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三十八集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十八頁第十四行,這章經我先念一遍,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從這裏開始。

這一章經是講什麼是大丈夫,做一個大丈夫,孟子給他有一定的一個定義。提出這個問題來,就是景春景春是在孟子那個時候的一個學縱橫的,算是縱橫家,研究這一方面學術的一個人。所謂縱橫家就是蘇秦張儀那時候合縱連橫,在這裏講的是講公孫衍張儀這兩位。景春旣是研究這一方面學術的人,他就跟孟子講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公孫衍根據趙岐的注解是魏國人,韓趙魏那個魏國人。他跟張儀那個時候都是學合縱連橫這一派的學術。他說像這兩位豈不誠大丈夫哉是眞的,他們這兩位不就是眞正的成為一個大丈夫嗎。為什麼呢,,一怒而諸侯懼,他們一發怒,各國的君主就害怕了,害怕什麼呢,害怕他們兩位,無論是任何一個,講合縱也好,講連橫也好,都對於天下各國,都受他們很大的影響,受他影響,各國都是被他們擾亂就不能安定,所以諸侯就是害怕。安居而天下熄,他們一安居下來,天下就安定了,是什麼呢,指的軍事,他們一怒的時候,就挑起了國際上的戰爭,那時候整個一個中國大陸就是天下,就等於現在全世界一樣。他們一怒,世界戰爭就起來了。他們一安居,天下戰爭就沒有了。趙岐注解天下兵革,兵是武器,兵革就是那些武器,就停下來、停止下來。這是景春講公孫衍張儀。他們兩個人,你看看對於各國諸侯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量,一發怒或者一安居,都使得天下的諸侯有那樣的反應。孟子一聽以後,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你說他們兩個是一個大丈夫,而且是是眞實的一個大丈夫,孟子說我看不然,是焉得你指的這個公孫衍張儀,他們兩個焉得焉得是何得、或者是安得,他們那裏稱得上是大丈夫呢。子未學禮乎就稱呼景春,你沒有學過禮嗎,這個禮,孟子就說了,從這個禮上面來講,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一個成人的人,成了年的人稱為丈夫,一個人在古時候滿二十歲,按中國的演算法,到了二十歲的那個年齡就算是成年了,成年要行加冠禮,這個加冠禮按照這個禮來說,由父親跟他舉行這個男子的冠禮。男子的冠禮就是把做人之道、一個成人了,成人一些做人的道理,由父親說給他聽、命之父命之,就把一個成人的一些待人接物的這些道理,父親說給他聽,叫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女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出嫁了。出嫁的時候,由她的母親把這個女子到婆家應該怎麼樣順從婆家的一些禮儀,應該怎麼樣的事奉公婆,怎麼樣對待丈夫,這個道理由她母親來講給她聽。所以說是母命之往送之門,特別女子出嫁由她母親講過之後,,然後這個女兒要嫁出門了,送她、送她到門、到門口。

戒之曰最後還要告誡她,往之女家女家就是對她女兒講,妳啊到妳家裏,為什麼女家呢,女子嫁出去以後,那個就是她自己的家,那叫歸寧,古時候叫歸寧,歸寧就是嫁到丈夫那裏去。夫妻,這個家庭是夫妻倆個人的,這個女兒嫁到那裏就是女兒自己的家,所以往之女家,就是到妳的家裏面之後,必敬必戒,對於公婆、對於丈夫,對於公婆要敬,對於丈夫,夫妻都要互相尊敬,必敬必戒那些事情自己要警戒,妳都要知道,都要記在心理。

無違夫子夫子就是丈夫,無違就是要順從。為什麼要順從,一個家庭裏面只有一個人作主,不能兩個人作主,兩個人遇到有什麼事情,可以互相商量,商量之後還是由一個人來決定,一個人作主,所以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就這個女子出嫁的時候,講究順從,以順為正以順為正,這是什麼呢,妾婦之道也叫做夫妻,是在古時候,跟我們現在的制度不同,現在的國家法律一夫一妻制,不准有妾的,古時候可以、可以有妾,以順為正者,是妾婦之道。孟子講這個話的意思,丈夫、一個男子在行加冠禮的時候,由他父親講做人之道,父命之。女子出嫁的時候,由母親告訴她,要遵守順從之道,以順為正者以順為正者,是妾婦之道。孟子做文章、說話,最善於用比喻,他講這一段的事實,比喻什麼呢,前面景春說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孟子先說你講的大丈夫,不能稱為大丈夫。不能稱為大丈夫,這個景春恐怕難以接受,所以孟子就舉出這個男女、男子加冠、女子出嫁,父母跟他所講的這番道理來比喻,比喻公孫衍張儀。下面就是把這個比喻的話,來合起來、合到公孫衍張儀這個身上來了。

