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三十三集

各位儒學同修們,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現在請各位找到孟子讀本第十六頁,從第九行開始,第九行下面、最下面兩個字開始。我們先把經文念幾句,各位對照來看。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我們現在就看經文一句一句的來研讀。在孟子那個時候學術思想很複雜,有各家的學說、百家爭鳴的這個時候,所以孟子他看見那些各家學術思想,不正確的很多。像我們現在研究的許行,他就是學神農之言的。所謂神農之言他是主張國君同時治國,也同時要跟農民一樣自己來種田,就是君主與民眾同時要耕作農田,他是這麼一個學術思想。這種思想就孟子說起來這是行不通的,而且這是與分工來講違背這個原則。尤其我們現在每一種學術都是專業,如果說是一律的、不論你那一行業都要從事農田耕作的話,這是誰也辦不到。所以這一章經孟子就破除那種不正確的學術思想。

有為神農之言者,有一個人他學的,就是學而且照那樣做,學神農之言神農在中國古代歷史來說的話,他是三皇五帝中這個五帝之一,五帝有好幾種的講法,我們採用一種的說法,這個五帝指的就是伏羲氏神農氏軒轅黃帝堯舜,一共五位這叫古時候五帝。最早是三皇,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那個太遙遠了,有記載的就是從伏羲氏,伏羲氏那時候還沒有文字,伏羲氏平常是畫的卦,畫卦由卦來把他的學術傳下來,所以這個神農是五帝之中一位帝王。我們顧名思義神農他是一個農業專家,就神農本人來講,他教民眾來耕作農業,這是有功德、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到後來像許行他主張不問是天子是諸侯,凡是在政治上的人,都要一方面辦政治,一方面來耕作農田。這個也許是他假託了神農而後來發明他自己的學術,由這看起來他的學術是不健全的,而且是邪知邪見。瞭解這個之後,我們就看了。他研究神農之言的人,就有這麼一個人,這個誰呢,許行,姓他的名字叫

自楚之滕國,當到字講,到國來,滕國是中原地帶。楚國那是在南方,在偏遠的地方。他從楚國到了滕國來,他踵門而告文公曰踵門就是親自跑到滕文公的門前,然後就稟告文公,這文公就是滕文公。他就文公說了,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遠方之人,就是許行稱呼他自己,他是從遠方來的這個人,我從遠方來的。我聽說、就是我聽人家說,指的就是文公,聽說文公你在實行仁政,旣是行仁政,我就願意到你這裏來,來幹什麼呢,他說願受一廛而為氓,我願意在這裏接受你給我一廛一廛就是給我一個住的地方,給我一棟房屋讓我住下來,住下來而為氓,願意在你治理之下做為你的一個國民,是一個民眾,這個民眾左邊加一個亡字,表示他不是本國而是從外國來的。

外國來的他仰慕你實行仁政,他願意做為你這個國家外來的一個民眾,所以願受一廛而為氓,意思就是說希望文公給他安置在一個住的地方,讓他在這裏做一個滕國的國民。文公與之處,文公就給他一個居住的地方。其徒數十人,許行不是他本人自己、不僅僅他一個人,他還帶著他的徒弟,有幾十個人,皆衣褐衣褐當穿字講,穿的那個是很麤的布織的衣服。捆屨織席以為食,自己穿的很麤的衣服,然後他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捆屨捆屨就是織鞋子、做那個鞋子,還有呢織席,還有編織那個席子,席子做什麼用的呢,我們現在坐的時候有椅子有凳子,古時候沒有椅子也沒有凳子,他是席地而坐鋪一張席子坐在地上,那就是座位了。所以他編席子算是他的一個職業。以為食他做鞋子,捆屨屨是鞋子,做鞋子編織席子把這個賣出去交換來自己的糧食以為食。這是講許行他帶著他的徒弟幾十個人來,現在安居在滕國。

