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各位儒學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翻開孟子讀本第十八頁第八行開始,這是滕文公下篇,這一章經文我先念幾句。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現在我們就看經文,我們一句一句的來研讀。陳代是孟子的弟子,他跟孟子說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孟子在那個時候,他堅持的要國君來拜見他,他不肯主動的去拜訪各國的諸侯。因此陳代認為孟子不應該這樣堅持,所以他說不見諸侯似乎是小然,小然是太拘謹了,對於一樁事情局面看得太小了。為什麼呢,他認為旣然到國外來,目的就是要能夠見到各國諸侯,能夠把這個道行出去,如果是不見諸侯,那麼這個道行不通,這時大道談不上,所以他說小然。如果要見的話,今一見之,如果要見到諸侯的話,大則以王,小則以霸,見到諸侯,如果從大處來講,能夠實行你的道,可以幫助國君來實行王道。退一步說小,從小處來講,幫助一個國君就算不能夠實行王道,也能夠實行霸道,創造一個霸業。
而且志曰,志就是在那個時候講一般書籍裏面記載的,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在當時候一般書籍裏面所講的,那個書籍記載都是古人的話,他說枉尺,枉尺就是把這個尺不要那麼直,枉曲一點。枉曲一點目的就是使這個尋能夠直。尺比尋要短,尋比尺要長,按照古時候講八尺叫做一尋,意思就是說使這個尺雖然枉不那麼直,成就八尺這個尋,讓它能夠直,以小來換大,小的委屈一點換大的能夠直,宜若可為也,從這個比喻來講,孟子應該主動的去見見諸侯,應該可以這麼做。
這是陳代的看法,他跟孟子這麼說。孟子怎麼說呢,下面孟子講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孟子說了過去在齊景公的時候,田就是齊景公在畋獵、國君到外面打獵。招虞人打獵這個時候要把這個虞人,虞人就是到那個地方去打獵就是那個地方管理的,管理禽獸那一塊地方的那個員、一個官員。他用什麼招他呢,用這個旌,旌是一種旗幟這一類的東西。但是虞人不至,不聽他的招喚。在古時候國君來招呼你這個管理這一個地方的、就等於現在管理這個山林裏面畜牧這一類的人、這個官員,在古時候說你招來不至,這是很嚴重的一個事情,所以要將殺之,招他不來,齊景公要把他殺掉。為什麼齊景公用旌招喚這個虞人,而虞人不答應、不到齊景公那裏去,就是因為齊景公用這個旌來招,不合禮。按照禮來講,用旌來招是招大夫的,招這個虞人、是普通的官員,應該用一個帽子、一個皮帽子、皮冠來招喚。虞人就是因為齊景公招喚他不合禮、不合禮節,所以他不去。
就這一件事情,孟子把它舉出來,舉出來以後,再舉一樁事情,是孔夫子講的話。孔夫子講什麼話呢,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這話是在什麼時候講的,這句話是在過去曾經在韓詩外傳裏面,記載有這樁事情。巫馬期跟子路談話的時候,巫馬期說孔子有這兩句話,所以孟子在這裏把孔子當初講這兩句話舉出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有道之士、一個學道的讀書人,不忘在溝壑,所謂不忘在溝壑,他的操守就是要堅持他所學的這個道,如果要是叫他違背這個道,人家用刑法來處罰他,就像齊景公這樣對待虞人,那個志士他也不在乎,他心理所想的就是這個道。別人要叫他違背這個道,他不去做。不去做人家要殺害他,殺害他也不在乎,所以不忘在溝壑,就是死了、死在溝壑裏面,他也是無所謂的,他要堅持這個心理所存的志。
再講勇士不忘喪其元,勇這是做軍事上面、是個武人、是勇敢之士,不忘喪其元,元是什麼呢,叫他服從一個不正當的事情的話,他不肯做。就是把他的頭砍下來,他也不在乎的。所以勇士不忘喪其元,他時時刻刻想,想什麼,我要堅持我這個勇,道義的、有道德的勇氣,我要維持我這個勇敢、維護這個勇敢,與我這個勇敢相違背的話,我們這個元、元就代表這個頭,頭保不住,保不住也無所謂。所以不忘喪其元,時時刻刻就是他為了要維護他的勇敢,一邊是想到維護勇敢,一邊是想到可能會有遭遇到殺頭的這種危險,所以不忘喪其元。存著這個就算殺頭的話,他也還是不能違背他的勇氣。就等於說前面一個志士,他一方面要維護他學道的這個志氣,違背他志氣,他可能死在溝壑裏面,他也不在乎。這是孔子當初講的這兩句話。把孔子這兩句話舉出來以後,孟子在後面就說,孔子奚取焉,孔子說這句話,他取的意思是什麼呢,取非其招不往也,拿這個話來用在齊景公對待那個虞人,那個虞人因為齊景公不合禮節的來招他,他就不去。就如同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跟那兩句話是一個意思。孔子那兩句話所舉的意思就是招而不往,招為什麼不往呢,虞人所堅持的一定要有禮,用一定的禮來對待他,他才去。