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三十五集

 


各位儒學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各位看孟子讀本第十七頁第十三行開始,還是上一次那一章沒有講完,上次那一章很長從十六頁開始一直到十七頁,後面有兩段沒有講完,今天接著我們來研讀了。接著這個經文我先把它念幾句,各位對一下。這在十七頁十三行,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從這開始。這是接著前面有一位學神農的學術,那是農家,孟子那個時候諸子百家很多,那是農家的。許行,姓許叫行,這前面一開始就講到的。他到了滕國來,勸告滕文公來學農學。他的主張是要做國君的人,也要跟一般民眾一樣,自己也要耕田,一方面治理國家辦政治,一方面也要自己耕作供給自己的生活,這是許行。還有呢,一位陳相,陳相是從宋國到了滕國來,那個許行是從楚國到了滕國來,陳相到了滕國跟許行見了面,陳相原來是學儒的,一見到許行也改變了他學習的儒家,改了,跟許行來學習。陳相就到孟子這來,把他這個學術思想來跟孟子講。孟子就用種種的學理跟陳相談,談到最後孟子就說了,就是剛才接上去了。

孟子說了南蠻鴃舌之人南蠻是南方的,就是像楚國,那個許行是從楚國來的,楚國那時候在中國南方,那時都是楚國的土地,那廣大的地區都是楚國的,所以那是南方。南方蠻夷之人,那時候沒有接受中原聖賢的文化,所以是南蠻鴃舌之人是一種鳥,很會叫,這個鳥很兇猛的,叫的聲音人家都感覺很厭惡、很討厭那種,所以後來就把這個用來比喻一個人說話人家厭惡的叫做鴃舌。這個就拿來比喻這個南蠻之人南蠻的楚國那些沒有受過很好文化的人。他說這個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就是反對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南蠻之人他不懂先王之道,他一聽那先王之道就是不以為然,就是了。而子這講的是陳相,倍子之師,陳相他原來是學儒的,學儒他跟誰學呢,是跟陳良學的,他是陳良的學生,陳良是儒家的、學儒,這個時候孟子就說了,你呀違背你的老師,來學神農之學,亦異於曾子矣,對於曾子是非常的、大大的不同。為什麼呢,前面講過孔子去世的時候,他的門弟子像子夏子張子遊他們三位,因為有若好像跟孔夫子很像,他們三位就要準備尊有若為老師,而且要勉強曾子來一同跟他們都尊敬有若為老師,曾子就非常反對、不贊成,曾子說我們的老師是孔夫子、是夫子,夫子就是夫子,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的,這是前面曾子堅持這樣尊師重道,所以在這裏面講,你不像曾子那樣堅持尊師重道,跟曾子比起來差得太遠了,不善變矣。

孟子就說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了,比曾子大大的不相同。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這幾句話是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這兩句是詩經裏面的,詩經小雅有兩句詩,有一篇詩叫做伐木,伐就是砍伐樹木,就是伐木兩個字,那一篇詩。孟子說我曾經聞過出於幽谷遷於喬木的就是詩經裏面講這兩句話,那麼未聞,把詩經裏面兩句詩舉出來以後,下面就講我還沒有聽說過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這意思是什麼呢,詩經的那兩句詩是說的那個鳥在幽谷裏面,在幽谷很深的、很幽靜的那個山谷裏面,聽到有人在伐木了、砍伐樹木,砍伐樹木砍得錚錚的在響,驚動了這個鳥,鳥一驚動出於幽谷,從幽谷裏飛出來,飛出來是遷於喬木居到很高的那個樹木上,喬木是高的樹木上,這個事情表示,那個鳥一受到伐木的聲音恐懼了以後,就飛到很高的樹木上來,逃避原來那個很恐懼的環境,這是詩經裏講的話。後面孟子就說了,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我還沒有聽說過、還沒有學過,牠旣然遷居到喬木上去了,又要回到幽谷裏去,這個我還沒聽說過呢。這是舉了詩經裏的話,這就比喻,後面就講到了你原來學儒,而後來又改變了學神農,後面就講到了。

下面又舉出魯頌曰魯頌也是詩經裏面的,詩有風雅頌,風是前面的各國的國風,雅呢在中間有小雅有大雅,最後是頌,頌呢有魯頌、魯國的頌。魯頌裏面有一篇詩說,戎狄是膺荊舒是懲,這是魯頌裏面兩句詩,這兩句詩的意思,這個字根據漢儒趙岐的注解,是當攻擊講、討伐來講,那個時候在戎狄不聽周天子的教化,他有反叛的這種行為,南夷呀,就是講戎狄,也就是南蠻。南蠻那邊是很難以治理的,所以周公經常要去攻擊他、討伐他們,戎狄是膺,周公要攻伐戎狄南蠻之人。荊舒是懲荊舒是懲是懲罰,然後希望能夠叫荊舒這個地方的人,讓他不敢向中原這個地帶來侵略。下面就說了,周公方且膺之,周公這樣的聖人對於戎狄而且還要去他,他就是要攻伐他,攻伐他就是要讓荊舒這些地方人,不敢向內地來侵略,讓他們得到懲罰。