下面另外又有兩個人,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陳良就是陳良的學生,他的學生也是姓叫做陳相。還有陳相和他的弟弟陳。這兩位負耒耜而自宋之滕,他這兄弟兩人從宋國到滕國來,而且還著是背著,背著這個耒耜是耕田用的農具,像犂還有平土用的耜,這是農具。背著這個農具,他是一個宋國人,從宋國到了滕國來,來了之後也就跟滕文公說了。這時陳相去了,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我聽說文公你,這個指的文公。你在這裏行聖人之政,你實行聖人之政行聖人之政就是實行仁政。你旣是行聖人之政了,是亦聖人也,你就是聖人了,我願意為聖人氓,我願意從我宋國來到這裏,願意做你聖人這個國度裏的一個國民。由這兩段看起來滕文公這個國家,有兩批人來了。第一批是許行從楚國來,第二批就是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兩位從宋國來。

先把這兩派人到了滕國敘述的事情講過之後,下面孟子就記載、就說了,陳相見許行而大悅陳相他來到滕國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要跟許行來學,他一許行而大悅是喜悅,就是非常的喜悅。盡棄其學而學焉盡棄其學是放棄了,放棄其學,這個原來在開始講陳良之徒,他原來跟陳良學的學術。他見了許行之後,就把他跟陳良學的那些學術,全部把它拋棄掉了、不要了,而學焉,下面而學焉什麼呢,就學許行了,跟許行來學了。這兩批人合而為一,都是變成許行的學神農之言的人了。再到第三段就講了,算是第四段了。陳相見孟子,這時候陳相跑過來、跑到孟子這邊來見了孟子。道許行之言曰道許行他就說許行,他原來見了許行,那許行跟他談話,他就把許行跟他講的話,這個時候道許行之言,他把許行跟他講的話來跟孟子講。跟孟子講的許行之言是什麼呢,下面是許行之言了,滕君則誠賢君也,滕文公、滕君指的就是滕文公了,則誠賢君也,他實在是一個賢君。

雖然,然而這個語氣一轉,未聞道也,他雖是個賢君,但是可惜他沒有、沒有學這個道,這個道許行所講的,滕文公沒有學道、未聞道,這個就指的許行所講的神農之言、也就是神農之道,這是許行跟陳相所講的。可惜滕文公他雖然是賢君,但是他沒有學神農之道,很可惜。為什麼可惜呢,賢者與民並耕而食,一個賢者比如說滕文公的話,他是賢君,賢君在許行的看法,應該與民並耕而食並耕是什麼呢,民眾是耕作農田,滕文公他是治國、把滕國要治理的,一方面要治理滕國,一方面也要耕作農田,這叫並耕。他要與民並耕而食而食就是他自己用自己的勞力,耕種田地所收穫的糧食,來供自己的所需飲食。除了自己耕作並耕而食以外,同時還要怎麼呢,饔飧而治饔飧而治是治理國家,饔飧是煮飯,做早餐的叫做,做晚餐的叫做。做早餐也好晚餐也好,滕文公應該都要自己做,親自下廚自己做。做好了吃了以後,早餐吃了以後,他去上朝來治國、辦理國家的事情。上朝完了以後,晚上回來也要自己做晚餐,這叫做饔飧而治

一方面自己做飲食一方面來治國,這是許行認為滕文公應該如此。下面許行認為滕文公沒有做到,感覺可惜的事情。今也許行所見到的,見到什麼呢,滕有倉廩府庫,滕國滕文公有倉廩府庫倉廩就是儲藏糧食用的一個地方。府庫就是滕文公國君用府庫來收藏種種的財物。倉廩專門是儲存糧食,府庫是各種財物。滕文公有倉廩府庫,證明倉廩這些糧食不是滕文公自己耕作的,而是向他的國民收來的,所以這樣看起來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厲民是擾,擾害了農民、侵害了農民,為什麼侵害農民呢,他所需要吃的糧食不自己耕作,而向農民那裏收來,這就是侵害了農民,那叫厲民厲民而以自養,把農民所種的糧食拿來供給自己生活,惡得賢當何字講,惡不讀ㄜˋ惡得賢這個怎麼稱得上是賢君。先開始說他是一個賢君,然後看他沒有與民並耕,也沒有自己早晚親自做飲食,所以這樣看起來,他稱不上是一個賢君了。