孟子講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天下之廣居廣居指的就是天下,一個大丈夫他所居的、所居住的房屋,不限制在那裏,天下任何地方他可以都是他所居的地方。立天下之正位天下正位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男子所在的地方,一個大丈夫所在的地方,那位子就是正位。為什麼呢,男子是陽,女子是代表陰,陰陽。男子所住的正位就是陽位,男子所到之處就是正位,叫做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一個丈夫、一個男子他走到天下任何一個地方,所行的就是大道,這個大道就是仁義之道,他所行之道就是講仁,仁就是關懷天下人,義就是他所做的事情,都合乎正義,這就是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得志就是他能夠、這個道能夠行得出去,他能夠有這個機會幫助各國的君主,使這個君主能夠實行仁義之道,這就是他得志了。他的志向就是行這個道,行道,一個讀書人他不是國君,他要把這個志、行道這個志,要能找到一位國君,幫助國君行這個道,這就是他得志了。

了這個與民由之與民由之就是與一般民眾,是當共之,共之是什麼呢,他幫助君主實行仁政,做的事情、所定的政策,都合乎正義,這樣的這種仁政,他所有的國民都能享受。那麼你這個讀書人也跟全國的民眾共同享受這種仁政,這種仁政所作出來的話,都對於全國的民眾有好處,這種好處,這個得志的讀書人他跟民眾分享,是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如果不得志的話,就是找不到一個國君,也就是說沒有國君來任用他,使得他心理所想行這個道行不出去,就是不得志了。不得志啊,這道還不能夠,不行,不得志就是不能夠使國君行道行仁政,不能使全國民眾來分享的話,那自己有道啊,自己有道獨行其道,這個讀書人他不能夠從事政治,在今日之下來講,他不能在政治上發揮他的志願,他個人可以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他可以自己還能行道。自己怎麼行道呢,你教書、當老師的人,你就把這個先王之道可以教你的學生。你做醫師的人,你就把這個聖人之道,跟你的病人來談話的時候,就讓他瞭解,你教你的病人。你做其他的各行各業的人,你也把你這個聖人之道跟你的同行的人、跟你的事業團體裏面的員工、跟那些消費者,你都可以把這個道跟他們講解。那就是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你有了財富,就今日之下來講,你是大財團的一個董事長。呢,你是一個在政治上地位很高的人。你無論是一個財團的董事長,是個政治地位很高的人,不能淫是什麼呢,亂,當亂字講,淫亂你的心,就是假使你是一個富貴,又有很多的錢、政治地位也很高,這樣自己就驕傲了,一驕傲的話,自己就看不起任何的人,這個心就亂了。心怎麼亂呢,學道的人,心心念念的就在道上面,學道的人就要謙虛,不能看不起人家,自己有一絲一毫的驕傲心,都不容許出現的。自己一念之中有個驕傲的心理,一個學道的人,馬上就要把這個驕傲的心理把它打消掉,這就是富貴不能淫,一淫心的話,就是亂了。驕傲只是其中的一種,其他很多很多的事情,都能妨礙自己的道心,富貴不能淫的話,就是不管你怎麼樣的富貴,你修道的心不能讓富貴來擾亂你的道心。

貧賤不能移貧賤與富貴相反的,是貧窮,是沒有在政治上當官、沒有做官,這種是貧賤,這是不能移是什麼呢,是轉移,轉移指的是什麼呢,我們不管是任何人,要守住這個做人之道。尤其是我們修道的人,修道的人,做人有做人之道,就儒家講做人之道,仁義禮智信,我們一顆仁義之心時時刻刻要放在心裏面,做一切事情要合乎正義,不能違背正義。禮,我們待人接物辦事情,禮數要到達,禮貌不能欠缺。智,你能夠前面守住仁義禮,智能就有、就會發現。信,我們對待一切人,要講究信用,不但對待一切人,對於那些動物,家裏養的那些寵物,養的小狗、小貓,你的寵物,你跟牠講的話,你也不能騙牠,甚至於對那些無情的草木,你對它也要講究信實、也不能欺騙它,這就是信。這個都是做人之道。貧賤不能移,再貧再賤,這個做人之道仁義禮智信,這種行為不能夠轉移,就是不能放棄,不能放棄這個仁義禮智信的做人之道。特別是我們讀書的人,旣然讀了聖賢書,明瞭這個做人之道,我們就是再貧窮、窮得沒有飯吃、沒有房屋住,我們也不能夠把這個做人之道放棄了,所以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外在的力量、那一種政治上權威的那種力量來逼著你,用這個武力來逼著你替他辦那些殘害人民的那種事情,你呀不能屈,他用什麼樣的力量,用政治的權威、用武力的這種暴力,來逼迫你,讓你幫助他,古人講就是助桀為虐,桀是夏桀王、暴君,讓你幫助他來虐待民眾,做這種惡人惡事,一個讀書人不肯做的,這就是威武不能屈就是叫你屈從他的威武。