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子是之學,然而你現在拋棄了原來跟你老師學的儒學,現在不學了,反而去學南蠻之學,也可以說是不善變矣是可以變的,但是從不好的地方變到好的地方,如同那個鳥從幽谷遷到喬木上去,那就變好了。而你現在是什麼呢,你原來學儒,學儒是好、是先王之道,而現在改學了許行的那一套,那你是不善變化了、變壞了,善變是由不好變好,你呢由好的變不好的,這是不善變了。孟子講完了以後,下面陳相就說了,陳相說什麼呢,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後面這一段這是陳相講的,陳相就跟孟子說了,要從許子之道許子就是許行,他們的那個道,從他之道,那怎麼呢,他是講君臣並耕的。市賈不貳,這個就是跟那個價值、價錢這個價字是一個字,從許子之道,在市場上價值、價錢不貳,那就不二價的。國中無偽,全國無論到那裏交易沒有沒有兩種價格。雖使五尺之童適市,雖然你叫那個五尺之童五尺之童我們現在尺寸跟古時的尺寸不相同的,古時候尺寸一尺很小、很短,所以五尺之童是個小孩子,這裏意思就是說你就是那五尺之童那個小孩子,到市場裏面去,適市就是到,到了市場裏去,莫之或欺莫之就是沒有人來欺負這個五尺之童,都是一律的不二價錢。

布帛長短同,賣的這個布帛同樣的長短,則賈相若麻縷絲絮這些編織的一種原料,編織品的原料輕重的,如果這些原料輕重相同的話,價值也是相若,也是相同。五穀多寡同,種的五穀多、少,是少,多寡是相同的話,那麼它的價格也是相若,也是相同。屨大小同是鞋子,鞋子是大的鞋子小的鞋子,大鞋子與大鞋子的價錢相同,小鞋子與小鞋子的價格也是相同,所以說屨大小同則賈也是相若。這樣說起來,這個陳相把這一套說給孟子聽,這樣表面看起來很好,那就市場上不二價,童叟無欺,五尺之童不要問價錢,老年人、年輕人任何人在市場上,都是不二價,但是我們看看孟子怎麼講法,後面就是孟子講的,孟子說了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萬物講到市場上買的這些買賣的貨物,不齊不能夠相同的,物之情也,實際上情形、講到實際的情況的話,那一種物品都不能夠完全相同,你說是市場上各種物品相同的,價格是不二價、是一個價錢,講的好像是合理的,實際上不合理。為什麼不合理呢,任何一個物你說兩種都是完全相同的,這是辦不到,所以物之不齊,是物實際的情形。這個情形,下面就舉事實的例子了,或相倍蓰,或者拿同樣的物品相差了一倍,相差有一倍、價值有一倍,是五倍、相差有五倍。或相什百,相差十倍、或者相差一百倍,或相千萬,相差千倍萬倍,這都是物之不齊。子比而同之,你把這些各種物品,把它拿來一相比,把它都能夠比著都是同一類的,都是看著完全是同一個品質,這是亂天下也,這是叫天下大亂。如果在商場上不問物品它的品質是好是壞,只就物品量的這一方面、不管質的好壞,只講量的大小、長短、輕重的,在這一方面把它化為平等的相同,這是叫市場上大亂。你拿這個道理要求天下事情都這樣做的話,那叫天下大亂,是亂天下也