這一番話是許行跟陳相講的,現在陳相見了孟子,把上面這話就跟孟子講,所以前面講道許行之言就是說,把許行之言向孟子說。孟子曰孟子一聽陳相把許行講的一番話講給他聽以後,孟子就說了,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許子指的就是許行,孟子就先問陳相,問陳相你說許行他說文公沒有自己去耕作農田,孟子就說我問你,問什麼呢,許行他必定自己種粟,然後自己把自己種的糧食拿來作為飲食自己吃嗎。,這是陳相答復孟子的話,是的。孟子又問了,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許子一定是要自己織布,然後才有衣服穿。。陳相就說沒有,他自己沒有織布。沒有織布,許子衣褐,這個是一種很麤的一種編織起來的衣服。再問,孟子再問,許子冠乎,許子有沒有戴帽子呢,古人不管任何人都要戴帽子,那時候都是有這個禮節的。,陳相就說他要戴帽子,曰奚冠,孟子又問戴的是什麼樣的帽子,曰冠素,這個當中這幾個字,我們讀了這個文就知道了,那個曰是陳相說的,那個曰是孟子說的,不必指明是誰,但是一看就知道,曰冠就是陳相講的,曰奚冠當何字講戴什麼,這是問話是孟子講的。下面是冠素又是陳相答復的,冠素就是,是樸素的,沒有加任何裝飾的,這叫冠素

下面這個又是孟子說的了,自織之與,這個冠是他己編的嗎,,這個曰否又是陳相答復的。不是自己編織的是什麼呢,以粟易之當用字講,用這個糧食易之易之交易,用糧食跟人家換取來的,換到了這個帽子來的。曰許子奚為不自織,這個又是孟子說了,那個許行奚為奚為當何字講,何為,這是倒裝句法,就是為何的意思,他為何不自己來編織這個帽子呢。曰害於耕,它是妨害耕田,他要自己編織帽子或者編織穿的衣服,這就妨害耕田了。下面孟子又問了,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他用釜甑是鐵做的,那個鍋、煮飯用的鍋叫是陶器做的,用泥土做的那個陶,陶器的。是炊。意思就是說用來煮飯嗎,煮飯炒菜這種或者是用或者是用這個字比如說上面有鍋有,下面有火在下面燒,這就是的意思,。好懂的話就是煮飯,它是當動詞用、來煮的意思。再說耕田,耕田以鐵耕乎就是前面講的耒耜,就是農人用的犂,犂前面那個是用鐵做的,耜那很多齒也是用鐵做的,所以他用鐵來耕嗎,,許子當然要煮飯炒菜,要用,耕田當然要用這個犂耜,這都是用鐵。自為之與,下面不必加曰字就知道是孟子說的。

孟子就問這個釜甑耕田用的鐵器,是許子自己製造的嗎,曰否,陳相就答復了,不是的。以粟易之,這些釜甑鐵等等也是許子用他所種的糧食交換來,以粟易之。下面又是孟子問的,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許子用他所種的糧食來交換這個械器械器就是我們現在講器械,是種種用具,器械這兩個字就是各種日常用的、種種家裏用的各種用具,我們現在就是家庭用的家電等等這些。那個時候沒有家電是這些械器。這械器指的就是釜甑耕田這些犂、這些東西。許子用他種的糧食來交換這個械器,不算來厲陶冶是陶器,指的那個甑。就是冶金、金屬品,金屬品那個鐵器,那個鐵你要看過鐵匠你就知道,他在爐裏面把它燒紅了,那個鐵軟化了,把它作成什麼樣的工具都可以的,這叫陶冶就是做陶器的人,就是做種種鐵器的一個人。