孟子舉出前面那個男子加冠、女子出嫁,再說一個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後面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呢此之謂大丈夫。拿這個兩段前後一對照著看,你講的、景春你講的那個公孫衍張儀,他居天下之廣居以至於威武不能屈,他們兩個人合那一條啊,一條都不合。反過來再一看,前面舉的一個丈夫加冠的,由他父親替他講做人之道,這一條他兩個人也不合。倒是一個女子出嫁,她的母親告訴她,妳要順從、順從妳丈夫、順從妳的公婆,這是妾婦之道。你講的公孫衍張儀他們兩個人講的合縱連橫,不論他講的是其中那一位,講合縱也好、講連橫也好,到那個國君那裏面就是像一個妾婦之道,先要把那個國君、順從國君的心理,把這個國君心理說過來之後,拿這個妾婦之道來順從那些國君。這樣看起來,他們兩個人怎麼能夠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在這裏沒有說他們是妾婦之道,把前後這兩段的比喻說出來,這兩個人就是妾婦之道。他不但不能成為居天下之廣居那樣的大丈夫,不但比不上,就是普通一個成年的人,他的父親交代他,告訴他一個做人之道,那一個小丈夫,公孫衍張儀他們兩個都當不起啊,他們只能夠當一個妾婦之道而已。

這一章經,孟子借著景春推崇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孟子把他一反駁是一個妾婦之道,讓我們學孟子的人,我們知道什麼是大丈夫、什麼是妾婦之道,這種看法我們學了孟子之後,在今日之下正好能夠用得上,我們固然不足以學公孫衍張儀,我們就是要學公孫衍張儀,我們還學不到呢。公孫衍張儀那個時候,所以能夠他們的學說到國君那裏去能夠說得動,把國君心理能夠說得動的話,他們有他們一套學說,他們的學問也是不簡單的,不過他們的學術是用偏了,所以我們學他們學不上。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要有辨別是非的一種能力,看人,誰是大丈夫、誰是妾婦之道,妾婦之道就是小人,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我們在今日之下,我們要有這種辨別的能力。有這辨別的能力,我們看現在天下世界的這些時事,我們看得清楚。世界現在這些政治人物,我們也可以看得清楚,我們學道、歸結在學道上面,誰是善知識、誰是惡知識,那我們就看得很清楚。惡知識並不是說,這個人也沒有學問,他就是專門做壞事的人,不是這樣、不是這麼簡單。今日之下,那些惡知識他照樣的是口才也很好,你跟他談學問,他讀的書也很多,甚至於你辯駁也辯駁不了他,他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我們普通學道的人,你辯不過他,但是他總是用在他貪名圖利,用在這上面,這就是惡知識,他不講因果、不相信因果,他口裏是講因果,他自己所做的都是違背因果,這就是惡知識。善知識呢,與這個相對的,他處處要教人家相信因果,自己所做的事情、待人接物,處處不違背因果,就儒家來講,他處處講究待人要仁義禮智信,這就是君子。我們學孟子這一章經,我們就有這種辨別的能力,用在學道上面,我們就知道誰是善知識,我們就親近他、跟他學。誰是惡知識,我們不要跟他學。這就是我們讀了這一章書,我們才眞正有用處。

下面這一章就是孟子的讀本還是第十八頁最後一行,最後一行下面這一段,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這一章經很長,在這一節能夠講得完講不完,我們說到那裏、講到那裏就算那裏。周霄根據趙岐的注解,是魏國人,在春秋是晉國的三家大夫韓趙魏的,現在那是魏國了,在戰國時候。他就孟子,古之君子仕乎,古來的讀書人他出來做官嗎,孟子曰,孟子說當然,讀書呢,讀書出來就要從事政治,傳曰傳曰就是那個時候一般書籍。古書上記載就說了,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孔夫子三個月的時間,沒有奉事君主的時候,他心理就皇皇如也皇皇如也心理好像有求的東西求不到,心理有所損失,是這個意思。出疆必載質,出國,是指的自己國家邊疆,出了國必載質就是攜帶那個就是到國外準備見國外的國君、有見面禮,比如說帶著一分禮物,必定是帶著這個見面禮。為的是什麼呢,希望到國外能夠見到國君,能夠得到幫助國君、使國君能夠實行仁政。這個是孔子當時是這樣的準備做出仕的一種事情,舉出來以後。做事、讀書人一定出來從事政治的。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三十八集发布于2024-05-13 16:14:33