巨屨小屨同賈巨屨就是大的、這個怎麼講呢,當很麤的、很麤的質料編的那個鞋子。呢是很精細的那個原料編的。所以這兩個字不是講量的大小,是講質的精麤。呢它是很麤糙的質料,像麻草這一類的。呢是像那個帛像那個絲這一類的,那很精細的。這兩種不同質料編織起來這個鞋子,你要叫他到,市場賣的時候,要求價值、價格一律的平等。用那個絲質品編的、做的鞋子,與用的那個很麤的草或者麻做的鞋子,看起來鞋子同樣的大,那個質完全不同,你要要求賣同樣的價格,好了,那到後來,那個做鞋子的人,大家都用那些麻、用那個草來做鞋子了,誰也不肯用那個絲織品來做鞋子了,所以說巨屨小屨要是同賈的話,人豈為之哉,一個做鞋的人誰肯用那個很精細的絲織品來做鞋子呢。這樣看起來,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你要從許子之道,學許行這個道的話,他一律平等,那就是說做國君的人也要下田做農夫的事情,他雖然是要辦理國家大事情、治國,你也要求他平等的跟農夫一樣的種田,就如同要求市場上那個各種物品,不管它的質與量是如何,一律價錢平等,那這個到後來相率大家都是學著造假,為偽就是大家造假,不要做好的了,全部做這些粗劣的物品出來。惡能治國家,你要要求國君去耕田,還要自己去早晚吃東西、他自己的、還要自己下廚房來自己掌廚,自己做來自己吃飯,這樣一來,他還用什麼時間來治國,大家都是為穿衣吃飯來耕田就好了,不必治國了,治國那是假的。說到這裏就是把陳相講的那個道理,完全把它駁斥盡了。我們根據孟子又講學術的理論,又舉了詩經上面,還有舉出事實上這些事情,一層一層的分析,我們就感覺到那個許行那種學術思想不能用,照那樣用的話,那大家是天下大亂了。用那個方法來治國,那就是笑話了。所以我們覺得孟子眞正的是一個講究仁義之道,講仁政就要把那些不合政治學的那種邪說,從這裏我們可以能夠辨別。由這一章經裏面,我們可以瞭解從戰國以後一直到現在,我們怎麼樣辨別世間政治人物他發表各種學說,我們怎麼辨別呢,讀了孟子這章經,我們可以認識誰是政治家,他實行仁政。誰不是政治家,他是個小人。那麼一看,小人怎麼,小人完全做假,他做出來的事情完全討好那些民眾的。他做的事是做給人家看的,實際上對於民眾沒有什麼好處。從孟子這章經裏面,我們很容易就辨別出來是眞是假。在政治上的人物,眞正是一個政治家,眞正不是政治家是個小人,很清楚就看出來。下面就是另外一章,這一章還是在十七頁最後倒數的兩行,倒數兩行最下面兩個字開始,經文我先念幾句。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現在我們看這個經文,墨者在那時候又是一派學者,學墨家的,學墨家學說就是墨者,這個人是什麼呢,叫夷之夷之是這個人的名字。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徐辟是孟子的學生,這個墨家的這個人夷之他要來見孟子的話,自己不好直接來求見孟子,先找了孟子的學生徐辟,請徐辟先來通報孟子。孟子曰,孟子就跟徐辟講,吾固願見,這個墨家的夷之他要來見我,吾固願見,意思說我本來是願意見他,今吾尚病,可惜今天我病了,尚病我還在病當中,等我病癒的時候,這個字,古時候一個人生病,病好了就是這個字,我們現在人不了解,一個人病癒了,在旁邊加一個疾字邊,那是後來的字,本來這個病癒就是這個字。孟子說等我病好了,我且往見,我自己我到他那裏去,我去見夷之。這樣一說夷子不來,就沒有來了。徐辟就把孟子講的話告訴夷之,夷之就沒有來。

他日,過了些日子,又求見孟子,夷之又來求見孟子,孟子曰,孟子還是跟他的弟子徐辟說了,吾今我現在則可以見矣,我可以見了。不直則道不見是什麼呢,很明白的說出來,如果不明白說出來,說的是什麼呢,就把孟子所學的先王之道,就是儒家這個學術,就直接說出來。如果不直接說出來的話,這個儒家的先王之道不見,不能夠顯現出來。我且直之,見了他我就要直接的把我的道說出來,這個還是跟徐辟講。吾聞夷子墨者,我聽說夷之、夷子,夷子就是稱夷之,稱呼他,這是客氣的話,他是個墨家、學墨子。墨之治喪也,墨家他治父母之喪的時候,辦父母之喪的時候,以薄為其道也是儘量的節儉,不要很重的、不要很厚的來辦喪事,以薄以節儉為道,認為這個是好。夷子思以易天下,夷子就想用他這個道來改變天下人。

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他豈不是以這個治喪愈薄為愈貴了。然而夷子葬其親厚,他自己治他父母之喪的時候,是指他自己父母之喪,可是治父母之喪這個喪葬的時候,葬得很了,就是不薄。這樣看起來,則是以所賤事親也,他本來是以薄葬是道、是為道、是貴、為貴了,反而他葬父母的時候,葬得很厚,這樣他對他父母對不起,以這個、拿這個道來待他的父母。

徐子以告夷子徐子就是徐辟,把孟子這個話就轉告了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夷子說儒家這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古時候的人有一句話說,辦政治、治天下或者治國,把老百姓當做自己的小孩子,赤子就是剛剛生下來,什麼事也不懂,這個小孩子叫赤子若保赤子是儒經裏面一句話,這是在書經裏面,就是尚書裏面有一篇叫康誥篇,康誥篇裏面有這一句話,那是周家、記載周家的事情,治理天下就是必須把天下人當作赤子那樣保護他、那樣愛護他。現在夷子就拿這句話跟徐子講,此言何謂也,若保赤子這句話是怎麼講,然後他就說就是夷子稱呼自己名字,他說我則以為愛無差等,我認為這句話解釋就是對天下人的愛沒有差等,平等的愛。施由親始,可是開始實施的時候,由自己的父母親開始。徐子以告孟子徐子就是徐辟,把這個話就告訴了孟子。告訴了孟子,孟子怎麼樣的辯駁夷之的這個話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三十五集发布于2024-05-13 16: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