許子用這個糧食從陶工那裏換來陶器,從冶工那裏換來鐵器,你這個是用糧食換來的,不算厲陶冶呀,你沒有侵害陶冶呀。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陶工冶工他們也是用器械跟你或者是跟農人換糧食,陶冶他們把他制的陶器和這個鐵器來跟農民換這個糧食,那這樣算起來也不能算是侵害農民。這就歸結到、照應前面來講許子認為、許行認為滕文公糧食是從農民那裏來的,是侵害了農民,那麼現在講到這裏,你這個許子用粟換器械,器械是陶工做的、冶工做的。陶工冶工他們自己也不種糧食,而是用他們所製作的陶器鐵器來換糧食,他換糧食也不算是侵害了農民。把這個話換成一句問話,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陶冶他拿他的生產品向農民換糧食,他能算得上是侵害農民嗎,這叫陳相一想。滕文公也是,他是治理國家的,他的工作是治國,他向農民收了糧食,這樣說起來,你能說他是侵害農民嗎。所以孟子他的文章、他跟人家說話,眞正說起來辯才無礙。

前面一層一層的問陳相,問到這個時候,他還是用比喻的辦法,歸結到本體,你許行那種見解、批評滕文公是不對的,你那種批評是不對呀。後面就說了,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這兩句話一直念下來,一直念下來這個意思就是說,而且,孟子說了,而且許子為什麼不自己做陶工來生產陶器,為什麼自己不做一個鐵匠來生產鐵器。如果他自己做了陶工做了鐵工,這些陶器鐵器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放在家裏,隨時要用隨時就可以拿來用。事實上他沒有這麼做,所以孟子就說了,他為什麼不自己做陶工做冶工,做了之後舍皆是止,就是家裏一切的用品都是自己做的,都能夠隨時要用隨時就取來,取諸其宮當之於兩個字講,之於是他家裏。旣然是他自己、一切都是自己製作的話,放在家裏、放在他的裏面,他要用的話,當止字講,他要用的時候,只要伸手去取、一取就取來用了。事實上他沒有這麼做,這個陶器鐵器沒有自己做。沒有自己做,他就不能夠要用的時候放在家裏隨時要取來用,不可能的,所以它成為一句問話,問就是說許子為什麼不自己做陶器、自己做鐵器放在家裏,要用的時候,只是拿來用就好,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為什麼他用自己種的糧食跟百工來交易。百工就是後面講的一人所需百工才完備,一個人像許子他自己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一切一切,豈只幾個人供給他,一百個人。一百個人還是舉出一個少數來講,實際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貢獻,比如說我們喝一杯茶,喝杯茶這個茶水水從那來的,這個茶種的茶葉子是從那來的。我們吃的糧食,穿的衣服,到那裏去旅行的話,那個交通工具。娛樂種種的設備,有多少人的貢獻。所以在這裏說許子為什麼,前面所講的不自己製作,他紛紛然那麼麻煩與百工交易,拿他自己種的糧食來換取他所需要的戴帽子、耕田用的種種的工具,這個多麻煩,跟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是感覺害怕的意思,是麻煩的意思。許子為什麼這樣不怕麻煩。這個是陳相答復的,陳相說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百工那些事情,我們現在講百工那太多太多了,古時候百工是農工商,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農人工人商人。細分就是工有各種工業,商也就是行商做賈分類也很多,這就是百工之事百工他們專做的那些事情,就是專業。這些專業固不可耕且為也,他們要做他們專門做的事情。是本來,本來不可以同時又要耕田去,這個沒辦法做的。

耕且為也是耕田,是做他本行的事情,兩者不能兼顧的。下面孟子就說了,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照你這樣說起來,百工不能夠一方面做他的專業,一方面要做農耕,這個不能兼顧、辦不到。那麼治理天下、治國就能夠這麼做嗎,許行責備滕文公,要滕文公一面治國一面要耕田,孟子在這裏講,不但國君,天子也是這樣,治天下以至於國君治國,照許子的看法他們就可以自己耕田,而且可以一方面耕田一方面治天下,你這樣的見解,你讓做天子的、做國君的人,你不是叫他為難嗎。這也顯示許子這是一種偏見。下面再進一步的分析,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大人之事指的是天子諸侯,小人之事一般國民。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一個人生活所需的,百工貢獻的力量才能完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必定要每樁事情都是自己去做然後再用,這是要率領天下人而路是叫天下人都感覺得困難是這樣的道路,或者說是你叫天下人都這麼做,都叫大家好像在路上一樣不得安居。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三十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6: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