公田,四周八分農田的農民,先要幫助、共同的力量幫助耕作公田,公田收穫的糧食全部歸國家,其餘的私田,農民他們自己收取多少都是自己歸自己,就是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國中就是在城市裏面,城市裏面不能實行井田,國中裏面他們也有土地,種種畸零的土地,畸零的土地就貢,貢那個時候在戰國時代,春秋時代就是如此,他收的貢二十取一,收的租稅很多,收的田賦很多。孟子在這個時候就比照、希望滕文公比照井田這個制度,減輕在城市裏面那個田賦,自賦自行比照這個什一來給國家。
卿以下必有圭田,卿大夫以下以至於士人、做一般官員,都有圭田,圭田是什麼呢,這個田給他們,讓他的子孫可以有這個田做祭祀用的,祭祀他的祖先。圭田有五十畝,還有餘夫,接受圭田的人,他家裏如果人口還多,還有多餘的力量可以耕作的話,還可以增加他二十五畝,這是對待卿大夫以下在朝廷裏做官的人一個很厚道的,讓他能夠守著祭祀,有祭祀的田給他。這樣之後死徙無出鄉,死是父母死了料理喪事、喪葬這些事情,徙就是有徙居、遷居,有的要遷居這裏,有的要遷居那裏,但是無論是死葬、父之喪死葬,自己要遷居,都是無出鄉,都是離不開本鄉,不會太遠,死葬也是在本鄉本土,就是要換換房屋換換居住地方,也是在本鄉本土無出鄉。都在本鄉本土的話,鄉田同井都在這個鄉下共同在這一個井田制度之下,出入相友大家出入互相有幫助的、互相友愛。
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就像一家人一樣,則百姓親睦全國的老百姓都是看起來就像一家人那樣親近,一團和氣、和睦。井是什麼呢,方裏而井,四四方方的這一個裏而劃分為井田。井這個井有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八家農人他每一家有一個私有田地,各有一百畝,都私人耕作他的私田一百畝。同養公田八家農人共同的力量來耕作在中間的一分公田。公事畢,怎麼樣來耕作,先耕作這個公田,比如說插秧除草,在這之前要播種,這些事情先辦公田的事情,公田事情辦好了,比如說公田播種播好了以後,個人才替自己私田來播種,所以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野人還有國中什一而自己去自賦,規定得清清楚楚,各有分別。此其大略也,這是講一個大略。若夫潤澤之,如果潤澤你國君還要對待國民有更好的恩惠,潤澤就把恩惠給國民,則在君與子矣,就看你滕文公以及畢戰你們兩位怎麼做了,你要想給全國民眾有更多的恩惠,那就更好,就看你們自己怎麼做去了。這一篇最重要的實行仁政一個是井田制,一個是教導國民都要學這個五倫之道,一個是養民一個是教民,這是治國的一個根本原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三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