不以禮來對待他,你就把他殺了,他也不在乎,就如同孔子所講的那兩句話。孔子講這兩句話主要的意思就是守死善道,守死善道就是說,不管死不死,死的念頭記在心理面,不要忘記,但是這道不能夠放棄掉,寧願死也不能夠違背他的這個道。孔子講這兩句話是取這個意思,用在這個虞人正好合乎這個道理。說完了以後,孟子就說了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說到孟子本身,如果說我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他不先來拜訪我,就等於他不用禮來召見我,用禮是什麼呢,它有一定的禮,國君要親自來、先來拜訪他,所以說如不待其招如不等待國君來招的話,而主動去往,何哉,這個與孟子到各國去,目的就違背了。他到各國去,固然是要想見到國君,如果說是不以禮、違背這個禮的話,寧願就不能見他。
下面再解釋,解釋什麼呢,陳代講枉尺而直尋這個道理,孟子說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你說的枉尺而直尋這個意思,以利言也,這一句話是從功利這一方面來講的。如以利如果就這個利來講的話,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就枉尺而直尋來講,你的意思、引用前人的話,就是以小來換大,在小的方面受一點委屈,可以換取大的利益來。如果要是專從利益來講的話,枉尋就是大的利益讓他受了委屈,換取一點小利來,這樣也可以這麼做嗎。這顯然是這話說不通的。拿這句話就破除前面他講的枉尺而直尋,那就是說要想行道,這個原則不能違背的,違背這原則,你的意思要是受點小委屈,可以讓大的目的、可以能夠達成你的大的目的,這是不可以這麼做的。你小的受委屈,大的目的達不到,說起來連這個道一點都是行不通的。
怎麼樣說呢,下面再舉出一個例子,昔者古時候那個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趙簡子那時候在春秋時代,春秋時代是在晉國,趙簡子是晉國掌握政權很重的一個卿大夫。到了戰國時候,這個趙還有姓韓的還有姓魏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把晉國分為三個國了。這個時候在春秋時代,趙簡子還是晉國的一個大夫。那個時候他的權力很大,他使這個王良,王良是那個時候最有名的一個禦者,禦者就是六藝當中禮樂射禦書數那個禦,就等於現在的駕駛。我們現在比如說駕駛有各種車輛的駕駛,有開飛機的駕駛,開太空船的駕駛,很多。在古時候那個駕駛王良,可以說他是最好的,他的技術最精湛的一個駕駛人員。趙簡子就叫王良替嬖奚來駕駛,所謂駕駛,那個時候前面有馬拉的車子,他在車上面來駕禦這個馬,後面有車子。為什麼替嬖奚來乘,嬖奚是趙簡子很寵信的一個人,趙簡子叫嬖奚到外面打獵去。打獵去坐在車子上面打獵,他就要叫王良給他開車子、給他駕禦。
終日而不獲一禽,王良替他駕禦這個車子一整天,嬖奚沒有射到一只鳥,嬖奚反命曰,回來的時候報告趙簡子,反命來報告趙簡子說,天下之賤工也,王良是天下很賤的一個工,賤工就是很差勁的,他的技術非常賤的這個工。或以告王良,就有這麼一個人,就說嬖奚說你是天下的賤工,王良一聽曰請複之,他說我是天下的賤工,好了,我再給他駕禦一次。再給他駕禦一次,嬖奚就不大願意,嬖奚認為你跟我開車子、駕禦,我一整天沒有射到一只鳥,你再給我駕禦車子,我不大願意。雖是不大願意,王良一再講,強而後可,勉強的然後就答應了。答應之後王良就給他駕禦這個車子,嬖奚在車上就是射鳥。一朝一個早晨,而獲十禽一個早晨就射到十只鳥。嬖奚反命曰,回來之後他又報告趙簡子說,天下之良工也。王良是天下的良工,良工是優良的駕車的人。簡子曰,趙簡子一聽嬖奚這麼說,我使掌與女乘,這個女在這裏讀汝,指的就是嬖奚,在經典裏面是個女字,我們一般認的字女字邊在右邊、左邊加三點水,汝當你字講,經典一般是這個女字的,我們讀還是讀汝。趙簡子說我,我是趙簡子自己稱呼的,我就派王良掌,掌就是專門來給你駕禦車子,就等於說我就任用他專門做你的駕駛、駕駛員,或者是專門做你的司機。在這裏說我使掌與女乘,這是一個複雜的句子。
謂王良,然後就把這個意思告訴王良,就正式請王良做嬖奚專任的駕駛。良不可,王良不答應。為什麼不答應呢,曰這是王良講的話,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我第一次替他開車子的時候,替他駕車的時候,按照那個法度來的,範我馳驅,範是一種法度。照我所遵守的法度怎麼樣的來駕禦車子,按照規矩,終日不獲一。範我馳驅就是按照法度來開車子,那麼就是嬖奚一整天沒有獲得一只鳥。為之詭遇,詭遇是什麼呢,不講法、不講法度了、不講一切規矩了,完全符合嬖奚射鳥的需要,叫我放棄我遵守的法度,我完全配合他,來射鳥的時候。他一朝就獲了、就獲到、能夠射到十只鳥。我不願意這麼做,所以不可。為什麼呢,叫我完全不講規矩,不合道理的完全配合他來射鳥的話,破壞了我遵守這個法,法在古時候講就是禮、禮節。禮節的根本就是什麼呢,就是仁慈。那你為什麼呢,你要不合乎這個法度的話,讓你任意的射,好了,你射了一大堆鳥在那裏,但是破壞他的道,這在王良方面這是不可以這麼做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不論是駕車子也好,其他一切的工作也好,都不能違背這個道理。道理最重要的是不能殘害那些動物。
說到這個以後就是舉出詩裏面講,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這個是詩經裏面小雅有一篇詩,有一篇詩叫做車攻,車就是車輛,在讀就讀車,我們一般講話就是車,攻就是攻擊。車攻這一篇詩裏面有這兩句話,不失其馳,舍矢如破。駕車的人不要放棄了駕車的這個法度,就是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射的箭一發出去的時候,才能夠箭射破了、射中那個物。按照一定的法度,讓這個箭射中那個目標。這在詩經裏面講這兩句話。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照詩經裏面講,要使得舍矢,舍矢就是箭射出去,這個舍念舍,箭射出去就是舍矢,如破就是一箭就射中那個標的,那個目的就射中了。這個在古時候講,一定要按照法度,你這樣射出去才合法的。如果不按照法度,這個射出去那也都是不合乎這個禮。把這個詩裏面舉出來以後,王良就說我不貫與小人乘,不貫就是不習慣,你叫我放棄這個法度,替嬖奚、配合他射禽的話,這個小人指的就是嬖奚,你叫我這樣做,我不習慣,我習慣的就是要一切遵守法度的,因此我請辭,我不願意做他的專任司機。
說到這裏之後,孟子就說了,禦者且羞與射者比,一個禦車的人,他尚且與這個射箭的人相比,射箭的人目的是要禦的人來配合他,讓他多射那些飛鳥。這種就禦者來看,你射箭的人這樣做,我不能夠這樣做,我要配合你,我感覺得很羞恥。我放棄我的這個禮,放棄我遵守的這個法,放棄遵守法,就是放棄我奉行的這個道,那我感覺得羞恥。孟子講一個禦者叫他配合射者,他都感覺羞恥。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果他配合射者,讓射者射到的禽獸堆在那裏,堆積起來就像丘陵那個小山那麼高,弗為也,弗當不字講,他也不為呀,他也不做這種事情。這種事情是違背道的,違背仁慈的,所以他不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如果叫他枉道,枉道就是違背這個道,使這個道受了委屈了,叫道來受委屈,從彼來順從那個射箭的人,讓他多獵殺那些飛鳥,這個道理說得過去嗎,何也。且子過矣,而且,孟子講,子就指的陳代,你呀這個話說得太過了。
怎麼呢,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凡是能夠使自己違背這個道,讓這個道委屈,就是枉自己,你目的是要行道,在你的意思認為,好了,我只要委屈一個時候,讓我能夠把這個道、將來最後能夠行得通,暫時委屈一下,未嘗不可。在孟子看來,你這個太過了、過分了。為什麼呢,這個過也可以說你這個過疚,也是一種罪過,你這話說出去這個過太大了,為什麼呢,枉己使你自己所要想實行的這個道受了委屈,未有能直人者也,你自己旣然把這個道放在一邊,暫時受了委屈,你自己就是不直、枉啊,你自己能夠把這個道放棄了,暫時能夠受一點委屈,你這樣的做人的態度,人家也看不起你。你要來直人,你拿什麼來教人家做一個正人君子、教人家來做一個直者。你自己就不直,自己要行道,就不能讓道委屈,自己要很直。自己不直,你叫人家直,辦不到的事情。這就答復陳代前面講枉尺而直尋,這個話你說了有過失,你的過失太大了。
孟子的意思,一個讀書人出來無論到那裏,他的目的就是要把這道行得出去。為了行這個道,絕對不能夠使這個道受了冤枉。不使道受冤枉,自己做人要堅持這個原則,不能夠枉己,不能夠委屈,比如說到那個國家的話,就要堅持君主要主動的來拜訪他,不能夠由他自己主動的去求這個君主。你去求這個君主,君主就是接見你了,你就枉了道了,那種君主你去見他,他也不能夠讓你幫助他行道,這種君主他不足以能夠行這個道,你的目的還是達不到,所以你沒有辦法讓他能夠直。這一章經,我們從這樣的來研究孟子。我們今日之下學道,無論學孟子、學論語,以至於我們學佛,堅持這個道,我們學道要使自己做人、基本做人的一個態度,不能夠放棄。這一章我們就學了孟子,原則、做人的原則、學道的原則,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到後面孟子也曾經講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必得要從這樣的去學。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三十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6: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